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 能正确完成课后第二题填空。
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 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四、教学方法
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赛读、带动作读等等。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边读边悟小青蛙的不同语气和青蛙妈妈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很多学生都能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和奇怪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学生各个都积极踊跃要参与分角色朗读,学习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第一节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理解青蛙妈妈的话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 找一段回声的录音,课堂放给学生听。
2. 你觉得这声音有什么特别?你想知道些什么?
3. 设疑:你听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听到了的?回声是什么回事?
4. 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 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 引导细读,边读边议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 观看示图,用导读的方法回答思考题:
第一句告诉我们:小河上……
第二句:半圆的……和水里的……连起来,好像一个……
3.) 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谁能把这美的感觉说出来?
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同学们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告诉老师。
2. 学习二、三自然段。
1.) 小声自由读。
2.) 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看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强调“桥洞”)
3.)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小青蛙和“看不见的小青蛙”的话用“___”划出来。
4.) 检查,示句: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5.) 指导读句  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从哪里知道的?
a. 指导按标点符号读好句子。
b. 分角色朗读:谁来当小青蛙?谁来当看不见的小青蛙?让我们听听“看不见的小青蛙”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提示:学话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声音要小。)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