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 灿烂的历史文明教案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首师大版)
主题一 世界上的文明古国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以及地理位置,知道文明的出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知道世界文明古国的文化特色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初步了解地球上的五带。
2.分析探究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研究历史文化遗产对历史的发展和今天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3.感受世界古代文明的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体会人类文明与地理环境的亲密关系,初步树立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在图中的位置;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教学难点:
1.探究文明古国都产生于大河流域的原因。
2.地球的五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1.世界上的文明古国
地球仪——地图——纬线、经线——地球上的五带
七大洲——四大文明古国——亚洲、非洲
四大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如果问你,中国在哪儿?你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告诉我?
预设:地球仪、地图。(板书:地球仪、地图)
2.导入:今天,我们就借助地球仪和地图来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进而来了解世界灿烂的历史文明。
二、探究问题,交流研讨
第一部分:关于地球仪和地图
1.出示地球仪,学生观察,指名说发现。(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出颜色的变化)
(地球仪上蓝色的部分是海洋,其他部分是陆地;海洋的面积远远高于陆地)
教师讲解:我们生存的地球是一个不太规则的扁球体,为了方便人们观察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我们出行、研究地理提供了方便。
出示一组数据:
地球的表面积是51000万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的面积36100万平方千米,有38个中国这么大,占地球表面积的70.8%。陆地的面积是14900万平方千米,只占地表总面积的29.2%。
学生阅读。
2.教师依据地球仪讲解:
为了方便研究和观察,科学家把地球仪上画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线,指示南北方向的是经线,指示东西方向的纬线。(课件演示)
学生观察、比较,谈谈发现。
(预设:所有的经线都是一样长度,从一点到另一点;所有的纬线长度不等,有长有短)
教师讲解:所有的经线连接的是南极和北极,所以长度相等,并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不相等。其中,最长的一条纬线叫赤道。长约40,076千米。赤道以北叫北半球,赤道以南在南半球。
讲解地球仪上其它特殊的纬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出示两半球图:(地球仪携带起来不方便,所以人们出门时更愿意携带地图)。
教师介绍:东经160度西经20度的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之所以这么划分是为了不让一个大陆或国家分到两个半球。0度180度经线圈表示新一天和旧一天的分界。东经160度到西经20度,中跨0度经线的是东半球;西经20度到东经160的是西半球。
4.学生观察两半球图中的七大洲和四大洋,说出名字和位置。
出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面积数据,学生观察,谈自己的发现。
5.教师简单讲授五带的知识。
6.上述知识的小结。
第二部分: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
1.出示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示意图,学生观察,完成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