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2022-12-24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1

  活动课题

  我的手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知道我们的手的基本构造及其与手的灵巧关系。

  2.让学生了解手有感觉的功能。

  能力目标

  1.让学生经理通过观察,提出假设,确定方法,研究发现的过程,能够用多种方法证明手的灵巧与手的关节,关节、关节处的褶皱,拇指的特点等构造有关;

  2.能结合自己的亲自感受,体会到不同部位的感受能力不同,并能描绘出自己的不同感受与同学交流。

  3.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研究过程与结果。

  德育目标

  1.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通过反思探究经历了提出假设、明确方法、研究验证、归纳结果的过程,习得探究方法,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活动重难点

  通过观察手的构造,体验手的灵活与手的构造的关系。能进行小组合作,自行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活动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一、激发兴趣,以旧引新

  引导学生用观察大树和小动物的方法来观察手。

  二、亲身体验

  1.引导学生观察手的外形。

  2.让学生看一看五个手指是怎样长在手掌上的?摸一摸手指上有多少骨头和关节?最后把自己的手画下来,指导学生画出自己的左手。

  3. 让学生思考如果五个手指长在一边,或者每个手指都是由一根骨头组成的,手还会那么灵巧吗?

  4.引导学生研究手指皮肤上的皱褶和大拇指的活动,教师指导。

  三、先假设后验证

  1. 让学生猜想假设手这么灵巧,还和什么有关系?

  2.指导学生蒙眼摸物体活动,帮助学生辨认周围的物体。闭上眼睛,用手可能辨认出哪些物体,手能感觉物体的哪些性质?

  (1)手能找到人民币上专为盲人设计的盲文数字吗?

  (2)区分袜子和衣服的正反两面;软饮料管等等。

  (3)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协作交流。

  学生观察。

  1. 学生观察自己手,知道自己手的外型和了解手的结构

  2. 学生动手画,把作品展示出来供大家交流。

  3.学生思考。

  4.学生动手实验。

  (1)学生用胶带粘住手指皮肤上的皱褶,握笔去写字。

  (2)让大拇指靠拢食指,不分开,去使用筷子和汤勺,发现手的灵活性。

  1.学生猜。

  2.学生闭上眼睛。

  (1)体会对于盲人来说手就能代替眼睛

  (2)通过实验观察、体验,加以验证。

  (3)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观察、分析、讨论、合作交流中,自行获取信息。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2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地方性色彩较浓的开放性课程,它应该具有其区域特色和实践价值。课程本身的创造性和实施过程的弹性张度将重建一种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新的课程标准中,综合实践占了比较大的比例(三年级以上每周三节),综合实践课程是合科的、生活的、功能化的课程,它强调对孩子生活的影响,注重能力发展,特别是生活能力的发展和态度的形成,是以“问题”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它可以发挥出整体效应,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知识向应用、科学向生活转化的中介靠实践。“实践就是一种中介物”(黑格尔语),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中介物,是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学科内容向生活经验实现转化的中介物。只有向实践汇合,才能够真正实现知识向能力、理论到实际、接受到创造、学习与生活的沟通。综合是指向实践性的,实践的本质也是综合。

  1.综合实践与生活、社会教育相结合学生都是一个社会化的人,每天除了在学校接受课堂学习外,还要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生活,因此,校外课程资源绝不是课堂、操场、实验室的简单“搬家”,而是突破要传统教学的框架,使学生与生活、与社会、与世界的发展信息相通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资源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传统教学、包括现今的电化教学所无法传授的。学习不应该只是解题目,而应该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让学生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体验和解决现实问题,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每个学生来说将会终身受益。

  2.综合实践与德育相结合在综合实践课上,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使他们养成服从集体的品质和集体观念,获得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的体验,激发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此外,综合实践课程还可以使学生养成科学地计划自己的学习并细心地完成和客观地评价所得到的学习成果的习惯,也可以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真正体验到人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综合实践课程对学生的活动不重结果而重育人过程。

  3.综合实践与科学学习相结合综合实践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十分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结合,做好相邻知识系列、相近学科的整合工作,使教育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及文化发展紧密配合。既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意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以,学生在学习时,既要重视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获得,也要注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形成。

  4.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跨学科教师相互配合,并取得校外人才的共同协作,形成整体共同指导的局面,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家长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有一技之长,如种植、养殖、修理、加工等。我们充分利用这种家庭中潜在的教育资源,通过“请进来”的方式,使某些隐性的教育力量充分发挥功用。同时,我们还利用社会的教育力量,通过聘单位与聘个人相结合的方法拓宽引入师资的渠道。比如,我们聘请气象站人员定期到基地指导,还聘请了许多社会上有特殊能力的人来基地任教,多方有机结合,形成了开放的多层面的教育人才资源。

