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市实验小学 冷月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电脑显示一年级新课桌,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下学期开始时,学校也要为我们买和一年级小朋友相同的新课桌,高兴吗?要买相同的课桌,就要知道课桌有多长,你能解决这个问题,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吗?(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1.直接用尺子量出长度)你们可真聪明,知道用尺子就能量出课桌有多长。但是你们知道吗?可不要小看这一把小小的尺子,它上面可有很多的小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2.出现多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如用几柞长,大约几个文具盒长,大约几支铅笔长等)
3.这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因为我们量课桌用的东西不一样)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课桌的结果一样呢?
(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你们的办法可真妙!要想得到一样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通常我们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七、八岁的儿童好奇,有较强的求知欲,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新课教学,我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感知1厘米。分3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尺子,有什么发现。不同的数,长短不同的竖线,以及厘米(cm)。(在学生回答有数字时,让学生从左往右按顺序读一读,告之学生:这些数字在尺子上叫刻度数,最小的是几?(0)我们又可以叫刻度0。刻度0表示起点。在学生回答尺子上有一条一条的线时,指出:这些线在尺子上叫做刻度线,刻度线有的长,有的短。你们看一看刻度线之间的每一大格的长度是不是一样的?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作单位,国际上也用cm表示厘米。)这样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并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实际长度,闭眼感受一下,再到尺子上比划一下,加强1厘米的感觉。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引导学生总结出其实一大格就是1厘米。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教师先举出示几样长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这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厘米长度的感知,加深了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