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教学说课稿

2023-11-26

《扁鹊治病》教学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扁鹊治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本单元以“故事长廊”为主题展开。《扁鹊治病》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不治而亡的故事,告诉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学段要求和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蔡”等4个生字,会写“扁”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3、教学时间

  根据课文的内容安排,我把本课确定为一课时完成。

  4、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病历单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思维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策略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蔡桓公的病情由轻到重的过程,进而明白防微杜渐的含义,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朗读感悟法、想象感悟法、情境教学法、评价激励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学法上,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发展的学堂。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图片质疑,引入课题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开课之初,我先通过多媒体出示“听诊器”和“切脉”的图片,然后引出扁鹊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初始人物,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习下文奠定了基础。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汇报交流时,我先是打破常规,把生字、词语归类出示,帮助学生灵活记忆,接着,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课题扩展法”。

  第三环节:小组探究,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变被动为主动。

  于是,我先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后,小组内填写、讨论蔡桓公的病历单。进而得出“蔡桓公的病情在不断地发展,一次比一次严重”的结论。接着,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扁鹊劝说蔡桓公治病的语言,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解读,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特征,体会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最后,我设计一个采访蔡桓公的环节:您临终前有什么话要告诫您的子民吗?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课文小结,揭示寓意

  为了加深学生对“防微杜渐”的理解,我巧妙地采用了以下方式:

  1、联系课文内容解释词语意思:蔡桓公一开始的皮肤病是微不足道的(板书:微),是由于他不听劝告导致病情渐渐加深而死的。(板书:渐)假如对细微的小病能积极防治的话(板书:防),就能杜绝它渐渐发展(板书:杜),以致酿成大错,这就是(防微杜渐)。也就是《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2、巧编对联:上联是“悔不听神医扁鹊金玉言”,下联是“叹桓公吃亏丧命在眼前”横批是“防微杜渐”。

  3、拓展相关的俗语格言

  第五环节:结合生活,迁移运用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蔡桓公的身上想到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并进行拓展练习,迁移知识,升华寓意。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生的热情。因此,我为学生设计了一项作业: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扁鹊治病》这则寓言原名叫《扁鹊见蔡桓公》,选自我国古代的一部名著《韩非子》,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寓言故事,老师推荐大家课后去阅读。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一课的板书,我以归纳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及多媒体展示等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新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扁鹊治病》教学说课稿 篇2

  一、 教学理念

  《语言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在基础教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双基的学习与训练,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文化品味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培养等。做好这些的前提,教师就要正确地把握语言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充分利用课堂的实践性,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和言语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能力。

  二、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扁鹊治病》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该文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主要写扁鹊多次拜见蔡桓公,并劝戒他及时医治自己的疾病,但蔡桓公坚信自己无病,不肯从医,导致最后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扁鹊治病》是第八单元的课文,该单元主要学习故事,感受故事的魅力,体会其中道理。在这篇文章中,一是让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2、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想法。

  (3) 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整体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自己理解感受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从中学习为人处事的哲学,运用于生活。

  5、 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因其是一篇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因此可以完全在课堂内精彩演义,感受故事的神奇色彩和艺术魅力。

  三、 说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撒网捕鱼式”教学法,它取代了传统教学中“放钩钓鱼式”教学法。一个鱼“钩”只能钩一条鱼,而一张鱼“网”却能捕到许多鱼,这是众所周知的。那么,在语文教法中,何为“钩”,何为“网”,又何为“鱼”呢?其实,“钩”和“网”都是指代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一个问题何为有价值,就要取决于这个问题是否可以进行全方位思考,是否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是否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而这里所谓的“鱼”,自然就指学生们活跃的思维。不言而喻,捕鱼的“渔夫”就是教师了,一个好的“渔夫”,不仅要会“撒网”,会“捕鱼”,还要知道怎么“挑鱼”,怎么“剖鱼”。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捕鱼式” 教学中,不但要会“提问”,会“聆听”,还要会“挑重点”,并会“分析重点”。

  “撒网捕鱼式”教学法有一定的灵活度,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进行应变并加以引导。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尽可能去猜想学生们的答案并准备相应的对策。另外教师也应加强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语言过渡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本文还采用情境式对话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有兴趣地投入教学。

  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理,一堂课有一个好的导入,是学生进入状态的主导。本文采用配乐讲故事法,这样揭题:同学们,老师在上课前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豺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正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上下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治病.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厥.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凹陷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了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几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以故事开头,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并产生一定的兴趣。

  (二)、“撒网捕鱼”教学

  一)选中主角,“撒网捕鱼”,解析主要物性格。

  1、初读课文,感知故事。

  2、“撒网”,提出一个最贯穿全文的问题。

  学生读完全文,教师进行提问:“你觉得扁鹊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扁鹊),这就替代了“扁鹊几次见蔡桓公” ,转变了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模式。  3、“捕鱼”,聆听不同见解,感受学生不同思维。

