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竞争对孩子的影响

 怎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呢,家长们总是感觉自己要求的不高,只是自己的要求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改变,这样竞争的方式对孩子来说应该采取这怎样的变化呢。

大人在享受竞争式快乐,而孩子是实现这一最低层次快乐的工具

  对于最高层次的快乐,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写道:

  毫无条件地生活,就是接受自己是个可能犯错的血肉凡躯,并欢迎改变、死亡和受苦。处在至乐中,无论不舒服或愉悦,我们都欣然接受;我们不执著于结果,而能享受和体验充实的人生,我们对于沿途的幸福安适与种种经验充满了感恩之心,而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和自己。幼儿教育

  教育号称“一切为了孩子”。

  但是,一位在教育部门的朋友说,学校教育体系的实质是官员想有政绩,政绩就是升学率,政绩的压力经过校长、级组长、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层层传递给学生。可见,绝非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教育官僚的业绩是由孩子们的努力所实现。

  监视孩子组织化

  现在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每天的“工作”时间远多于职场人士,回到家至少要做2~4个小时的作业,甚至更多,而且根本没有放松与娱乐的时间。幼儿教育

  监督孩子做作业,则成了家庭的噩梦。一对夫妇感情很好,极少吵架,但孩子上小学后,夫妻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一天他们幡然发现,吵架多数都与监督孩子做作业有关,于是决定将监督孩子做作业的事情交给专业机构。现在很流行这样的机构,有的是老师办的,有的是家长办的,也有很商业性的,就是把几个或十几个孩子弄到一起做作业,每个月交几百乃至上千元就可以。把孩子弄到这样的机构,夫妻就不必因此而吵架了,也不会与孩子发生冲突。围绕着做作业产生的张力放到了专业机构里,孩子可以憎恨机构,而不必憎恨父母。

  假若突然间,孩子生了重病,父母的意愿一下子又跌回原处——希望他健康快乐就好。另一位富有而优秀的妈妈希望儿子比自己更争气,于是给了孩子蛮多压力。但前不久突然查出,二十多岁的孩子竟然患了癌症!她很崩溃,一下子觉得富有和优秀没有任何意义,怪自己这么多年给了孩子太多压力,并想,要是一开始没给孩子压力多好,那样他就不会过得那么压抑了,或许也就不会得癌症了。要是能再次选择,孩子哪怕只是平庸但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多好。

竞争是低级乐趣

  家长与老师们热衷的所谓的“教育”认为:要么是孩子在巨大压力下成为卓越人才,要么是孩子终日无所事事而成为庸才。其实这是个伪命题,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快乐可以很简单

  其实,我们反过来可以从孩子的身上学习到快乐。孩子想吃糖,吃到了就很快乐。孩子要玩游戏,玩时就很快乐。他们有竞争式快乐,但这绝非就是一切,假若大人不强烈地参与其中,制造“别的孩子比你更值得爱”这种信息,那么孩子对竞争式快乐不会太痴迷,他们只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就很快乐了。幼儿教育

  孩子可以因为一切事情而快乐,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抱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受到干扰,孩子能够专注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至乐。但长大了,我们好像都忘记了那些简单的快乐,最后只剩下“人群中的快乐”——在人群中我要成为最被赞许的,否则我就不快乐。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