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初中说课稿范文 篇1
一、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是一个现代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像,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的感情。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添了诗的音韵美。
(二)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情感,营造气氛。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学生练读,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蕴。
3、写作训练法。
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想景悟情,让学生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从而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得具体可感。
三、说学法。
1、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想象——悟情。
2、想景悟情法。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
(同时播放《天净沙·秋思》的画面,《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导入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一首秋思,道出了多少游子凄凉断肠的乡愁,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得多远,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紧紧握在母亲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了的乡愁!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摸样?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想起你总是心惊魄动,总是泪水涟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板书),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如烟如雾的乡愁世界。(声画结合,目的是塑造氛围让学生尽快的入情入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要求:感受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蕴涵的感情。
2、生试读一遍,让生指出在朗读此诗时应把握的朗读技巧。
展示朗读要求:1、读出节奏;2、读出重音语速(舒缓),语调(深沉),感情(真挚),节奏(多停顿,不宜读长句),
播放《乡愁》视频朗读。让学生自由练读2-3遍,抽查个读,师简评。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停顿,重音。
(三)解读诗歌。
1、想景捂情。
过渡语: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乡愁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写出。学生讨论回答: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创设意象是诗歌中经常用到的创作手法,抓住诗作中的意象来感悟诗歌是诗歌学习的一种方法,那么如何来感悟呢?展示: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要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更应该透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何时、在何地、何人在做什么事,这样特定的氛围中流露出怎么的情感。请同学们就其中一节进行想象,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就第一小节,“邮票”作了个展开想象的范例。展示:
邮票,可以想象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万水千山不能回到她的身边。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间,再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水千山,李白是“我寄愁心于明月”,小作者只能“唯寄愁心于邮票”。他仿佛又想到离家时妈妈送他到小村外,关心的话儿说不完,那温馨的春风多像母亲慈祥的爱抚,那三月的阳光多像母亲眷眷的爱心,那风中依依的柳条多像母亲那不舍的深情。真是邮票小小,深情依依。
下面大家展示想象,仿照范例也行,自由发挥也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行,三两个同学完成也可以,把你的想象倾注于笔端。写过之后,让学生前后互评,推举写的.好的在全班朗读。
2、归纳四种乡愁,展示: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对故土的眷恋。
3、最后一小节与前三小节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什么不同和联系?
学生讨论回答。师展示:
个人思乡之情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真是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
(四)回顾写作背景及作者并且与当前政治形式结合,渗透爱国教育。
精选初中说课稿范文 篇2
一、教材分析:
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体现了物理的课程改革中从生活走进物理的要求,并且之前我们学习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内容也是前面力学内容的延续,是学习滑轮和滑轮组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重难点分析:
1、由于同学们对杠杆的认识和杠杆平衡条件的了解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使用杠杆的重要知识储备,因此作为本节内容的重点。
2、另外对于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对于三类杠杆的区分稍显困难,因此可作为本节内容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杠杆十分熟悉,有一定的使用杠杆的经验,对杠杆省力的印象比较深刻,但是对于使用费力杠杆的原因不明确,所以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是肤浅、片面,甚至错误的,追其根本是杠杆使用中遵循的规律是未知,所以杠杆平衡条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铺垫。学生对为什么学习力臂、为什么要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还存在疑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布置合适的任务,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三、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杠杆和什么是杠杆的支点,受到的动力和阻力,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和创造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德育目标: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法与学法:
