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
针对目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责任意识相对较弱的情况,教学中侧重帮助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在教材呈现上,注意体现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以问题的形式切入,给学生更多自己思考的空间,并注意针对学生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道德辨析,提高道德认识,同时适当地进行行为指导,注意道德教育的激励作用和榜样作用,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参加学习活动,愿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鼓励,互相学习的同时,给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目标:
1、初步形成责任意识,知道自己的事情能做成应该自己做,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员还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2、热心参与家务劳动和学校的活动,并能主动承担一项任务。
3、懂得怎样做才是一个有责任的人。
活动重点: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增强责任意识,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活动。
活动准备:
课件、生活记录卡等。
活动过程:
师: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我是谁”大家已经知道了每个人在不同的生活场所,他的角色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才能当好自己的角色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我的责任”。
板书:第二课 我的责任
师: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责任,这个道德谁都懂。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些事情该谁做。
板书:一、这些事情该谁做
师:课件展示(房间该谁收拾?书包该谁收拾?家务该谁来做?教室该谁打扫?)四幅图片。
问:这些事情该谁做?
生:涌跃发言,房间自己收拾,书包自己收拾 ..........
师:同学们表现很好,都很会做事情。课前老师要求大家观察一天的生活中家里人为自己做了哪些事,并记录下来。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记录,在小组中与同学交流,并一起分析哪些事情是自己做的,哪些事情是自己不会做的。说一说,对于会做的事,自己是否做了。
生:做饭、洗碗、洗衣、送自己上学、买米、买衣等。
会做的:洗碗、洗菜、整理房间等。
不会做的:买菜、看医生等。
师:同学们很勤劳,都能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请同学们归纳、思考一下,在不同的场合,哪些事情是我们必须做的?哪些事情是我们可以参与做的?
课件出示:
我该做什么?1、在家里:
2、在学校班级里:
3、在社会上:
生:在答题卡上认真地写。
板书:自己的事情,能做的应该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家中、学校、社区的事情应该积极参与。
师:同学们很会做事情,都是个能干的好孩子。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事的道理,就应该积极地去做。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