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

2023-08-10

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 篇1

  教学目标 

  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潮、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教具准备

  录音机、《触龙说赵太后》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

  一、介绍故事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指导自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3.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

  (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提问: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交待了什么?

  明确: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

  第二自然段

  (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对这段貌似娓娓闲谈话家常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盛气而揖之”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去。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叙寒问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自然段

  (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

  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

  (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提问: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为何还不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呢?

  明确: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仅拆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这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第二步。

  提问:触龙在使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引起共鸣后,又是如何进一步引水入渠的?

  明确: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

  (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文意简析:

  本段写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学生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学生就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检查背诵情况(采用集体背诵和抽查两种方式)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秦急攻之                       

  前因                  求救于齐            三对矛盾

  太后与大臣                     

  一问饮食住行                     

  说           过程                  二求舒祺之事        三个方面

  三论王位承袭                          

  结果                  长安君质于齐        矛盾解决

  小结:《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边听边在有疑之处画线)

  学生提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中的“得无”该如何理解?

  明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是古汉语得固定句式。“得无”与语气词“乎”组成“得无……乎”的句式。此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可译为:“该不会”或“恐怕是”。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应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又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应译为: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学生提问:“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又在者乎?”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世以前”指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三个新的诸侯建国时起。即指赵肃侯时代,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为“封侯“,名词作动词。此句应译为: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三、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题,再借助古汉语词典加以梳理)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质

  例句

  出处

  意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质地、底子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人质

  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

  “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腰斩时用得砧垫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询问、质疑

  2.及

  例句

  出处

  意义

  及返,市罢

  《韩非子·郑人买履》

  到……时候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趁

  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史记·孙子列传》

  比得上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史记·孙子列传》

  表并列,和

  3.甚

  例句

  出处

  意义

  夜半雪愈甚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

  大

  不若长安君之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严重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太

  以为且筮己也,甚恐

  《黔之驴》

  非常

  4.少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之战》

  表短时间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史记·西门豹治邺》

  稍微

  自经丧乱少睡眠

  《列子·愚公移山》

  同“多”相对

  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

  《山海经·精卫填海》

  年少的

  5.异

  例句

  出处

  意义

  此一异也

  《马钧传》

  奇异

  渔人甚异也

  《桃花源记》

  惊异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特别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特别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

  不同

  6.为

  例句

  出处

  意义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史记·孙子列传》

  做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

  《三国志·隆中对》

  变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

  叫

  必为有窃疾矣

  《墨子·公输》

  表判断,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因为

  公输盘为我为(wéi)云梯

  《墨子·公输》

  前一个“为”当“替”讲,后一个“为”当“制造”讲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对……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被

  附:1~5句“为”读wéi,6~8句“为”读wèi。

  四、布置作业 

  1.巩固梳理归纳的成果。

  2.反复阅读,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

  秦急攻之                       

  前因                  求救于齐            三对矛盾

  太后与大臣                    

  一问饮食住行                     

  说           过程                  二求舒祺之事        三个方面

  三论王位承袭                          

  结果                  长安君质于齐        矛盾解决

  [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战国策·齐策四》)

  1.解释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使”字的意义。

  (1)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        (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使①:           使②:       使③:        使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使者不说           (2)威后曰:“不然”          (3)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说:         然:         本:        末:

  3.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1(1)派遣     使者    (2)   使命     出使

  2.(1)通“悦”,   高兴     (2)是的,对的      (3)根本的      不重要的事

  3.翻译:齐王派使者拜问赵太后,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年成没有灾吧?百姓也没有祸吧?齐王也没有病吧?”使者不高兴,说:“小臣奉命出使拜见威王,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年成和百姓,难道是卑贱的在前,而尊贵的在后吗?”威后说“不对。如果收成不好,哪里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哪里会有国君?所以,有所问,能舍弃根本的而问不重要的事吗?”

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 篇2

  教学目标 

  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潮、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教具准备

  录音机、《触龙说赵太后》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

  一、介绍故事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指导自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3.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

  (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提问: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交待了什么?

  明确: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

  第二自然段

  (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对这段貌似娓娓闲谈话家常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盛气而揖之”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去。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叙寒问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自然段

  (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

  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

  (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提问: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为何还不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呢?

  明确: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仅拆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这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第二步。

  提问:触龙在使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引起共鸣后,又是如何进一步引水入渠的?

