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地理下册优秀说课稿

2023-12-18

高二年级地理下册优秀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部分,也是本单元教学的前奏和基础,它与后面的大气热力状况、大气运动以及许多天气、气候气象知识都有直接联系,如: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等。考虑到本校学生起点较高和需要开发较多的思维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既顾及了知识的整体性,又考虑了知识的层次性,为了让学生下一步了解和学习大气打下基础,要在原有课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延伸知识和联系实际,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后面几节课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主要层次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读图、阅读和概括能力;运用因果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大气的存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电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气主要成分对环境生命活动的影响;大气各层的特点和人类活动与各层大气的关系

  难点:大气各层的气温垂直变化原因,大气运动方向和天气变化状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联系。

  4、教材处理可分两部分:一是大气环境和大气的组成这一部分可设计表格或简单的设问让学生阅读并小结,教师可以将大气的作用知识适当的延伸,如与物理化学的联系、大气热力作用联系等。二是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这部分是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前后因果关系密切,如大气成分与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密切相关、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与大气运动的联系、大气运动与天气变化状况的关系、天气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学习本部分内容时重点从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入手,由因导果,层层深入,大气各层的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对于我校的学生可以将这一部分知识与第一章和下一节大气运动适当联系,为学好下一章打下良好基础。

  二、说教法。

  1、教学及依据:因果分析方法、读图分析法、开放式教学法。

  “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是本节教学法的主要目标。虽然本课抽象内容较多,但一方面对于重点中学生对本章有一点知识基础,另一方面经过本章节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的分折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及依据: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图、色、声、像”功能,形象生动直观地层现相关地理事物、现象和提供资料,帮助理解和记忆。

  三、说学法指导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具备学习地理的兴趣。

  本节知识点多且学习知识难度较大,我在讲授时通过精心设问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分折地图的方法。本节许多知识都内含于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中,如大气各层的人类活动、地理现象等,本节可用多媒体和设问帮助理解和记忆。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分折和比较而得出的,学生学会在适应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本节中我通过设计表格和对比分折得出大气垂直分层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高二年级地理下册优秀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是第二单元第六节内容,主要讲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气候因子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在这些因子长期相互作用下,导致世界各地区气候特点各不相同。由于本部分内容抽象,使得学生对气候类型的特征理解较难,进而影响了对气候类型的判断。

  因此,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所给的气候材料,深入分析气候图。首先利用气候分布图了解气候的分布;根据前面所学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及影响气候形成因子等相关地理知识原理分析各地气候成因及特征,并通过气候统计图对气温、降水要素的进一步分析加深对气候特征的理解,再通过比较法,找出易混淆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最终达到对各种气候类型进行判断的目的。

  本节内容的安排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有很强的逻辑性,是自然地理部分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该部分是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初步根据地图和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所学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对本部分知识应不断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某些气候不熟悉,可选取有关地理素材展示图片可以增加学生对气候特点的感性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特点。

  2.掌握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2.在活动中锻炼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应用地理信息的技能,

  3.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气候,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养成科学的世界观。

  3.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区域地理中并解决相关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特点。

  2.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

  五、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即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由宏观掌握到微观掌握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法,直观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1、读图法;

  2、直观教学法;

  3、讨论式教学法。

  六、说学法:

  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采取如下的学习法:

  (1)合作学习法;

  (2)讨论式学习法;

  (3)师生互动学习法。

高二年级地理下册优秀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