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观察物体”中的“镜面对称”第69页的例题3和练习。
教学目标:
1. 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
2. 通过动手操作和游戏等活动,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3. 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建立镜面对称现象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镜面对称、在镜面成像时物和像所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
小镜子每人一面(学生准备),大镜子一面(老师准备)、课件,老师准备两张纸,纸上分别写出“白天”这个词和它的的两种镜中像。
教学过程:
一.课前韵律:
1  师说口令,生做动作。(学生面对面)
   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前拍拍,后拍拍。(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
    (师可以把准备好的音乐播放出来。)
2  猴子捞月的故事:(课件展示)
一群猴子在林子里玩耍,它们有的在树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闹闹,好不快活。它们中的一只小猴独自跑到林子旁边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边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来,小猴看到井里有个月亮。
    一只大猴听到叫声,跑到井边朝井里一看,也吃了一惊,跟着大叫起来:“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啦!”它们的叫声惊动了猴群,老猴带着一大群猴子都朝井边跑来。当它们看到井里的月亮时,都一起惊叫起来:“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猴子们叽叽喳喳地叫着、闹着。最后,老猴说:“大家别嚷嚷了,我们快想办法把月亮捞起来吧!”众猴都义不容辞地响应老猴的建议,加入捞月的队伍中。
井旁边有一棵老槐树,老猴率先跳到树上,自己头朝下倒挂在树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个一个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头,挂成一长条,头朝下一直深入井中。小猴子体轻,挂在最下边,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众猴想,这下我们总可以把月亮捞上来了。它们很是高兴。
  小猴子将手伸到井水中,对着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几滴水珠外,怎么也抓不到月亮。小猴这样不停地抓呀、捞呀,折腾了老半天,依然捞不着月亮。
 
   为什么小猴捞不到月亮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这节课的第一个游戏。
二、创设情境,学习镜面对称:
1、 照镜子:
老师摆出自己的大镜子,请同学上来做动作,照镜子。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镜中人的动作和镜子外面的人在做同一件事情。同时此时镜子是竖着放的,和后面的湖面对称有所不同)。
2、 组织游戏活动——做“镜中人”。(体会左右相反)
(1)、师讲明游戏的要求:请一位同学上讲台面向大家做出一个动作,保持不动,再请一位同学上台,面对他做出“镜中人”的动作。
(2)、同学们判断扮演“镜中人”的那位同学动作对吗?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谁愿意把看到的情形说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汇报。  
 (3)、让“镜中人”面向大家,现在你有什么发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