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导学案 篇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记住词句,疏通文意。
2.技能目标:能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
学习重点 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爱莲花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法指导 朗读法,讨论法
【自主学习】
1、读一读、写一写(给下列字词注音)
番( ) 淤( ) 濯( ) 亵( )
噫( ) 颐( ) 逸( ) 鲜( )
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 ③濯清涟而不妖。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⑤花之隐逸者也 ⑥宜乎众矣
⑦ 香远益清 ⑧ 亭亭净植
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
(1)《爱莲说》的作者是 , (朝代)著名的哲学家。
(2)写莲之前,先写菊,再写牡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意在突出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啊 还有突出它的高洁啊
(3)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从莲的生长环境,本身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特点是“香远益清”。赋予莲高洁的品格,从“淤泥而不染”可以看出,.
(4)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作正衬,用牡丹作反衬,通过赞美莲花表明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4、 读一读,问一问
学习质疑:
【课堂探究】5、读一读、品一品
(1) 用原文填空。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把莲花的形象概括为“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 的写法,目的是: 。
君子。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托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 文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你认为在作者心目中,“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答:
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美好资质、美名远扬,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4)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答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5)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答: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6)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使用了排比和比较的手法,强调了“出于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文章中心,呼吁人们不要被世俗所污染,“要入流,而不同流”的这个想法,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课堂检测】读一读、记一记。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答:
(2)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答: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
【小结拓展】读一读、论一论
(1)文中“陶渊明独爱菊”,从学过的诗中找出陶渊明爱菊的“证据”。
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历史上关于“咏荷”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答: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爱莲说》导学案 篇2
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入手,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为什么?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白杨礼赞》。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确实想不到。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刻有人反驳:陶渊明反对追求富贵,我认为不对,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应该追求贫困?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的同学提出:作者三次写到三种花,前两次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而到了第三次,却变成了“菊—莲—牡丹”。因此,应该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调到文章最后。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爱莲说》导学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设计
1.教学大纲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强调多读多写,规定了阅读写作量,增加了浏览、检索、使用工具书、利用多媒体等内容,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 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等等。这就提醒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 时,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习惯养成、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2.教学对象分析
参加本实验课学习的对象是初二(6)班学生。该班是华美学校初二年级的数学特长班,学生有理性思维的优势,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计算机操作较熟练。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学习进程中非智力因素起重要作用,他们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进度、思维方式等不受限制。但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现代化设备和手段获取信息,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3.教学基本内容分析
