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2023-08-10

第28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篇1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读懂古文,并能复述两个小故事。2、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3、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教学重点: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难点: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正确理解课文主旨。

  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 理解《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2.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二、学习过程

  【感知课文】1、记一记《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选自《                  》,作者    ,字仲可,近代人,浙江杭州人。清朝光绪十五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是南社重要诗人。晚年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加过《辞源》和《中国人名大辞典》的编辑工作。其人好学不倦,勤于笔记,著述甚多。文中表现了蔡勉旃“               ”的高尚品质。  2、读一读①学生读课文,不会读的生字词划上记号。②组内相互讨论,查阅工具书和结合下面注释解决字词的读音。③尝试练习读准下列生字词的字音。旃(        )    璘(         )   诺(          )    敦(        )券(         )   亡何(       )   其人亡(        )  愕(       )语(        )    卒(    )      辇(         )④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停顿。⑤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⑥开展小组朗读比赛。3、译一译①以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把文章口头翻译一遍,遇到疑难问题先与小组讨论,如果不能解决就举手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商讨解决。②指名学生口头翻译。③尝试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重诺责(诺责:            )      敦风义(敦:      风义:      )不立券( 券:           )        且父未尝语我也(尝:      语:     )归之( 归:   )                  而翁知我( 而:           翁:     )卒辇而致之(卒:             辇:          致:          )    亡何(       )          愕然(      )  以千金寄之(寄:       )④翻译下列句子(1)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2)券在心,不在纸。(3)卒辇而致之。(4)重诺责,敦风义。4、讲一讲请一个朗读能力较好的同学阅读课文。在他读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起思考一个问题,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探究课文】1、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蔡勉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本文是如何体现蔡勉旃“重诺责,敦风义”的呢? 3、文章题目《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中哪里体现了“坚”?蔡勉旃在本文中是怎样来证明自己的“坚的?请学生用文中的原话回答。4、怎样理解“券在心,不在纸”这句话?5、《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章篇幅短小,但作者通过寥寥数语即把人物当时的表情、心理刻画了出来。请你分析一下,下面几句话分别反应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活动。⑴愕然不受。(                            )⑵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⑶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                                )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

  【拓展提高】1、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事例?谈谈你对这些事例的看法。2、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诚信”?请你结合实际谈谈蔡勉旃的行为有什么现实意义。3、在现实社会你赞不赞成“不立券”这种做法?说说理由。(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加以引导。)4、课下你能搜集一些有关金钱、诚信的故事、成语名言警句吗?

  【课堂总结】“诚信乃做人之本”,是本文的主题,我们同学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学习《戴震难师》,积累文言词汇,学习阅读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文章主旨,能顺畅朗读文言文,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2、培养质疑精神和探究思考的能力。二、学习过程:

  【感知课文】1、记一记《戴震难师》选自《               》,作者     ,字若膺,号懋堂,      朝语言文字学家、经学家,江苏金坛人。他是戴震的学生。戴震,字东原,清朝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清朝乾隆时候举人,做过四库馆的纂修,赐同进士出身。戴震是清朝的大学者,他在声韵方面、历算方面、地理方面、经学方面,他都有渊博的论述,给中国的考证学,树立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文章写了戴震读私塾时难住老师的故事,表现了少年戴震                                的精神。2、读一读①学生读课文,不会读的生字词划上记号。 ②组内相互讨论,查阅工具书和结合下面注释解决字词的读音。③尝试练习读准下列生字词的字音。蕴蓄(   )就傅(  )塾师(   ) 师应之(     )几二千年(  )朱熹(  )④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停顿。⑤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⑥开展小组朗读比赛。3、译一译①以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把文章口头翻译一遍,遇到疑难问题先与小组讨论,如果不能解决就举手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商讨解决。②指名学生口头翻译。③尝试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是年(  )   乃能言(乃:    言:   )  何以(      ) 述之(    )应之曰(    ) 相去几何(去:     几何:     ) 此非常儿也(      )无以(                      )   就傅读书(就:          傅:      ) 日数千言不肯休(      )         几二千年矣(       )蕴蓄(              )           然则(                      )④翻译下列句子(1)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2)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3)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4)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探究课文】1、《戴震难师》写了戴震哪几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你认为这些对于戴震日后成为大学问家有什么作用?你认为这几方面的内容,哪些方面最重要?2、戴震的老师为什么说他是“非常儿”?

