《妈妈,不要送伞来》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首诗歌。这首诗通过写一个孩子希望妈妈在下雨天不要送伞的祈盼,表达了孩子不愿意娇生惯养,希望自立的愿望,也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感情。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激励孩子们努力增强自立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按照课前的计划,我先范读课文,孩子们标出生字词,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这样调动了同学们读书的积极性。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小组合作读,有的默读。大家读得兴致勃勃,教室里顿时成了一片读书声的海洋。
读完以后,学生们抑制不住想要表达的欲望,纷纷发表对这首诗的看法。
生a:这首诗写一个小朋友不要妈妈送伞来。
师:对,谁能说得更具体些?他不要妈妈送伞来,要怎么回家?
生b:小朋友不要妈妈送伞来,要自己淋雨回家。
师:说得真好,再读读课文,淋雨回家有什么好处呢?
生c:小朋友想勇敢些。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这首诗写一个小朋友不要妈妈送伞来,他想自己淋雨回家,在风雨中勇敢,欢快地成长。
由于我对学生见解的肯定和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上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
按照我的计划,学生学完生字后,(我把他们分成三个小组,以学生熟悉而喜欢的水果,苹果、香蕉、菠萝命名各小组的名称,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仔细读诗,读懂哪一节就说哪一节。同学们讨论十分激烈。都争着发言,纷纷汇报各组的讨论结果,汇报如下:
苹果组:我们读懂了第一节诗,这一节写我不要妈妈送伞来,我喜欢在小雨中慢慢走回家。
香蕉组:我们读懂了第二节诗,这一节写我不要妈妈送伞来,我喜欢顶着外衣裹住的书包在大雨中奔跑。
菠萝组:我们读懂了第三节诗,这一节讲我懂得妈妈的爱,我要像风雨中的小树一样勇敢、欢快地成长。
汇报完毕之时,我们班的“大嗓门”小a忽然站起来自信地说道:“老师,您平时不是说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个好孩子吗?课文中的小朋友不要妈妈送伞来,要淋着雨回家,这样会生病,爸妈会担心的,他不是爸妈的好孩子。”这一见解,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属于备课的空白地带。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我的心里也一阵紧张,短暂的沉默之后,我意识到必须马上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为这是一个能够擦出学生智慧火花的问题,我必须牢牢抓住。于是,我又把这个 “球”踢给学生,带着欣赏的口吻予以表扬:“小a同学的看法很有意思,大家认真想一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学生立刻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小b站起来说道:“诗中的小朋友只不过想淋着雨回家,有什么不可以的?”
“他这样做,如果生病了,爸妈一定很担心,像这种不听父母话,让父母担心的孩子,一定不是好孩子。”小c反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