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块积木》教案

2023-07-15

《有几块积木》教案 篇1

  课题: 有几块积木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培养孩子对具体情境提取数学信息、进行推理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中感受乘法的简便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学准备:课件“有几块积木的挂图”或课件动画显示。

  教学过程:

  一、情境诱思

  课件显示一堆摆放整齐有序的积木,教师顺势诱导:“这么多积木,怎样数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呀?”(板书:有几块积木?)

  二、解决问题

  1、 学生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

  2、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数的,所列的算式中每个数各代表什么意思?

  3、 汇报情况。 加法 乘法

  5+5+5+5+5+5+5=35(人) 5×7=35(人)

  7+7+7+7+7=35(人) 7×5=35(人)

  4、 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喜欢用乘法计算)

  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的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5、 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

  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

  要求: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中乘数的可交换性”、“乘法和加法的联系”

《有几块积木》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6~P7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运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培养孩子对具体情境提取数学信息、进行推理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中感受乘法的简便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有几块积木的挂图”或课件动画显示。

  教学过程:

  一、情境诱思

  课件显示一堆摆放整齐有序的积木,教师顺势诱导:“这么多积木,怎样数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呀?”(板书:有几块积木?)

  二、解决问题

  1、 学生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

  2、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数的,所列的算式中每个数各代表什么意思?

  3、 汇报情况。 加法 乘法

  5+5+5+5+5+5+5=35(人) 5×7=35(人)

  7+7+7+7+7=35(人) 7×5=35(人)

  4、 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喜欢用乘法计算)

  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的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5、 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

  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

  要求: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中乘数的可交换性”、“乘法和加法的联系”

  五 、 作业:教科书P11“练一练”1、2、3题。

  附录;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有几块积木》教案 篇3

  教学内容:p6-7的内容: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根据图写出乘法算式。

  2、熟记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推和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具:积木图,练一练第三阶段题的房子和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读出下面的算式

  (1)2×3=6 (2)5×3=15(3)4×6=24

  3×2=63×5=156×4=24

  2、一共有多少个☆

  ☆☆ ☆ ☆ ☆ ☆ ☆

  ☆☆ ☆ ☆ ☆ ☆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2×77×2

  二、 新授

  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积木。

  1、出示积木图

  2、让学生仔细观察积木图。提问:

  图中有多少积木,你是怎样算的?同桌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同桌讨论汇报。

  (1)、横着看,每排有7块积极木,有5排,一共有35块积木。

  横着看,第排有7块积木,有5排,就是有几个?(5个7)

  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什么?(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个相加得多少)

  求个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7×5=35(块)或5 ×7=35(块)〕

  谁会读出这个算式?(7×5=35读作7乘5等于35,5 ×7=35读作5乘7等于35)

  算式中“7”表示什么?(7表示每排有7块积木);“5”表示什么?(5表示有5排)

  “35”表示什么?(35表示一共有35块积木)

  在这个乘法算式中,“7”叫什么数?(7叫乘数)

  “5”叫什么数?(5也叫乘数)

  “35”叫什么数?(35叫积)

  (1) 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一共有35块。

  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就是有几个5?(7个5)

  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什么?(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个数相加得多少)

  求7个数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5×7=35(块)或7×5=35(块)〕

  谁会读出这个算式?(5×7=35读作5乘7等于35,7×5=35读作7乘5等于35)

  算式中,“5”、“7”、“35”分别表示什么?(5表示每列有5块积木,7表示有7列,35表示一共有35块积木)

  在这个乘法算式中,“5表示”叫什么数?(5叫乘数)

  “7”叫什么数?(它叫乘数)

  “35”叫什么数?(35叫积)

  一.巩固联系。

  1、完成p6页第1题。

  该题是让学生根据图写出乘法算式。

  (1) 第一题第一小题、第二小题、第三小题,先让同学们观察图,并讨论出图意独立完成练习。

  集体订正。

  2、完成课文第七页的第三题。

  游戏:《小狗送信》

  谈话: 小狗当上了邮递员了,他每天把信件分别送到了小鸡,小鸭,小猫等好朋友的家。(把3个小房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这一天,天已经很晚了,小狗还没有把信送完,很很着急。我们来帮帮它好吗?把写有算式的信件发给学生,要求送到相应的小房子里。

