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2023-07-25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些日常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学会自护自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啊哟加倍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二、教授新课

  1、防止烫伤

  烫伤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故。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被热水、热油等烫伤。如何防止烫伤呢?

  (⒈)从炉火上移动开水壶、热油锅时,应该戴上手套用布衬垫,防止直接烫伤;端下的开水壶、热油锅要放在人不易碰到的地方。(⒉)家长在炒菜、煎炸食品时,不要在周围玩耍、打扰,以防被溅出的热油烫伤;年龄较大的同学在学习做菜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把水滴到热油中,否则热油遇水会飞溅起来,把人烫伤。(⒊)油是易燃的,在高温下会燃烧,做菜时要防止油温过高而起火。万一锅中的油起火,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尽快用锅盖盖在锅上,并且将油锅迅速从炉火上移开或者熄灭炉火。

  (⒋)家里的电熨斗、电暖器等发热的.器具会使人烫伤,在使用中应当特别小心,尤其不要随便去触摸。

  2、安全使用高压锅

  用高压锅做饭,节省时间和能源,许多家庭都使用它。高压锅在使用时,锅里的温度高、压力大,所以安全问题十分重要。(⒈)使用高压锅之前,首先要检查锅盖的通气孔是不是通畅,安全阀是不是完好无损。

  (⒉)在使用中,不要触动高压锅的压力阀,更不要在压力阀上加压重物或者打开锅盖。

  (⒊)饭菜做好以后,不能马上拿下压力阀或者打开锅盖,要耐心地等待锅里的高压热气释放出来后,才能拿下压力阀,打开锅盖。

  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臵

  生活中发生烫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⒈对只有轻微红肿的轻度烫伤,可以用冷水反复冲洗,再涂些清凉油就行了。

  ⒉烫伤部位已经起小水泡的,不要弄破它,可以在水泡周围涂擦酒精,用干净的纱布包扎。

  ⒊烫伤比较严重的,应当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

  ⒋烫伤面积较大的,应尽快脱去衣裤、鞋袜,但不能强行撕脱,必要时应将衣物剪开;烫伤后,要特别注意烫伤部位的清洁,不能随意涂擦外用药品或代用品,防止受到感染,给医院的治疗增加困难。正确的方法是脱去患者的衣物后,用洁净的毛巾或床单进行包裹。

  三、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D、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数”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

  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简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3×2=7×2=13×2=3×20=7×200=21×4=

  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例题插图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⑶小结。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

  ⑵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⑶问:第一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第二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写2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独立完成在书上,并进行评讲。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独立完成。组织讨论: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组织学生口算,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几百几十和几相乘的口算方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学生填表。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2.5.6题。

  教学反思:

  (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评移,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平移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位置教学难点:正确画出平移后图形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怎样判断物体或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板题:图形的平移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方法,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二、出示学习指导

  三、

  1、认真看书例3,弄清题意后,思考怎样移,注意顺序,重点看黄色字体。

  2、认真看例4,思考:这四个图形能一次移到图(2)吗?应该怎样移,有几种移法?

  四、先学

  师:看书时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开始看书自学。

  (四)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

  师:看完的请举手,下面老师要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出示检测题2名学生板演,其他在练习本完成

  (五)做一做

  练习六第3题

  要求:要看清题中黄色字体的要求

  1、指名板演

  2、生独立完成

  五、后教

  (一)更正

  师:认真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和你的答案不一样的请举手。(指名上台用红笔纠错)

  (二)讨论

  1、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师:谁能说说怎样画平移图形?师强调:(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平移前,先要确定图形中某一点的位置,画新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长度与原图形每条线段长度要相等。

  2评正确率、板书

  3、师:对照黑板上的答案,批改自己的。

  4、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在方格纸上画评移图形的方法……下面就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好。

  六、当堂训练

  练习六第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7

  单元内容:

  教材第1—14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和分米度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3、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会换算质量单位。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并牢记它们之间的进率。

  单元难点:

  1、能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表示物体的质量

  2、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课时安排:

  7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并且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还知道1厘米=10毫米。

  (2)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课本第4至5页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4至6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使学生识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

  一把米尺、1米长的小棍、一盘卷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三、新授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1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2、用米量。

  (1)、教师出示一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一盘卷尺,用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校长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指名两个学生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长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做课本练习一第4题第

  1、3两小题。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5米=( )厘米200厘米=( )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的认识和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还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六、作业设计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作单位。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

  3、5厘米+30厘米=( )厘米70米-7米=( )米

  4、在下面的( )里填上米或厘米。

  (1)电线杆高8( ) (2)教室长8( ) (3)钢笔长15( ) (4)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 ) (5)量篮球场的长度用( )作单位(6)一张课桌长1( )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例三和练习二的第1.2.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汕头到广州有几千米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你是否知道从哪到哪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跑5圈体会1千米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题和第4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2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千米,知道1千米的长度,还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单元内容:教材第2-8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

  2.记住每个月和平年、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记住每个月的天数,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平年、闰年的判定方法。

  教学准备:

  不同年份的年历、自学感悟、制月历的表格

  教学设计过程:

  导入环节

  (师生谈话并出示地震和奥运会图片)

  同学们,刚刚过去的xx年有许多日子让我们难以忘记。还记得这是哪一天吗?这一天呢?

  (生述)

  刚才叙述时间时用到了比时、分、秒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关于年、月、日,你们知道什么?

  (生述)

  同学们说了许多,是不是你们说的这样?这节课我们详细研究一下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板书:年月日)

  自学感悟环节

  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张年历,下面我们对它进行仔细观察并独立完成自学感悟表上提出的问题。(生观察并独立完成)

  汇报: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生述师板书)

  预设:

  生:一年有12个月

  生:1、3、5、7、8、10、12月每个月有31天;4、6、9、11月每月有30天。

  师:你观察的是哪一年的年历?