  此外,还有很多原则也要注意,如评价的多元化、如何面向全体、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等等也都是值得我们多考虑的问题。由于目前综合实践课还是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综合实践课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思考、挖掘、探索,这是每一位综合实践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3

  "伤脑筋"拼板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

  活动目的:

  1、了解这种玩具的构造和功用。

  2、在这动手动脑、探究科学奥秘的平台上,在观察与思考,创新与改进中去感受创作、劳动的艰辛,体会乐趣,收获成功。

  活动过程:

  一、揭示活动内容

  这一课我们来玩"伤脑筋"拼板。

  二、了解玩具特点

  1、初步印象 "伤脑筋"拼板是一个古老的益智玩具,又叫"伤脑筋十二块"。 (演示玩具) 你知道这个这个玩具有哪些特点吗?

  2、简单介绍 曾被漫画师丰子恺誉为"超平玩具之上,与象棋、围棋相颉(jié)顽"的"伤脑筋十二块",是一种随心所欲、变幻无常的益智拼板游戏。"伤脑筋十二块"是中国人取的名字,它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玩具的构造和功用。它共十二块,每一块都是由五个小正立方体组成的,形状各不一样。它可以拼出许多有趣的平面图形。能够开发你的智商,为你的大脑加油。

  3、有关故事

  83岁老人用玩具解开世界数学难题

  与玩具打了近半世纪交道的上海老人方不圆,奇迹般地解开了一道尘封130多年的数学难题。20xx年,当这位83岁的老人在美国一次演说中,首次用自己的益智玩具透露解题思路时,在美国数学界引起了兴趣。20xx年上半年,方老在一本科学画报上偶然看到一道"寇克曼15个女生问题":某寄宿学校的15个女生,每天都要3人一行外出散步一次,怎样安排才能使每个学生一周7天内和其他14个女生在3人行中散步各1次。这看似简单的数学题难倒了世界上众多数学家,成了100道数学难题之一。 方老看到后想到了他的玩具,这些排列组合用拼盘来解决不是很容易吗?他把3人一行散步的女生分成5组,将7天分成7格,制成了一个"散步课程表"的玩具。只用几个晚上,他就把"寇克曼15个女生问题"从数学王国的禁苑中解放出来。方老得意地说,按此玩法,解法还不止一种呢。

  方老说:"玩具就是我的全部,魅力无穷啊!"方老的家犹如一个玩具乐园。除老人自己制作的几十种玩具外,他还收藏了国内外各种玩具,多得自己也数不清。从一次性玩具"6疙瘩"到可以玩一辈子的"伤脑筋12块"。有意思的是,连方老日常生活中的摆设,也是一个个别致的玩具:门上没锁,一根玩具巧链比锁还牢,要开门得动脑筋;万用日历表是自己设计的,无需动日期,只要每月调换星期即可......老人最得意之作是"伤脑筋12块"。这似乎是个普通益智类玩具,但在平常人手里或许几个月都玩不出,在他的手里只需几分钟就能搞定。

  20xx年,他带着"伤脑筋12块"和130只盒子到美国表演。他对观众说,谁能将"12块"放到任何一只盒子中,就把玩具送给谁。一个星期后,无人能解答。方老当场表演了几遍,大家看清楚了,可仍无人会玩。

  玩具不仅使他感受到了快乐,也让他体现了自身价值。经过十几年孜孜不倦的研究,他研制出十几个玩具,并拥有5个玩具的专利权:五单元六对称积木式智力玩具、十四砌件积木式智力玩具、非直角六砌件积木式智力玩具、非直角十砌件积木式智力玩具和十二面体盒子。

  三、了解几种玩法

  1、利用我们手中材料袋中的材料(当然也可自己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玩具制作),自己先制作玩具,然后再玩。这样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玩。

  2、利用电脑来玩。

  3、演示蓝光伤脑筋12块软件的使用

  在游戏中为你提供了众多的有趣的平面图形,每一个图形都能让您伤脑筋好一会。如果你觉得还不过瘾,软件还提供了完善的图形编辑功能,可以让您自己编辑出新的图形。游戏的操作简洁方便,你可以随心所欲的任意拖动和旋转积木。将积木拼成游戏中给出的图形,你就顺利过了一关。

  四、动手玩一玩

  1、还原成一整块长方形

  2、参照图案拼一拼

  3、自己动脑筋拼一拼

  4、自己选择图案拼一拼 五、动脑想一想 玩了一课,有什么收获?