通过对教学目标及学生认知情况的认真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结合几种杠杆受力平衡的图示实例讲述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内涵,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和阻力臂,能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显然教上述概念时适宜采用观察法和讲练法。教杠杆平衡原理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把发现法作为一种学法进行渗透是可行的。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课题引入: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羊角锤、核桃钳、镊子等,引入简单机械的认识。教师以复杂机器都是由一些简单机械组成的为话题,提出质疑,引出本章课题。然后指导学生观察用幻灯片放出的几种杠杆,让学生找出几种杠杆的共同特征,建立杠杆概念,引出本节课题——杠杆,使杠杆概念的建立与课题的引入并行。
力臂概念的建立:
初中物理教学中“力臂”概念,历来都被物理教师看作是一个难点,“力臂”作为教材内容的呈现,只是单单给定了物理概念,而后面我们所探究的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为了方便地从有刻度的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大小,都是将杠杆调至水平位置后,杠杆左右添加钩码,使杠杆达到平衡状态。这种特殊情况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力臂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就是力臂的定势思维。因而“先入为主”在以后画力臂等有关问题中常常出现失误。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也做过思考,尝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建立人从公路外一点上公路的“最近走径”模型。
如图1所示,a为一条公路,A为公路外一点上的人,想上公路的最小距离为,建立模型。关于这一生活经验都是学生所具备的常识。将这一知识与杠杆知识有机结合赋予新的意义。如图2所示,将力的作用线b类比为公路a,支点O类比为公路外一点A,力臂OC类比为上公路的最小距离。这样将寻找力臂的问题转化为上公路时最短距离的走径问题。实践证明,建立这样的模型进行教学,学生在较复杂形变的杠杆中能够准确地作出力臂的图示。
在教师完成上述概念的建立之后,引导学生画出幻灯片所示的几幅图的动力臂和阻力臂,进行训练强化,基于前面的观察,针对杠杆的形状,支点的位置进行总结,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心理定势。进行上述内容,遵循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的原则,在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创设的物理图景而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概念,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索与应用杠杆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作为滑轮学习的基础,在教学处理过程中,首先演示杠杆在水平位置的静态平衡,引出杠杆的平衡概念。让学生,依据教师的形象点拨,找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四个因素,然后质疑: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有什么关系?之后引导学生做探究实验。这样进行引导,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的目的性,对学生的探索具有导向作用。学生分组探究杠杆平衡问题,对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通过对比,综合和概括,总结出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正确的给予肯定,不完善的进行补充,并引导学生写出杠杆平衡条件公式。由一组实验数据引发的思考
这是学生测量的一组数据,在得出实验的阶段学生就产生了上述的疑惑,到底是哪个结论正确呢?
有些同学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比较迷茫,但是当教师将他的问题对全班同学提出之后,有些同学自告奋勇的帮他解决了。
同学方法:首先将杠杆调制水平平衡。然后在杠杆左侧挂一定数量的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分别竖直拉动杠杆右侧的每个拉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在阻力和阻力臂不变的情况下,分析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得到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这个错误的实验结论,最终也正式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乘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另外教师针对此次错误结论进行分析归纳,启迪同学们,必须进行多次测量才能保证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在进行物理实验当中,遇到需要自己给出数据进行实验时,不能取特殊值,这样不利于普遍规律的.得出,另外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在物理当中,不同的物理量是不能相加的。
依据杠杆的平衡原理,教师提出新的问题,根据力臂的关系能不能分析出动力和阻力的关系?这次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这样也可适时的活跃课堂的氛围,使每个同学都能充分的开动脑筋,更加符合高效课堂的标准。讨论完成之后,汇报成果,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从物理走向生活。
五、课堂小结
在进行完实验探究之后,为了保证课堂的学习质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小结由动画组成,首先让学生观看动画,教师提问由动画学生可以找到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是什么?学生自然想到杠杆的定义——围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之后让学生从动画中找出杠杆的五要素,再次提问,杠杆不平衡,那么如何使它平衡呢,学生自然就想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教师举出几种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中找到三类杠杆。这样的设计符合本节的学习理念,能使学生将本节的知识形成体系,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后面的习题处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层层推进,更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清晰的思维表象,形成深刻的印象,更加难以忘怀。
