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说课稿范文 篇1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
能力;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文学观、生命观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感情激昂,学习写作的条理清晰。
3、情感目标: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巨著的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在准确理解文句意思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叙事议论条理,体会作者的“情切”是学习的重点。
2.司马迁文学观和生死观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五个板块:
第一版块:背景及相关知识介绍
介绍作者司马迁——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
史家之绝唱——《史记》;
文章的写作背景。
此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行情感的渲染,为讲解课文做铺垫;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板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处;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由两个步骤完成:①学生朗读完成之后,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课文,纠正语音、语气及停顿。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梳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达到基本理解课文的目的。
2、疏难排困,突破难点
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疏通难点,排除困难,突破课文中的难点。
这一环节的任务最重:首先要求在讲授中教会学生抓句中的翻译重点(往往是考试时的的得分点);特殊文言句式的把握;虚词的用法等,达到文言文的翻译要求“信、达、雅”。其次,梳理课文的叙事条理;再次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文学观和生命观。可以采取自行总结、小组讨论、教师评价总结的方式完成这一环节。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再读课文,复述课文,巩固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两个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之后,推荐优秀者在小组内交流。
4.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检验学习的效果,对学生掌握不牢固的部分再加以巩固。
此版块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板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此版块共设计如下4个问题:
1.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2. 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3.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4.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是: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的理解,对课文的写作技巧有正确的把握。对作者的人生观有更本质的认识,更好的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课堂教学升华到人生指导,完成教育的最高目标。
第四板块:延伸拓展,能力训练。
由课内到课外,开拓知识视野,补充删掉的部分,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将补充部分作为拓展训练的文段阅读。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功课外练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学完这篇课文之后,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简短的心得体会。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报任安书》的一文的教学,发表的粗浅的看法,再次恳求各位领导、老师、同学批评指正。谢谢!
报任安书说课稿范文 篇2
引入:
培根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历史由人创造,历史也昭示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我要沿着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探寻一个人不同寻常的心路历程。
展示课题——《报任安书》,作者——司马迁。
谈到司马迁,总绕不开这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我解读本文的立足点,也是切入点和探究点。
下面就是我的说课流程: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报任安书》选自人教版山东省职教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单元主题“弹奏生命的乐章”,本课为节选。
2.主要内容:节选部分突出“生命”二字,言说身世不幸、探讨生死大义,主题鲜明突出、情感酣畅淋漓。
3.个性解读:基于教材地位与主要内容,结合单元主题,我重点解读“生命”二字:生,即人生——司马迁坎坷不幸却又光辉灿烂的一生;命,即命运——面对坎坷与不幸,司马迁的人生选择。以“生命”为线串联课文,研读人生价值,深化单元主题。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高一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与文言句式,基本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本课注释详细,学生能大致了解文意,继而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
专业特点:我的授课对象为艺术专业学生,他们思维敏捷、个性张扬,但缺少对人生的理性思考,理解并探究本课的“生命”主题,恰好弥补其不足。但授课要深入浅出、理趣并重,在情趣激发中逐渐渗透人生理念。
【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与学情,结合我对本课的理解,紧扣文本,我把目标整合为文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
(一)文言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利用课文注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文学目标
了解司马迁与《史记》,赏读本课文辞之美、情感之切。
(三)文化目标
司马迁的价值观对现实人生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1.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2.理解司马迁的生死观。
【教学方法】
为完成上述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为:
1.文本赏读法:教师范读、学生诵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情境渲染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为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分五部分:化用文天祥《过零丁洋》诗句,概括为:
一、破题——辛苦遭逢起一“刑”
这是引入部分,有三个环节:
1.情景导入:课前播放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导语如下:
从刚才的朗读中,我们听到了所熟悉的伟人的名字,他们的人生因苦难而摇曳多姿,因厚重而名垂千古。我们说,在人生的天平上,失之毫厘就可能谬以千里,在生命的十字路口,能否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给自己一个悲壮而伟大的承诺,恰恰就成了生存还是毁灭的关键。本课中的司马迁,和古代先贤一样,也在进行着哈姆雷特式的独白:生或者死,这是个问题。
2.文题诠释:
报:回复——迟到的告白
任安——濒死的知己
书:信——深埋的隐情
3.背景梳理:
一封书信——借信抒怀(写信不是为了救助任安)
一次酷刑——人生抉择(面临生与死的选择)
一段真情——肺腑之言(一个濒死之人,一个刑余之人,还需要冠冕堂皇的客套么)
从课文提供的信息和我们平日的积累,已经知道,司马迁因为一场酷刑饱受了人生的折磨,辛苦遭逢起一“刑”,这“刑”让他想到了更多的人生不幸,那么,究竟他的人生中还有哪些不幸呢?
