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

2023-11-07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 篇1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围绕中心选取几件事刻画人物的写法。

  2、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掌握文中一些生动活泼的词语。

  4、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积累词语,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品味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缅怀与思念长妈妈的深沉感情。

  2、感受长妈妈的人品。

  3、学习鲁迅从小就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围绕中心选材,选材要详略得当。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从生活现象中挖掘深刻的主题;尝试运用本文的写法去写作。

  【教学方法】:导读法,品味分析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他童年时期难忘的生活:百草园令人难忘的乐园、三味书屋枯燥的读书生活、阿长讲的美女蛇故事。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反映他童年值得缅怀与思念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并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较,有哪些异同。

  二、回顾作者常识:口头填空的方式进行,3分钟

  三、初步感知内容:默读思考10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的问题

  1、文章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2、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迅先生对她的感情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找出)

  3、阿长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

  四、学习字词:2分钟

  1、生字正音:

  憎恶(zèng wù)疮疤(chuāng bā)

  霹雳(pīlì)

  震悚(zhèn sǒng)诘(jíe)问

  2、整体感知内容:20分钟

  (1)明确: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外貌及其性格特点。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姓名用了别人名字的保姆,可见其地位是何等卑微。她喜欢切切察察,爱饶舌,睡觉姿势不雅,占床等都是略写。懂得许多规矩,繁琐的礼节,迷信等内容则详写。

  第二件事向我讲长毛的故事。写的较详。

  第三件事写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这里没有详写长妈妈怎样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本书的,重点写我如何喜欢《山海经》及其他好书。这件事写的详细。

  (2)这样安排与什么有关?

  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是文章的动情点,成为作者情思的触发点,同时构成文章内容的高潮。这样写,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长妈妈与《山海经》本无任何关系。看到“我”对《山海经》的念念不忘,就来问是怎么一回事,在“我”看来,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既然问了,也就对她说了。当听到长妈妈说“三哼经”买回来了的时候,“我”全身都震悚起来了。一位没有姓名、满肚子繁琐礼节、大字不识的、连《山海经》都说不准的保姆,居然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又怎能不使“我”对她产生新的敬意,反映了她虽然粗俗却很细心。她给“我”买的《山海经》虽然粗拙,但却是“我”最心爱的宝书,成了“我”喜欢读书的启蒙。

  (4)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的词语)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

  具体分析过程:

  阿长是一个没有姓名的保姆,大家是用别人的名字来称呼她的。

  “我”起初对阿长的看法:“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

  ①她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还竖起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点着鼻尖。

  ②向母亲告“我”的状。

  ③她粗俗:睡觉时在床中间摆成个“大”字,一条胳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我”所不耐烦的是她懂得许多规矩:除夕夜教“我”新年第一天如何说祝福的话、吃福橘等繁琐的礼节,让“我”如同受磨难一般。还有许多麻烦事如:有关死人、生孩子、拣饭粒、晒裤子的竹竿等。虽然愚昧无知、落后陈腐,但却很善良。

  让“我”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的原因,是她常对“我”讲“长毛”。拿人头当饭吃、拉小孩去当长毛、女人脱裤子敌人的炮就不响了。她肚子里装满了故事,“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麻烦的礼节,却不料她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对幼小的“我”具有很大的诱惑,实在是深不可测。使我对她的感情由厌恶到赞叹。

  “我”对《山海经》的渴望,以致于念念不忘,没有人愿意替我买,作为保姆的长妈妈却帮“我”买回来了,满足了孩子内心强烈的愿望。“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发生了大的改变,产生了新的敬意。

  四、课堂小结:2分钟

  鲁迅认为长妈妈与《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没有长妈妈就没有他渴望已久的《山海经》。作者对长妈妈感情的变化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达到高潮的。

  五、课后拓展:

  你对本文还有什么疑问或自己的看法?请谈谈。2分钟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相关试题。

  B组(中等生):整理笔记,字词小楷。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楷。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没有姓名行为粗俗(不大佩服)

  长妈妈

  礼节繁琐迷信(不耐烦)

  讲长毛的故事(产生敬意)

  帮“我”买《山海经》(新的敬意)

  诚挚的感情,对她的思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

  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C、先抑后扬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二、总结人物形象。

  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说出理由或结合情节)

  1.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

  2.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淳朴、善良而又迷信: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不识字,没有文化;“青年守寡”,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只能告假几天回家;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但求“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相信儿童金口,郑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睁开眼就向她祝福。

  3.是民间文化的载体,知道许多“规矩”:有迷信的成分,如“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也有落后的成分,如认为孩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更多的是有益的成分。如要孩子恭喜、吃福橘,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珍惜劳动果实;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是讲究形象;不说“死掉”而说“老掉了”,是避讳修辞;而关于长毛的传说,则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太平军。

  4.是一个倾心关注孩子的人,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要孩子干净、安全、有教养,总是为孩子操心(讨论这一点,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最令人感动的是为“我”买来《山海经》——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而且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此时“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的心理;后来,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即是别人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没有阿长那样热心,而且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别人“不能做”,“她却能够成功”,因此作者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件事,使作者又惊又喜,感激不尽,也令读者为之肃然起敬。

  二、语言品味,方法借鉴。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例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三、体验拓展,内容探究。

  (一)体验拓展: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1.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的话: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2.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二)理解延伸

  1、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呢?

  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2、课外延伸:

  ①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表达一下。

  ②以《阿长买》为题,写一篇300字的想像短文。

  ③以《我熟悉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④课外可推荐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诗集《野草》让学生阅读。下面是选自《野草》的《好的故事》,读后思考:“好的故事”是否记叙了一个故事?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 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以及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体会本文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提高语言分析的能力。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使用说明】

  1、 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阿长( ) 骇( ) 掳( ) 惶急 ( )

  疮疤( ) 诘问( ) 惧惮( ) 霹雳( )( )

  粗拙( ) 憎恶( )( )絮说( ) 孤孀( )

  2、理解下面词语。

  深不可测:

  莫名其妙:

  震悚:

  3、文学常识

  (1)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来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散文

  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表达含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散文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记叙散文,即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这类但闻在表现手法上,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成分。内容上要求有真情实感,即叙写真人真事。

  抒情散文,即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

  议论散文,即以说理为主的散文。这种说理长借助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表达,文学色彩较浓。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凝练。

  4、相关链接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全书18篇,约31000字。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

  二、走进长妈妈。

  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情,重点写的是哪件?