堂清及作业处理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挑选了以下五道题目。第一题中考察学生对三类杠杆的分类,题目较为简单,由于小结中最后处理三类杠杆,这样的设计更容易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满足感。
第三题重点考察学生对于本课难点力臂的把握,并且在画力臂中穿插考察学生对五要素中支点的理解,从更广范围可以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设计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最后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培养了学生系统分析能力,通过反馈,最终也使教师从学生身上找到自身的不足与需要改进之处。
总之,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本着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将本节课中,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简单问题理想化,将理想问题模型化,将模型问题具体化的设计思路,本着以高校课堂为依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效,爱上物理,爱上学习。最后,可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若将学生比喻成客人,那么留有余味,自然客盈门。
精选初中说课稿范文 篇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一、说教材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九年级思品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二框内容。全课包括两框内容,第一框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中华文化包括传统美德,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文化精髓。本框主要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领导各国人民对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自觉成为民族精神传播者、弘扬者和继承者。这一内容在思品课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九年级思品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说学情
随着对外开放的加深,世界各国文化对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一些学生出现了崇洋媚外的现象,吃洋食、看洋剧、穿洋服、追洋星的风气日盛。有些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这些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崇高使命,开展正面的民族精神教育,利用榜样的带动力和示范作用,切实培养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探讨,感悟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培养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积极做民族精神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建设者。
2、知识目标:
①知道民族精神的内容和核心;②明确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魂,必须要弘扬;
③认识民族精神的作用;④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⑤学会自觉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继承者弘扬者。
3、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意义;学会运用民族精神的内容特别是核心内容评价人物或事件。
四、说重、难点
重点:①民族精神的内涵;②民族精神的作用;③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难点:民族与时俱进的特点或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五、说教法、学法
把传统的讲授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精选历史图片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自主探究民族精神的内涵、作用及其在各个时期的表现,从而认识和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作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特点。巧设情景,引发兴趣与讨论,激励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探索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与方法。
六、说教学程序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播放《红军长征》动画
2、教师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1、放幻灯片,看图片讨论其表现出来的精神,并综合四幅图的共同主题(可分组进行讨论,各组代表说出一个词语,然后学生据说说出共同主题)
①学生代表发言,
②点播江总理图片,教师朗诵后,学生齐声朗读民族精神
③播放幻灯片,学生思考,并试完成表中填空。加深对民族精神的认识。
2、学生填表并观看反映面对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的幻灯片,引入对民族精神地位与作用的思考(提示让学生读课文P69最下面段,自己找出答案)
①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②是民族文化精髓,是民族魂,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
③是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3、学生研读P70中间段和P71中段,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的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突出体现以及改革开放注入了民族精神新内涵,从而认识民族精神发展。
①在新民主义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
②新中国成立后: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③改革开放时期:注入新素质如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开拓精神等。
4、设置情景,展开讨论
情景一:某男生特别喜欢韩国明星演员,在穿着打扮上韩化,甚至走路时也学着猫步化。
情景二:在早餐时,该同学将又白又香的馒头丢了去买“高级零食”。
情景三:上课时,这个同学常常趴到课桌上睡觉。
情景四:一个穿着朴实的女生捡到200元钱后,让老师帮助找到失主并原物归还。
讨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中学生该怎么做?
