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准备
1. 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
2. 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材简析
秋是一首歌,秋是一幅画。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歌咏秋天,赞叹秋景,描绘秋色。唐代诗人杜牧漫步山间,写下了入目之秋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迷人的山林秋色图。品读诗歌,我们的眼前出现了山路、人家、白云、枫叶构成的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诗人紧扣诗题,先写山行途中远望所见、仰望所见: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出了山行途中所见的远景图,意境高远,幽深寂静的景色之中露出一派勃勃生机。接着写了山行途中停车的原因:夕阳晚照下的枫林让诗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车来,那霜染的枫叶红艳艳的,简直胜过二月的春花,集中笔力写出了这幅图画的静景。诗人以细致的观察、绚丽的色彩、流畅的语言,描绘出了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秋色,突出了秋色中的春意,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建议1课时完成。
* 寒山:指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斜:指石头铺成的小路弯曲而上。这里的“斜”,为了押韵,可读作。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过深秋寒霜之后变成红色。
* 诗句的意思:一条石板小路蜿蜒伸向山头,在生出白云的地方有人家居住。行路的人被傍晚枫林吸引而停下车来。那经霜打的枫叶在夕阳的晚照下比二月的花朵还要红艳。
* 可以看图说出景物,抓住“白”、“红”让学生感受颜色的对比美。
图文结合、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秋天枫林的迷人之美。诵读时要注意诗的韵律。
* 课后第1题:“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是积累语言的练习,应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在读的时候尽情倾诉自己对诗的感受,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做动作表演。在背诵的基础上默写。
*课后第2题:首先,理解带点词的意思,然后,借助课文插图(或投影、课件)引起学生的想象,教师应适当描述诗中的情景。指导朗读时,再次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揣摩此时诗人的内心情感。学完诗歌后,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果你来到这里,除了做诗,你还会做些什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 “课文链接”提供的是描写秋天枫叶的句子。可让学生阅读想象,既扩展了对枫林的感受,又欣赏了关于秋的描写。
教学设计参考
一、看图引入,整体感知
1. (出示挂图)图上都有些什么景物?你能看出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2. 板书课题,读题。
3. 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杜牧在山中行走,途中所看到的景色。
4. 范读全诗,学生感知诗歌内容。
二、自读自悟,了解大意
1. 自己试读课文,读通诗句。
2. 抽读,检查。
3.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边读边想:明白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