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2023-09-05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

  电子备课表

  课题(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

  年级(班级)三年级科目数学上/下册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过程

  与方法训练学生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描述路线的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准确、简洁地描述行走路线。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师:你去过哪些地方?你是怎样辨认方向,找到要去的地方的?

  二、新授

  1、创设情境:参观动物园。

  (1)熟悉导游图。

  出示例4主题图。

  动物园里有哪些主要场馆,请用八个方位说明每个场馆都坐落在什么位置?

  (2)了解学生的参观意向。

  你最想参观哪个地方?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

  学生一人当游客,一人当导游介绍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引领集体参与。同桌二人各选一个角色参与到游戏中,再换角色,多次练习。

  教师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说清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3)解决问题。

  文文位于长颈鹿馆,她要去看狮子,再去猴山,应该先往西北方向走到狮山,再从狮山往西南方向走到猴山;小平位于狮山,要去熊猫馆,可以向西北方向走,也可以先向西走到大象馆,再从大象馆向北走到熊猫馆。

  同桌互相提问题时,可以提的问题有很多。例如,从大门到熊猫馆怎么走?

  2、拓展。

  师:看着这张导游图,作为游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小结:通过刚才对行进路线的描述,你有什么想说的。

  三、作业设计

  1、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5—7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2、思维训练从你所在市区的地图中,指出自己家所在的大概位置,并说一说自家相对于学校的位置。

  板

  书

  设

  计解决问题

  行进中以一个地点作为中心来观察其它物体的位置。

  (观察点不同,同一物体方向也就不同。)

  教学反思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

  【重点难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点吗?你认识时间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信息。

  2.提出问题:它们表示的是几时?

  3.组织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4.出示图片场景:

  让学生根据场景中的的信息,讨论21:00是几时?并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5.老师结合实物,帮助学生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时。

  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6.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二、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3.老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凌晨1时,中午十二时)

  4.师再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5.例题分析:

  普通计时法上午7时中午12时下午4时下午6时40分 晚上9时12分

  24时计时法19时 23时40分

  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回答问题:

  (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

  ①18时就是下午8时。

  ②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③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2)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

  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晚上8时。)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 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圆片 涂色笔 练习卡片 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圆饼)如果把这个饼分给2个同学,可以怎么分?

  2、师∶(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105页(1)的两个图)哪种是平均分,哪种不是平均分?

  3、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谁来指指哪部分表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二、探究思考,构建新知。

  1、师∶现在拿出你的圆片来平均分成3份,涂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生答,出示课件105页的图。)

  2、师:昨天的知识掌握不错,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自己试着涂一涂,写一写!

  3、(大部分学生涂完后)投影展示学生的结果,并找几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涂。

  (课件出示105页的图)

  4、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分别涂其中的1份、2份和3份,你能用分数表示出来吗?看看谁最聪明。(学生自己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投影展示结果,出示课件105页(3)的三个图。)

  5、(课件出示)“议一议”:里面有几个?里面有几个?

  在中,4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

  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入手,强化学生对 “平均分”的理解。

  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猜想,让学生从

  中猜想出2份是,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鼓励生自己动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既培养其合作意识,又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写分数,说名称和意义,深刻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意义,也体现学生的个性化。

  学生可能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平均分”,一种不是“平均分”。

  生可能会指出涂色部分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教师可用模型进行演示,认识1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如果一些学生有困难,可以降低难度,问:“想想怎样表示呢?

  (1)小组中交流。(2)全班交流。

  7、师:像、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边说边板书)

  在中,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边说边板书)

  8、(课件出示)106页“试一试”。

  三、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1、涂色游戏。

  在卡片上任意涂色,并用适当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独立涂色,展示交流。

  2、

  (1) 说分数,提问题。(课件出示“练一练”)

  (2) 找生活中的分数。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你能从教室里找出用分数来表示的吗?

  3、资料:“知识窗”——分数发展史。

  四、总结质疑。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涂色游戏改变了给定一个分数按要求涂色的练习形式,可以涂几分之一,又可以涂几分之几,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知识窗”与谈收获、体会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情感目标。

  学生可能会写出如:、 这样的数来,有可能是对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不明白。师先肯定学生写的,再重点说说你知道分子、分母表示什么意义吗?如果涂色够不够呢?鼓励生再写出类似本课所学的分数。如还有困难,可让其用圆片动手剪一剪,画一画。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课题:淘气他们学习今天要组织同学们去游乐园玩耍,这节课,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游园吧(板书课题:我们一起去游园)。

  活动一:租车

  1.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1:数学信息是:有48人去游园,需要租车,小车每辆最多乘12人,租金是120元,大车每辆最多乘18人,租金是160元。

  生2:问题是:可以怎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师: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两遍,独立思考,再与同伴说一说:可以怎么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生: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可以怎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学生汇报思考的过程:可以租3两大车,坐54人,有6个空位,租金是3×160=480(元);

  2.师:到底有几种租车方案?我们来整理一下吧。

  出示列表:把你想到的租车方案,依次序填在表格里。

  生:独立完成表格,把各种租车方案都填在表格里,交流展示。

  展示完学生的列表后,师选出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代表方案展示:

  3.怎样租车最省钱?