  2、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AB层同学必掌握)

  3、从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刻画阿长时,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AB层同学必掌握)

  4、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的再现了长妈妈的形象。使我们了解了长妈妈这个鲜活的人物。你能总结长妈妈的形象吗?

  5、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A层同学必掌握)

  6.质疑问难: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难要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请把它写下来

  【拓展训练】

  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说说你的看法。

  【自主练习】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①大概是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问《山海经》时,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而“我”却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答: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

  3、文段⑤中画线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代的是:

  4.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答:

  5、文段最后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答:

  【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骇( ) 掳( ) 悚( ) 惶急( ) 诘问( ) 保姆( )

  2.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①……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母。( )

  ②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

  ③但当我衰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 )

  ④书的摸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

  3.文中作者“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是:

  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又是:

  4.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 篇3

  一、识字预习展示:

  1、认识生字

  骇hài人听闻 掳lǔ掠 震悚sǒng 惶huáng急jí

  疮chuāng 疤bā 诘jié问 渴kě慕mù

  疏shū懒lǎn 霹pī雳lì 孤gū孀shuāng

  鼹yn鼠sh

  2、解释词语

  (1)谋死:谋杀。

  (2)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3)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4)惶急:恐惧着急。

  (5)渴慕:迫切地羡慕。

  (6)惧惮:惧怕。惮,害怕。

  (7)诘问:追问,责问。

  (8)烦琐之至:繁杂琐碎到了极点。之,到。至,极点。

  (9)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骇,震惊,惊吓。

  (10)莫名其妙:没有谁能说出它的奥妙。名,说出。

  (11)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12)情有可原:基于某些特定情由,尚可原谅过错。

  3、词义辨析

  “和蔼”与“和睦”

  都含有“和气”的意思。“和蔼”着重于性情温和,态度亲切;带有庄重的意味,又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一般不用。

  “和睦”强调相处得好,不闹矛盾,不争执;使用范围比较广。

  二、整体感悟:

  速读课文,用两三句话概括文章中心内容,以及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作者回忆童年时期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生活片断,重点叙述长妈妈关心自己的爱好、寻购赠送《山海经》一事,表现了长妈妈虽无文化却十分善良、朴实、尽心尽责的特点,深切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思念之情。

  三、梳理文章表达思路:

  说出文章组材线索或顺序(结构方式),梳理表达中心的具体材料。

  1、线索:

  文章以作者童年时期跟长妈妈相处的经历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主题。

  (也可以说以作者童年时期对长妈妈的情感态度变化为线索:憎恶—讨厌—不耐烦—敬意—敬意淡薄—新的敬意—怀念)

  以对隐鼠之死的态度变化为主线,中间插叙其他材料。

  2、表达中心的具体材料

  长妈妈的低声絮说和睡相。

  长妈妈教“我”规矩和道理。

  长妈妈的太平军故事。

  长妈妈寻购赠“我”《山海经》。

  四、重点探究:

  找出表现中心内容的重点语段、疑难语句或词语,探究其表达的具体内容(紧扣中心,概括语段内容,解说语句、词语含义)。

  ①语段:

  (1)“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答:从孩子心理角度叙述长妈妈的低声絮说和睡相,表现她是一名没有文化修养的劳动妇女。

  (2)“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答:从孩子心理角度叙长妈妈教“我”做人规矩和道理,表现她是一名善良而尽心尽责的保姆。

  (3)“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

  答:长妈妈的太平军故事,表现长妈妈的社会意识受统治者的影响很深。

  (4)“但当我哀悼隐鼠……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答:长妈妈寻购赠“我”《山海经》,表现她对“我” 的关心。

  ②语句:

  (1)“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这是作者从孩子看人论事往往以个人利害为依据的心理角度评论长妈妈的一句话。一是“我”疑心长妈妈的“切切察察”跟自己在家里遇到的小风波有关系,因为“我”如果“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是“她的睡相挤得我没有翻身余地”。从这两方面看,不佩服是因为长妈妈触及“我”的利益引出的情绪。

  (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作者为什么对长妈妈买回《山海经》有如此强烈的反应?

  答:这是心理描写。“霹雳”本来是指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用在这里是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因为作者没有想到他一向所讨厌的、憎恶的、大字不认识一个、连书名都讲不清楚的阿长,会为作者买来他所渴慕的《山海经》,这让作者感到震惊、惊喜、激动、感激。

  ③词语:

  (1)“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答:大概,在这里不是表猜测、推断,而是表示数量范围大,但还不是全部,相当于“大部分、大都”的意思。这句话也是从孩子不愿受约束的心理角度看规矩,因而说是不耐烦。

  (2)“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答:“保姆”、“长妈妈”、“阿长”三种称呼连在一起,表现了我对长妈妈辞世的深沉的哀思。

  “不知道”和“仅知道”对举,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生平知道的很少的遗憾与愧疚。

  五、美点赏析:

  精读精彩语段或关键词句,从下列赏析角度解说各用什么手段、表达了什么内容、表达效果如何。

  ①谋篇立意:

  (1)先抑后扬,抑中有扬。

  答:文章前半部分“抑”的内容,是从孩子的心理角度叙述的。有的依情绪而变,如对长妈妈的睡相,前文说不耐烦,下文另依不同的心境就说情有可愿。有的“抑”中有“扬”,如长妈妈不准“我”顽皮,教“我”做人规矩和道理,从孩子的心理角度说不耐烦、嫌麻烦,换一个角度看,实在是表现长妈妈对“我”尽心尽责。因此,文章整体立意是对长妈妈表示敬意和感激。

  (2)照应。

  第一小节、p55第六小节、p58第二小节:

  “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答:前后相互照应,以“我”在隐鼠问题上对长妈妈的态度变化,表现“我”对她的“憎恶”是一时的情绪所致,对她的“敬意”才是根本。或者说,这种变化表现了“我”的整体心情:失去隐鼠是小事,不值得计较;得到《山海经》是大事,令人终生感念。

  ②表达方式:

  (1)议论:

  p55五、六两小节: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答:这两小节议论,是叙当时“我”听了长妈妈的神力故事之后的孩子心理。孩子看人论事仅凭一时感情用事,这两段议论就点明了这一点:那敬意随着孩子的心情变化而变化,那不佩服的情绪也随着孩子的心情变化而变化;于是,这就会使我们想到,那隐鼠之死引发的憎恶之情当然也是孩子一时感情用事的结果,都不是对长妈妈的根本性评价。这就使前半部分的贬“抑”服从于对长妈妈表达尊敬、感激之情的主题,跟后面的褒“扬”统一了起来。

  (2)抒情:

  全文最后一小节: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答:地母就是地神。中国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的说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鲁迅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魂灵得以永安。抒发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怀念之情。

  ③表现手法:

  (1)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

  答:在对待“我”喜爱《山海经》这本书的问题上,拿远房叔祖、家里别人和长妈妈作对比。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长妈妈却做成了。这一对比,鲜明地烘托了长妈妈的形象,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是真挚的。

  (2)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

  p58第二、三小节: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答:童年的作者因为长妈妈给自己买来《山海经》而对她“发生新的敬意”、“怨恨完全消失”,认为“那是最心爱的宝书”,这些心理描写鲜明突出了“我”对她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侧面烘托了长妈妈以真诚关心博得崇敬的形象。

  (3)欲褒先贬

  作者说长妈妈买来的《山海经》“十分粗拙”,用意何在?

  答:欲褒先贬的写法。写书刻印质量差,用意是反衬作者当时惊喜之情,也体现了长妈妈对作者无私的爱,体现了她内心的纯洁和善良。

  ④修辞方法:

  (1)排比:

  p58第四小节: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答:作者在这里运用排比手法罗列《山海经》里的图画内容,鲜明突出地表现得到《山海经》之后那种兴奋激动的心情,同时也使语言表达形成节奏感,富于音乐美。

  ⑤词语运用:

  反用词义色彩,造成诙谐情趣,减轻某些语句中对长妈妈的贬抑色彩。

  (1)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答:阔气,在这里是大词小用。阔气是口语词中形容人排场、开销大方的词语,在这里是把用以形容成年人的词语用在孩子身上,就有抬高自己的地位身份说话的意思,具有幽默意味。

  (2)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答:谋死,谋杀的意思,是一个具有庄重严肃色彩的词语。这里是把一件意外小事故意说成似乎是精心谋划的罪行,反映了孩子对这件事的不满心情。这是庄词谐用,显出诙谐情趣。

  (3)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答:磨难,令人倍受折磨的灾难,这里是指元旦一早就要按规矩祝福的事。这个词是大词小用,反映了儿童不愿受约束的心理,有一种诙谐意味。

  六、质疑问难:

  有疑必问,无疑设问。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答:“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答: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答: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七、拓展延伸:

  联系社会见闻、自身经历,理解文中道理;迁移文中写作手法,运用于自己作文。

  你感受过别人的关心吗?在体验到人家的关心之后,你对他的情感态度有变化吗?请你选择一名关心过你的人,写出你们之间发生的事情,表达你对他的情感态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 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3、初步了解长妈妈的性格。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学生自己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惊诧、迁徙、敬佩、叠映、率先、警醒、湍急、滋养、坚持不懈、绵延悠长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纸上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教师归纳。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长妈妈的外貌黄胖而矮,而且她还有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四、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l—5自然段。

  2、提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交流意见,然后回答。

  4、教师总结式归纳。

  明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谦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并对长妈妈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吸引人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教师: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

  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学生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

  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

  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

  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全班齐读第18-28自然段。

  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教师讲述:在"我"渴慕得到绘图的《山海经》,远房叔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没有机会的时候,长妈妈却神奇般地买到了。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消息啊!她根本不识字,她连书名都说不准,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我们可以想象幼小的鲁迅此时那种激动而又敬佩的心情,"新的敬意自然而然地在心底萌生。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一个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初识阿长——

  教学要点:

  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温故而知新

  二、谈谈你眼中的阿长:

  1.你知道她的哪些事情?

  ①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长妈妈地位低下。)

  阿长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只是因为她的前任叫这个名字,而大家又叫惯了,并非是她真的叫这个名字。久而久之,她的真名倒无人记得了。作者这样写,形象地刻画出阿长是一个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形象。此外,以写名字的由来开头,还能起到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人下文的作用。

  ②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长妈妈是一个粗人)。

  ③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长妈喜欢饶舌多事。)

  ④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

  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石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些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⑤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3、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4、学习文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的领会。

  教法选择:情境教学法,讲述法,讨论法,实践法综合灵活运用。采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四段流程”教学形式。

  学法引导:

  1、强调预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努力。

  2、强调多读。本文作者是文白转期的文学家,作品精深,较难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没有呐喊的心底呐喊,故必须熟读。另外,语感是语文的生命,而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故必须多读。

  3、强调积累。丰厚语文积淀,包括学法积累和基础知识积累。

  4、强调自主设疑,合作学习,勇于探究。

  课堂组织形式:组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互动协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教学媒体:投影、两张胶片,其一誊写字词,其二抄艾青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放投影——《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朗读。然后,学生听诗后谈感受,从“大堰河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两方面谈。之后,师精当过渡:由大堰河→百草园中的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切题后,板书课题。

  此环节设置体现两个意识: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有感而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学法指导方面,此环节让学生学会从内容,情感方面去评判感受作品。

  第二环节:检查反馈预习情况,完成目标1。

  具体教学行为:

  1、小组内互检字词,内容包括音、形、义及应用,之后师指定1—2名后进生回答,了解掌握情况。

  2、介绍课下搜集的鲁迅的作品,这里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学习伙伴的身份向学生介绍《朝花夕拾》中的一些作品,比如《藤野先生》、《无常》、《琐记》。

  此种教学策略意义在于:小组互检字词,生生互动,与个别指名检查相比,训练面大,效率高;介绍作品,利于学生积累;教师介绍作品,能激发阅读欲,助于语文阅读教学,同时,真正体现出教师这一课程资源开发者的姿态。

  第三环节:学习文章,完成目标2、4。

  版块一:“读读”