  明确: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

  (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文意简析:

  本段写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学生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学生就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检查背诵情况(采用集体背诵和抽查两种方式)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秦急攻之                       

  前因                  求救于齐            三对矛盾

  太后与大臣                     

  一问饮食住行                     

  说           过程                  二求舒祺之事        三个方面

  三论王位承袭                          

  结果                  长安君质于齐        矛盾解决

  小结:《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边听边在有疑之处画线)

  学生提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中的“得无”该如何理解?

  明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是古汉语得固定句式。“得无”与语气词“乎”组成“得无……乎”的句式。此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可译为:“该不会”或“恐怕是”。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应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又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应译为: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学生提问:“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又在者乎?”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世以前”指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三个新的诸侯建国时起。即指赵肃侯时代,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为“封侯“,名词作动词。此句应译为: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三、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题,再借助古汉语词典加以梳理)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质

  例句

  出处

  意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质地、底子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人质

  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

  “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腰斩时用得砧垫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询问、质疑

  2.及

  例句

  出处

  意义

  及返,市罢

  《韩非子·郑人买履》

  到……时候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趁

  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史记·孙子列传》

  比得上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史记·孙子列传》

  表并列,和

  3.甚

  例句

  出处

  意义

  夜半雪愈甚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

  大

  不若长安君之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严重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太

  以为且筮己也,甚恐

  《黔之驴》

  非常

  4.少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之战》

  表短时间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史记·西门豹治邺》

  稍微

  自经丧乱少睡眠

  《列子·愚公移山》

  同“多”相对

  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

  《山海经·精卫填海》

  年少的

  5.异

  例句

  出处

  意义

  此一异也

  《马钧传》

  奇异

  渔人甚异也

  《桃花源记》

  惊异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特别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特别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

  不同

  6.为

  例句

  出处

  意义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史记·孙子列传》

  做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

  《三国志·隆中对》

  变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

  叫

  必为有窃疾矣

  《墨子·公输》

  表判断,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因为

  公输盘为我为(wéi)云梯

  《墨子·公输》

  前一个“为”当“替”讲,后一个“为”当“制造”讲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对……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被

  附:1~5句“为”读wéi,6~8句“为”读wèi。

  四、布置作业 

  1.巩固梳理归纳的成果。

  2.反复阅读,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

  秦急攻之                       

  前因                  求救于齐            三对矛盾

  太后与大臣                    

  一问饮食住行                     

  说           过程                  二求舒祺之事        三个方面

  三论王位承袭                          

  结果                  长安君质于齐        矛盾解决

  [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战国策·齐策四》)

  1.解释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使”字的意义。

  (1)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        (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使①:           使②:       使③:        使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使者不说           (2)威后曰:“不然”          (3)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说:         然:         本:        末:

  3.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1(1)派遣     使者    (2)   使命     出使

  2.(1)通“悦”,   高兴     (2)是的,对的      (3)根本的      不重要的事

  3.翻译:齐王派使者拜问赵太后,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年成没有灾吧?百姓也没有祸吧?齐王也没有病吧?”使者不高兴,说:“小臣奉命出使拜见威王,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年成和百姓,难道是卑贱的在前,而尊贵的在后吗?”威后说“不对。如果收成不好,哪里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哪里会有国君?所以,有所问,能舍弃根本的而问不重要的事吗?”

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 篇3

  【背景材料】

  一、背景材料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太后执政。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国势已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显然靠自身的力量赵国决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较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问者言之凿凿,步步进逼,对者狼狈不堪,嗫嚅语塞。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但在这篇课文中,她却表现出溺爱子女、甚至蛮横不讲理,完全不像一个开明君主的样子。这说明统治者的子女观并不绝对地与个人品质有关,而是与社会制度和当时的社会文明程度有关。

  二、补充注释

  1.关于“触龙”

  触龙,人名,《战国策》的各种传本均作“触眬”,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曾据《史记·赵世家》等史料订正为“触龙”,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策》残本记此事均作“触龙”。另外,有人认为“触龙”后还有“言”字,因尚有不同看法,故未取。   

  2.关于“质”

  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常常由几个国家结盟,共同对付另外的一个或几个国家,结盟的凭据就是派王子或世子到别处或别国作抵押,叫“质”或“质子”。

  3.关于“盛气而揖之”

  据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揖”是“胥”字之误。赵太后不会对大臣作揖,尤其是在“盛气”的时候。“胥”为“等待”义。这一点,也已为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策》所证实。

  4.关于“三世以前”和“赵之为赵”

  赵国是从赵烈侯一代称侯立国的,经过赵敬侯、成侯、肃侯,到赵武灵王时始称王,然后传至惠文王,再传至孝成王。文中所说的“三世以前”,是指赵肃侯时代,即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之为赵”,则指赵烈侯开国之时。

  三、参考译文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我一定吐他一脸!”

