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阳》教案 篇1
一、导入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著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 我们今天来看一看毛泽东的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二、说重阳 1.重阳节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2.重阳节习俗: ①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②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③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 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 ④赏菊:喝菊花酒。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三、写作背景介绍 请一学生读注释⑥。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四、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朗读诗歌 3.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与刚才我们所谈到的诗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把秋写得无比可爱,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 五、分析鉴赏诗文 这首词描写重阳节的战地风光,里面有许多写景的成分。但是正像毛主席的其他诗词一样,写景只是手段,主要目的则在于透过写景来抒写心情。从全词来看,它是表现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的。 上阕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这句是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宫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转化而来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思是人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人生本来就短暂,再加了世事蹉跎,难免生出无穷感慨。 为什么作者人产生“人生易老”的感觉呢?请大家联系时代背景作个说明。 在1929年领导革命,即在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他的意见不被多数同志所接受,他未能当选为前委委员,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因而感到要把红四军领导到正确的革命路线上来,是非常紧迫的任务,要说服同志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进行思想改造,才能开展革命。因而产生“人生易老”的感觉。 “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它不但是慨叹韶光易逝,人生短促,恰恰相反,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唯其易逝、短促,所以我们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把美好的青春献给壮丽的革命事业,莫让年货付流水。让“小我”为“大我”多发些光和热,这样才会感到充实和宝贵,也才会理解“小我”是易老的,但同时又是不朽的。 “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天”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总称,“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过程无穷无尽,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 “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总之,这句话的意义是丰富的,情绪是昂扬的,它提示了永恒的真理,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作者把这一句话在全词的开头,给以突出的地位,使词一起就非常得势。这句话丝毫不含有消极、伤感的意味。 “岁岁重阳”以下进一步申说“难老”。岁岁年年都有重阳节,是过不完的,自然界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的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每年的重阳节也各不相同,即如今年的重阳节,重阳是赏菊花的日子,看到上杭野外的菊花盛开,想到这里刚刚是充满硝烟的战场,诗人不禁感慨今年的重阳节不同于去年,又别有一段风光。可见“天”是“难老”的。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 “战地黄花分外香”。战地是经过艰苦的军事斗争取得的,凡是经过斗争得来的东西,总使人感到更加可爱可贵,对它也更加珍惜。野菊本是平常的花,可是它却能在炮火连天中顽强地挺立着、开放着,绽黄吐香,把战地的重阳点缀得异样美丽。看见了它,就叫人对当前所取得的胜利感到加倍的喜悦。开在战地上的黄花是同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胜利可喜,黄花因之也觉得可喜;黄花可喜,连它的香气也似乎远胜平时了。“分外香”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只有三个字,可是却把以上这些意思曲折地传出。诗人虽然已经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是红四军的胜利仍然极大地鼓舞了他。感受到了“分外香”的“黄花”。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起句“一年一度秋风劲”。紧承上段“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岁岁有秋风,秋去又秋来,今年又到重阳,秋风也依然劲厉。“一年一度秋风劲”,“秋风劲”除了写景之外,还有象征意味,大约是指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而言,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一个“劲”字就把这些象征意义暗示出来了, 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重阳佳节,丛菊盛开,战地风光,十分鲜丽,因而使人有“不似春光”而又“胜似春光”的感觉。这是与上文关联处。江天寥廓,万里秋霜,壮阔而又清美,也使人有“不似春光”而又“胜似春光”的感觉。这也是与上文的关联处。“黄花”是近景,细小的景;“江天”是远景,是阔大的景。不管是远是近,是大是小,都能体现出“胜似春光”的特点,所以,它们是统一的。这样一写,也就无处不佳的秋色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江天”句也是寓意。战争胜利之后,革命前途更觉光明,对革命必胜的信心也更坚定了。