  本文篇幅约3000字,朗读一遍需8—10分钟,快速自由读一遍需4—5分钟,“读读”采用“范读—练读—指导朗读—自读批注”的程式进行,预计用时25分钟。

  此处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师的行为是:“范读开头、结尾部分;巡回指导学生练读;指定学生读得点段落——文章的第1、2、14、15、16及最后两段;鼓励学生参与朗读评价;讲述朗读技巧。学生在此过程中要求积极热情广泛地参与;学会把握重音、节奏、感情三要素来朗读的方法;注意养成朗读时正确、流利、有感情,默读时不动唇、不指读,自读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专家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注重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本版设计的意图之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站在“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系统高度,传授学生以朗读方法是意图之二。

  版块二:“议议”(这一版块与下一版块是本课学习的主体内容)

  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中学生先感知再领会后吸纳的认知规律,本版块着力解决学习文章三大常规问题,即“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首先“议”“文章写了什么”。在第一版块熟读、批注的基础上,这个问题是很容易的,但此处是“读文后”与“提炼写法”两环节的过渡,所以,要求教师既要帮助引导学生能整体感知文意文情,又要将主人公阿长的形象性格特征表述出来,实现这个目的的策略是:给学生时间,独立思考,组织语言,概括文章;给学生句子表达样式——“通过事(描写),可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组合作,完成对阿长性格的分析。

  其后“议”“作者是如何写的”。作者(不仅指本文作者)写每篇文章,所用的写法都是综合的,是“门类繁多的”,阅读者(或称学习者)对其写作评判也是见仁见智的。初二年级是深入学习记叙文的阶段,针对这种实情,应将学法锁定在人物描写的方法上(即本课的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描写还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组织各小组先标划出最能体现阿长性格的段句词,讨论分析归类,不难得出“作者是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结论,教师板书这一所得后,给学生范读《藤野先生》《药》中的几处人物语言、动作描写,让学生谈句段表现人物的性格,以加深印象,进而应用于自己的写作。

  最后“议”“为什么这样写”。此环节也可称为亮点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习惯,提高学生语言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这一意旨的理论依据有三:其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具体形式就是“提问题”。其二,语文的训练归根结底就是语言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的训练。其三,多角度思考和赋有创意地表达是新课改对学生表达要求的创意之举。此处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为全班交流。要求学生随便问,积极想、主动答。预计的问题有:(1)文章写了几件事,重点是哪件事。

  (2)“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一句为何说大地“仁厚黑暗”。

  (3)阿长为何给“我”买《山海经》。

  (4)文中写童年“我”两次感到阿长有“伟大的神力”,这两次感受相同吗。

  (5)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全班交流中,教师要参与交流,对学生未能提出的重点问题,教师应适时提出,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此外,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关注后进生,同时,在设疑上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从文章内容、思想、写法、作者、字词理解等到方面入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版块三:“练练”

  此版块是第二版块中学习重点——人物写法的巩固和延伸,新课改提出语文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是“习得”的产物(叶圣陶语)”,“习得”离不开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就是将学生组织到实践训练中去”,从这些意义上看,组织学生效仿鲁迅进行人物描写的训练是必要的。这里,设计了两类练习,一类是读人物描写的语段,分析人物性格,属基础类题;一类是进行人物片段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属拓展类练习。训练中,教师做到鼓励学生表达,关注后进生,把发言表现机会倾向于“弱势群体”。

  第四版块:“讲讲”

  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是并存两类学习方式,“讲授”这种接受式学习以其省时、高效能保证知识的系统完整深刻的优势是其他方法无法取替的。新课程也强调指出:没有教师教的学习活动不是教学。讲是不能回避无可厚非的!本课预计讲两个内容:初二学生刚接触较正规的人物描写训练,对人物语言描写中的标点使用(重点是冒号、引号、逗号、句号)估计会出现问题,这要讲;鲁迅的作品反映的年代距今已100余年,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因此,作品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创作背景也要讲。另外,这两个内容一个承上版块的人物描写训练,一个启下环节的“自结课文”,讲之,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第四环节:自结文章,完成目标3,突破教学难点。

  本环节安排一项内容,教给一种学法,培养两种能力,体现三个思想。

  一项内容,即组织学生完成“学完此文后我的收获”一题。

  一种学法,即让学生学会从文章内容,文章写法,文章情感,语文积累,影响启示五方面谈收获。

  培养两种能力,即概括归纳的能力,评判文章主题的能力。

  体现三个思想,即体现自主学习,体现个性化阅读行为,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板书设计〕

  实用是板书设计的根本,所谓“实用”起码应具备“对学生有启示作用” “有助于将来四顾”“含金量大有积累价值”这三点。本文教学中的板书采用“段位”板书形式,将版面分成“语文知识积累”、“文章内容及主题”、“学法指导”三块。

  “语文知识积累”块板书鲁迅的部分作品,文中字词,艾青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题及作者。

  “文章内容及主题”块板书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内容,作者的情感,读文后学生的主要启示等。

  “学法指导”块板书朗读的方法,设疑的方法,结课的方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 篇7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

  学生预习,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起鲁迅,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谁来说说鲁迅?

  2、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乐)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1、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让鲁迅对他有这样深的感情,让我们带着疑问速读课文。

  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生预设:无知、淳朴、善良、粗鲁……)

  3、师小结:

  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

  三、拎出线索:

  1、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

  2、自由朗读课文,同桌讨论: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句。

  (随机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四、精读买《山海经》部分

  1、我们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从对阿长的憎恶到最后对她产生一生的敬意和怀念,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而促使鲁迅有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给“我”买《山海经》)

  2、轻声朗读课文19-29段,四人小组讨论把最能打动“我”的句子找出来,说说理由,写上旁批。

  3、学生反馈

  预设:

  A、“过了十多天,……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出示幻灯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的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多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

  a、齐读这一句,最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是哪几个字?(三哼经)

  b、一个文盲,但却能为“我”买来心爱的书,可见他是很关心“我”,在乎“我”的感受,正是从这三个字中,可以想象她都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想象,并指名说)

  c、阿长为“我”买一本书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但他总是把痛苦留在自己心中,而把喜悦传达给我,哪位同学愿意用朗读把阿长的喜悦传达给我们?(生读--生评价--生再读--再评价)

  B、“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出示幻灯

  a、此时,我的心情如何?程度有多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b、如果换做是“我”的父亲或是母亲为“我”买来《山海经》会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

  c、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

  (生反馈)

  d、师小结:正是因为这是令我念念不忘的书,而且是我一直不以为然的阿长为我买的,使我对他产生的新的敬意。

  C、“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出示幻灯

  a、齐读,为什么说长妈妈具有伟大的神力?

  b、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一种体验?

