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手工《小提包》 篇1
活动目标:
1.会用圆形纸和长纸条制作小提包,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花纹进行装饰。
2.体验参与手工活动的乐趣,增进对家人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
重点:体验参与手工活动的乐趣。
难点:制作小提包,用自己喜欢的花纹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教具:提包图片。
学具:水彩笔、胶棒、圈形、长条纸幼儿人手一份。
心理准备:幼儿观察并已有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参观“提包展”。提问:你喜欢哪个包?是什么样子?有什么花纹?
二、展开
1.观察提包。
提问:你喜欢哪个包?是什么样子?有什么花纹?
谁最喜欢背漂亮的包?激发幼儿为妈 妈或奶奶做包的愿望。
2.示范提包的制作过程。
重点:两端向内折。
3.幼儿制作,教师观察指导。
请幼儿独立装饰小提包,鼓励装饰花纹。
三、结束
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幼儿的作品,表扬大胆绘画的幼儿。
小班手工《小提包》 篇2
美工活动中,总会听到一些孩子在开始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或是高举小手,或是高声求助:“老师,我不会!”渐渐地,这些孩子对手工活动就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是恐惧心理。小班幼儿的美工活动仍是以激发其兴趣为主,使孩子们喜欢动手、乐于动手参与制作活动,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的二次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是最有效且最常见的方法,但在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此起彼伏的“老师,我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在本周执教的手工活动《小提包》中,同类问题再次出现。活动前,我特意将孩子们的座位进行了有意的调整,每个组安排了一到两名动手能力、行动都较强、较快的幼儿,这些孩子们一般思维敏捷,在手工活动中表现活跃,往往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作品,而此时,一部分孩子还需要老师个别指导、关注。在这一环节上常常出现较为混乱的场面:已经完成作品的孩子开始活跃,离开座位、嬉戏打闹等等;没有完成的开始出现焦躁不安、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也就在这时“老师,我不会”的呼声就会从四面八方传来。于是,在布置要求时我增加了条要求:请每组做的又快又好的小朋友担任本组的小老师,负责解决组内其他小朋友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如果解决不了请让他来找老师帮忙。在潜意识里告诉了其他的孩子,遇到了问题先自己想办法,主动开口向别人寻求帮助而不是一味的依赖于老师。这一要求的提出让孩子们的动手兴致更浓了,大家都想过一把当老师的瘾去帮助更多的小朋友。于是,行动快的孩子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主动询问其他孩子们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行动慢的孩子在同龄伙伴的帮助下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得到了提高。
有时候,老师有意的“冷处理”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另一种激励互助的好方法,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小收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