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你我他》教学案例
一,主题阐述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而儿童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而且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是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所以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再现等方式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在学习活动中应突出"体验感悟",着重于道德情感体验的培养.《小学德育纲要》指出"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因为这是做人的道理认识的催化剂,是从知到行的桥梁,促使学生将做人道理转化做人准则的信条,进而转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在此,应以教师的真情实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通过学习活动挖掘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在教学中应该选择行为有效的育情方法,以"情"为线索,讲究"育"的策略,采取以理育情,以境诱情,以比促情,以情引情等多种方法,借助心理换位,设身处地,移情想象等体验方式,达到强化感情之目的.
二,课例描述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个特殊群体——残疾人,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增进对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树立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教学难点
树立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源于生活 有意思
1,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请来了一批优秀的小演员为大家表演舞蹈,大家掌声欢迎他们.
2,观看配音舞蹈表演.
师: 同学们觉得这个节目精彩吗
(学生齐声说真精彩)
师:不过,老师介绍一下,刚才给我们表演得五位小伙伴和大家有所不同,他们都来自本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他们听不见声音,说不出话来.
(全班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哇"的声音,有的瞪大眼睛,有很多学生举起小手要提问)
师:我知道大家有很多问题想问,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他们学校的张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张老师今天会架起我们和这些新伙伴之间沟通的桥梁.
(学生掌声欢迎特殊学校老师)
设计思路: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依托教材,创造生活化的感知情境--利用相关资源,把聋哑儿童请进课堂,引起学生对残疾人的关注和兴趣,为下面与残疾儿童交流作好铺垫.
二,高于生活 有办法
活动一:面对面交流
师:老师知道你们现在脑海里一定有很多问题.现在就请这些新伙伴到你们每一组中间来,你们每组选出五个最想问的问题,用你们最好的方法与他们一起交流.
(特殊学校的学生到各组中来,学生和他们交流,有的拿出笔和纸,有的请特殊学校老师去翻译.)
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和他们交流的,你们了解到哪些情况
(学生发言:用纸和笔和他们交流的,了解到和别人说话困难特别大;了解到他们很羡慕我们会说话,能听到声音;请他们的老师打手势,做翻译进行交流,了解到他们第一次进入特殊学校的感受,很不习惯,但又没法表达,真痛苦!我们组是用纸和笔和他们进行交流的,我们了解到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会喊"爸爸,妈妈",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居然成了他们最大的愿望……学生在回答时,眼里含有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