《爱莲说》是周敦颐托物言志的名文。他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历久传颂不衰。教授本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以诵读为主。通过正确的朗读,品味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初步弄懂课文后,要求他们用“耳听背诵法”(课堂)和“抄读法”(课后)揣摩课文,背诵课文。至于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可以从能提起全文的词、语、句入手,理清“文脉”。学生抓住了“文脉”,自然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其次,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例如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词义和用法:
之: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焉: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鲜:①“陶后鲜有闻” ;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中:①“中通外直” ; ②“度不中而轻发”
而:①“学而不思则罔” ;②“出淤泥而不染”
再次,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
4.教学目标 制定
基于以上对教学大纲、教学对象、教学基本内容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反复诵读课文,揣摩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要求学生提交自制的朗读背诵声音文件);②自主浏览信息,学习一些文言词语,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完成三星级和四星级测试);③参与网上讨论,学会协作学习;学习写对联(提交五星级测试答案)。
二、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内容顺序、超文本阅读框架设计,见如下示意图
2.方式方法设计
(1)情景创设设计——创设“清新、朴素、高雅”的情境,将学习者引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境界。
课件制作重在渲染气氛,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情境。当点击鼠标进入本课首页面时,力争让人产生清新、朴素、高雅而又令中学生喜爱的视觉、听觉效果。首页面的背景图像设计为一汪暗绿的静水和碧绿宽大的荷叶衬托下的几朵硕大、含苞欲放的莲花;背景音乐选用陈蔚旻的古筝独奏《出水莲》,以烘托气氛。学习开始时,先进入“课文介绍”页面,这是网络教学的第一步:“情景导入 ”。该页面选择播放一段关于莲花与作者介绍的视频剪辑。画面反复出现碧叶衬托下的鲜艳的莲花、雨中的莲花、含苞的莲花、盛开的莲花等录像,将学习者带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境界,从而让人产生朗读欲望和不断探究的欲望。
(2)信息资源设计——丰富、有价值、易检索。
本课的信息资源,除为创设情境而收集的有关莲的图像、视频资料外,主要收集了有关《爱莲说》的评介资料20多篇。资料主要来源于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P225~240页和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有关文章。内容涉及作者简介、历史背景、文体争鸣、词语解释、思想艺术分析、句意理解、语法修辞、文言释义、佳句赏析、篇章结构、语言特色、文化知识、古人笔下的荷花、参考译文、预习与检测、课外阅读等等。信息资源子网页以目录页和显示页组成框架页面形式出现,方便检索与阅读。
“网上语音室”收录了人教版语文录音带中,由著名播音员丁然等朗读的录音和华美学校佟静茹老师的朗读录音。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只要进入五星级页面还可进入互联网浏览更多的信息。
(3)自主学习设计——体现“学生主体,自主探究”的特点。
如“教学内容顺序,超文本阅读示意图”所示,学生在老师“导读”指引下,可自主选择进入“网上语言室”,听朗读示范,朗读课文;揣摩、背诵课文;录制朗读(背诵)声音文件、提交给教师。也可自主选择进入“信息资源库”浏览网络资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获取自己所需信息。有了上述经历后,学生将选择进入“星级测试”尝试闯关的乐趣。
(4)协作学习设计——师生协作、生生协作、人机协作、学科协作、远程协作、家校协作。
“网上讨论区”是师生协作、生生协作的课堂讨论空间。学生可以在讨论区上任意发表学习心得,任意提问、讨论、交流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讨论,也可以在全体学生中选择某些学生的观点,推荐给其他学生;学生可以按意愿在网上分组进一步讨论。学生做三星级和四星级测试时,计算机会根据学生输入的答案,给出不同的提示信息,亲切而友好地帮助学生逐级过关,体现了人机协作的优势。学生到了五星级页面,便有了资格浏览到“中国十大传统名花”的网站,这是生物学知识的网站,用来作为语文学习写对联的材料,体现了跨学科协作的特性。学生还可通过互联网远程请教中外名师,也可在家继续他的网上学习与探究,在家如同在校。远程协作、家校协作更具优越性。
3.教学媒体组合设计
多媒体网络,就是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传播媒体与网络技术的相互结合应用。本课有清晰的视频;典雅的背景音乐;朴素、清新的背景图像;“网上语言室”有感情丰富的男女声朗读欣赏,学生可以自主地、充分地“听”和有效地模仿;还可以自主地、充分地“练”,将自制的朗读背诵声音文件提交给教师,这等于将“语音室”和“复读机”功能引进了网络教学课堂;莲花、荷叶的图像,更是醒目地展现在各主要页面上;“信息资源库”中的文章,也被精心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网页;首页上“星级测试”入口处,有米老鼠在不停地翻筋斗,进入“星级测试”页面,又见闪烁的五角星和飞翔的小天使在欢迎。学生浏览每个页面,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和被激发起探究的欲望。网上作业 也像玩游戏一样过瘾。
三、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学习效果的检测,主要通过学生提交自制录音文件、完成星级测试、参与讨论来体现。本课设计制作了五套检测题:①预习检查;②拓展性练习;③三星级测试;④四星级测试;⑤五星级测试。其中①和②置于“信息资源库”中,并附答案,分别供学生课前预习自查和课后知识延伸、能力迁移训练之用。③和④属形成性检测题,均由十道选择题组成。计算机自动完成判断、批改、评价并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学生须全部答对才能进入下一关。第⑤套是总结性和创造性检测题:学生通过本课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抒发自己对本课学习的感受;通过欣赏“中国十大传统名花”,学习写对联,以此展现创造性思维成果。
《爱莲说》导学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文笔多变的写法。
二、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
三、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难点是正衬和反衬的理解。
二、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易,句式整齐,语言优美,宜加强朗读,做到当堂背诵。
三、课前准备好莲花(包括莲、藕)的彩色挂图,让学生在得到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导入 课文,有利于理解课文。(如有配合课文的录像片更好,用法则须另外设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
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
三、读讲课文。
1.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讲述第1段意思。
教师讲评,强调实词“蕃”、“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意,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
板书归纳“之”的不同用法:
提问: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莲的 哪几方面的特点?