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从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培养勤劳、勇敢、创新等精神,养成艰苦奋斗的好习惯。
③要善于辨识各种落后的文化和腐朽文化,并自觉加以抵制;
④青少年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三)深入实践、巩固提高
1、教师导入实践,开展知识竞赛,丰富学生的知识,再认知民族精神
2、鼓励学生设计标语,提高学生自我表述民族精神的能力
3、分析案例,提高学生的审题及归纳能力
4、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畅谈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做法(学生畅谈后放答案)
(四)调动情感、结束新课,教师朗诵结束语,紧接着播放《学习雷锋》的动画
七、说板书设计(略)
八、说效果预测:
既引导学生读书,有指导学生看画,用多媒体影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学习讨论,且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内心震撼,产生共鸣。注重知识落实和重点的突破,切用填表,问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实际训练,因而效果会不错的。
精选初中说课稿范文 篇4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惯性现象》是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惯性惯性定律》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惯性定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对于惯性定律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中,通过有趣的惯性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实验现象,和准确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的能力。在对惯性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和解释时,纠正学生对惯性概念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加强学生使用物理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难点在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四、教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实验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从而达到会用惯性概念解释现象的目的。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为上这节课作铺垫,我提前一周让学生以惯性为题出了一期黑板报,使学生对惯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起到预习的效果,在接受这节课的知识时不会感觉太过生硬。在惯性概念和对惯性现象的解释方法的得出中,采用了学生自主分析、讨论、归纳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解释过程。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对于本课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都采用先猜测,后实验,再分析解释的方法,使学生思维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于知识的不断巩固和理解。
2、分析实例。我们在分析实例时,不仅在于怎样解释现象,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释现象,而及时对解题方法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对铁锹铲沙的现象分析中,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解释:沙子开始和铁锹一同运动,当铁锹在外力作用下突然停止运动时,沙子由于具有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脱离铁锹飞了出去。在具体事例的分析中,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并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能力训练。
通过活动卡上的练习,使学生能巩固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4、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解题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5、板书(略)。
6、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精选初中说课稿范文 篇5
一、设计理念
坚持以“健康第一、学子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子的主体作用,培养学子的创新意识和自我锻炼意识,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子主动获取知识,创设学子主体的学本课堂,逐步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教材内容是耐久跑,其完整技术一般包括: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终点冲刺等三个部分,其中途中跑包括直道和弯道。但由于跑的距离不同,所采用的技术也不同,而且还有全程跑的体力合理分配或者正式比赛中战术运用等,所以既要讲究动作的实际结果,更要节省体力。对于耐力跑的各个技术过程,始终要贯彻:动作轻松、自然,幅度较小;重心高且平稳;跑的节奏感要强,跑速要控制,全程计划分配体力,呼吸要有一定的节奏和深度。
耐久跑的锻炼价值在于能有效地发展学子的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心肺功能,对培养学子克服困难,顽强拼博,积极进取和抗挫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情分析
我校初二段班级学子的耐力素质整体一般,且两极差异较大,更有部分同学感到耐久跑枯燥乏味,又特别累,不愿练习,学子中的本位主义比较突出,集体观念、合作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差。如果仅仅是以枯燥的耐久跑作为课的主线部分,那么很可能就会引起学子的反感和无趣的心理。根据以上情况,本单元结合学校特色,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结合耐久跑的基本技术的学习,创设了一节以《校园定向》为主题,以定向跑为主线,以耐久跑技术为载体的耐久跑课。通过欢乐、紧张、激情、有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子对耐久跑的学习兴趣,消除学子对耐久跑的畏惧心理,让学子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学会自我调控,在竞争中体会团结合作。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耐久跑教学,让学子学会耐久跑的基本技术,并使之成为自己的爱好,从而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学子知道极点概念,初步了解自己的跑步呼吸节奏,知道定向耐久跑的乐趣积极参与练习,提高跑的耐力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子对耐久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子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和自我评价能力,在相互学习中不断培养学子的信心、耐心、乐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提高合作学意识,感受体育课的乐趣。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途中跑中的呼吸节奏与跑步姿势