  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到了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没来看您了。我私下原谅自己呢。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辇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  “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递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人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

  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示范教案

  触龙说赵太后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理解下列词语:趋、谢、曾、恃、崩、恣、约、乘、贱息、不肖、没死、丈夫。

  归纳下列词语的义项:质、及、甚、少、异、为、于、乃。

  2.掌握文中尊称与谦称。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进一步训练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

  2.进一步训练结合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

  3.训练把握人物形象,归纳文章中心的能力。

  4.提高对曲折委婉的语言艺术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认识父母应为子女作长期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

  2.感悟触龙的忠诚与处事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熟读背诵课文第三段。

  难点是对触龙曲折委婉的劝谏语言的理解。

  解决办法:让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层背诵课文第三段。领悟触龙的劝谏语言。教师要介绍作品背景材料,对课文涉及的文言知识要点拨、归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借助课文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3.制作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文言知识卡片,积累文言知识。

  4.讨论课文层次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评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

  5.讨论触龙的劝谏语言艺术。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诵读课文。

  2.理解文言词语、句式及活用,掌握文中尊称、谦词。

  3.初步理解内容。

  二、整体感知

  1.课文背景

  公元前2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年小故由赵太后(即赵威后执政。此时,秦见赵新旧交替,国内动荡不安,以为有机可乘,便发兵攻赵。赵向齐求救,而齐则要赵让孝成王之弟(赵太后最小的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方才出兵。赵太后溺爱小儿子,坚决不肯让长安君去做人质。于是触龙出面劝说赵太后,终于使她同意让长安君去做人质,齐国才出兵救赵。

  2.赵太后,赵惠文王之妻赵威后。惠文王死后,孝成王年幼,威后执政。《战国策·齐策》中记载了赵威后问齐使的一段对话,她先问齐国的年成和百姓,然后才问齐国国君,并对齐国两个贤士不被重用,一名孝女没有受到敬重要深表不满,体现了她以民为本的政治见解和积极用土的精神,是个开明君主。这是她最终接受触龙劝谏的思想基础。

  3.触龙,赵国的大臣,担任左师。他年龄大、资格老、关系深,有丰富的人生经验,目光长远、对赵国忠心耿耿,这是他劝谏成功的基础。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  新课

  本单元已经学过两篇“谏说”类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在“谏说”方面各有特色,均取得了成功。烛之武善于抓住矛盾,分析利弊,逐层深入,正反剖析;而邹忌则善于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类比推理。这都是因为他们能够从“谏说”对象的利益、心理出发,统观全局,并且具有很高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谏说”类的文章《触龙说赵太后》,看看触龙的“谏说”又有什么特点,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

  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强(qǎing)谏         必唾(tuò)其面          揖(yī)之   

  恃(shì)辇(niǎn)   耆(shì)食              不肖(xiào)   

  没(mò)死           沟壑(hè)               媪(ǎo)   

  持其踵(zhǒng)       挟(xié)重器            膏腴(yú)   

  百乘(shèng)

  (2)注意以下句子的诵读停顿

  日食饮/得无衰乎    太后之色/少解    年/几何矣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则/为之/计深远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一些味道。

  提示:第一段太后的话,要读出恼怒、严厉;第二段触龙的话要读得恳切、舒缓;第三段触龙的话,求职要读出影射之味,“甚于妇人”要读得风趣,“老臣窃以为”要读得轻松,“则为之计深远”要读得深沉,“岂非”要读得肯定。第四段触龙的话要读得从容、深沉,表现出忧虑。

  4.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1)古今异义

  “用事”:执政。“丈夫”:男子。“徐趋”:小步快走。“疾走”:快跑。“百枣”: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没死”:冒着死罪。“至于赵之为赵”:到了……的时候。