  1)观察上面几个方案,如何做最到省钱?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最省钱的是方案4:租1辆小车和2辆大车440元。

  师:为何方案1和4都是坐48人,相同的人数,为何租金不同?

  2)淘气说:如果我们是40人,怎样租车最省钱?你们能帮帮淘气吗?学

  生用列表的方法试着解决问题,汇报:租2辆小车,1辆大车省钱。

  小结:租车最省钱的策略是:车上的座位尽可能坐满,如果坐不满,空座位必须尽可能少,尽可能用大车。

  师:解决了租车的问题,同学们开心的乘车去游乐园里玩耍了。

  在游园的时候,同学们又遇到了数学问题,请我们帮忙解决呢。

  活动二:

  购买纪念品1.师出示情境图: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观察,汇报:小包装里有3个玩偶,每盒5元,大包装里有4个玩偶,每盒6元。买30个玩偶,可以怎么样买?

  师:大小包装各需要几盒?独立思考问题“可以怎样买?”请你写出3种购买方案,哪种最省钱?

  问:怎样写出你的方案呢?(生:用列表)

  2.学生在题单上完成表格2,交流展示:

  比较:哪种方案省钱?讨论:省钱的方案有什么规律?(尽量购买大包装盒的省钱,因为大包装盒里每个玩偶的单价少)

  生:观察表格,思考,交流,汇报。

  师:利用列表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自由回答活动

  三.巩固应用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用列表的方法解决了租车和购买纪念品时遇到的数学问题。现在你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笑笑和淘气解决他们在游园时遇到的问题吗?

  1.笑笑的问题是:买50个玩偶,怎样买最省钱?

  2.淘气的问题是:如果大车可8人,小车可坐5人,我们28人乘车,怎样安排车辆空座最少?

  学生独立思考,用列表的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师巡视,个别指导。

  学生展示,汇报。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从游园的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学生回顾,思考,自由发言。

  教学反思: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5

  教案内容: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除法年、月、日平移和旋转乘法观察物体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统计认识小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

  ·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形状特征及平面图形的变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在研究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具有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6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52页例3。

  1.出示例3情景图。

  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卖45元。一共卖了多少钱?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

  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已知每箱保温壶有12个,一共卖出了5箱,每个保温壶需45元,要求一共卖了多少钱。

  3.分析与解答。

  (1)每箱卖了多少钱?

  45×12=540(元)

  (2)一共卖了多少钱?

  45×12×5= 12×5×45=

  (1)学生思考。

  (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

  可以先求出一周一共卖出了多少个保温壶?

  列式为:12×5=60(个)

  再求这60个保温壶一共多少钱?

  列式为:60×45=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

  方法二:

  先求出每箱可以卖多少钱?

  列式为:45×12=540(元)

  再求一共卖了多少钱?

  列式为:540×5=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

  (4)如何列综合算式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方法一:12×5×45=60×45=2700(元)

  方法二:45×12×5=540×5=2700(元)

  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知道数量和单价,如何求总价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小结:知道数量和单价,求总价,总价=数量×单价。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是怎样思考的`?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2.完成教材第54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是怎样思考的?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整数连乘应用题,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列式解答,在解答过程中,要弄清数量关系,注意题目要求,同时也要拓展思路,用多种方法列式解答。

  【课后作业】

  教材第54页“练习十二”第2~5题。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较为熟悉地掌握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会进行单位名称的填写。

  2、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表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在交流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资源: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八第1题

  1、出示题目,齐读要求,让学生实际指一指,摸一摸。

  2、你能估计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吗?

  3、同桌合作完成。

  4、反馈交流。

  二、做练习八第2题

  1、出示题目: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课桌长106

  (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3)一座塔高36

  (4)一个房间地面的面积是14

  2、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3、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明确选择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作出判断。

  三、做练习八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

  2、再指名说一说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强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边长。

  四、做练习八第4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同桌讨论:这题该怎样计算?