“寥廓江天万里霜”,正是前程远大、如花似锦的具体描写,形象是多么美!郭老解释“霜”字,以为“这并不是普通的霜雪之霜,而是秋色的代词,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但‘霜叶’不限于‘红’,还有黄叶。秋色也不限于霜叶,还有各种果实以及天高气爽的寥廓景象。”这是很精到的。霜是白的,但古典文学作品中却有丹霜、紫霜等字面,这就说明了古人用霜字有时不是指霜的本身,而是指经霜变红、紫等颜色的草树之类。所以“万里霜”不是白茫茫的一片,而是五彩斑斓,各种色调都有。“万里霜”就是“万里秋”,作者选用了霜字,不仅由于压韵的关系,也是由于霜字既响亮,又含义丰富。 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这首词的诗情画意最为浓郁,特别是上下阕的结句,写得尤其出色。“战地”句表现了伟大革命家的高度乐观主义精神,“江天”句则不仅表现了作者海阔天空的气度,也表现了他含英咀华的修养。整首词写得鲜明爽朗、气度恢弘,有着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总之,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附: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注释】 钟山:莽莽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这里代表南京。风雨:指革命的暴风骤雨。苍黄:同仓皇。唐代杜甫《新婚别》“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本义是慌忙、匆忙之意,这里是突然的意思。 雄师:强有力的军队,指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大江:长江。 踞:蹲的意思。盘:盘绕。虎踞龙盘:形容地形雄壮险要,特指南京。三国时诸葛亮曾与孙权论金陵形势时,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三国志》”这里是说,以虎踞盘的雄壮险要形势著称的南京回到人民手中之后,现在比过去更加雄伟壮丽。 天翻地覆:这里是形容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的意思。慨而慷:而是虚词,连接慨和慷,就是慷慨。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这里是意气激昂的意思,指人民为之欢欣鼓舞。 宜:应该。剩勇:等于说余勇,富余的勇气。《左传·成公二年》说,春秋时齐晋之战,齐国大夫高固捉住了晋国的士兵,然后乘上晋国的兵车,拔下一棵桑树,系在车后,回到自己的营垒向军士们炫耀、示威说:“谁需要勇气的,来买我富余的勇气吧!”余勇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穷寇:穷途末路的敌人。源出于《孙子兵法·军争篇》有“围师必阙(网开一面之意),穷寇勿迫”。旧社会流行的“穷寇莫追”含有中途歇手,适可而止,不打到底,甚至怜悯敌人,不打落水狗的意思。 沽:买。沽名:就是有意做作来赚取好的名声,有意要人赞扬。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鸿门宴上,他听了项伯的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没有杀刘邦。后来刘邦项羽血战连年,终于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双方士兵为和平连呼万岁。项羽守约退兵,刘邦却立即背信弃义地围攻项羽于垓下,他的部下更把楚霸王分尸为五。事迹见《史记·项羽本纪》。 天若有情天亦老:传说三国时魏主曹 想求长生不老之方,听说汉武帝建柏梁台,上立铜人,手捧承露盘,接三更北斗所降之水,名叫天浆,用美玉为屑,调和服用,可以返老还童。曹操 就派人到长安去拆铜人,移往洛阳,拆时只见铜人潸然泪下。唐代李贺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了《金铜仙人辞汉歌》其中有“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本来是说天如果有感情,见着因辞别汉宫而哭泣的铜人,也要为之悲伤衰老。这里意思是说,蒋介石统治了二十二年,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天要是有感情的话,也不能忍受这样的痛苦,而要感到衰老。全国人民盼望人民解放军从速进攻,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人间:人世间,也即人类社会。道:为中国古代哲学家的通用语,它的意义是道路或道理,可作法则或规律解说。正道:也就是正常的规律。人间正道:人类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葛洪《神仙传·麻姑》里,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意思是说,东汉时,有个道士叫王方平,专会装神弄鬼。有一回他召来了一个十八九岁的女人,说是神仙麻姑。大家觉得很奇怪,问这个女人:“你多大年纪了?”女人装模作样地说:“我记不清了。只记得我曾经看到大海三次变成了桑田。方才我经过蓬莱仙岛,看见海水又浅了,差不多比从前浅了一半。”王方平马上在旁边把话接过去,说:“是呀,神仙早就预言,海底不久又要尘土飞扬了。”因此后来用“沧海桑田”或“沧桑”比喻世事发生巨大的变化。 人间正道是沧桑:意思是说,人类社会的正常规律是不断地变化,因此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把革命进行到底! 【题解】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二十三日晚,东路 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采桑子·重阳》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默写这首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词的背景,搜集有关知识。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词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和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而且也是一位大手笔的文学家,他的讲话收在《毛泽东选集》(五卷),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等。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题目)。领略这位伟人在文坛上的风采。
二、解说题目:
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份初九重阳节,本词是一首战地颂歌。
三、写作背景:
(归纳学生搜集的资料)1929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这年九月,赣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由于同年6月,红四军党内领导者之间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张,一时未能为多数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后由于患病,只好在永定金丰山区养病。9月,病中的毛泽东坐担架赴上杭参会。会后继续留此养病,后病情好转。病中正逢重阳节,见院中黄菊盛开,遂成此文。
四、集体朗读课文.