讨论后归纳: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正不阿,傲然坚贞。
齐读第1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
2.读讲第2段。
学生阅读后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者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慨。
提问:两个层次的句式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层三个并列分句,句末都有一个“也”字,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句末的“也”是帮助表示判断的语气词。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呀……”的形式,“也”等于“呀”表示感叹。
第二层,句式基本相同,但语气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第二句设问,第三句感叹。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
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判,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强调:“鲜”,这里读作“xiǎn”,意思是“少”。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也有,如“鲜为人知”的“鲜”就是这种用法。
思考:这一段两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层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褒之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二层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前后联系,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爱莲,是要以莲自况,表明自己是一个像莲那样品格高洁的君子。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第2段,试背诵。
四、总结课文。
1.教师归纳: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课文第1段主要用记叙句法描述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明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多变。
2.提问: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特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自己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可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
3.评价: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目空一切,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五、布置作业 。
1.解释下边句中加黑词的意思。
(1)出淤泥而不染(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根据下边加点词的不同用法,分别写出例句。
3.熟读背诵课文。
《爱莲说》导学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二、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三、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甚蕃(fán)淤泥(ū)濯(zhuó)清涟(lián)枝蔓(àn)
亵玩(xiè)隐逸(ì)颐(í)噫(ī)鲜有闻(xian)
师:一学生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教师范读
五、理解重点字词
1、蕃(多)独(惟独)甚(非常)而不染(表示转折)(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长藤蔓)(长枝节) ——属于词类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焉(呢)予谓菊(第一人称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多)
中通外直(畅通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③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④何陋之有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六、分析课文
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2、写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香远益清
姿态——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姿态——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喜欢吗?(十分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七、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八、小结
本文通过对莲花形状的叙写和评论,借花喻人,阐述自己不慕荣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
九、齐背课文,再次感受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十、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爱莲说》导学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莲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铬,而这一名句就出自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题解
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说本文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
朗读指导: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扫清生字词
yí fán yū zhuó dí lián xiè yì yī xiǎn
颐 蕃 淤泥 濯 洗 涤 清涟 亵玩 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 “牡丹之爱”与此相同。前文“何陋之有”也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四、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
2、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莲 君子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 …不妖) -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 (中… …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气质 (亭……亵玩焉) ----清高 小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这种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怎样?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流露出作者惋惜的情感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流露出作者鄙视的情感?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五、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六、能力训练。 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板书:
莲 (君子)的品格 (托物言志) 生长环境 (出… …不妖) - ---高洁、质朴 洁 不 体态香气 (中… …益清) ----正直、芳香 身 慕 风度 气质 (亭……亵玩焉) ----清高 自 名 衬托 反衬 好 利
菊 莲 牡丹
《爱莲说》导学案 篇7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语文教师。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说课内容共分 六个环节。
1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繁花似锦的古代散文园地里的奇葩。
它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与本课另一篇短文《陋室铭》相似,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但又与其有很大的区别:《爱莲说》的句式更富于变化,语言讲究骈散结合。
全文119字,虽然篇幅短小,却字字珠玑,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爱莲说》写“莲”是实,写“爱”是虚,以实托物,以虚言志,境界深邃,读之如品香茗,唇齿留香。
二、学情分析
莲在齐市很少见,学生知之甚少,因此,课前需收集有关“莲”的知识信息,以此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八年级大部分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理解大意。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能力。学生受年龄和阅历地影响,理解主题会有难度,我将结合时代背景做好铺垫。
三、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通过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积累文言字词
3. 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略作者的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
1. 学习向文本质疑的方法
2. 在朗读赏析的过程中,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培养学生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教学重点:1. 学习向文本质疑的方法
2. 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
四、 教法学法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依据课标精神,本文设想以课堂质疑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自学与合作学习,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质疑分为三个环节:整体感知—质疑解惑---总结整理,从不同方面解读文本,运用多向性质疑、逆向性质疑、类比性质疑三种方法,通过生生质疑、师生质疑来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流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营造氛围
有中国银都之称的永兴县马田镇(周家)一个村子有一本传了几百年的世袭家谱!