  2、全班交流。

  3、提问:单位之间是怎样换算的?

  五、做练习八第5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和题目。

  2、让学生判断要求的是面积还是周长。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六、全课。

  作业:完成练习册。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境

  教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看,今天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要去森林公园玩。路上有座桥,上面写着:限重1吨。(出示课件)。看到这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吨”是什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小动物们能过桥吗?……

  2、了解学习起点

  师:关于“吨”的知识,同学们已经有哪些了解?指生回答。

  (根据几个班的教学实践,每班都有少数学生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有大货车、有的电梯上看到“吨”;还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出示货车图)

  3、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对“吨”的知识有不少的了解,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吨与千克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

  [抓住孩子的“童心”,由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去森林公园玩的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确定教学的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二、新授

  (一)亲身体验,建立“1吨”的概念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

  1、搬一搬

  (1)师提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学生介绍。

  (2)每组发给1袋10千克的大米,从前往后传一轮,并说说感受。

  (有的学生说轻,有的说重)

  (3)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大米。看他一次能搬几袋这样的大米。

  (学生站着,教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

  (4)想象推算。

  让学生想象如搬2袋、3袋……感觉如何?

  引导推算100袋共重10千克乘以100等于1000千克。

  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抱一抱。

  (1)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体重和感受。

  (2)想象:如一起抱2个人、3个人有什么感觉?

  (3)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计算,小组4个人共重多少千克?

  “老师,老师,那我们全班同学加在一起有没有1吨重啊?”一位高个的男生喊道。这时我抓住时机,先引导推算出40位同学约1吨重,再请全班同学起立(全班只36人),还请一位听课的老师加上我自己(共约1吨),一起“跳一跳”。(感受一下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

  3、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约1吨呢?介绍用字母“T”来表示。

  4、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要用“吨”作单位?为什么?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吨做单位呢?1吨大约等于头牛(500千克一头牛)一桶油100千克桶水泥50千克袋?

  (1)很多物体重量的总和;(如100袋大米;50桶水等)

  [“吨”对孩子们来说是抽象的,通过让学生搬10千克的大米,抱一抱同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推算、估计、想象。并通过“大力士搬大米”、“全班同学加老师跳一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借助“100袋10千克的大米”、“40位同学的体重”等具体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吨”的概念表象。在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推理和想象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2)很重的物体的重量;

  小熊400千克

  小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谁来回答,限重1吨,他们不能一起桥。

  (如鲸的体重,大象的体重;厚街标志的雕塑,海月岩公园的石头等)

  (3)交通工具的载重量;

  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重量大约是1吨?

  师:猜一猜,什么叫载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如:电梯的载重量大约是1吨;(大约20个大人)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10吨。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是超载,极有可能出危险。汽车超载不仅毁坏地面,还威胁到人身安全,被大家叫做“公路杀手”。因此我们平时坐车是要千万小心,不要挤车或电梯,万一超载很危险。

  生活中用吨作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如钢铁、水泥、煤等等。

  5、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货车载重4

  (2)明明体重35

  (3)一个鸡蛋的重量是50

  (4)我国广东籍的举重运动员陈燮霞,在奥运会上以212的总成绩打破奥运会记录并获得08年奥运会首面金牌。

  (5)虎门港码头停泊的一艘货轮能载重30

  (二)吨的单位换算

  吨和千克的关系: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吨=1000千克,你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吗?(课件出示)

  (1)一只河马约重那3吨,想一想:3吨=千克?5吨呢?你是怎么想的?

  (2)一只大象重约6000千克=吨你怎么想?

  四、应用

  1、把合适的体重与对应的动物连起来。

  [利用“吨”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2、解决导入时主题画的问题

  (出示画面并出示每只动物的体重)

  小熊400千克

  小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谁来回答,限重1吨,他们不能一起桥。

  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你有什么方法让他们过桥吗?

  3、课后延伸(数学日记)

  回家,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跟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取哪些节水的方法?请写一篇数学日记。

  五、总结

  师:学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日记”能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渗透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

  六、教学板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两位数用“四舍”法试商的方法及竖式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除三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用“四舍”法试

  商的方法。

  2、助直观操作,启发理性思考,突破笔算除法的难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以及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方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计算机、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0×〈91×30〈9498〉30×

  50×( )〈190 ( )×60〈482

  小红外出旅游一共照了360张照片,她想每60张组成一本影集,一共需要几本影集?