五、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1:怎样理解“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这句的意思是“人生容易衰老而天很难衰老,年年都有重阳节”。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身是变化很快的,可是整个社会如果不通过变革那是很难使之变化的。
问题2:“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战地”“黄花”分别指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战地”指闽西农村根据地;“黄花”指野菊花。“分外香”体现了作者乐观主义精神。
古代的文人多用“黄花”抒发离愁之感,如: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而作者却一反传统的思想,借“黄花”抒发豪迈之情,虽然自己身染疾病,受到排挤,但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问题3:怎样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这句词的字面意思是:秋季的风起强劲有力,和春风完全不同。与秋风的刚健有力相比,春风和煦温暖,(“吹面不寒杨柳风”)更增加了“劲”的力量。一个“劲”字不但恰当形容了秋风的特征,也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它的象征意义:革命的力量似秋风一样,摧枯拉朽,荡涤了一切尘垢。
问题4:与“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秒的是哪句?
“胜似春光”:其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
问题5:比较“霜叶红于二月花”与“寥廓江天万里霜”二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的感觉。但这里只表现了一种意境,经霜的红叶热烈奔放,生机勃勃。虽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但视野却狭小的多。而“寥廓江天万里霜”中一个“万里霜”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霜天,也指“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竟自由”的霜天,意境开阔,局面宏大,体现了一个伟人高瞻远瞩的大无无畏和乐观豪迈的气概。
六、小结:
1、本词的写法别致,重叠的句法,再现作者含英咀华的文学功夫。《采桑子》上下阕的二三句,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毛泽东词中用传统的笔法,连转回环,风调韵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即是最好的印证。
2、“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即是作者的感觉,也给读者开拓了一个新的意境。“黄花”不仅仅是古文人寄托悲愁之物,更是坚强、乐观傲然不屈的象征。
七、作业:
1、课下背诵本文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自主选背其中的一首
《采桑子·重阳》教案 篇3
一、背景:
1929年6月22日在闽(福建)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因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在闽西征途中,诗人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借景抒怀,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态度。文章写得豪迈,气度恢弘,使人读过,备受鼓舞。
二、解题:
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
重阳:节令名,阴历九月初九,又叫重九。因9是阳数,故名重阳。是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的10月11日)。
三、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音调,读出语气、感情。
赏析
本词为双调。前后两阕各4句。全词44个字。韵脚为: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一)“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1、 这两句词的意思是什么?
这两句起势突兀。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这里化用了李贺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见于《金铜仙人辞汉歌》)。
“天难老”是将宇宙人格化。为什么难老?因为那是无情的。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无穷无尽。如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替,光景常新,周而复始。
“人生易老”是说韶光易逝,人生短促。但诗人不是慨叹人生如朝露。恰恰相反,正由于“人生易老”,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尽可能发光发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这里诗人情绪是昂扬的,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2、“人生易老天难老”体现了什么哲理?
“人生易老”与“天难老”构成对比,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既对立又统一,提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宇宙永恒的真理,闪耀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这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警句。
二)“战地黄花分外香。”
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
胜利可喜,人逢喜事精神爽,诗人异常兴奋。战地有着烈士的鲜血,战地的“黄花”(满山遍野的野菊花)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挺立开放、绽黄吐芳,它平凡质朴而生机勃勃,具有现实和象征的双重性。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格外芬芳?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分外香”写出了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了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古人也有于军中写重阳的,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是什么情调?厌战思家。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至于一般的骚人墨客,那就更不用说了。
再看看古人的重阳诗词,无论陶潜的“露凄喧风息,气彻天象明”(《九日闲居》)、“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己酉岁九月九日》);无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李白的“携壶酌流霞,摩菊泛寒荣”(《九日》)、“九日龙山饮,黄花无数新”(《九日》)、“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无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登高》);无论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边愁”(《南乡子》);无论黄庭坚的“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南乡子》)┅┅无一例外,都没有摆脱俗气。读过这首词便可以“一览众山小”了。
三)“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写的是诗人的真实感受。“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遒劲之美,不似春光妩媚。但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四)“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秋色春光,已有所抑扬。为什么“胜似春光”?
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水天相接的寥廓景象和秋色万里的壮丽景象呢?当然诗人所作出的审美评价,不完全根据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春光”,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
“寥廓江天万里霜”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隐含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
五)叠句妙用
为了表情达意,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采桑子》一词,上下片的二三两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语势跌宕,韵调优美,句法则为创格。似不着力,却见出深厚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