  面对学生不同的观点,教师选择“重点”进行教学。在学生们的答案“善良聪明真诚”中引导出扁鹊的主要品质:医术高明。板书(医术高明)

  4、“剖鱼”,让思维遨游全文,解析文本。

  找到了一条好鱼,就得进行解剖分析,同样,对于主人公的品质特征,教师就要重点把握。在本文中,可以这样引导:那么,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看出扁鹊的“医术高明”呢?于是学生就会有选择性地寻找,如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可以看出他医术很高明,这时教师就加以引导,古代医生给病人看病都是通过 “望闻问切”来发现病情,而扁鹊只是站了一会儿,确实可以看出他医术高明。那么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的医术高明呢?于是学生又一次次地从段落“病发展到皮肤”, “发展到肠胃”“发展到骨髓”,(分别板书:皮肤,肠胃,骨髓)而扁鹊却都能看出,反映其医术高明。教师每次加以鼓励引导,成功地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分析教学.再通过他的多次进谏,反映他另一品质:医德高尚。(板书:医德高尚)

  二)转换视觉,再次“撒网捕鱼”,分析不同人物性格

  面对不对人物的性格,就需要自然地过渡转换,本文从扁鹊转到蔡桓公,就可如此引导:面对扁鹊一次又一次地劝戎,那么蔡桓公的表现又是怎么样的呢?

  1、 角色扮演,情境教学

  当扁鹊第一次见到蔡桓公时就提出他有病,蔡桓公却不相信,并且很不满,两个人的对话,分角色朗读。

  (如此引导:那么谁愿意当扁鹊,谁愿意当蔡桓公,我们来朗读试试.扁鹊: “大王,据我看来,你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蔡醒公: “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之后,全班齐读对话。      

  2、 通过对比,体现人物性格

  扁鹊三次进谏蔡桓公,每次的态度都十分诚恳,然后蔡桓公的态度却极为恶劣,依次从: “没有理睬”, “非常不高兴”到“奇怪”。(分别板书: 没有理睬  非常不高兴  奇怪)让学生进行不同人物的对比,突出蔡桓公的性格。重点在最后一次扁鹊见到蔡桓公转身就跑的原因: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医治;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强调“骨髓”的正确读法和字形)

  3、 再次“撒网”:你觉得蔡桓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学生样提出的“自傲、不听别的劝告、不相信别人的话”等答案中归结出人物主要特征“刚愎自用、倔强固执”。(板书刚愎自用、倔强固执)

  三、情境教学:穿越时空的对话

  对话教学是一个学生实践的过程,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在此文中,假设扁鹊和蔡桓公再一次相遇了,他们都会说些什么?分别让学生扮演两个人物,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

  1、 同学扮演

  扁:大王,您为什么就不听我的劝戒呢?我几次提醒您,你怎么就这么固执呢?小病终于因为没有及时治疗而成了不治之症,您现在后悔吗?

  蔡:后悔,我后悔及了。扁鹊大哥,你就救救我吧!

  2、 同桌之间互演

  课堂是学生大家的,让大家都能平等地练习展示自我,增加兴趣。

  四 、学以致用,从文本回归生活

  课本要回归生活,学生“学”,是为了“用”。把寓言折射出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此文中,就问学生: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的答案:要听取别人的正确的意见,有了小病要及时治疗,不能太自傲等等。开放性问题,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没有统一的答案,教师要对正确的看法给予赞同并及时鼓励.

  五、 课外拓展

  课堂不能局限于“书本”,而要有一定的拓展,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趁热打铁”,从而深化教材。

  本文的拓展:《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一直从战国时期传到现在,那么它是怎么样流传下来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韩非子·子喻》里这怎么样记载的。

  配乐,全班齐读《韩非子·子喻》。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回: “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恐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候帮使人问之,扁鹊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有肌肤,针石之所及也;有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教师稍做解释,并鼓励感兴趣的同学,课后看看《韩非子·子喻》。

  五、 教学板书

  扁鹊                蔡桓公

  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顽固执的  刚愎自用

  皮肤                  不满

  皮肉                    没有理睬

  肠胃                    非常生气

  骨髓                    无可救药

《扁鹊治病》教学说课稿 篇3

  《扁鹊治病》是第八册29课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则,课文比较简单,以扁鹊三次拜见蔡桓公要求给他治病和蔡桓公的反应为主线,来揭示防微杜渐的道理。

  我把本文的目标设为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通过读来领悟课文要揭示的道理。我安排了四次读,一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来读课文,既有目的的,又能增加学生读课文的兴趣。二是深读课文,理清故事的发展。在分析课文发展时又安排了两次师生合作读,第一次是扁鹊给蔡桓公治病时说的话,师读提示语,生接下去读扁鹊的话,让学生体会扁鹊去的次数之多和蔡桓公病情的发展,关键让学生在读的当中有自己的体会,再是分析蔡桓公的反应时,师读扁鹊的话,生读蔡桓公的反应,形成一种对比,在鲜明的对比中体会蔡桓公的病为什么会越来越严重。通过这四次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体会课文要传达给大家的道理。