难点:克服“极点”的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设置情景、讲解示范、提示、设置疑问、分组练习、自评互评,自我监督等方法引导学子进行练习,音乐、文字提示,学习评价记录夹等方法促进学子进行自主练习。
七、安全措施:
1、落实体育课堂常规,上课时一定告诉学子,不能带尖锐物品,如:小刀、钥匙、胸针等。
2、加强学子自我保护意识,严格遵守上课纪律。
3、严禁学子上课互相打闹。
4、强调学子准备活动活动到位
精选初中说课稿范文 篇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资源管理器》是河大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二章基本操作第5节资源管理器一节。
一、教材与教学目标分析:
1、说内容:
本节知识层面的内容有计算机文件的概念,文件命名规则,文件夹的概念。技能操作层面的内容有资源管理器的启动、界面、查看文件或文件夹,创建文件夹;文件或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操作;回收站的使用;文件或文件夹的查找。
2、说地位:
本章做为初中信考范围的四个章元之一,教材编排上把它放在前面,对以后学习WORD 、POWRRPOINT、EXCEL是个铺垫,尽管这几个单元是相对独立。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掌握计算机知识技能第一步。就这节课而言,这一章的精华所在,是重中之重,考试必考的内容。
3、说重点、难点:
对于这一节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都是重点,都是中考范围,所以必须下大力气讲好,学生要学扎实,一节课不够,就要补一节课。对于起点、基础不同的学生,难易不同。对于接触计算机少的学生,操作是个大问题(尤其是乡镇中学的学生)。要针对学生实际,多辅导,多演示,手把手的教。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计算机文件及文件夹的概念,文件的命名规则。
技能操作目标:资源管理器的启动方法,文件及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以及回收站的使用。
情感价值观目标:上课过程中对学生课堂纪律,爱护机房设备的教育。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培养学生团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教法、学法分析:
1、指导思想:
新课程改革更加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调动学生兴趣,主动学习,充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相对于幻灯片、FLASH、网页制作来说,这一节的要求,更加注重基本操作掌握,不象以后幻灯片、FLASH、网页制作那样,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这些章节一直在中考操作题之外的原因。
2、课堂设计:
类似其它学科,我们课堂设计时,我们也可以有复习、引入、讲解演示、学生练习、反馈环节。就这节的特点,我是这样按排的:课前准备(调整机房设备)、知识讲解、演示操作、学生练习、学习反馈五个环节。
课前准备:学生进入机房后,锁定学生机,播放准备好的FLASH动画,在学生观看过程,检查学生到位情况,学生机情况,排查故障,有故障及时调整防止影响课堂教学正常进行。播放动画片目标,也会增进师生感情,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
知识讲解:关掉FLASH动画,保持学生机锁定。引入要讲的课题:我们知道书报是以纸为载体的,电脑中的信息,一篇文章、一段音乐、一幅画、以及电脑运行的程序,这些信息是以什么形式存储的?对,都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储。文件可以分为文档和程序两类。我们在上节练习打字时保存过文档,那时点菜单栏文件菜单另存为,在对话框中确定保存位置,然后在文件名框中起文件名,确定保存即可。文件起名时也很讲究,有它的规则。比如文件名由两部分构成,主文件名和扩展名,中间用英文的.间隔开。我们在上节课保存文件时输入的就是主文件名,对于主文件名有一些限制,不能包括/、\、|、<、>、*、? 、: 、”这九个字符(在说时,要求学生在键盘上找这些字符位置,加深记忆),另外不能超过255个字符。一般扩展名是由程序给出的,或者是系统规定的。比如我们上节课打开的记事本,保存后,文件名被加上了个.txt扩展名;WORD会给它的文档加.doc的扩展名,这样你看到文件,双击时,系统会用相应的程序(记事本、word)打开它。
文件夹的概念。我们上学都背书包,带文具盒用来装东西的。在计算机中,人们通过创建文件夹来管理文件,文件夹就相当于存储文件的书包或文具盒。
演示操作部分:
1、启动资源管理器,对这开始菜单按钮(网上邻居、我的电脑、我的文档)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资源管理器,确定即可。
2、介绍资源管理器界面,标题栏、菜单栏、左右两个窗格。左窗格是树形目录树形式,选中文件夹可以在右窗格显示相应文件夹的内容。有的文件夹前面有“+”,单击可打开,这是个包含子文件夹的文件夹。点击“—”可以重新折叠上。
3、在E盘上建立如图:
这一共4个文件夹,它们的包含是test一级文件夹,test2和test3是同属于test的二级文件夹,test3是存在于test2中的三级文件夹。
(找一个同学帮忙操作。建立这个层次文件夹)在操作过程中强调创建文件夹要注意文件夹保存位置和文件名正确性,这也是学生易错的地方。
小知识:同一个文件夹中不能出现同名的文件。
4、练习复制文件:在左窗格我的文档选中需要复制的文件,右击找复制,在左窗格中选中目标文件夹,比如E 盘新建的test文件夹,右击在快捷菜单中选中粘贴即可。
5、练习移动文件:在左窗格我的文档选中需要移动文件,右击找剪切,在左窗格中选中目标文件夹,比如E 盘新建的test2文件夹,右击在快捷菜单中选中粘贴即可。
6、练习重命名文件:在右窗格找到需要重命名的文件图标,右击在快捷菜单中选中重命名,输入文件名即可。
7、练习删除文件:在右窗格找到需要删除的文件图标,右击在快捷菜单中选中删除,确认即可。
8、对于文件夹的复制、移动、重命名、删除操作同上。
小知识:对文件或文件夹的上述操作,第一步要选中文件或文件夹,要是成批文件或文件夹的操作,可以用shift\ctrl 配合选中,按下shift选中连续的文件,按下ctrl选中不连续的文件。
小知识:删除的文件或文件夹,一般被暂时存放在回收站中,如果是误操作可以选中文件,点还原,要想真正删除文件,点清空回收站即可。
学生练习环节:
对学生机放开控制,并给学生机发送练习用的文件。
提示学生启动资源管理器方法,在E盘上建立如上图的层次文件夹结构,并练习复制我的文档的所有WORD文档,目标文件夹是刚建立的test;练习移动我的文档的所有记事本文档目标文件夹是刚test3;练习删除我的文档的所有画板文档;对完成移动的文件重命名,对test2重命名为我的作业
在学生操作时,可以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资源管理器;练习内容:
1、创建层次文件夹。
2、复制文件或文件夹。
3、移动文件或文件夹。
4、重命名文件或文件夹。
5、删除文件或文件夹。
6、回收站的使用。
