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案

2024-01-05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我跟班上来的,对我班学生也比较了解,我班有47名学生,人数比较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差异较大,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待于培养。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关注更多的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子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第一关

  找出下面题中的单位“1”,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占兔子总只数的1/3。

  (2)甲数正好是乙数的4/5。

  (3)男生人数的5/6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2.第二关

  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根据测定,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重有35kg。他的体内水分是多少千克?

  3.师小结:同学们对于运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这一块内容掌握的真不错。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运用分数除法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

  二、探究新知

  (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出示例题: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成人的信息与问题有关系吗?

  (二)画图分析,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每当遇到这样的题,我们常规作法是什么?(找到关系句,画出单位“1”,画图理解,写出等量关系式。)

  (1)问题中最关键的句子是什么?

  (2)从“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3)哪个量是单位“1”?用线段图如何表示?

  (4)列出等量关系式。

  单位“1”的量×对应分数=对应量

  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三)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1)在等量关系式中,哪个量是未知的,哪个量是已知的?

  (2)学生尝试完成。

  预设有3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设小明的体重是×千克,列出方程,解出×。

  方法二:根据: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则: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4/5

  方法三:根据份数的方法。28÷4×5=7×5=35(kg)

  (四)回顾反思,沟通不同方法

  (1)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35×4/5=28

  (2)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单位“1”相同,数量之间的关系相同。但一道是已知单位“1”,一道是未知单位“1”)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完成练习八第1题和第3题,先自主解答,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八第2题,做完思考:“鲜牛奶250ml”这个条件与要求的问题有没有关系?

  3、完成练习八4题。本题有几个要求的问题?有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筛选的?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谈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2、作业:第39页练习八,第5.6题。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情感目标: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引入

  引入: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人们为了某些事情或某个问题常常需要做各种调查,在调查中还需要收集数据、分析与整理数据,因此就常常要用到统计图,那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都见到什么样的统计图?

  你们说得非常对。其实在日常生活应用中的统计图是多种多样的,只不过我们目前所接触最多的就是这三种统计图,但是你们在学习和观察中是否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些信息要用扇形统计图来呈现、有些要用条形统计图来呈现、还有要用折线统计图来呈现的,那么,我们在选择统计图时,以什么为标准,作为依据呢?也就是说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用途呢?这就是我本节课要跟同学们共同研究的内容——统计图的选择。

  二、探究新知

  A、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121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先引导学生读懂图表,再回答三个问题:

  (1)从哪幅图能明显地看出我国在第25 — 29届奥运会获金牌的变化情况?

  (2)从哪幅图能更明显地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3)从哪幅图能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清楚选择的依据。

  三、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1、教科书第122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某种统计图的理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

  第(1)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2)题反映的是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3)题反映的是小学生身高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2、问答竞赛

  学生分小组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提一个统计图的问题,其他学生回答应用何种统计图,再一次让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如何选择统计图。

  3、火眼金眼:让学生看统计图读信息

  (1)某班学生膳食喜好人数情况统计图(少挑食,要注重膳食营养的均衡)

  (2)中秋节小明一家月饼分享情况统计图(学会分享、学会感恩)

  (3)我校学生05~09年上黑网吧人数变化情况统计图(网吧尤如一把双刃剑,随时伤及自己和他人)

  (4)假如你是下一届英国伦敦奥运会的运动员,你猜我国会夺得多少枚金牌?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奥运会

  ——统计图的选择

  条形统计图清楚反映各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清楚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清楚反映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统计图,来解决“奥运会”的问题。这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图”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用学生身边的事例,促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经历选统计图的过程。

  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字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实践证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如课的开始,播放04年奥运会刘翔夺冠情景及部分冠军的照片引入问题,在练习环节解决有关NBA、垃圾处理、跑步、我国人口等数据问题,在展示部分投影学习成绩、海口空气质量、家电销售情况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