  六、大胆试一试

  如果2人、3人把拼板合在一起玩,那可以拼出什么呢?大胆试一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4

  得到全面的 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是让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出发,基于自身兴趣来选择和研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一门学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是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综合实践活动这种全新的学习形式,可以说很好地迎合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自体验来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确定研究的小课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内容涵盖非常广泛,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我与学生充分协作,一起来开展好各项调查研究工作,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体现出师生间的民主、平等、互助,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利用好综合实践课这块教学阵地,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开放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真实需要出发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给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通过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实践,使我进一步认识到要求教师指导的多样化。

  1、 在资料收集中学会与人分享。

  在如何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利用书本、网络,收集资料并与人分享。老师指导学生利用电脑课、回家上网、读报刊或利用假日到图书馆收集资料等方法,学生以组为单位,将各组重点收集的资料进行班级交流,最后请同学将小课题研究的有关资料分组粘贴在布告栏上,让全班同学阅读。这样的活动,所有的资源都是共享的,通过活动,学生把收集到社区环境美好的图片和资料,与人合作完成任务,并与人合作中分享学生的快乐。

  2、 从“教师中学”到“学生中心”。

  综合实践课的目标是通过亲身体验,激发观察发现与探究问题和创新的兴趣,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探究问题的能力,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努力钻研的态度,初步形成对于社会的责任感意思。因此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感,都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主张 “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又要注意正面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努力促进学生社会性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学生个性的多样化,要求我们的思想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课为培养现代化人才奠定了好的基础,是教育改革的好举措。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进行多样化指导,建立开放型的评课,开展个性化的学习,这是开放式综合实践课教学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要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发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5

  一、激发兴趣,引入正题

  教师:小朋友,你们谁家有电话呢?请举手。

  (十几位小朋友举起了手) 

  教师:谁打过电话?请说说你是怎么打电话的好吗?下面请打过电话的小朋友告诉大家,希望大家注意听。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型“转变为”平等的合作型”。教师的切入及时、准确,启发得力,确实调动了学生学打电话的积极性,所以小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发言。可见,兴趣已被激发,思维更加活跃。如果教师只是按图索骥,看图说话,那么学生的思维就要被限制,就不能充分体现双方面的互动性。教师应即时表扬踊跃举手发言的学生。这对被赏识的孩子是一个极大的激励,自尊心、上进心就能更好地发挥。]

  二、初步了解打电话的知识

  教师:请王淳小朋友先讲。

  学生1:那天,我大舅来电话,找我妈有事,妈妈跟大舅说话后,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也跟大舅说几句话好吗?”妈妈把话筒给了我。我拿到话筒放在耳边,就听到大舅的说话声,“你是淳淳吗?”我高兴地说:“是我。”“你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过年我就奖励你。”我说:“我记住了。”

  教师:谁还能说一说? 

  学生2:星期天,我正在做作业 ,电话铃声响了,是爸爸来电话了。嘱咐我在家听妈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

  学生3:我看见妈妈跟我小姨通电话。妈妈先拨通了号码,然后拿起话筒:“喂,你是秀丽吗?请你有时间到我家来玩吧!”小姨说:“姐姐,下星期天,我一定去。再见!”“再见!”

  (踊跃发言的一个接着一个……)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得很好。那么,打电话应注意什么呢?请你们认真听讲。

  [学生的介绍能够说明通话的过程,较好。即使有个别学生的某个词“不规范”或“有毛病”,也不用批评,允许他重新换个词再说一遍。但他们介绍过程中,没有说出开头问好,结束再见等礼貌用语。由于教师已经较好地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课堂气氛也较为融洽,因此,学生参与的热情普遍高涨,教师在一边的听与指导,尤其显得重要。这里教师的听与指导,是教师搜集学生交流的信息,并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不断转换、反馈的过程,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让位,这便形成了师生”学习的共同体”。]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尝试打电话的乐趣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跟谁玩电话游戏呢?不是爸爸,也不是妈妈,更不是给叔叔阿姨,而是给你的好朋友小亮打电话。为什么要打电话呢?因为今天是小亮的生日,你要通过电话来表达对好朋友小亮生日快乐的祝愿。请小朋友记住,通话时要热情大方,用礼貌语言,并且语言要简洁明了。讲话时要面带微笑,声音不要过高。不要忘了开头问好,结束说再见。

  小朋友,打电话时注意的问题,记住了吗? 