  【情景深化】每小组推荐两人,一人扮演先生,一人扮演戴震,要求如下:①语气语调要尽量模仿逼真,尽量做到形神兼备。②要准确表达疑问句之间的区别。③由老师和学生评委进行评选,选出最佳表演奖。

  【拓展提高】1、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此有何看法?2、你能把下面两句关于读书善于质疑的文言文句的大意讲出来吗?(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文言知识总结】1、通假字义   亡何(     通    ,         )2、词类活用(1)重诺责(重:                ,        ) (2)且父未尝语我(语:               ,       ) (3)卒辇而致之(辇:                 ,       )(4) 乃能言(言:                     ,       )(5)日数千言不肯休(日,                      ,         )3、古今异义。(1)是年( 是,古义:           今义:                    )(2)盖聪明蕴蓄者久矣(盖,古义:               今义:             )(3)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去,古义:        今义:              )(4)此非常儿也(非常,古义:                  今义:            )(5)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几何,古义:       今义:           )

  总结反思我的收获与体会:

第28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2、  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以目前的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

  成克杰,男,出生年月:1933年11月,职务:原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触犯罪名:受贿罪,刑罚:XX年9月14日被执行死刑。(成克杰通过批项目、要贷款、提职级等多种方式,伙同李平或单独非法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4109万余元。)

  二、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三、讲解《四知》

  1、  杨震简介: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劝谏,樊丰诬之罢官,自杀。

  2、  题目解说:“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

  3、  文章注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样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是很宝贵的财富吗!”

  4、  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一、杨震拒金   二、杨震的清廉及对子孙的教育

  5、  写法全解:课文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并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

  四、讲解《私心》

  1、  第五伦简介: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

  2、  课文注释: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就予以训斥并赶走他们,吏员们的上奏及对国家有利的上奏之事,也一并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天性质朴诚实,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也因为这样而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但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后就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没去看望,却整夜难眠。像这样,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

  3、  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一、(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洁廉明。    二、(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

  4、  主题分析: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5、  写法分析:语言简洁,朴素无华。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第五伦的“私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属人之常情,人皆有之。

  五、拓展迁移

  附:《后汉书》之传世名篇

  乐羊子妻【题解】《乐羊子妻》出自《后汉书•列女传》。《列女传》为范晔新创体例,主要记载历史上杰出女子的生平事迹。本文主要颂扬乐羊子妻品行高洁、具有毅力和远见的事迹。

  【原文】  河南乐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附:杨震故事   《毁屋留名》

  官至京都司徒的杨震从蒲州巡视完毕,顺路渡过黄河,准备到故土杨家村看看。为了避免州县官吏的前呼后拥、设宴接风,他不穿官服,不带随从,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湖县境内。已是正午时分,路边的田地里空荡荡的,不见一个人影。前边不远处,一位老人赶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朝这边走来。杨震顿感亲切,急步上前深揖一礼:“这位老哥请留步,请问杨家村距此还有多远?”老人仔细打量他一番,惊喜地握住他的手说:“这不是大名鼎鼎的‘关西夫子杨伯起’吗?”杨震也欣喜地叫道:“你是村东头的杨贵杨老汉嘛。多年不见,您老还是那么精神!”谁知他这么一说,杨老汉反而抽回了自己的手,自嘲地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瞧我这记性,都忘了您已经在京城作了大官了,再也不是当年的杨伯起喽。”杨震心头一颤,不解地问道:“老哥,此话怎讲?”老汉脖子一梗,说“你装什么糊涂,你们家前不久才盖了一所大宅子,足有十几亩地,上百间房,气派着呢。”杨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此话当真?”杨老汉拍拍胸口:“我还会骗你不成?你若不信,我可以和你一同前往,咱们眼见为实。” 杨老汉领着杨震来到村中他们家的旧址前,杨震呆住了。他们原来的那两间破房子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雕梁画栋,气势非凡的大宅院。杨震恼怒地把门拍得震天响,应声出来一位管家模样的中年男子。杨震劈手揪住他的衣襟,问道:“我乃杨震,这是怎么回事?”管家战战兢兢地说:“大人息怒,小人只知道这宅子是大人的几位朋友出资盖的,说是给您子孙后代留下的一份基业。”杨震从怀中掏出玉环,叹道:“想我杨震一生清白,有如此环。此环留与子孙足矣,岂容这宅院污我清白!”说完抓起墙角的铁锤,发疯似得朝墙上砸去。 在杨震的坚持下,几天之后,这座宅院化为乌有。而杨震清正廉洁的名声却在乡亲们中间广为传颂。

第28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篇3

  学生五年来学了不少古诗,但是古文却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小学生来说,古文学习是难点,我着重抓住古今词义不同的字词让学生加以理解。然后让学生试说句意,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则古文,我在课堂上反复地让学生朗读,运用多种方式朗读,读的面积大,读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理解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为了引起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我在课堂上还向学生介绍了《爱莲说》,虽然对五年级的学生有点难,但是我让学生们利用两分钟预备铃的时间反复朗读,学生们竟然背出了这篇古文,并喜欢上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