  2、明确分工的合作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是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之一,人们也在进行着有关方面的深层次研究。“统计”知识的学习,比较适合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组织了一些“合作学习”。在归纳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后,让学生同桌合作做图,小组讨论选统计图来巩固知识点。在整个过程中,先出现范例,内容贴近生活,又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后又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讨,在小组讨论中发扬合作交流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设计中安排了不同层次的互动环节,而且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从而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紧张活泼的特点。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够应用这一规律计算小数乘除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数点搬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三张卡片(出示三张写有100的卡片),你能在适当位置添上小数点,使这个数最大吗?(100.)最小呢?(1.00)还可以是多少?(10.0)小数点位置不一样,它们的大小也就不一样了。是呀,小数点真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有关小数点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点搬家)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答)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山羊快餐厅。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出示三张情境图:同学们,请看屏幕,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讲述,老师随机板书:4.00元、0.40元、0.04元。

  2、提问(1)这些小数的实际价格是多少?生说,师板书。(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4.00、0.40、0.04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吧。

  3、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师适时板书:

  小数点大小变化

  向左移动一位缩小10倍(缩小到原来的)

  向左移动二位缩小100倍(缩小到原来的)

  向左移动三位缩小1000倍(缩小到原来的)

  ……

  4、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家,请想一想: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小组讨论后完成课本40页“试一试”。

  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从而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无论是照相还是用放大镜看书、用投影仪放大图表,都离不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探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纸卡

  学生准备 方格纸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观察、感受。

  ①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纸卡上的字为小5号字,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②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生抢答: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引导学生思考。

  师:为什么纸卡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呢?

  生:因为字被放大了。

  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件出示教材59页主题图)

  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预设

  生1:图1是把物体缩小。

  生2:图2、图3、图4都是把物体放大。

  (2)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一起来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情境,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图形放大的意义和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

  (2)思考、交流。

  提问:“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生:“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3)画图方法。

  ①提问:以正方形为例,具体画图时应该怎样做?

  预设

  生:正方形原来的边长是3个单位长度,现在按2∶1放大后,边长应该是6个单位长度。

  ②画图。

  (学生独立画放大后的正方形,教师巡视指导)

  (4)完成例4。

  ①怎样画长方形?

  预设

  生: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画出长方形。

  ②怎样画三角形?

  预设

  生: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连接两条直角边的端点。

  (可引导学生用数方格法验证,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时,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也放大到原来的2倍)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辩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辩认方向的方法,能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辩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1、在操场上我们都弄清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在教室里又是怎样的?

  2、指导学生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并在书上填一填。

  二、问题探究

  找一个发令员,其他学生用手指出相应的方向(我说你做游戏)

  如:我说东

  你指东

  三、体验感悟

  出示动画课件(大型板图,随意粘贴的算式,,有一份某市的交通图)引导:仔细观察十字路口,请你当一次小小交通警察,指挥交通。

  师:1、说说你家的门从哪个方向开?

  2、对门或左右门。

  四、实践应用

  1、观察夜空的星空,找到北极星的位置,明确具体方向。

  2、观察家里的植物是往那一边长。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32页

  板书设计

  东南西北

  1、当你面向北时,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2、地图上的方向:上北 下南 北

  左西 右东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的:

  1.复习人民币的面值、单位,掌握化聚,在“付钱”与“找钱”的过程中能初步应用。

  2.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能够认标价签,如:“1.50”、“5.00”、“0.50”等。

  3.在活动过程中,自然渗透估算意识,并使学生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指导思想:

  本活动通过学生自办商场,并亲身扮演营业员和顾客,在实践过程中,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的紧密联系,增进对数学的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并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适用年级:一年级

  活动前的准备:

  让扮演营业员的学生从校办商店里借来一些商品,了解价格,并做好记录,便于活动后如数归还。

  为每件商品做好标价签。

  在活动室布置好商场。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人民币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运用这些知识,到商场里去买东西,好吗?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人“商场”(活动室)。

  让营业员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二、知识积累,认识标价签

  1.在买东西之前,我们可以先逛一逛商场。在逛商场之前,你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教师根据情况作适当介绍。

  2.营业员向同学们介绍各种标价签的`认识方法,如整元的是:5.00;几元几角的是:1.50;整角的是:0.50,等。

  3.练习:

  老师也有几张标价签,看看你们认识吗?

  橡 皮0.80

  文具盒

  4.80

  圆珠笔2.00

  三、了解行情,渗透数学思想

  l.准备逛商场。(渗透估算思想)

  逛商场的时候,可以通过看标价签,先了解价钱,再估计一下你的钱够不够买?够买几样?