  ① 先出示小房子。

  ② 在出示一些算式卡片,说明游戏规则,请三位学生扮演邮递员,把对应的算式卡送到家。

  送信时,先让学生想一想,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再把表示相同意思的算式送到相应的房子里。

  对同学们的送信情况给予评价,评出“优秀邮递员”。

  谈话: 同学们送信的不错,可以当一名优秀的邮递员了。还有一些小同学,也象我们一样优秀,他们同样在认真学习。大家看书第七页的第四小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人?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列出算式,数出得数。填在书上,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说说3是从哪儿来的。

《有几块积木》教案 篇4

  教学内容p6-7 有几块积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运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

  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图片若干张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玩积木是一种有趣的益智游戏。动物学校的小熊宝宝认识了长方体后,回家就用积木拼了一个大大的长方体,(出示主题图)你能仔细观察画面,算出这里一共有几块积木吗?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小朋友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并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2.抽答板书:

  5个7块 5×7=35(块)

  7个5块 7×5=35(块)

  3.小结:我们看图要求“有几块积木”时,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横看有5个7块,竖看有7个5块,用乘法算式表示都可以写成7×5或5×7。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完成 练一练1、2。

  2.指导学生做送信游戏。

  讲清游戏规则:11张算式卡片就是11封信,请11个同学当邮递员来送信。其他同学边拍手边说:

  叮铃铃,叮铃铃,

  邮递员来送信。

  想一想,算一算,

  看清号码投进去。

  3.送完信后集体评价。

  4.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第4题

  四、课堂总结

  对同桌说说自己在这节课遇到过什么困难?后来是怎么解决的?

《有几块积木》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页、第7页。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况呵呵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2.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根据情境图写出乘法算式。

  3.熟记乘法算式中的各个部分的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4. 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推和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

  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还记得吗?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走进了《儿童乐园》,认识了乘法,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研究乘法,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复习旧知

  1.读一读。

  (1)2×3= 6   3×2= 6

  (2)5×4=20   4×5=20

  (3)3×7=21   7×3=21

  2.说出乘法算式。

  (1)6个8相加:6×8或8×6

  (2)9个2相加:9×2或2×9。

  (3)3个5相加:3×5或5×3。

  3.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加法:7+7+7+7+7=35(个)

  乘法:7×5=35(个)或5×7=35(个)

  三、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你玩过积木吗?玩积木是一种有趣的智力游戏,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把你看到的说一说。

  生1:五颜六色的积木真漂亮!

  生2:一排排的积木真整齐!

  生3:我看到一共有5排积木,每一排都有7块。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么多的积木,到底有多少块呢?

  (老师听到有的同学已经开始数了:1、2、3、4、5……,一直数到了35。原来,这些积木有35块。可是,这样一块一块地数太慢了。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我们又快又对地数出积木的块数吗?咱们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数的吧!有的小朋友在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积木并不是随意摆放的,它们的摆放是有规律的,横着看,每排积木的块数都是7,就可以7块7块地数,有这样的5排,数5次就可以了。7、14、21、28、35。嗯,这样数快多了!也有小朋友发现,竖着看,积木的摆放也有规律,每列积木不仅颜色相同,块数也一样——都是5,就可以5块5块地数,有这样的7列,数7次就可以了。5、10、15、20、25、30、35。嗯,这样数也很快!)

  师:同学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积木,发现积木摆放的规律,一排排、一列列地数出了积木的块数,可真了不起!