进入课文第一段。
二、开端——身世浮沉雨打萍
首先,赏读第一段。分为三个环节:初读认知——范读正音——细读释意。
粗通文意,完成文言(知识)目标。
那么,司马迁的人生究竟经历过哪些不幸呢?原文内容回答:
赏读结束,教师设置分小组的学生活动:谈谈你所了解的司马迁。
讨论结束,教师总结,了解司马迁,可从贡献与身世两个方面入手:
贡献:写作《史记》。“将相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身世:出身于读书人家,早年贫寒,后入京读书,继承父职,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写作《史记》准备材料,因为李陵之祸,遭受宫刑。他所面临的人生压力前所未有,于是他想到了“死”。“生或者死,这是个问题。”
学生自读划出,教师提问后总结:
司马迁想到了“死”,但他考虑更多的还是“活”,因为他还有尚未完成的伟大任务——“私心有所不尽”。
回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轻重不同,价值不一,但对于司马迁来说,要获取活下去的勇气,又谈何容易呢?由此进入第二段的学习——人生自古谁无死。
三、发展——人生自古谁无死
主要环节:学生自读,视频激趣,表格填空。
设想:采用阅读、视频、填表三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强化本段主要内容。自读认知文本,视频了解大意,表格强化重点,逐层深入。基本解决了本段的字词、语句和大意,完成“文言目标”。为进一步理解本段内容打下基础。
图表完成,师生看图表,进入本段解读,归纳本段中心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教师引导:
人生自古谁无死,无论贫富贵贱,无论贤愚美丑,真正能够青史留名者,往往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有所贡献者,也就是卓异非常的人。那么,请同学们概括一下:这些倜傥非常之人的人生处境、人生选择、主要贡献是什么?
解决这一问题,我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提问回答。
教师总结:
按照这个形式,我们概括一下司马迁的人生之路:
那么,《史记》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进入下一个环节: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高潮——留取丹心照汗青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有关《史记》的相关内容即可:
1.《史记》记录的时间: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2.《史记》的内容: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
3.《史记》的写作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教师引导:
其实,别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司马迁在赏鉴别人的同时,最终关照的还是自己,是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他的人生面临枯竭的时候,也从无数的先贤那里汲取了活着的勇气、生命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回顾总结:
死节——勇者不必死节
择生——私心有所不尽
践志——成一家之言
教师引导:
再次回顾那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用自己的人生实践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人生启示。司马迁从古人身上汲取了活下去的勇气,那么,从司马迁身上,我们又能有哪些启发呢?
学生讨论:
活着,给自己一个理由
逆境才能成才?
信念,生命的支撑
学生讨论后,教师根据回答情况总结。
五、尾声——生命乐章求永恒
在《最后一片叶子》中,琼西的身体其实已经逐渐的死去,支持琼西活下去的力量,是墙上那最后一片常春藤的叶子。今天,我们又从司马迁的心路历程中读到了更为深广的生命诗篇。本单元的主题是“弹奏生命的乐章”,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承诺,用有力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践行这个承诺,让人生充盈着生命的力度,应该成为我们永远的追求。
【作业】
(1)熟读,背诵文章第二段。
(2)针对本节课的讨论,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文章,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作业布置结合教学目标,结合文本,思考人生,并为下下一节课做好预习准备。至此,本节课目标基本完成,重难点基本解决。
【教师寄语】
人本身不只是物质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凝结,哀莫大于心死,只要有坚持的信念,有坚定的勇气,心就永远年轻,就能用有力的双手弹奏出精彩的生命乐章。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