  (2)通假

  “耆”通“嗜”,“反”通“返”,“奉”通“俸”。   

  (3)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

  使动用法:“没死以闻”(使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地位尊贵)

  动词用作名词:“其继有在乎”(继承人)

  (4)句式

  “日食饮得无衰乎”(该不会……吧)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难道不是……吗)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凭什么……)

  (5)尊称与谦称

  完成课后练习三,然后加以整理。

  (6)一词多义

  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

  补充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才)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却)

  赵氏求救于齐    (向)

  和于身也    (在)

  甚于如人    (比)

  5.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整体思路。

  (见板书设计 )

  四、总结、扩展

  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切忌望文生义。古今词义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范围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江河。

  2.词义范围缩小。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则缩小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

  3.词义的转移。例如“是”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现在转为行走。

  4.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谤讥”是中性词,而现在则为贬义词。

  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在是一个双音合成词。例如“地方”“至于”。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主题。

  2.学习触龙抓住对方心理,设身处地,曲折委婉地劝谏的语言艺术。

  3.当堂背诵课文第三段。

  二、整体感知

  1.《古文观止》对《触龙说赵太后》的总评: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2.本文充分体现了《战国策》的纵横家思想。触龙虽不是纵横家,但他的劝说充分表现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

  三、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在“说的原因”一段中哪几个宇突出了赵国面临的危机?

  一个“新”字,表明赵国国内正处新旧交替之际,局势不稳。一个“急”字突出了秦趁虚而入的急切。一个“必”字表明齐国要求长安君为人质的坚决。一个“巧”字强调了出兵的必要条件。

  2.大臣强谏后,太后的语言中哪个字突出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全段中起什么作用?

  “必”字充分表现了太后固执任性、蛮横专断的性格。这个字照应了前面齐国条件中的“必”字,立刻使矛盾尖锐化。

  3.触龙在说家常中说了哪几层意思?在说太后中起什么作用?

  说了四层意思:谒见目的,问起居,问饮食,谈养生。作用是缓和气氛,消除太后戒心。

  4.理解性背诵课文第三段,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1)左师公说爱子的主旨是什么?

  (2)哪些话是为这个主旨伏根的?

  (3)哪些话反激出这个主旨?

  (4)哪些话论述了这个主旨?

  5.这段话骨子里是批评太后不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的,为什么太后乐意听下去,并且接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的?

  这是因为触龙能体贴太后对幼子溺爱的心情,先从为自己幼子求“补黑衣之数”入手,影射长安君,从感情上让太后产生共鸣;然后又借燕后作反衬,激赵太后的反驳,顺理成章地提出主旨;接着又设身处地进入角色,与太后一起动情回忆疼爱燕后的情景,使太后完全接受了道理。   

  6.如果说前面触龙还是曲折迂回、旁敲侧击的话,第四段就直接阐明观点了。说说这一段是分几层讲的?   

  第一层提出两个“有在者乎”的历史事实,欲擒故纵。第二层分析“无有”“不闻”的原因,得出规律。第三层水到渠成,类比长安君,批评赵太后,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第四层巧妙地归结到“爱子”这个话题上,刚而转柔,使太后深受感动而醒悟。   

  7.本文善于用精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试找出反映太后心理变化的细节描写。

  “盛气而揖之”→“太后之色少解”→“笑曰”

  四、总结、扩展

  本文是《战国策》中写谋臣巧谏成功的最佳篇章之一。其所以能干载传诵,历久不衰,就在于它富有永远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和发人深省的思想启迪。

  本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善于用轻松细致的笔触,描写人物委婉亲切的说辞,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这篇课文反映出:战国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的斗争对世袭分封制的冲击;提出了应鼓励子女培养独立奋斗、创业立功的自立精神,而不应依仗父母财产权力的荫庇坐享其成的重要思想,这一点对今天也有深刻的启迪。

  布置作业 

  1.阅读《古文观止》中选自《战国策》的《赵威后问齐使》。

  2.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课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谒见目的

  问候起居    缓和气氛

  说家常

  问候饮食

  解说养生

  说补卫      将心比心

  说太后            说燕后      智用激将

  点主旨      说辞之纲

  忆送别      设身处地

  说爱子

  摆史实      欲擒故纵

  得规律      水到渠成

  批太后      击中要害

  归“爱子”  刚而转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