  怎样列式?说己的想法?(利用知识迁移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360÷60=6(本)

  答:一共需要6本影集。

  二、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1、茁壮的田地需要科学的管理,想一想不讲科学施肥、浇水会出现什么后果?(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科学种田的意义)

  2、仔细观察情境图,有关施肥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平均每公顷玉米施肥多少吨?

  三、知识新授

  1、平均每公顷玉米施肥多少吨?怎样列式?说己的想法?

  372÷62=(吨)

  (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再推选代表班内交流)(小组讨论:笔算方法,集体交流。有的学生如能说出把62看作60来想,问为什么?说出过程。如果没有,教师引导:怎样才能快而准的找出商呢?把62用四舍法看作60来试商比较快。)

  生:用37除以62,不够除,所以用372除以62,6个60是360,所以可以把62看成60来试商,大约要6吨。

  2、把62看成一个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四舍”法)你能用竖式

  算一算吗?并验算一下,养成良好的习惯,看看算得对不对。

  372÷62=(吨)

  把62看作60试商,商是6

  6×62得372

  答:

  3、学生验算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四、概括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先把这个两位数看成一个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然后再进行计算。(归纳: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五、巩固练习

  1、里最大能填几?

  30×<8742×<88

  61×<13540×<90

  2、先说说把下面各题的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并验算。

  92÷23=345÷23=

  864÷32=656÷41=

  3、试一试:

  一部儿童电视剧共要播放288分钟,每天从17:28播放至18:00,多少天可播放完?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说一说计算方法。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 )

  一枚1元硬币厚约3( )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

  课桌长约10( )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出示照片)

  我们学校的跑道从( )( )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

  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

  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2.强化概念。

  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1页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并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师板书

  37×8265×3159×6439×43

  让学生先做题,并说一说这四道题的共同点是什么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这四道题,请四名阩到黑板上完成,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巡视指导,让学生注意计算的准确性和书写的规范性。让学生意识到好的书写是正确计算的基础。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复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完全一样,只不过进位乘法是每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在进位计算的过程中注意书写要规范、认真。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76×1845×3689×4638×21

  可以让学生任选两题计算,计算完后同桌互相讲述计算过程,互相订正结果和书写是否规范,然后老师指名学生把练习本拿来集体订正,做得又对又好的同学将一枚小动物印章。

  让学生在书中完成第51页第6题。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蜜蜂应该落在哪朵向日葵上采花蜜,请同学们赶快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

  让学生用连线的形式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并鼓励学生“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找得又对又快的同学介绍方法,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2、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1页的第7、第8题)

  (1)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这两道题。

  (3)通过集体订正,及时改正不正确的解答方法或计算结果。

  3、让学生看第50页的第4题。

  (1)读题,并说明题意。

  (2)说一说,这道题和刚才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题,但这道题要解决的是一套16元,56套一共多少钱?所以“每套12张”这个数据信息可以不用)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6×3568×5318×2448×7924×28

  2、一种邮票每套14张,售价38元,今天上午卖出20套,下午卖出15套,这一天共卖了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说一说,下面各题错在哪里,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菜园收了36筐白菜,连筐共重1728千克,每筐白菜重43千克,你知道这些筐有多重吗?

  3、动脑筋,找规律填数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情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观念。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课本23-24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纸和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花园里有只可爱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见了小蜻蜓,对小蜻蜓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蜻蜓就奇怪了,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说,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

  二、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这不,你瞧。蝴蝶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蝴蝶、枫树叶、七星瓢虫、蜻蜓、脸谱、交通标志、数字8、飞机、天平、一些字母等。这些图形漂亮吗?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他们都很美。

  生2:左右一样。上下?

  生3:我发现它们是对称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

  生3:对称就是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板书对称

  (1)课题导入

  师:是啊,刚才我们看到的其实是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现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刘元平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刘元平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2)结合剪纸作品,抽象概念

  师: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剪出一个葫芦吗?

  学生自己操作创作。(先把纸对折后再剪)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 使学生能更清楚的认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独立设计出自己想要图案。

  导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案:

  课前动手收集一些图案。

  二、学生自主合作制作:

  1.说一说

  学生把自己课前收集的图案拿出来,同桌互相说说自己觉得它美丽的地方在哪里?然后说说这些图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2.找一找

  学生取出自己的水彩笔,把自己所拿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圈出来。

  3.画一画

  老师可以取出一幅图片,将其中一幅,对折撕掉,指名生画出它的轴对称图形。

  三、检测达标

  1.剪一剪

  学生取出自己的剪刀,剪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出一幅图案。

  四、评比结束本课:

  学生把自己设计图案拿出来,先小组比,选出优秀的图案,然后教师在评比出优秀的图案三份。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