宗法(辈份)如下;
法后渊源衍爱莲
济子遐思水木缘
文风应自任皇系
仲季由西尚一鞭
光宗显祖承谟烈
世德祥开玉秀贤
有道家声能佑继
明经福泽定绵全
你能看出这是唐代哪位思想家的家谱吗?周敦颐(播作者与说的片)
创意; 利用“周敦颐家谱” 这一传统文化元素导入新课,引领学生迅速进入古文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顺势介绍作者及作品文体。
(二)感知文意,夯实基础
为第三环节主动质疑搭设阶梯。本环节分为听读、自读、齐读、合作翻译、自行解疑五步。
放手让学生去做学习的主人,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听的重复性,又可以调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1. 听读,划出朗读节奏,弄清字音
2. 自读,把握字音与节奏
3. 齐读 整体感知。
4 分组疏通文意,展示讨论成果
5 质疑,学生互相解答。
这是本文的范读,学生听读的同时更直观的欣赏莲花。
(三)课堂合作,质疑文本
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重点解决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初步总结向文本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提问,进行质疑,不仅能组织起热烈的课堂活动,还能自然的凸显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关键是能改变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加强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
1. 请讨论回答;
1.) 好看的花朵很多,为何“予独爱莲”?
2). 《爱莲说》刻画了莲的哪些特点?这些句子优美吗?请举例赏析。
3). “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几句究竟是写莲还是写人?这是什么写法?
2.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是你不懂的?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3. (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对文章的质疑,)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总结,我们设计问题、欣赏文章的着眼点有哪些?(放片)
(四) 延伸练习,质疑创新
我设计了三道练习,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局限于教材,既能欣赏课文的优点,又能看到课文的不足,敢于创新,言前人之所未言,使问题的答案更趋多元化,培养逆向性和类比性思维能力。与此同时,积累写作素材
1. 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具备作者所说的“君子”的精神品质?
屈原 洁身自好,顽强抗争,努力向上,又不幻想脱离环境的积极态度。
2. 你认为周敦颐所赞扬的“君子”品质都有借鉴意义吗?
3. 《爱莲说》与歌颂梅、兰、竹、菊的托物言志的文章有何不同?
(五)畅谈收获,总结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我的收获是:通过与大家地共同学习明白了欣赏文章、设计问题可以从文章整体内容、具体语句赏析、文章深层主题入手,对某个词、某个句子、某个修辞、某段话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质疑,提问。
六、板书设计
用莲的图案做底,填入课文相关内容,能够使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印象,加深记忆,便于背诵和理解课文。
《爱莲说》导学案 篇8
教学设计(A)
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七、布置课外作业 。
1.找出课文中的“之”字,并分别指出它们的意义或用法。
2.以某种植物为题材,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教学设计(B)
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诵读、背诵课文,是短文两篇的教学重点。理解学习类比手法的运用是《陋室铭》的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映衬手法是《爱莲说》的教学难点 。
短文两篇应以诵读(包括背诵)为主,以讲为辅.达到当堂成诵。用抓“文脉”的方法快速记诵,背诵课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必多作发挥。点到为止。
教学安排两课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古代名士文人常爱以物咏情言志,我们今天要学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中的名篇。作者借陋室、莲花抒发自己怎样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吧。
彩屏显示:彩图及课题《陋室铭》。
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西蜀子云亭
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不蔓不枝
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8.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明确: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_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
(3)中通外直 ____________
(4)不蔓不枝 ____________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
(6)予谓菊 ____________
《爱莲说》导学案 篇9
【教学设想】
1、把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进行比较,区别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把衬托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3、采用“讲讲、读读、议议”的教学方式。
4、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朱自清《荷塘月色》4段比较阅读,以实现课内外结合,初高中衔接,为学生将来学习铺平道路。
5、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五、诊断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课件演示)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fán、yū、lián、xiè、zhuó、xiǎn
2、词解释:(课件演示)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六、指导朗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七、学生读课文,准备翻译
八、学生口译本文大意
九、(课件演示)译文
第一段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第二段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十、讨论点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结合莲花图谈)(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十一、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十二、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课件演示)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十三、作者用“噫“字引出主旨,表示深沉的感慨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课件演示)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衬托手法,以菊花正衬,以牡丹反衬。
十四、本文大致思想
本文作者托物言志着重刻画了莲花的精神气质,而当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写荷花的名篇。(课件演示第四段)比较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明确:《荷》文着重描绘月光下荷塘的优美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五、总结(课件演示)
1、请同学们总结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2、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映衬(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交相辉映。)
十六、形成性测试
1、默写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哪些品质?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等。3、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什么志向?
