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9-40页“约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理清“除尽”和“整除”的关系;理解和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会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类、总结、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并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交流、对话的意识,积极探索的精神,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约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交流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师:(拿着数学课本)问这是一本?
生:数学课本
师:“数学”就是关于“数”的学问,我们的身边有“数”吗?
生:有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1:我有7本书。
生2:我有3个好朋友。
生3:我们班里有26名女同学。
……
2.根据信息组成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课件出示)
            A组                                B组
(1)35张圣诞贺卡                 (8)共用去6.6元    
(2)每本练习本2.2元              (9)平均分给11个同学
(3)有5个同学给灾区捐款          (10)共捐了15.5元
(4)小红每天读2页课外书          (11)已经读了24页    
(5)买了4枝同样的钢笔            (12)共用布15米
(6)小东参加三门考试              (13)共考了273分
(7)做7套同样的校服              (14)小明带32元钱买钢笔
师:请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选择两条相关的信息组成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并列式计算。(学生伴随轻音乐读题思考)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看,你先择的是哪两条,求的是什么?怎么列式?
生1:我选(2)和(8)求的是可买多少本?列式为6.6÷2.2=3
生2:我选的是(1)和(9)求的是平均每人得到几张贺卡,列式为35÷11=3……2
生3:……
共得到7道算式,分别是:6.6÷2.2=3     35÷11=3……2      15.5÷5=3.1
24÷2=12    32÷4=8     273÷3=91     15÷7=2……1
[学生的学习材料来源于学生自己,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观察以上这些算式,并根据算式的特点分类,分好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己分好类后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类的?
师:为了方便,老师给它们加上序号。(分别给7道算式加上序号)
①6.6÷2.2=3     ②35÷11=3……2      ③15.5÷5=3.1
④24÷2=12      ⑤32÷4=8            ⑥273÷3=91     ⑦15÷7=2……1
生1:我将②和⑦分为一类,①为一类,③④⑤⑥分为一类,第一类是有余数的,第二类的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第三类的除数都是整数。
生2:我也将②和⑦分为一类,①③④⑤⑥分为一类。第一类是有余数的,第二类是没有余数的。
生3……
师:从同学们的分类中可以看出:分类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答案也不同。那我们先选择其中的一种分类来研究。(课件出示)
师:(先择②和⑦分为一类,①③④⑤⑥分为一类)这位同学他是按是不是除尽来分类的,那什么叫除尽?什么又叫除不尽呢?
生:商是有限小数的就是除尽,商是无限小数的就是除不尽。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分析、比较和分类,在头脑中建立了小数除法、有余数的整数除法和没有余数的整数除法三种类型的除法的表象。学生的分类,恰当地提供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素材资源,使学生乐学、会学。]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