  生:xx年的。

  师:谁观察的不是xx年的?(生举手)

  师:那你们发现哪些月有31天?哪些月有30天?和他说的是不是一样?

  生:一样。

  (师随即介绍大月和小月)

  生:2月有28天

  生:2月有29天

  生:有些年2月有28天,有些年2月有29天

  (师介绍平年和闰年)

  生:一年有365天。

  师:你是怎么列式的?

  生: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

  师:算出一年有365天的同学都是这样列式的吗?

  生:31乖7再加上30乖4再加28等于365天。

  师:是不是每年都有365天?

  生:不是。还有366天。

  师:因为平年闰年2月天数不同,所以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也不同。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师:我们做个举手游戏:听到大有举左手,听到小月举右手。(师生共做)

  师:我发现总有出错的`同学,谁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很快记住每个月的天数?

  生:拳头法。(生并做介绍)

  师:书上也介绍了这种方法,和你说的是不是一样?打开课本48页,看谁看得最认真。

  (生看)

  师:会数了吗?

  (师生共同看大屏幕数一次)

  师: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儿歌法。

  师:(师课件出示)每人读三次,看谁先读完。

  师:“腊”是什么意思?“三十一天永不差”是什么意思?

  自学检测环节

  师:下面检测一下大家对刚才内容的理解。

  (课件出示练习题:)

  重难点突破环节

  (课件出示1984---1994年二月天数统计表)

  师:同学们,从这个表中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每相邻的4年中有一个闰年。

  师:平年和闰年为什么会这样有规律地出现?

  (出示小资料并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师:根据这一规律,有人发现平年和闰年的出现与4有这样的关系:(课件出示1984----1994年年份除以4的算式)

  师:通过这些算式看谁能找到平年和闰年的秘密?

  生:年份除以4有余数的这一年就是平年,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的这一年就是闰年。

  重难点检测环节

  (课件出示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2

  “加强估算”是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来的一项明确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估算教学教什么?怎么样教?在一次数学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我有幸听了一节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估算》。课堂教学实录如下:

  师:你们二年级经历过估算吗?

  师: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估算知识。(板书:估算)

  师:在学习估算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怎么去估算?

  生2:估算注意些什么?

  生3:估算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4:估算有什么用?

  生5:估算用在哪里?

  师:你们遇到过什么地方用估算,什么地方精确计算?

  课件:

  生:选A。

  课件:师:你能估计出这头大象多重吗?

  一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生在本子上算

  汇报并板书:

  生1:300×6=1800小估

  生2:400×6=2400大估

  生3:350×6=2100中估

  生4:300×7=2100大小估

  生5:300×6+300=2100凑、调估

  生6:330+350+300+380+400+350=2130四舍五入估

  问:生1你是怎么想的?

  生1:这六个数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整三百乘六。

  师:你都是往小里估的.,你把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小估。

  生哈哈乐。

  师:小估就小估吧,小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小估。

  问:生2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都看成了四百。

  师:你是往大里估的,对不对,你也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2:大估。

  师:大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大估。

  问:生3你是怎么想的?

  生3: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了三百五十。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填空:

  (1)6个十是,12个十是,12个百是、

  (2)40是个十,800是个百、

  (3)表示,结果得、

  3、师列式 ,同时问:这几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整十、整百数同一位数相乘)师明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的乘法口算、(出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主动参与学习例1、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书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猜猜得多少?说说你怎样想的?

  问:我们用小棒来验证一下,这个答案是否正确、

  教师出示1捆小棒,说:这是10根小棒扎成的一捆,表示几个十?(1个十)

  师:怎样表示 呢?请你们动手试一试、

  学生分组,动手摆小棒,然后汇报: 表示3个20是多少,用小棒表示就是两捆小棒为一份,摆这样的3份,共6捆、

  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动画“口算乘法(例1)”、

  问:看图说说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还可以怎样列式?(板书:)

  说明: 表示把3个20合并在一起,就是6个十,所以得60、

  师板书:2个十 个十

  齐读算式及结果:20乘3等于60、

  (2)尝试讨论,掌握算法、

  ①读算式,写得数,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出示:

  要求全班动笔把得数填在书上、再观察讨论:分别观察每组题中因数和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口算算法:当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相乘时,只要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再看因数中国共产党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请你用这一方法,口算

  2、迁移类推学习例2、

  (1)看图列式并口算得数、

  出示动画“口算乘法(例2)”、问:这幅图表示什么?该怎样列式?(表示4个300是多少,列式为)、板书:

  问:你是怎样想的?板书:3个百×4=12个百=1200

  追问:还有更快的方法算出得数吗?(先算出 的积,因为300的3后有两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2)巩固算法、

  ①读算式说得数、

  ②出示:

  讨论:怎样做题迅速而准确地写出得数?(每组都先算好第一题的得数,后两道题的积添上相应的数的“0”;

  ③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要求学生独立填写)

  三、巩固练习:

  1、看卡片写得数,比比谁最棒、

  2、填空:

  (1)读作乘,想:个乘7是个,是、

  (2)3乘600得个百,就是、

  3、列式解答下面各题、

  (1)幼儿园买来6箱水果,每箱30千克、一共买来水果多少千克?

  (2)果园里栽了40棵苹果树,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在8倍、梨树有多少棵?

  4、游戏:小猴摘桃(详见探究活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怎样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还有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表内乘法和万以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观察讨论来理解算式的含义和算理,再通过巩固练习来使学生领悟算法、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发现规律,探索得出简便算法并加以运用。

  教师注意以基本概念为核心,抓住新旧知识联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掌握新知识。

  教学中,还注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尤其是口算算理的推导过程、为学生探求问题创设了宽松愉悦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