  (生自由畅说)

  c、到底是什么让长妈妈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呢?

  (善良、纯朴、关心孩子)

  d、朗读指导

  e、师小结:

  正是这种善良、纯朴的优秀品质,让制作粗拙的《山海经》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而且影响了我的一生,让长妈妈成了“我”最怀念的人。

  五、情感升华

  出示幻灯:“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

  1、指导朗读

  2、此时你还听到了鲁迅怎样的心里话,请用自己的语言为课文换一种结尾。

  (生练笔)

  3、小结:

  是啊,这样一个纯朴善良的人,怎不让人产生敬意和怀念呢!而这篇文章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福。

  六、布置作业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所以,这四本书就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以至得到《山海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

  1、隐鼠一事,文中出现了好几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发材料)

  教师读《狗猫鼠》的片断。

  2、《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40多岁了,所以取名为《朝花夕拾》,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希望同学们能抽出时间去读一读。

  3、认真研读《阿长与山海经》里面的其他故事。

  七、板书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空前敬意憎恶

  不耐烦新的敬意

  不大佩服买《山海经》怀念

  善良、纯朴、热心、关心孩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 篇8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长妈妈是一个怎样人?

  2、把握课文中作者情感变化过程,学习欲扬先抑表现手法?

  3、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语句,学习欲扬先抑表现手法,体会“抑”中“扬”。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复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疏懒惧惮孤孀。

  2、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教学。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知精读思考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也可采用讲讲、读读、议议方法。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怎样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语句,学习欲扬先抑表现手法。

  这一课时主要任务是整体感知,把握长妈妈性格特征。第二课时,通过对课文前半部分种元旦吃福桔和长妈妈繁琐规矩描写,以及长妈妈讲长毛故事分析,体会作者在这些充满贬义文字后面,对阿长同情与怀念。先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故事,体会长妈妈善良仁慈和对我关心爱护之情;再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生活中像阿长一样普通人感想和思考。这一课时主要完成任务是重点段落研读以及课外拓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童年时光,因为那时我们天真无忧。当代作家冯骥才在他文章写道:“我上高中时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书。往昔美好故事,亲切人物,甜醉情景,就想鲜活花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了回忆。谁能使过去一切复活?那去世外婆,不知去向挚友,妈妈乌黑卷发,久已遗失那些美丽书,那跑丢了蓝眼睛小白猫……还有快手刘。”我们熟悉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也写过《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关于他童年文章,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将美女蛇故事讲得生动而又诡秘人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专门写他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字词预习情况,重点检查“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

  三、整体感知

  (一)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自由讨论。

  1、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阿长性格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形象。

  3、依照文中时间次序画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感情态度词句,对比前后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4、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思想感情?

  (二)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要点提示:

  1、适当引导,大概意思正确即可。从记叙事件篇幅长短、情节具体程度及表达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点。

  文章写了:“长妈妈”名字来历。长妈妈喜欢切切喳喳。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桔,还教给我很多道理。给我讲长毛故事。给我买来《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引导归纳,师生共同小结:

  长妈妈名称来历:先前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他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他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他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地位低下,连个像样名字都没有。隐含着作者同情。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方或自己鼻尖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母亲问起这事时,他不开口。但到夜里依然如故不拘小节,质朴,有些愚钝。

  元旦吃福桔,将福桔“塞在我嘴里”岁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祝福。

  交给“我”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关心爱护。

  讲“长毛”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无知和纯朴。

  写到买《山海经》时,作者用了相当多篇幅和非常具体细节描写,作者只是随意告诉阿长《山海经》事,他却真买了回来,令作者对他产生了衷心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

  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美德。

  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他对孩子关心爱护品质:从他“不许我动”到吃福桔祝福,以及“晒裤子用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道理和后来买《山海经》中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他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

  3、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师生共同明确,作者对他“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对他繁琐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对他讲长毛故事产生“空前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最后他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敬意”,因为作者说:书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真挚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祝福:“仁厚黑暗地母呵,远在你怀里永安她魂灵!”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人物形象给人意外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就叫先抑后扬写法。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4、纵观全文,作者显示“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一)分角色朗读六—十七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部分文字写了哪几件事情?作者对这些事态度是怎样?

  2、在看似贬义外表下鲁迅先生有没有对阿长同情、怀念与赞美?

  要点提示:

  1、写了元旦吃福桔、长妈妈叫“我”很多道理和讲“长毛”故事共三件事。作者态度从觉得“麻烦”到产生了不牢靠敬意。表面上看是贬义。

  2、首先,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桔往事,写他“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他又有所要求似,摇着我肩”,焦急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他于是十分欢喜似,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东西,塞在我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劈头磨难”,但正是在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愿望啊!他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是孩子,因为并不是他自己吃福桔,而是由他“塞在我嘴里”。

  其次,阿长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从对这些繁琐规矩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不然他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再次,作者还用诙谐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故事,令人捧腹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无知、纯朴。这在一个孩子眼中,觉得他有“伟大神力”,从此对于他就有了“特别敬意”。然而,最让“我”对他产生敬意是什么呢?

  (二)齐读第十八—二十八自然段

  1、在这部分中,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经过。请学生复述买书原因、经过、结果。

  2、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态度?用了什么样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3、“我”为什么会觉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4、文中哪些地方书写了作者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要点提示:

  1、事情起因:“我”曾在远方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山海经》。可远方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有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事,他告假回家以后四五天,他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敬意。

  2、文中写道那位远房叔祖疏懒,别人又不肯真实回答“我”,而长妈妈主动来问,“我”知道他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他说了,就连“我”也不抱什么希望,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助“我”。这里用了对比写法,突出了长妈妈善良和对“我”细致入微关爱之情。

  3、文中用了“一个霹雳”比喻和词语“震悚”写出了“我”十分震惊心理,“我”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我买《山海经》,也表现了“我”得到绘图《山海经》欣喜之态。

  4、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地母呵,远在你怀里永安她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真实写照。这里用了在记叙中抒情手法。

  二、讨论交流

  在你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想法和感受。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 篇9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已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体会过渡和照应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设计

  (1)在“我”的眼里,阿长是个怎样的人?

