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带,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这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令人惊叹,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子们在了解科学技术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新闻记者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所以一、二年级的新闻记者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新闻记者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新闻记者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投影片出示袁隆平爷爷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

  2、师导言:

    同学们,这位老爷爷你们认识吗?他就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爷爷,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良种,大提高了不稻产量,这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学习34课《农业的变化真大》。(板书课题)

  3、引导学生质疑课题:

    农业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新课的导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袁隆平爷爷的像片时,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随之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便会自然产生。)


二、层层递进、引导读文

  1、初读:

   ⑴ 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⑵ 汇报(每人读一自然段)

   ⑶ 评价。重点评价学生读时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

    初读课文应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提出要求,不必要求过高,这样便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再读:

    同学们非常想了解农业有哪些变化,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明白的,有信心吗?好,用你喜欢的方法读一读课文吧!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

   ⑵ 汇报,要求用书上的话回答。

     师板书:杂交水稻 温室大棚 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

    (过渡语的设计,亲切而又简单,起到激发、鼓励学生阅读的欲望。要求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读书,既调动了学生新闻记者的兴趣,又体现了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3、探究读:

    怎样把课文读新奇的语气呢?

   ⑴ 小组内练读(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⑵ 班上汇报。

   ⑶ 评价(评出优点,如果你认为谁哪个词、句,读得不如你要给予示范。)

    探究读文,不但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正确评价他人等多种能力。

  4、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老师依次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们给它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就选为“最佳讲解员”。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