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设计

2023-01-05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教学重点:识别相同加数.

  四、教学难点 :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五、教法和学法

  1.正确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教师在演示、看图列式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

  3.创设思维的环境,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维,注意鼓励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抓准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再现和再强化相同加数连加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新课前可设计如下准备题:

  (1)出示:5+4+5,5+5+5(2)出示:5+5+5+5+5+5这些算式写起来比较长,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板书课题)通过准备题,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相同加数的概念,掌握相同加数连加式题的特征,并能初步认识到:相同加数连加,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从而为学习乘法做了孕伏.

  (2)加强直观,借助演示、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例题的处理要借助卡片(红花卡片、正方形卡片和圆形卡片)的直观演示、操作来达到初步理解乘法意义的目的.具体可采用以下程序:演示操作--列连加算式--找出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出乘法算式,并指导算式的写法、读法和定义,并认识“×”号.认识“乘法算式”要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实际操作、认真的观察分析来完成.

  2.教学新课

  (1)摆红花.新课一开始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在投影片上摆红花卡片,指名回答老师是怎样摆的?(先摆2朵,再摆2朵,最后又摆2朵)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2朵?(板书:3个2)再让学生模仿老师在桌上摆3个2朵,最后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一共有多少朵红花?(板书:2+2+2=6)看算式教师问:

  ①有几个相同加数连加?

  ②可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板书2×3=6)

  ③认识"×"号后,师问:乘号前表示连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乘号后表示什么数?提问后教师领读2乘以3,它表示3个2相加得6,叫学生自己再读两次.

  (2)摆正方形.教师在投影仪上摆,学生在桌上摆.3个摆一排,共摆4排.核对正误后,师问: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板书4个3)一共摆了多少个?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板书:3+3+3+3=12)能否改写成乘法算式?

  怎样书写?说明理由.讨论后回答.(板书3×4=12).

  (3)出示摆好的圆片.教师直接出示在投影仪上摆好的圆片.然后提问学生:每份摆了几个圆片?摆了几份?一共摆了几个几?(板书4×5)5个4用加法怎样列式?(板书4+4+4+4+4=20)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列式?(学生写在作业 本上,指名学生回答后,板书4×5=20)(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用加法算用乘法算2+2+2=62×3=63+3+3+3=123×4=124+4+4+4+4=204×5=20

  ①横向比较:比较2+2+2和2×3,说一说2×3表示几个几相加?比较3+3+3+3和3×4,说一说3×4表示几个几相加?比较4+4+4+4+4和4×5说一说4×5表示什么?

  ②纵向比较:比较2×3、3×4和4×5,说一说乘号前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相同加数)乘号后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相同加数的个数)

  ③综合比较:这三个加法算式为什么都能写成乘法算式?

  (都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板书: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④乘、加比较:乘法与加法相比,哪种方法比较好?好在哪里?(乘法不仅读、写比加法方便,计算也比较简便)(板书: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注意设计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饶有趣味的练习,这样可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教学重点:识别相同加数.

  四、教学难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五、教法和学法

  1.正确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教师在演示、看图列式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

  3.创设思维的环境,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维,注意鼓励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抓准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再现和再强化相同加数连加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新课前可设计如下准备题:

  (1)出示:5+4+5,5+5+5(2)出示:5+5+5+5+5+5这些算式写起来比较长,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板书课题)通过准备题,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相同加数的概念,掌握相同加数连加式题的特征,并能初步认识到:相同加数连加,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从而为学习乘法做了孕伏.

  (2)加强直观,借助演示、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例题的处理要借助卡片(红花卡片、正方形卡片和圆形卡片)的直观演示、操作来达到初步理解乘法意义的目的.具体可采用以下程序:演示操作--列连加算式--找出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出乘法算式,并指导算式的写法、读法和定义,并认识“×”号.认识“乘法算式”要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实际操作、认真的观察分析来完成.

  2.教学新课

  (1)摆红花.新课一开始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在投影片上摆红花卡片,指名回答老师是怎样摆的?(先摆2朵,再摆2朵,最后又摆2朵)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2朵?(板书:3个2)再让学生模仿老师在桌上摆3个2朵,最后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一共有多少朵红花?(板书:2+2+2=6)看算式教师问:

  ①有几个相同加数连加?

  ②可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板书2×3=6)

  ③认识"×"号后,师问:乘号前表示连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乘号后表示什么数?提问后教师领读2乘以3,它表示3个2相加得6,叫学生自己再读两次.

  (2)摆正方形.教师在投影仪上摆,学生在桌上摆.3个摆一排,共摆4排.核对正误后,师问: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板书4个3)一共摆了多少个?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板书:3+3+3+3=12)能否改写成乘法算式?

  怎样书写?说明理由.讨论后回答.(板书3×4=12).