  在深读课文中,我提出了在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在蔡桓公的反应中你体会了什么,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由地说,不把他的思维控制在一个小点,这样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在课文的后面安排了复述课文,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学生复述的情况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

《扁鹊治病》教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试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寓言两则》的第二个寓言故事,《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选编这篇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二、说教法

  1、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听、说、读、写、看”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朗读能力,读写结合,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和情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三、说学法

  1、学生在“读、思、画、悟、议、评”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品读重点句,感悟人物特征,体味人物心里想法,感受人物态度变化。

  2、《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以对话为主,通过对人物对话的朗读、分析体会人物情感变化。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

  四、说教学设计

  1、故事导入,扁鹊生平介绍,激发学生兴趣,也为学习课文、分析人物特征埋下了伏笔。名扬天下、有“起死回生”之术的名医和结尾蔡桓公病死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

  2、分析课文共分为四个环节:通读课文、总体感知---品读句子、感悟人物---桓公之死、追溯原因---穿越时空、体味寓意。其中“品读句子、感悟人物”和“桓公之死、追溯原因”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3、《扁鹊治病》一文中主要人物有两个,扁鹊和蔡桓公,主人公是蔡桓公,课文讲了他病死的过程和原因,侧面反映了扁鹊的高明医术。以蔡桓公对扁鹊的态度为线索。蔡桓公从拒绝治病到派人去“请”,其变化的关键在于蔡桓公怀疑扁鹊是不是一位名医。那么,一位名医要具备哪些条件呢?应该是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因此,教学没有按常规逐段讲解课文的,而是从“名医”一词入手,从扁鹊的言行中去体会名医的医术高明,再从蔡桓公的态度中感悟名医的医德高尚,牢牢抓住了文本隐含的矛盾冲突,把蔡桓公对名医的理解和学生对名医的理解矛盾激化,产生浓厚的阅读期待,主动学习,思维的火花闪耀课堂。

  4、结合时代背景、人物身份、个人生活经验,品读扁鹊和蔡桓公各自表现的句子,感悟人物的特征,体会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设计自由读、默读、指名读、齐读等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理解、体会句子,从而把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理解、体会句子的过程也就是指导朗读的过程。

  5、设计问题“蔡桓公根本就不相信扁鹊,可扁鹊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劝说蔡桓公治病”讨论,体会扁鹊高尚的医德。

  6、通过对“扁鹊逃跑的解释”和“带有时间句子”的分析,体会扁鹊为什么连小小的皮肤病没有治好,是因为扁鹊每次都是劝说蔡桓公治病,不是扁鹊治不了蔡桓公的病,而是蔡桓公根本不让扁鹊给他治病,回应了引题时提出的问题同时领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7、设计蔡桓公死之后,我想对蔡桓公、扁鹊还有自己说些什么,引出寓言故事的寓意。

  8、设计小练笔,读写结合。目的让学生能说和写统一起来,把想说的通过笔写下来。

  9、“讳疾忌医”和“防微杜渐”两词对于学生不易理解,通过扁鹊的医术高明来理解防微杜渐,在蔡桓公的言行举止中明白讳疾忌医,结合课文、适时出现、直接讲解。

  10、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和两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合二为一。

  11、通过观看视频,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理解寓言蕴涵的深刻哲理。

  12、创设情境,课件图片、模板的选择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联,图文对应,尽量接近古典气息,让学生尽快进入故事情境之中。图中情境、人物的神态动作、服饰、文字的色彩都对文本的理解有辅助作用。如国王的服饰以黄和红为主,刚开始采用一张国王的高昂着头的侧面图,龚晓琳老师提议人物体型变形,拉长以后人物面部又变形不太清楚,结果就改换一张国王的正面图,全部以红字后两句不清楚,改为黄色,正好前两句是人物语言,后两句是人物神态,感觉很好。对蔡桓公病情四个阶段文字颜色的处理,是从浅到深,逐步变化,直观显示蔡桓公病情有轻到重的变化过程。

  13、通过出示“拜见、又拜见、再拜见”,“走、退、连忙退”几个词来表现扁鹊高明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同时表现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心理变化,蔡桓公是越来越生气,扁鹊是越来越着急担忧。一为蔡桓公的病情着急担忧,二为自己的安全担忧。通过一个“跑”字反映扁鹊对蔡桓公态度的转变,通过对一个“请”字的语调加强来反映蔡桓公对扁鹊态度的转变。

  14、板书设计,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特征,清晰地展示了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

  《扁鹊治病》一课教学设计,十多年来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体会的具体体现,是一次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课堂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是一次对自身新课程改革理念如何渗透课堂教学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