板书的目的是提示学生练习的内容。给学生设定任务要求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
学习反馈环节:
找学生到教师机上演示,刚才的文件或文件夹的操作。
最后的总结:结合这节课教学内容,和信息课本身的特点,前半段先统,讲知识演示操作,后半段放开,在机房巡视,辅导,并允许学生小组互教互学。中心一句话,要保障学生时时有事干,并且充分利用课上时间,不留作业,不占用课下时间。
以上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说课稿《资源管理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初中说课稿范文 篇7
Part On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一) STATUS AND FUNCTION
1.This is an important lesson in Book One. From this lesson, it starts asking the Ss to grasp contents of each Sample. To attain “four skills” request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o start listing “Word Bank” and tell the Ss to remember the new words. To start asking the Ss to write the English sentences well. Therefore this less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2.This lesson is the first one of Unit 2.So if the Ss can learn it well, it will be helpful to make the Ss learn the rest of this unit.
3.Such a topic is related to daily life, so it is helpful to rais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and it will be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ir spoken English.
(二)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The Ss has learned English for about one month so far. They can understand some words and some simple sentences. The Ss have taken a great interest in English now.
(三)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The teaching aim\'s basis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Junior School English syllabus\' provision.
1.Knowledge objects
(1) To make the Ss know how to use the affirmative sentence “This is. . . .” and the negative sentence “This is not….”Everyday expressions for “Apologies”“I\'m sorry”“That\'s all right”.
(2) To study the new words “six, hey, sorry, it’s, that’s”, etc. by learning the dialogue of this lesson.
(3) To finish some exercises.
2.Ability objects
(1)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2) To train the Ss’ ability of working in pairs.
(3)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communication by learning the useful structures.
3.Moral objects
(1) To enable the Ss to be polite and love life.
(2) To enable the Ss to look after their things well.
(四)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The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basis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Sample A of Lesson Six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position and function.
1.Key points:
(1).To help the Ss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2).To enable the Ss to study in groups and co-operate skillfully.
(3).To develop the Ss’ interest in English.
2.Difficult points:
(1) How to make dialogues and act them out.
(2) How to write the right whole sentences.
(五) 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computer, Tape recorder, Software: Powerpoint or Authorware, school things and so on. They will be needed in this lesson.
Part Two The Teaching Methods
1.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2.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3.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As we all know: the main instructional aims of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Middle School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heir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o in this lesson I’ll mainly use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and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That is to say, I’ll let the Ss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key structure of the dialogue. I’ll give the Ss some tasks and arrange five kinds of activities: talking, guessing games, watching CAI, acting out Sample A and having a competition.