表达了作者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十七、作业
1、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爱莲说》导学案 篇10
教学设想:
本文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古文。本文以花喻人,以花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在讲析课文时要抓住“人一一花一一人”的线索结构来讲。由人引出各自所爱之花,通过对花的描写:菊的因怕污染而隐逸为正衬;以牡丹的富贵为反衬。来写莲花的高洁品质,然后以花喻人,花即其人,来点明题旨。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的:
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理解正反衬的运用。
重点难点:
把握一些词、语、句,疏通文意;
领悟本文托物言志表达文章的主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引入课题
提问:所示之图为何物?
明确:荷花。
提问:看到荷花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
明确:“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板书课题: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 进入课题
提问:标题的“说”字为何意?
明确:与《马说》中的“说”一样是指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三、 检察预习,翻译课文
1、 打出重点字词的翻译及注音:
蕃:fan 多
濯:zhuo 洗
蔓:(名词作动词)牵牵连连
枝:(名词作动词)枝枝节节
亵:xie玩弄
鲜:xian少
2、 请学生口头试译
四、 讲析课文
提问:本文共写了多少种花?
明确:三种。
提问:哪些人分别爱何种花?
明确:爱菊之人有陶渊明;爱牡丹之人世人都爱之;我只爱莲花。
提问:为何我只爱莲花?
明确:“出污泥而不染” 本身出身于不干净的环境却能保持住
自身的清白,体现了莲花的高洁的品格 近墨面己黑
“濯清涟而不妖” 虽然在水中洗过南昌不显过于妖媚,表现了它朴质的品格 与上句对映,于不好环境中“不染”,于好的条件下不“骄”。
“中通外直” 内心虚心,外面挺直,表现了它的正直。
“不蔓不枝” 不枝枝节节,不去攀附比它高之物。
“香远益清” 它的芳香并不因为离得远而无,而是将美好的东西远远传播。
“亭亭净植” 站得直直的,表现了它刚直不阿。
“可远观不可亵玩” 不容许别人的侵犯,表现了它令人恭敬的形象。
提问:本文写莲花,为何要写其它两种花?
明确:菊 开放于秋于不与其它的花同放,表现了它不与世同污的隐逸品格,用来正衬莲花的高洁品质;牡丹 是世人皆爱之物,与莲正好相反,用它来反衬莲。这样就更突出了莲的高尚品格。
提问:本文只是写花之文吗?
明确:请看预习提示,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以花喻人:菊花 比喻隐士;牡丹 比喻追求富贵之人;莲 比喻品行高洁之人。本文对各种爱花之人有不同态度:爱菊者 “鲜有闻”感叹世上真的隐士不多了;爱莲者 “同予者何人?”叹惜世上象我一样的君子就更少了;爱牡丹者 “宜乎众”批判现世追求名利之人太多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五、 小结
作者用“菊”“牡丹”正反两面突出“莲”的形象:不染的高洁,不妖的质朴,不蔓不枝的正直,不可亵玩的清高品格,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求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六、 堂上作业
七、 课外作业
附:板书设计 托物 言志
陶 菊 隐逸者 鲜
(正衬)
世人 牡丹 富贵者 众
(反衬)
予 莲 君子者 独
《爱莲说》导学案 篇11
《陋室铭》学案
教师寄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培养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描写的“陋室”的环境和生活,理解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陋室”不陋的说法。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读顺: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下面的字注音。
馨( ) 鸿( ) 儒( )牍( )
2、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无案牍之劳形( ) (4)往来无白丁( )
c、翻译句子。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铭是古代用来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的一种文体。
1、作者用哪些句子描写陋室的? 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
2、你认为陋室是什么样子的?试用几个词或句子说一下。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作者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作为文中结尾,其用意是什么?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抱负和情操?