  (2)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文中又写了另外几件事,这是否离题?  

  (3)文中一共写了阿长几件事?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4)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5)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

  重点与难点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散文的“神不散”说的是:主题集中。写散文时要放得开,但是要受到中心思想的制约,所以还得收得拢。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全篇的层次结构和理解全篇思想内容。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全文线索清晰,结构上决不平铺直叙,是经过精心构思的。作者欲扬先抑,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感情上是“憎恶”她;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我”也是“不耐烦的”;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文章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

  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文中详写了三件事。阿长让“我”过元旦时吃福橘的做法,令“我”感到“古怪”。讲阿长的故事时说到她的作用,令“我”惊异“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阿长买《山海经》,更使“我”相信“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阿长以其“深不可测”的神秘影响了“我”,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同样,“我”渴慕《山海经》也是因为书的内容不同一般,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厖 ”其神秘怪异的内容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阿长与《山海经》以及“我”印象深刻的三件事都是统一在表现儿童对未知、神秘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一中心之内的。    

  3.简析过渡与照应在本文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过渡和照应是记叙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是连接段落、层次之间的纽带。一般来说,内容上的转折、叙述中的总分、行文中的起讫都要安排过渡。文章中有过渡性语句,如文中“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等。也有过渡性段落“这种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这些过渡使文章能够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写到另一件事,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照应,是指文章有些内容前后呼应,前面讲了,后面也有着落。如文中在开头写道“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后文是这样照应的,“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通过照应强调了阿长的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文中照应的例子很多。照应不是重复,而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前后映衬,加深读者的印象。

  问题与方法    

  文中略写的部分可否删去?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2.文章开头写阿长名字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阿长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只是因为她的前任叫这个名字,而大家又叫惯了,并非是她真的叫这个名字。久而久之,她的真名倒无人记得了。作者这样写,形象地刻画出阿长是一个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形象。此外,以写名字的由来开头,还能起到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下文的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 篇10

  教学目标

  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可是在《阿长与》里,鲁迅却将长妈妈称为“阿长”,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读一读,写一写”读准字音,并理解词义。

  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你从这些事中,看做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明确:

  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恶的种种规矩,关于 “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其中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因为买《山海经》 透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所以重点详写。

  对她不好的习惯,“我”开始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鼠之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得知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

  新的敬 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白本文前一部分多用抑笔,对她“不大佩服”、“讨厌”、又是“不耐烦”、“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不符实;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却令人好奇;用“阿”字有亲呢的‘意味,符合作者当时已经是四十六岁的中年人的口气。

  (学生的总结大意对即可,语言不求一致,重在学生自已讨论解决问题。不到位之处教师可点拨)

  [过渡]

  从总体上来说,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尊敬、喜爱的。尤其课文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深切怀念。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可是为什么在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呢?应该怎样理解?长妈妈具有怎样的性格?

  四人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讨论明确: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阿长的出身低下,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青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在写法上也是欲扬先抑,是在为写买《山海经》一事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了重点。在作者眼里,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助人。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的形象。使我们了解了长妈妈这个鲜活的人物。

  作业:朗读课文,写生字,解释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作者叙述了长妈妈的一些琐事后,用相当多的篇幅推出了买《山海经》一节。

  指名学生朗读19~29段。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在阿长买《山海经》之前,还写了哪些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 心理?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映?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在自主学习后讨论明确:

  此前,先写远房的叔祖使我接近了书籍,交代了我是怎样地渴慕《山海经》,而又为什么求之不得,“谁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又是怎样地念念不忘。有了这些铺垫,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我”认为对她说了没有用,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我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了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进而想到这别人不肯做,或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而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平时对她根本不抱希望,她却居然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在孩童眼中,长妈妈似乎真的“有伟大的神力”。前面写阿长讲完长毛的故事,“我”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虽然是描摹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的心理,但由成年作者写出来,总带有戏谑成分;而此处再写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语气显得庄重,感情极为诚挚。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小结

  阿长自己没有读过书,见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经》,就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一直挂在心上,并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鲁迅是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给买的,阿长为孩子倾注的这一片心血,深深地打动了鲁迅,因而阿长值得鲁迅纪念是理所当然的。

  拓展延伸。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小结。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儿时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

  作业:将自己交流过的短文整理在作业本上。仿照本文的写法用一两件事写一个自己熟悉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 篇11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围绕中心选取几件事刻画人物的写法。

  2、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掌握文中一些生动活泼的词语。

  4、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积累词语,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品味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缅怀与思念长妈妈的深沉感情。

  2、感受长妈妈的人品。

  3、学习鲁迅从小就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围绕中心选材,选材要详略得当。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从生活现象中挖掘深刻的主题;尝试运用本文的写法去写作。

  【教学方法】:导读法,品味分析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他童年时期难忘的生活:百草园令人难忘的乐园、三味书屋枯燥的读书生活、阿长讲的美女蛇故事。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反映他童年值得缅怀与思念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并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较,有哪些异同。

  二、回顾作者常识:口头填空的方式进行,3分钟

  三、初步感知内容:默读思考10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的问题

  1、文章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2、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迅先生对她的感情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找出)

  3、阿长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

  四、学习字词:2分钟

  1、生字正音:

  2、整体感知内容:20分钟

  (1)明确: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外貌及其性格特点。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姓名用了别人名字的保姆,可见其地位是何等卑微。她喜欢切切察察,爱饶舌,睡觉姿势不雅,占床等都是略写。懂得许多规矩,繁琐的礼节,迷信等内容则详写。

  第二件事向我讲长毛的故事。写的较详。

  第三件事写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这里没有详写长妈妈怎样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本书的,重点写我如何喜欢《山海经》及其他好书。这件事写的详细。

  (2)这样安排与什么有关?

