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说课稿范文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凸透镜的学习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将教学目标定位以下三个维度:
(1)知识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将教学重点定为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将教学难点定为: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在前一节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光的反射知识,学生能够密切联系实际,拥有简单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
三、说教法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特点,为了强化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的教学要求
采用以下的教法:讲授法、实验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
四、说学法
选用以下的学法:观察法。实验、归纳等活动使学生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知。
在农村教学的几年中,每年身边都会听到学生野外洗澡溺亡的事件,教材中,明确指出清澈见底,看起来不过齐腰的池水,不会游泳的人千万不要贸然下去,因为它的实际深度会超过你看到的深度,可能会使你惊慌失措而发生危险,为什么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呢?这与光的折射现象有关。这样的设计,从身边实例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教师演示,引导学生来初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演示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多媒体演示)
学生可观察到进入玻璃中的光线在界面处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教师指出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特别强调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光的折射规律,(这样的设计是我个人认为,学生虽然接触物理学实验不是很多,而且自主探究能力较弱,但是,在上节光的反射定律时,已经认识了入射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及法线,那么就很容易突破这节光的折射的名词了。也为后面的实验中发现光的折射定律顺利进行,降低难度。)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由于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由我提出:“光的折射遵循什么规律呢?”以明确探究目的。紧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分析自己之前的猜想,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现象感到困难,我将使学生结合光的反射定律
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再经过一番讨论,〖提出问题〗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③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
④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规律,得出结论。
光在折射中光路也可逆。
〖提问〗如果光线从水中到空气中,那折射角是否小于入射角。
继续演示:
〖结论〗:
①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②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让学生动笔画出光折射的光路图,并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3、拓展应用
用光的折射解释以下现象:
〖现象一〗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弯折[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现象二〗原来碗底的硬币看不见,倒入水后却能看到硬币[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问〕我们看到河水的深度(视深)跟河水的实际深度那个大[利用电脑课件解释河底变浅的原因]
[提问]若从水中看岸边的物体位置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最后以学生汇报有哪些收获来小结本节的的内容,因为本节课堂始终保持轻松、和谐的氛围,我相信同学们不仅带着知识满载而归,同时,会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求知状态。
第四环节:当堂检测,巩固升华。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因此我采用了多层次的练习题,以便于学生能及时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中。
《光的折射》说课稿范文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四节,光的折射是光学中重要的一类,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类。
二、学情分析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初步知识,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已经有所了解,同时加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也与光的折射息息相关,所以对于接受光的折射的相关知识不会太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知道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4)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2)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加强对光的折射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向学生强调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的热情;提高动手操作和探究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
四、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能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用玻璃砖等器材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如果光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中,情况将会怎样呢?
2、进行新课
(1)光的折射现象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1:在水槽中加水,使光射入水中,观察到水槽侧面的光斑向左移。
分组实验2:在空碗里放一枚硬币,移动碗,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碗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教师引导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
概括总结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光斑向左移和水中硬币“升高”,前者是由于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发生了偏折,而后者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发生了偏折。物理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会发生偏折,光到底如何偏折呢?光在折射时遵循哪些规律呢?
介绍光路图:重点解释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实验探究:提示:
1、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2、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3、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情况。
分析与论证: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斜射时空气中的角始终最大)
4、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学生活动让学生用光的折射规律作图:
1、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的情形;
2、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后的情形。
(3)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1、光斑为何向左移动?
2、放在碗底的硬币原来看不见,加水后却又看见了?
《光的折射》说课稿范文 篇3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内容为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光》第二节内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继光的反射后的又一个新的光现象。本节知识是光学中的重点知识、是理解透镜作用原因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透镜及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之一。
2、 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 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的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1)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规律;(2)让学生会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整体上采用对比、猜想、提问设疑、设计实验探究的模式,教学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对照光的反射定义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义。学生对定义总结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过后面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定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这些词。
第二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对照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规律,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当然整个实验主要是我来操作完成。在此我补说一点,因为在探讨光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时,由于没有演示光从水射入空气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圆形玻璃砖来做这个实验,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学生练习画光的折射光路图,为下一部分学习透镜的作用做好铺垫。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在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做硬币“上浮”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光的折射带来的错觉,引起学生思考硬币为什么会“自动上浮”,启发学生画光路图来解释原因。同时也说出了盛水的碗变浅、放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等现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过多媒体演示“海市蜃楼”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潭清疑水浅”、“叉不到水中鱼的原因”等现象。
《光的折射》说课稿范文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德育目标: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3.难点和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
二、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
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 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1.提问:
(1)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
(2)是光的反射定律?
2.引入:
【演示一】:
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录像重放)
【演示二】: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
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