Teaching special features
To use these methods are helpful to develop the Ss’ thought.
Part Three STUDYING WAYS
1.Teach the Ss how to be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s.
2.Let the Ss pass \"Observation—Imitation—Practice \" to study language.
3.Teach the Ss how to master dialogues and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Teaching special features:
Let the S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adopt competition methods to develop the Ss’ keen interest in English.
Part Four Teaching Procedure
I’ll finish this lesson in four steps. First I’ll divide the Ss into four groups and bring a competition into the class. At last let’s see which group is the winner.
Step1 Warm-up
1. Free talk between T and Ss .
Such as: Hi, I’m . . . . What’s your name?
This is …. How do you do?
Who is he/she? How are you?
Who can count from 1to 5?
What’s this in English? etc.
2.A game: Ask the Ss to give T some school things. For example:
T: Give me your book.(ruler, box, pen, table, knife, etc.)
T: This is your book. This is not my book. It’s your book. etc.
In this course I’ll ask them to make a dialogue group by group without repetition. Find out which group will make the most dialogues.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I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form a better English learning surrounding for the Ss by imitat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situations to review learned knowledge.
Step2. Presentation
This course is very important. I’ll mainly talk about this step.
I’ll use CAI to present the whole dialogue. Arrange some situations to help Ss understand Sample A.
First scene: There is a bag on the floor. B is picking it up and get ready to leave. Now A is talking with B.
A: Hi, B. How are you today?
B: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A: I’m fine, too. Oh, this is my bag.
B: No, this is not your bag. It’s my bag.
A: (Look closely) Oh, I’m sorry.
B: That’s all right.
(At the same time, C is running up and hitting A.)
C: Oh, I’m sorry.
A: That’s OK.
I’ll write the key points on the Bb while they are watching. After watching, I’ll teach them to read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on the Bb. Make sure they can read them well.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To present Sample A by CAI is much easier for the Ss to learn and grasp the meanings. CAI can provide a real situation with its sound and picture and it mak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s better.
Step3.Practice
First play the tape recorder. Let the Ss listen and imitate the dialogue. Pay attention to their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In this step the Ss are required to practise the Sample in pairs by reading the dialogue aloud. This step is employed to make the Ss grasp the Sample .At last I’ll ask the Ss to think hard and act it out with a partner according to Sample A. Then find out which group will act it out well. I’ll give them red stars.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This step is employed to make the Ss get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dialogue as a whole one. At the same time let the Ss have a chance to practise their listening and spoken ability.
Step4.Production
In this step I’ll give the Ss a free space to show their abilities.
Second scene: The Ss are having a picnic. It’s hot and they take off their coats and put them together. They are singing and dancing, laughing and chatting. After the picnic, they begin to look for their coats. D and E are talking. F and G are talking. etc.
After watching, I’ll give the Ss some tasks to make similar dialogues without repetition and find out which group will make more dialogues.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is used here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also their ability of co-operation will be well trained. Tell the Ss we should be polite and take good care of our things. We should love our life. I think proper competition can arouse the Ss’ interest in English learning. If the Ss can finish this task well, they will benefit a lot in their spoken English.
2.Skill 1 Model 1.
I’ll ask four Ss of the groups to write these sentences on the Bb in the four lines.
Then check their handwriting, correct their mistakes. Find out who will write well and whose handing is the best.
3.Finish the Ss’ workbook.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To check the knowledge Ss have learned in this lesson.
Step5.Homework:
(1)Recite the words as many as possible after class.
(2)Make a dialogue according to Sample A and write it in the exercise book.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I think homework is so important that the Ss should speak English as much as they can in class or after clas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Ss to do some extensive exercises after class to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they learned.
Blackboard Design
Lesson Six Sample ASix This is my….hey This is not your. . . .sorry It’s my. . . . Picture it’s=it is Oh, I’m sorry.that’s=that is That’s all right/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