  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是文章的动情点,成为作者情思的触发点,同时构成文章内容的高潮。这样写,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长妈妈与《山海经》本无任何关系。看到“我”对《山海经》的念念不忘,就来问是怎么一回事,在“我”看来,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既然问了,也就对她说了。当听到长妈妈说“三哼经”买回来了的时候,“我”全身都震悚起来了。一位没有姓名、满肚子繁琐礼节、大字不识的、连《山海经》都说不准的保姆,居然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又怎能不使“我”对她产生新的敬意,反映了她虽然粗俗却很细心。她给“我”买的《山海经》虽然粗拙,但却是“我”最心爱的宝书,成了“我”喜欢读书的启蒙。

  (4)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的词语)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

  具体分析过程:

  阿长是一个没有姓名的保姆,大家是用别人的名字来称呼她的。

  “我”起初对阿长的看法:“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①她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还竖起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点着鼻尖。②向母亲告“我”的状。③她粗俗:睡觉时在床中间摆成个“大”字,一条胳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我”所不耐烦的是她懂得许多规矩:除夕夜教“我”新年第一天如何说祝福的话、吃福橘等繁琐的`礼节,让“我”如同受磨难一般。还有许多麻烦事如:有关死人、生孩子、拣饭粒、晒裤子的竹竿等。虽然愚昧无知、落后陈腐,但却很善良。

  让“我”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的原因,是她常对“我”讲“长毛”。拿人头当饭吃、拉小孩去当长毛、女人脱裤子敌人的炮就不响了。她肚子里装满了故事,“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麻烦的礼节,却不料她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对幼小的“我”具有很大的诱惑,实在是深不可测。使我对她的感情由厌恶到赞叹。

  “我”对《山海经》的渴望,以致于念念不忘,没有人愿意替我买,作为保姆的长妈妈却帮“我”买回来了,满足了孩子内心强烈的愿望。“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发生了大的改变,产生了新的敬意。

  四、课堂小结:2分钟

  鲁迅认为长妈妈与《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没有长妈妈就没有他渴望已久的《山海经》。作者对长妈妈感情的变化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达到高潮的。

  五、课后拓展:

  你对本文还有什么疑问或自己的看法?请谈谈。2分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2、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提到“美女蛇”的故事,这故事是谁讲的?保姆阿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是写她的。

  阿长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呢?在少年鲁迅的眼里,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

  二、疏通生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憎恶zēng wù絮说xù惶急huáng烦琐suǒ骇hài掳去lǔ

  疚疮疤jiǔ chuāng bā诘问jié惧惮dàn渴慕mù疏懒shū

  霹雳pī lì震悚sǒng粗拙zhuō孤孀shuāng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体会这样写真人实事的好处。

  3、依照事件的次序划出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四、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归纳。

  明确:

  1、从记叙事件的篇幅的长短、情节的具体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点。

  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橘,还教给我很多道理/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来《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不拘小节。活画出她的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与淳朴。

  写到买《山海经》时,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来写,作者只是随意地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她却真的买了回来,而令作者对她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的关心、爱护。而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作者这样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3、作者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和“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对她的烦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却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才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 篇13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以及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体会本文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提高语言分析的能力。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使用说明】

  1、 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阿长( ) 骇( ) 掳( ) 惶急 ( )

  疮疤( ) 诘问( ) 惧惮( ) 霹雳( )( )

  粗拙( ) 憎恶( )( )絮说( ) 孤孀( )

  2、理解下面词语。

  深不可测:

  莫名其妙:

  震悚:

  3、文学常识

  (1)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来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散文

  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表达含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散文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记叙散文,即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这类但闻在表现手法上,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成分。内容上要求有真情实感,即叙写真人真事。

  抒情散文,即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

  议论散文,即以说理为主的散文。这种说理长借助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表达,文学色彩较浓。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凝练。

  4、相关链接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全书18篇,约31000字。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

  二、走进长妈妈。

  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情,重点写的是哪件?

  2、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AB层同学必掌握)

  3、从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刻画阿长时,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AB层同学必掌握)

  4、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的再现了长妈妈的形象。使我们了解了长妈妈这个鲜活的人物。你能总结长妈妈的形象吗?

  5、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A层同学必掌握)

  6.质疑问难: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难要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请把它写下来

  【拓展训练】

  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说说你的看法。

  【自主练习】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①大概是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问《山海经》时,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而“我”却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答: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

  3、文段⑤中画线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代的是:

  4.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答:

  5、文段最后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答:

  【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骇( ) 掳( ) 悚( ) 惶急( ) 诘问( ) 保姆( )

  2.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①……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母。( )

  ②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

  ③但当我衰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 )

  ④书的摸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

  3.文中作者“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是:

  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又是:

  4.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学习反思和总结】(提示: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 篇14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原文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她说先前长毛进城的时候,我家全都逃到海边去了,只留一个门房和年老的煮饭老妈子看家。后来长毛果然进门来了,那老妈子便叫他们“大王”,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饿。长毛笑道:“那么,这东西就给你吃了罢!”将一个圆圆的东西掷了过来,还带着一条小辫子,正是那门房的头。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像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的特点,尊重认知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可采用“导读法”;也可采用“整体感知一重点的研读一揣摩迁移”三步走的模块式;也或采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为在初一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从中选出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可怕的美女蛇故事吧?

  是啊,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无限的神秘情趣,那么大家还记得讲故事的长妈妈吗?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选自《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解题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②给段落标上序号。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2.解决生字词。(将需要注意的生字词抄写在黑板上,请学生上来完成。)

  疮疤(chu

  āngbā)诘问(jié)惧惮(dàn)霹雳(pīlì)玑(jī)

  震悚(sǒng)骇(hài)掳(lǔ)孀(shuāng)懿(yì)

  惶急(huáng)渴慕(mù)脐(qǐ)絮说(xù)

  惊骇:(书面语)惊慌,害怕。

  震悚:(书面语)因恐惧而颤动。

  诘问:(书面语)追问盘问责问。

  懿:(书面语)德行美好。

  掳去:把人抢走。

  惶急:恐惧的意思.。

  疮疤:喻痛处、短处和隐私。

  粗拙:粗糙,低劣。

  玑:不圆的珠子。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细读课文化,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是怎么样的呢?这种感情有怎么样的变化呢?

