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疑导学、层层质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本案采用“问题”探究法研读重点句段,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索。
    [设计特色]
  以“问题教学”引导学生研读重点句段,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题引趣。
  1. 师板书“声”,请学生说说平时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2. 板书“回”组成课题,学生齐读,思考: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质疑。
  二、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 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1) 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 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 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学习生字。
  3. 检查自学情况,顺情引导。
  (1) 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2) 选一句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大家再读读,或者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进一步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目的。)
  4. 通读课文,思考:你初步读懂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简单问题当场请学生尝试解决,较难问题或中心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
  三、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1) 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并理解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 请学生根据插图说说什么像大月亮?明确多音字“倒”的读音。
  (3) 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表达这美丽的景色。
  四、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
  1. 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把写小青蛙听到的声音的有关句子画出来,思考并讨论:这些声音小青蛙是在什么地方听见的?
  2. 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从问号、感叹号等分析理解。)
  3. 这时候,小青蛙听到有人在学它,会怎么想呢?找出课文中写小青蛙心情的句子,并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妈妈怎么说呢?让我们一起跟着妈妈去看一看。
  五、 生字书写指导:
  “岸、洞、倒、影”,重点分析“岸、影”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小青蛙妈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以疑导学,深入理解课文。)
  二、 研读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法理解这些动词的近义词
  2. 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同时播放课件录像,理解词语“激”“荡”。
  3. 师生共同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碰
        水波 ))))))))))) 河岸
               荡回来
  4. 齐读,学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青蛙妈妈为什么要投石击水呢?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