  2.填表。(渗透统计的思想)

  我们还可以把商品的价格记录在表格中,通过算一算,看看自己要花多少钱?再看看,刚才你的估计对不对?

  教师示范填表。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材P115、116页练习二十四第8-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能正确地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指出多边形的周长。

  2、学生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会解答比较复杂的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直尺、三角尺、长方形纸片2张、铁丝1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练习本单元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更加明确什么是周长,会更加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概念练习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1)做练习二十四第8题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板书:长方形、正方形)每个图形都有几条边?(板书:4条边、4个角)

  量一量各个图形中每边的长度。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每个角。

  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个角都是什么角?

  你能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点吗?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判断(出示图形)

  哪几个是正方形,哪几个是长方形?

  2、周长的概念

  (1)什么是周长?(指名回答)

  (2)练习二十四第9题。

  你能看出第9题里三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吗?

  学生口答,说出是怎么得到的?

  三、周长计算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10题。

  (1)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取整厘米数。

  周长是怎么算的?

  (2)先让学生量一量。

  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怎么算?

  2、做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做第1题。

  (读题)边长是多少?周长怎么算?

  (2)做第2题。

  (读题)长和宽各是多少?周长怎么算?

  3、练习二十四第14题

  (1)读题

  (2)提问:20厘米其实是围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什么?

  (3)小组讨论围法。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几个几是多少,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提高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

  3、经历交流的过程,培养协作能力。

  重点、难点:

  会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是重点。

  加深理解几个几是多少 ?体验它的含义。

  教具准备:

  圆形、三角形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

  看图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

  (1)( )

  (2)( )

  导入新课

  师:让学生根据每张课桌上有2人,提出数学问题。

  生:小组提问题,同时解答。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探究新知

  1、根据2题小组摆一摆,讨论用几个几的知识来描述存在的数量关系。

  2、用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巩固对几个几的理解。

  (1)做一做9、题,订正时重点说说式子的含义。

  (2)同桌讨论8题的做法。

  师:引导学生观察10棵树几个空?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看11题,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题意。

  (2)怎样计算,说出道理。

  总结评价:

  大家学会了几种应用题。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题有关于这一节我们学习的数学问题。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3、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

  2、连减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

  教学准备:

  相对应的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农民伯伯种的大白菜又获得了大丰收,他们正忙着收白菜、运白菜呢!

  出示主题情境图。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如下数学信息,第一运走288棵,第二运走256棵,原有850棵。

  二、问题探索

  1、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1)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2)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

  问题(1)(2),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出来。然后重点研究问题(3)。

  2、思路探究。

  (1)教师启发与引导:想要知道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3)交流想法。

  会有以下两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1、先运走第一车后还剩多少棵,再算运走第二车后还剩多少棵。列式为850256288。

  2、先算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再算还剩多少棵。列式为850(256+288)。

  (4)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这两种方法的思路。

  3、算法探究。

  引导学生把具体的问题情境、混合运算的顺序与计算的方法步骤有机结合起来,弄明白其中的算理。在此重要的思想指导下,以下两种算法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1) 从总数里面连减两个数的方法。

  850256288

  =594288

  =306(棵)

  (2) 从总数里面减去两个数的方法。

  850(256+288)

  =850544

  =306(棵)

  三、应用练习

  1、计算方法的练习。

  完成试一试的.习题和练一练中的第1、3题。

  2、解决问题的练习。

  (1)第2题。

  a出示问题情境及第(1)问。

  b学生独立解答。

  c交流算法与想法。

  d出示第(2)问。

  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提出与第(1)问类似的连减问题,并试着解答出来,再与小伙伴交流。

  (2)第4题。

  a出示题目内容,带领学生读懂所提供的信息。

  b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从整体上看,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里程表上的读数是逐渐增大的,但有一天很特殊,星期三和星期四里程表上的读数相同,这是为什么呢?

  c学生讨论。

  可能性1:如果小军是每天晚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四小军的爸爸没有出车。

  可能性2:如果小军是每天早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三小军的爸爸没有出车。

  d引导学生继续自己提出问题,可以以晚上统计为例,完成第(2)问。(思考)

  e第(3)问。

  〈1〉一般方法:把第(2)问中所求出的每天行驶的里程数相加。

  〈2〉简便方法:将星期日与星期一在表上显示的数相减,即1830301=1529(千米)