  (试从课文中标出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讨论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3)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从而全方位感知阿长。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教师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四、课堂小结

  解说: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在研习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好的现象进行表扬,给予鼓励,对不良现象要明确指出,并要求改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根据习题三,析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2.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情感不大佩服——不耐烦——

  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阿长烦琐、愚昧、迷信善良、朴实、真诚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研习课文

  (一)、齐读第十八—二十八自然段

  1、在这部分中,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请学生复述买书的原因、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方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方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有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他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他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2、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文中写道那位远房叔祖的疏懒,别人又不肯真实的回答“我”,而长妈妈主动来问,“我”知道他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他说了,就连“我”也不抱什么希望,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助“我”。这里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长妈妈的善良和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之情

  3、“我”为什么会觉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文中用了“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悚”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我”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我买《山海经》,也表现了“我”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

  4、文中哪些地方书写了作者的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远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这里用了在记叙中抒情的手法。

  (二)指导学生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详写“买《山海经》”一事?

  设计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明白,事件的详略安排是依文章所表现的中心而定的,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例要详写,其他事略写,毫无疑问,买《山海经》一事,是使“鲁迅”最为感动、敬佩、永志不忘的,因此,关于这件事的叙说也最为激动人心,成为全文的中心,理应详写。

  (三)指导学生分析、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后经提醒,仍是满床摆着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三、课堂总结

  1.对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

  3.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对看课后练习四,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B、对比、映衬法:

  手法先抑后扬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可我们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鉴于此,我们语文组制定了本学期组内教研课题:现代文阅读教学与课堂新模式的有机结合。经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我改变了上学期的过激做法,尝试结合导学案由“教师引导、巧设问;学生独立思考、再合作、解答;全班再质疑、交流;教师指导、明确。”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选的课文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为了让学生很好的体会文章,我做了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就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是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原因。

  这节课我比较成功的将现代文阅读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在一起,它没有了上学期的做作、生涩、杂乱、效率低,比较自然流畅,学生的反馈也较好。当然,我的课中还有一些不足,如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缺乏全面认识、客观评价的能力;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我没有及时去调动等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解决。总之,我会再接再厉,不断反思、提高,更好地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 篇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纪实性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阿长与《山海经》。

  2、了解作品内容的时代背景。

  3、了解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

  4、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事件的能力。

  3、提高分析语言蕴含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真体会鲁迅先生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一方面批评了她饶舌、多事、多繁文缛节的缺点,另一方面主要赞美她爽朗、热情的性格和纯朴、宽厚、仁慈、乐于助人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三、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个性。例如长妈妈夜间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经旁人提醒以后,依然如故,“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似乎是涉笔成趣,其实表现了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描写吃福橘,“‘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 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到我的嘴里。”这元旦“辟头的磨难”寄托着长妈妈的愿望,她希望孩子和自己能够“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因为福橘是塞在孩子的嘴里。这就是长妈妈对孩子真诚的关爱,生动地表现了她的朴实和善良。写她买来《山海经》时,“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里,不仅看到一个衣着朴素、满脸笑容的劳动妇女的外貌,而且听到他那亲切自然的语言,感受到她为孩子办成一件事后内心的无比喜悦。“三哼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个细节也说明了,为“我”办这件事情的不是学问人,而是连书名都说错的劳动妇女,联系课文的标题可以体会到,作者把阿长同《山海经》连接在一起,表现了设题同构思的新颖和巧妙。

  四、教法建议

  1、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熟悉、梳理全文内容。

  第二课时:进一步熟读课文。分析课文。

  第三课时:总结归纳。完成课后练习四。

  2、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

  3、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地研读课文。

  ①学生朗读、默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整体思路,整理出课文的材料。

  ②讨论、确定详写、略写的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③重点研读记叙《山海经》的部分,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④回应全篇,体会先抑后扬的写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 篇1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纪实性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

  2、了解作品内容的时代背景。

  3、了解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

  4、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事件的能力。

  3、提高分析语言蕴含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真体会鲁迅先生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一方面批评了她饶舌、多事、多繁文缛节的缺点,另一方面主要赞美她爽朗、热情的性格和纯朴、宽厚、仁慈、乐于助人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三、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个性。例如长妈妈夜间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经旁人提醒以后,依然如故,“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似乎是涉笔成趣,其实表现了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

  四、教法建议

  1、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熟悉、梳理全文内容。

  第二课时:进一步熟读课文。分析课文。

  第三课时:总结归纳。完成课后练习四。

  2、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

  3、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地研读课文。

  ①学生朗读、默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整体思路,整理出课文的材料。

  ②讨论、确定详写、略写的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③重点研读记叙《山海经》的部分,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④回应全篇,体会先抑后扬的写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 篇1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领会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品味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阿长和《山海经》”的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一)导语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

  (二)作者介绍

  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骇掳悚煌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烦琐惧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2、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这篇课文中,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师补充: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生回答后,师明确:

  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五、拓展延伸

  元旦的古怪仪式中,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阿长的惶急情景,这里只有动作和神情,动作先是“将我按住”,再是“摇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有丰富的潜台词,你设想一下,阿长心里最想说什么?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七、布置作业《导与学》

  八、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事情: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懂得许多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

  形象特征:饶舌多事不拘小节迷信但真诚、善良无知淳朴关心爱护、热情善良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无知、淳朴,关心爱护我。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齐读第18-28自然段。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小结: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6、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7、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8、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解决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归纳作答。

  明确2、“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4、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5、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6、明确问题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7、明确问题六:“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我给你买来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穿着新的蓝布衫”写一人普通妇女的打扮。

  “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写她对我的关切、爱护之情。

  “高兴”写为我买来了而高兴,可见长妈妈的仁慈、善良。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写出了一个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阿长。

  8、“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合人物的特点。

  这部分围绕阿长的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性格特点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善良、仁慈、关爱孩子的长妈妈的高大形象。

  9、画出文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比较前后有什么变化,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感情变化:讨厌--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先抑)(后扬)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可以从描写方法、写作方法、基础知识、情感等方面谈。

  2.教师结束语。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六、布置作业

  继续完成写作练习

  七、板书设计

  感情变化:讨厌--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先抑)(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