五、拓展延伸
1、“陋室”简陋,却因其主人“德馨”而不陋。从刘禹锡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怎样看待“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呢?
2、你还知道刘禹锡的哪些诗文?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六、课尾检测
1、重点词语解释。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 ) 灵:( )
(2)斯是陋室 斯:( ) (3)惟吾德馨 德馨:( )
(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 )。乱:( )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劳形:( )
(6)何陋之有? 何:( )
2.解释古今异义词。
无案牍之劳形 古意________________ ;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笑有鸿儒交通:古意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4、阅读文段做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来陋室的有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 的生活情趣。这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_的写法。
《爱莲说》学案
教师寄语:学习周敦颐,永远做一个“虚心”、“正直”,“洁身自好”的人。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莲花的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感受莲花形象,理解莲花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读顺: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蕃( )淤( )濯( ) 涟( )蔓( ) 亵( ) 噫( )鲜( )
2、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濯清涟而不妖( ) 出淤泥而不染(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宜乎众矣( )
c、翻译下列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借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行文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用“我喜爱 ,因为它 。”造句。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中莲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你认为作者具有什么品质?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作者 “独爱莲”,陶渊明“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2、《爱莲说》中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1、古往今来,在污浊的现实与秽亵的世风中,有许许多多能过持身高洁而“出淤泥而不染”的志士仁人,你认为做到这一点需要什么条件?能否举出历史上的人物为例加以说明?在今天的社会中,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有积极意义吗?
六、课尾检测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1)不蔓不枝( )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陶后鲜有闻( )
2、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简答。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4、阅读文段做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全文的中心句是 。
(2)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5)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陋 答案:一、 a、xīn hóng rú dú b、 (1)出名 (2)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官府的公文(4)没有什么学问的人c、略。
二、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略
三、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作者通过山水的“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类比立论,“陋室”有贤者居之则不陋。它是论点的提出更为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
2、陋室不“陋”表现在:(1)环境之幽雅(2)室中人交往之雅(3)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3、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又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思。
四、1、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2、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五、学生自主探讨交流。
六、1、(1)出名 成为灵异的水 (2)这(3)美好的品德(4)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使……乱 (5)官府的文书 使身体劳累(6)什么
2、形:古义是形体,身体 今义是样子
鸿:古义是大 今常指鸿雁
3、(1) 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2)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4)有什么简陋的呢?
4、(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调素琴,阅金经
(3).鸿儒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
爱 答案
一、1、 a、fán yū zhuó lián màn xiè yī xi?n
2、b、洗涤 沾染 玩弄 应当 c、略。
二、1、作者认为莲的可爱之处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像莲花一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君子。
2、言之有理即可。
三、1、作者将莲比做花中的君子。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3)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同上。
3、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四、1、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2、表达了作者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厌恶。
五、言之有理即可
六、1、(1)枝蔓(2)亲近而不庄重(3)指隐居的人(4)少
2、(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3、(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1)莲,花之君之者也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c (4)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盛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的思想感情。
(5)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爱莲说》导学案 篇12
这是我在镇江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的教案,课件还在光盘上,暂时不能发。
教学目标 :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 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 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 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 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 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 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爱莲说》导学案 篇13
第一: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第二: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第三: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第四: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改进设想:
说实在话,今天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觉得自己发现了许多问题,也看到了陈教授的课堂。觉得从明天开始自己的课堂就该改变,虽然我知道这有难度,但是那种急于改变、探讨、改进的冲动却真实涌动在心中,但我知道有些改进很难:比如如何让语文更提高贴近生活,如何让学生学会关注课堂、关注同伴,如何让自己的课也有散文般随意而有深度,散而不乱并有神,都是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