  (3)出示摆好的圆片.教师直接出示在投影仪上摆好的圆片.然后提问学生:每份摆了几个圆片?摆了几份?一共摆了几个几?(板书4×5)5个4用加法怎样列式?(板书4+4+4+4+4=20)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列式?(学生写在作业 本上,指名学生回答后,板书4×5=20)(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用加法算用乘法算2+2+2=62×3=63+3+3+3=123×4=124+4+4+4+4=204×5=20

  ①横向比较:比较2+2+2和2×3,说一说2×3表示几个几相加?比较3+3+3+3和3×4,说一说3×4表示几个几相加?比较4+4+4+4+4和4×5说一说4×5表示什么?

  ②纵向比较:比较2×3、3×4和4×5,说一说乘号前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相同加数)乘号后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相同加数的个数)

  ③综合比较:这三个加法算式为什么都能写成乘法算式?

  (都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板书: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④乘、加比较:乘法与加法相比,哪种方法比较好?好在哪里?(乘法不仅读、写比加法方便,计算也比较简便)(板书: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饶有趣味的练习,这样可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教学重点:识别相同加数.

  四、教学难点 :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五、教法和学法

  1.正确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教师在演示、看图列式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

  3.创设思维的环境,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维,注意鼓励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抓准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再现和再强化相同加数连加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新课前可设计如下准备题:

  (1)出示:5+4+5,5+5+5(2)出示:5+5+5+5+5+5这些算式写起来比较长,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板书课题)通过准备题,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相同加数的概念,掌握相同加数连加式题的特征,并能初步认识到:相同加数连加,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从而为学习乘法做了孕伏.

  (2)加强直观,借助演示、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例题的处理要借助卡片(红花卡片、正方形卡片和圆形卡片)的直观演示、操作来达到初步理解乘法意义的目的.具体可采用以下程序:演示操作--列连加算式--找出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出乘法算式,并指导算式的写法、读法和定义,并认识“×”号.认识“乘法算式”要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实际操作、认真的观察分析来完成.

  2.教学新课

  (1)摆红花.新课一开始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在投影片上摆红花卡片,指名回答老师是怎样摆的?(先摆2朵,再摆2朵,最后又摆2朵)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2朵?(板书:3个2)再让学生模仿老师在桌上摆3个2朵,最后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一共有多少朵红花?(板书:2+2+2=6)看算式教师问:

  ①有几个相同加数连加?

  ②可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板书2×3=6)

  ③认识"×"号后,师问:乘号前表示连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乘号后表示什么数?提问后教师领读2乘以3,它表示3个2相加得6,叫学生自己再读两次.

  (2)摆正方形.教师在投影仪上摆,学生在桌上摆.3个摆一排,共摆4排.核对正误后,师问: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板书4个3)一共摆了多少个?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板书:3+3+3+3=12)能否改写成乘法算式?

  怎样书写?说明理由.讨论后回答.(板书3×4=12).

  (3)出示摆好的圆片.教师直接出示在投影仪上摆好的圆片.然后提问学生:每份摆了几个圆片?摆了几份?一共摆了几个几?(板书4×5)5个4用加法怎样列式?(板书4+4+4+4+4=20)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列式?(学生写在作业 本上,指名学生回答后,板书4×5=20)(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用加法算用乘法算2+2+2=62×3=63+3+3+3=123×4=124+4+4+4+4=204×5=20

  ①横向比较:比较2+2+2和2×3,说一说2×3表示几个几相加?比较3+3+3+3和3×4,说一说3×4表示几个几相加?比较4+4+4+4+4和4×5说一说4×5表示什么?

  ②纵向比较:比较2×3、3×4和4×5,说一说乘号前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相同加数)乘号后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相同加数的个数)

  ③综合比较:这三个加法算式为什么都能写成乘法算式?

  (都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板书: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④乘、加比较:乘法与加法相比,哪种方法比较好?好在哪里?(乘法不仅读、写比加法方便,计算也比较简便)(板书: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注意设计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饶有趣味的练习,这样可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教学重点:识别相同加数.

  四、教学难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五、教法和学法

  1.正确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教师在演示、看图列式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

  3.创设思维的环境,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维,注意鼓励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抓准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再现和再强化相同加数连加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新课前可设计如下准备题:

  (1)出示:5+4+5,5+5+5(2)出示:5+5+5+5+5+5这些算式写起来比较长,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板书课题)通过准备题,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相同加数的概念,掌握相同加数连加式题的特征,并能初步认识到:相同加数连加,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从而为学习乘法做了孕伏.

  (2)加强直观,借助演示、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例题的处理要借助卡片(红花卡片、正方形卡片和圆形卡片)的直观演示、操作来达到初步理解乘法意义的目的.具体可采用以下程序:演示操作--列连加算式--找出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出乘法算式,并指导算式的写法、读法和定义,并认识“×”号.认识“乘法算式”要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实际操作、认真的观察分析来完成.

  2.教学新课

  (1)摆红花.新课一开始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在投影片上摆红花卡片,指名回答老师是怎样摆的?(先摆2朵,再摆2朵,最后又摆2朵)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2朵?(板书:3个2)再让学生模仿老师在桌上摆3个2朵,最后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一共有多少朵红花?(板书:2+2+2=6)看算式教师问:

  ①有几个相同加数连加?

