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教学设计3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只小青蛙在桥洞底下听到了一个声音,好像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它奇怪地问妈妈,妈妈的解答使他明白那声音是自己的声音。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以童话的形式,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讲了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帮助学生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为什么会产生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

  采用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及课文插图,结合实际演示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槽、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是带后鼻韵母的生字,如“藏”、“扔”、“荡”的读音及“哪儿”、“哩”等语气词的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分清自然段,知道课文主要讲的一件什么事。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进行词句、朗读等训练,懂得什么是回声,回声是怎么产生的这一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和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回声》这课,齐读课题。上节课,孩子们提出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什么是回声以及回声是怎么形成的?童话中的小青蛙和老师也想知道呢!咱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弄明白这些问题吧。


二、学习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提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板画半圆的桥洞)

     (过渡:这个地方怎么样呢?)

   ⑵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地方怎么样?你从哪儿看出的?

   ⑶ 理解第二句。第二句是什么句?为什么觉得这句美?把什么比作什么?

   ⑷ 出示课件,教师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以渲染美景。

   ⑸ 学生以自读、指名读、评议后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体会其美景。

  2、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 引读第二自然段(教师读叙述语,学生读小青蛙的话和它的回声)相机引导激发学生读书的情感。

   ⑵ 课件播放小青蛙的叫声和它的回声,问:如果你是小青蛙,你会觉得怎样?指导朗读小青蛙奇怪极了的语气。(引读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河岸上以后是怎么做的?

   ⑵ 画出表示妈妈动作的词(捡、扔)

     画出河水变化的有关动作的词(激、碰、荡)

   ⑶ 用找出来的动词连起来说说妈妈是怎么做的?河面有什么变化?

   ⑷ 课件出示课后填空题叫生填空: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 )。( )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 )回来。

   ⑸ 做实验:(出示水槽)

     第一次认识“水的波纹”。

     第二次观察“水的波纹的变化”。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