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新的事物诞生出现总能引起人们一阵议论,新教材当中的结构、内容叙述无不成为当今教育的热点。
在这场沸沸扬扬的讨论中,最终只有两个方向,不是拥护就是反对。改革以来二十多年的基础教育中让我们认识到,教材的思维和教材的内容都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生活主轴。教育的路向成了整个社会人材乃至国家基石的指南针。
从宏观的国家大计到微观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影响一代人对学习知识能力和思维培养的关键一环。这一革新又将是引领莘莘学子走出创新思维的第一步。
在国际的各种知识竞赛中,我国的学子无不独占鳌头,辉煌的成绩无不使外国对我国人材刮目相看,但由于长期艰苦笔头的训练模式下,这批人材能解遍天下题,却办不好生活小问题!这便是人民一直所究病的“高分低能”。究其原因我国学生所能解题目乃是人所出,答案早有定数,但学术和科学上的难题乃是生活实践所产生的,它没有标准也没有答案,当国际的科学家在追逐日新月异的难题时,我国科学还对于旧知识和已知科学自娱自乐,难怪在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固步自封。
此时此刻,若我们今天再沿着旧套基调,放弃与新教育方法接棒的机遇,对新教育大潮视而不见,那么毁灭教育人材将是“教育”自己。科技改变了整个社会,而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通信发达更是缩短了地域的距离,教师好比江河的一只船,在将要面临大洋的重要时刻,才知过往认识的狭窄,因此要在大洋风浪中乘风破浪安全到达彼岸,需要不仅是无比的勇气还有过硬的本领。学生要成长,教师要增长,要稳中求变,就要不甘青出于蓝,而追求蓝中之蓝。把自我增值等同事业奋斗,利用这一契机作大胆的尝试,把教师的事业平台提到一个新的层次。
课堂是师生最直接的交流平台,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一堂愉快、深刻、积极的课都是每位教师梦寐以求的,而课堂是最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元素之一,它也是学生对于这一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直接原因。而产生兴趣意味着拥有充足的学习动机以及激昂的学习热情,对于这样的课堂可以表述为以下两方面:
(一) 内涵趣味生动的课堂氛围
别以为这只是追求轻松趣味的教学模式,简单的仿效外国低压的启发教学,让学生从简单的生活例子开发思维。但归根民族文化的不同,教育资源和教学规模的差异,要达到“低压高材”显然是不切实际。况且现今考试制度也给教育带来不少的阻拦和压力,我们决不倒行逆施。
细心思考现今教育,当中名牌学校效应中却有借鉴之处,它强调的其实是一种氛围,这种氛围让身在其中学习的学子自然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推动力,在不察觉下融入其中。或许这里会产生一种疑问,这种效应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但大家不要忘记,把学校缩小到一个课堂,就是在这个表演的舞台,每天运用老师对知识感染力,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在潜移默化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它成功的可能性。
那么这个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课堂应该从何牵头呢?我们可以从华东版的新教材中可以找到一些端倪。直观的说,从内容结构上它打破以往刻板的封面,把以往严格分类代数和几何部分综合起来,然后根据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及需要,采取交*编排,螺旋上升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的层次到高的层次的综合。尤其以七年级第一章尤为突出,它改变由此以来数学严肃沉闷的叙述语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有趣的数学问题,科学家的生平史等内容,慕求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与数学这位老朋友重新认识。 略看内容,大多来自身边的生活情景,知识点很宽,但不集中,其中一些题目有如脑筋急转弯的趣题,当中还不乏一些图形的组合题,令不少教师疑问学生能否理解,但实践出来的效果出奇的好,它们的想法尽管异想天开,但看着学生好学积极的目光,俨然已经达到教材的目的,达到学习可持续第一步
生活情景 建立数学模型 获得数学概念
(自主探究) (促进思维能力)
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
(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流程
新教材改变新的教育思维空间,它不只是内容简单重装。而是同时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变成生动的课堂,从而改变过去盲目的思维训练和硬性记忆,把生活实例和背景素材以教师课内创设情境和机会,课外编排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的模式让学生激发数学兴趣,体会数学的美妙之处。最终建立所需的趣味生动的课堂氛围。
最终目的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
(二)科学人性化的课堂教材
询问学生那些书最沉闷,他们多会选择课本,原因不难解释,文字的死板,仿佛教条的内容定理,把学生思维牢牢套住。在每天填鸭式教学中,懂与不懂都要学,仿佛知识“能看能写却不能用”,学生渐渐产生对学习的厌倦感,兴趣更是无从谈起。令学习的动机不在增长知识和培养思维,而只是为了应试。因此学生养成给老师推着走的学习习惯,一旦离开老师的监督,日后升到高校学习后,由于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低下,最后被严格的高校学习体制所淘汰。十多年对学生的基础教育就这样毁于一旦,是多么令人惋惜。可见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十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