  学生:(齐)记住了。

  教师:好,下面我们来玩打电话的游戏。

  [教师适时强调打电话的要求和注意的问题。原来那种教师强调‘,注意听”的呆板模式,被教师的适时点拨、指导取代。这就是注重了学生学习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对教师的要求可更高了。口语交际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这样就能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四、模拟表演,尝试成功的喜悦

  教师:小朋友们请观看王淳和王健的表演。

  (王淳表演小亮,王健表演小亮的朋友) 

  学生:王健拿起话筒用手比划一下,表示拨通了电话。

  “喂,你好!我是你的好朋友,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向你表示祝贺,祝你学习进步!”

  “谢谢你!”

  “再见!”

  “再见!”

  (教室里响起了掌声。顿时,教室里热闹非凡) 

  “喂,你是小亮吗?”

  “我就是。”

  “今天是你的生日,在你过生日的日子里,我代表我们全组的同学向你表示祝贺!”

  “谢谢!”

  “不客气!”

  “再见!”

  “再见!”

  (参加表演的一对接一对,小朋友们真正陶醉了。可是王彩云小朋友始终未敢向前参与,在老师的示意和鼓励下,王彩云终于拿起了话筒。开始说话不连贯,心情有些紧张,经老师的一再鼓励,她才大胆地与好朋友小亮通了电话。全体师生为她鼓掌,加油。) 

  (课后,小朋友们深有体会地说:“老师,这节课,我玩得真开心哪!”) 

  [小学生的表演很形象。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小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的能力。手脑并用,培养了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参与、合作的意识,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实际上课堂重心已发生转移: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过去的重结果,向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教师要重视日常的举止谈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评析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已发生变化,由教授者转变成为学习的合作者。这一探讨,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应大力提倡。学生也由听课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课堂上的主人。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自己的亲身体验。教师由灌输变为指导,学生由认真听变为自己动手。这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这堂课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2003-05-3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6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缝沙包》。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缝沙包”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科。在制作沙包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基本的针法,并能够运用学到的技法和教师的要求相结合,设计并缝制形状各异的沙包。

  二、学情分析:

  《缝沙包》——这一内容虽安排在高年级,但对于部分学生只会穿针、引线、打结,如果缝制一个完整的沙包,让学生自己进行缝制时可能还会遇到许多实际的困难。

  三、目标确定

  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并初步掌握缝沙包的基本针法。

  2、能力目标:培养兴趣,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缝制不同的沙包。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缝沙包,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精神。

  并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沙包的缝制过程及让学生从自己眼、手、脑协作劳动中体会手缝的乐趣。

  难点:设计不同形状的沙包以及缝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劳动与技术项目的有效实施需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

  (1)、实物投影仪;

  (2)、方块布、棉线、缝衣针、剪刀、米;

  (4)、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沙包);学生准备:方块布、棉线、缝衣针、剪刀、米。

  五、教学环节设计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示范,了解缝制过程——突破难点,学生制作——总结评价——开展游戏,课后延伸的思路展开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本节课通过沙包创设情境导入,激情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沙包吗?我又提出你们平时玩的沙包是从哪得到的?从而引出我的沙包是我亲手缝制的。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缝沙包的热情,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环节安排时间大约为1分多钟。

  (二)、了解缝制过程

  缝制沙包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我先教学生三种缝法,让学生基本掌握,在把缝沙包的过程需要注意的几个事项一一讲解,从穿针引线、将布块正面朝里,把正面完全充分的翻过来,在把怎么装沙包内部材料,给学生一一讲清楚,以免孩子在制作过程中,弄的地面桌面都是米粒,最后封口让学生注意要把毛边缝合,这样会使沙包更加美观。了解缝制过程后,要和学生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沙包是方形的,播放一些课件,让学生了解好多样式的沙包。并且让学生树立自信,问学生你们有没有信心比这些沙包做的更好,激发起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就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后,在强调缝前的安全注意事项,此环节安排时间大约为10分钟。

  (三)突破难点,学生制作

  由于学生初次缝制沙包,要在短时间内掌握规范操作的全部技能,有效的途径是教师进行指导操作。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此环节20分钟。

  (四)、展示作品、评价总结

  学习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制作告一段落后,请部分同学说说在制作沙包时的经验或想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体味学习的真谛、成功的喜悦。本节课中在内容上既注重学生的操作结果的评价,更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验的获得、良好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和创造性思维的显现。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此环节安排时间大约为8分钟 。

  (五)、开展游戏,课后延伸

  为了让学生享受到自己劳动成果带来的欢乐,我安排同组学生利用亲手缝制的沙包在一起玩换沙包游戏。在完成以上任务后,要求学生用课余时间,能够利用本节课所学方法,多加练习,回家后缝出漂亮的沙包,用自己缝的沙包去调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怎么样玩沙包的。为下节课我们继续上玩沙包有学问起到了铺垫,此环节安排时间大约为1分钟。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浅见,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