  ②可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板书2×3=6)

  ③认识"×"号后,师问:乘号前表示连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乘号后表示什么数?提问后教师领读2乘以3,它表示3个2相加得6,叫学生自己再读两次.

  (2)摆正方形.教师在投影仪上摆,学生在桌上摆.3个摆一排,共摆4排.核对正误后,师问: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板书4个3)一共摆了多少个?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板书:3+3+3+3=12)能否改写成乘法算式?

  怎样书写?说明理由.讨论后回答.(板书3×4=12).

  (3)出示摆好的圆片.教师直接出示在投影仪上摆好的圆片.然后提问学生:每份摆了几个圆片?摆了几份?一共摆了几个几?(板书4×5)5个4用加法怎样列式?(板书4+4+4+4+4=20)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列式?(学生写在作业本上,指名学生回答后,板书4×5=20)(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用加法算用乘法算2+2+2=62×3=63+3+3+3=123×4=124+4+4+4+4=204×5=20

  ①横向比较:比较2+2+2和2×3,说一说2×3表示几个几相加?比较3+3+3+3和3×4,说一说3×4表示几个几相加?比较4+4+4+4+4和4×5说一说4×5表示什么?

  ②纵向比较:比较2×3、3×4和4×5,说一说乘号前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相同加数)乘号后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相同加数的个数)

  ③综合比较:这三个加法算式为什么都能写成乘法算式?

  (都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板书: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④乘、加比较:乘法与加法相比,哪种方法比较好?好在哪里?(乘法不仅读、写比加法方便,计算也比较简便)(板书: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饶有趣味的练习,这样可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设计 篇5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设计 [ 作者:蔡秀兰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03    更新时间:2004-8-10    文章录入:搂着月亮的猪 ]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设计

  福建省仙游县实验小学 蔡秀兰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  手,导入  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  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4.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

  2十2十2=6

  3+3+3+3=12

  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习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2+2+2=6 2×3=6

  3+3+3+3=12 3×4=12

  4+4+4+4+4=20 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 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 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 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教学重点:识别相同加数.

  四、教学难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五、教法和学法

  1.正确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教师在演示、看图列式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

  3.创设思维的环境,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维,注意鼓励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抓准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再现和再强化相同加数连加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新课前可设计如下准备题:

  (1)出示:5+4+5,5+5+5(2)出示:5+5+5+5+5+5这些算式写起来比较长,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板书课题)通过准备题,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相同加数的概念,掌握相同加数连加式题的特征,并能初步认识到:相同加数连加,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从而为学习乘法做了孕伏.

  (2)加强直观,借助演示、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例题的处理要借助卡片(红花卡片、正方形卡片和圆形卡片)的直观演示、操作来达到初步理解乘法意义的目的.具体可采用以下程序:演示操作--列连加算式--找出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出乘法算式,并指导算式的写法、读法和定义,并认识“×”号.认识“乘法算式”要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实际操作、认真的观察分析来完成.

  2.教学新课

  (1)摆红花.新课一开始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在投影片上摆红花卡片,指名回答老师是怎样摆的?(先摆2朵,再摆2朵,最后又摆2朵)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2朵?(板书:3个2)再让学生模仿老师在桌上摆3个2朵,最后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一共有多少朵红花?(板书:2+2+2=6)看算式教师问:

  ①有几个相同加数连加?

  ②可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板书2×3=6)

  ③认识"×"号后,师问:乘号前表示连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乘号后表示什么数?提问后教师领读2乘以3,它表示3个2相加得6,叫学生自己再读两次.

  (2)摆正方形.教师在投影仪上摆,学生在桌上摆.3个摆一排,共摆4排.核对正误后,师问: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板书4个3)一共摆了多少个?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板书:3+3+3+3=12)能否改写成乘法算式?

  怎样书写?说明理由.讨论后回答.(板书3×4=12).

  (3)出示摆好的圆片.教师直接出示在投影仪上摆好的圆片.然后提问学生:每份摆了几个圆片?摆了几份?一共摆了几个几?(板书4×5)5个4用加法怎样列式?(板书4+4+4+4+4=20)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列式?(学生写在作业 本上,指名学生回答后,板书4×5=20)(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用加法算用乘法算2+2+2=62×3=63+3+3+3=123×4=124+4+4+4+4=204×5=20

  ①横向比较:比较2+2+2和2×3,说一说2×3表示几个几相加?比较3+3+3+3和3×4,说一说3×4表示几个几相加?比较4+4+4+4+4和4×5说一说4×5表示什么?

  ②纵向比较:比较2×3、3×4和4×5,说一说乘号前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相同加数)乘号后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相同加数的个数)

  ③综合比较:这三个加法算式为什么都能写成乘法算式?

  (都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板书: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④乘、加比较:乘法与加法相比,哪种方法比较好?好在哪里?(乘法不仅读、写比加法方便,计算也比较简便)(板书: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饶有趣味的练习,这样可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