  师:你怎样数出了积木的块数?我们用这两种好方法再数一数积木的块数吧!先横着一排排地数:7、14、21、28、35。再竖着一列列数:5、10、15、20、25、30、35。

  师:积木数完了,一共有35块。你能根据数法,列出算式吗?拿出纸和笔,试着列一列。写好了吗?老师把大家写的记录了下来:

  (1)横着看:每排7块,有5排。

  7+7+7+7+7=35(块)

  (2)横着看:每排7块,有5排。

  7×5=35(块)或 5×7=35(块)

  (3)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

  5+5+5+5+5+5+5=35(块)

  (4)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

  5×7=35(块)或 7×5=35(块)

  师:观察这四组算式,你想说些什么?

  (对,第一组算式和第二组算式都是横着观察积木的,都是求5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不同点是,第一组算式是用加法表示了5个7相加的和,第二组算式是用乘法表示了5个7相加的和。

  第三组算式和第四组算式都是竖着观察积木的,都是求7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不同点是,第三组算式是用加法表示7个5相加的和,第四组算式是用乘法表示7个5相加的和。

  比较一下,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当然是乘法了。看来,大家已经知道了乘法的优点,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些同学还是不太习惯用乘法。希望这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尝试。

  看着第二组算式,在这两个乘法算式中,7表示什么意思?5又表示什么意思?横着看,每排有7块积木,有这样的5排,7就表示了每排积木的块数,5表示了7的个数。求5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我们用乘法7×5和5×7来表示。

  看着第四组算式,在这两个乘法算式中,5表示什么意思?7又表示什么意思?竖着看,每列有5块积木,有这样的7列。5就表示了每列积木的块数,7表示了5的个数。求7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我们用乘法5×7或7×5来表示。)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

  有几块积木

  7×5=35(块)

  5×7=35(块)

《有几块积木》教案 篇6

  教学目标预设:

  1、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能熟练地读、写乘法算式,能正确地将加数相同的加未能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养成学生勤于动脑、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相关资料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

  学生准备:

  积木若干块。

  教学重点:

  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淘气最喜欢摆积木了,我们看它摆出了什么图形?(出示积木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说一说。

  ①学生仔细看图,指导思考提问:一排有几块积木?共几排一共有几块积木?

  ②请学生汇报交流。

  ③根据学生交流问题,选择一个进行引导,例如:横看,每排7块,有5排,共有7×5或5×7块。

  2、做一做。

  ①让学生独立解答提出的其余问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②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得出不同的几个几。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看图写乘法算式。

  小朋友们除了玩积木,还喜欢玩其他的游戏:

  ①你能算一算玩游戏的一共有几人吗?(书P6.1左图)

  ②中途,老师为大家送来了饮料,一共送来了多少瓶呢?(书P6.1右图)

  2、填一填。先让每位学生都独立做,然后指名学生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并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如:求5个6的和是多少或求6个5连加是多少等。

  3、送信游戏。

  教师将全部算式制成算式卡片发给学生开展送信游戏。(书P6.3)

  四、拓展性练习

  出示书P9.4情境图,让学生看图提问题,解答后进行小组交流。比一比,哪组提的问题又多又好!

《有几块积木》教案 篇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6~p7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积木的块数,初步体验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初步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列出乘法算式。

  3.在数出得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两种不同的方法数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列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进一步体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片,有这么多积木。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 列式方法:

  师:这么多积木,一共有多少块呢?下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

  师: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数的,所列的算式中每个数各“代表什么意思”?

  列:5+5+5+5+5+5+5=35(人) 5×7=35(人)

  排:7+7+7+7+7=35(人) 7×5=35(人)

  注意:相同加数、相同加数个数。

  师: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喜欢用乘法计算)

  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的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师: 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

  2、练一练:说清图意——列出算式——算式的含义。

  注意:说完整话,语言准确性。

  三、巩固应用。

  填一填:连加算式——乘法算式。

  小狗送信:方法①:先将加法算式列成乘法算式,再连线。

  ②:先将得数算出,再连线。

  注意:干扰信息:2+2+2、3+4+6

  一共有多少人:提出数学问题——独立解答、解释算式含义。

  板书设计:

  有几块积木

  列:5+5+5+5+5+5+5=35(人) 5×7=35(人)

  排:7+7+7+7+7=35(人) 7×5=3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