  四、课堂总结

  围绕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计算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中心目标展开讨论,师生共同结课。

  板书设计:

  运白菜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2.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过程,体会计算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正确计算。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具准备

  投影、视频、答题纸、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开始新一单元的学习了,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师板书课题: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展示图片1:11页主题图ppt主题图,

  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二(1)班35人,二(2)班32人,二(3)班37人,二(4)班34人,每个班由两名老师带队。

  师:同学们发现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每个班与老师一共多少人。如: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两个班一共多少人。如: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人等。……

  师:那我们就先来解决“二1班学生和他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出示图片2

  (1)看图片,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35+2,师板书

  出示图片3

  (2)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预设1:口算:5+2=7 30+7=37追问:为什么用个位上的5加2?

  结合摆小棒,探究加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笔算的方法和算理。

  师:怎样笔算呢?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用摆小棒,师巡视。

  组织学生交流摆小棒计算“35+2”的方法和过程,教师出示小棒图。

  学生有35人,先摆3捆零5根小棒;带队老师有2人,接着摆2根小棒。把5根小棒与2根小棒合起来是7根,一共是3捆零7根小棒,也就是35加2等于37.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写出加法竖式,并计算。利用课件演示算理。

  出示图片4

  笔算时,第二个加数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要与个位上的数相加,笔算时个位与个位对齐。

  教师板演算法,并对应展示口诀:

  数字分开,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3)练习:做一做,图5

  2.学习例2

  (1)看图片(乘车图片6)提出问题

  师: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怎样解答呢?

  板书算式:35+32=( )

  (2)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能自己试一试吗?我们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合作交流

  ①在计数器上拨珠子

  先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在个位拨5个珠子表示5个一;再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在个位拨2个珠子表示2个一,合起来就是67。

  ②摆小棒

  师:有的同学是这样摆的,先摆3捆与5个单根 ,再摆3捆和2个单根(上下摆放),合起来就是6捆零7根就是67根。

  鼓励学生质疑:为什么整捆和整捆的合在一起,单根的和单根的合在一起?

  播放动画

  ③口算的方法

  30+30=60,5+2=7,60+7=67

  ④竖式计算 出示图7

  师问:为什么5和2对齐?3和3对齐?

  师:个位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十位和十位上的数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老师板书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观察。

  生1:您是先算个位5+2=7,再算十位3+3=6,也就是6个十,把6写在十位。

  师:你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4)算法对比,理法勾联

  指着竖式结果中的“7”,在摆小棒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拨计数器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口算的时候指的是哪个算式? 竖式结果中的“6”,是在摆小棒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拨计数器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口算的时候指的是哪个算式?

  做P13 第2题“做一做”(学生独立做,教师检查。)

  提问:写竖式注意什么?你是从哪位加起的?还可以怎样加?做完后别忘了什么?

  小结:写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做完后别忘了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

  (三)拓展延伸

  1.看图写竖式。(P12第2题)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3.同学们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捐款,二(1)班捐了56元,二(2)捐了43元。两个班一共捐了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P2~3 位置

  教学要求:

  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数对确定位置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我们在前几年的课程中多次学习了位置与方向,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确定位置的。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置,看一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位置。

  2、教学例1。

  (1)出示P2例1,观察主题图。

  (2)问:教师是怎么知道确定张亮的位置的?

  (3)介绍操作台的情况。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这是一种约定。

  (4)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

  (5)说一说其他同学的位置。

  (6)张亮的位置可以用(2,3)表示出来。

  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

  (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7)小结: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8)试一试:用数对表示出其他同学的位置。

  (9)张亮的位置用(3,2)表示可以吗?

  注意: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P3例2

  (1)观察动物园示意图,这幅图和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①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

  ②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③方格纸的竖线(横线)从左到右(右到左)依次标注了0,1,2。

  (2)找一找动物园大门的位置,可以用数对怎样表示出大门的位置?

  (3)说出熊猫馆、大象馆、海洋馆、猴山的位置。

  (4)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数对,第2个数都是4,说明什么?

  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5)在图中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4练习一第2题。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4练习一第1题。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 篇12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难以理解。我便设计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让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平均年龄,附近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学生在互相协作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会用的眼光观察生活,从而不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 篇13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假如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规范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