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

2023-08-05

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极其特点。

  2、了解鲜明的人物形象,甘受文中所表示的喜悦之情。

  3、初步培养同学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文中所表示的喜悦之情。

  2、初步培养同学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想象的作用,感受文中所表示的喜悦之情。

  【教学方法】

  速读法跳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古代也有许多神话故事,下面请同学们看图片,辨析说出是哪则神话,导入课文《女娲造人》。

  2、出示学习目标。

  二、知识积累

  1、有关神话

  有关神话

  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而通过想象发明出来的故事。

  神话特点:

  1、它是以事实为基础的。

  2、充溢奇妙的想象和幻想,非常有趣。

  3、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2、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

  3、字词积累

  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清澈透明。

  幽光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 篇2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谈话:大家都喜欢听故事,更喜欢听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女娲创造人类》这个神话故事为我们讲述了神通广大的女神“女娲”用她的聪明智慧,不辞劳苦地用黄泥创造人类的美丽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段落的顺序号,并思考:

  (1)文中哪几段是讲女娲造人的事情的`?

  (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3.提出文中不懂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生字字音,了解字义,并组词语。

  2.理解文中新词,用词语练习说一句话。

  四、再读课文,了解文章脉络

  女娲来到人世间,见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唯独没有人类,产生了一个怎样的愿望?她是怎样一步步完成她的美好愿望的?

  1.用“——”勾出女娲造人的语句。

  2.分段学习,重点理解女娲造人的经过。

  3.在文中哪几段是写女娲造人的?她是怎样造人的?她的神通广大表现在哪些地方?

  4.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女娲的善良和工作的艰辛?

  (1)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2)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五、朗读课文第二段,指导学生复述女娲造人的经过

  六、全文,拓展训练

  你还搜集到哪些有关人类起源的美丽传说?全班交流。

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3、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一、导入

  由我国古代一些神话民间故事导入。

  如《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盘古开天辟地》、《哪咤闹海》、《精卫填海》等。

  二、简介神话和神话的特点

  1、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肋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神话的特点:

  神话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神话富有幻想的形式。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神或半人半神。

  三、作者简介

  袁珂:我国著名的神话学家。其著作《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四、预习字词检查

  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澄澈chè生气蓬勃péngbó幽光yōu莽莽榛榛zhēn

  绵延mián神通广大shén灵敏mǐn枯藤téng

  五、赏读课文

  (一)听课文录音思考

  1、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你认为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女娲

  神性:神通广大

  人性: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

  总之,女娲是一个人性化的神。

  (二)复述故事情节

  1、从女娲的角度复述故事。

  2、从女娲造出来的第一个人的角度复述故事。

  要求:语言简洁生动

  六、拓展延伸:关于想象

  (一)有关的名人名言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雨果)

  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黑格尔)

  (二)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假如你是远古时代和女娲一样的一位大神,你会出于什么原因去造人?你能拿出比女娲更神奇的造人方法吗?

  (三)想象大比拼

  发挥联想与想象续写句子:

  1、牵牛花开放啦,……

  2、早上打开窗户,哇……

  3、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七、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人类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做出的丰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

  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

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 篇4

  一、新教材对童话教学的要求 :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神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①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课文是根据《风神通》有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时曾指出:“人和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明确写作的目的。

  2、比较阅读,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

  3、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学习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手法,进行创作。教学重点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吸收营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复述、讨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知识积极主动参与。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铺垫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那么请你们迅速开启记忆的大门分辨一下,这几幅图片分别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有了人类,才有一切,也才有神话的创作。那么你们知道人类从何而来吗?你们知道哪几种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追寻人类起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了解生命的起源,引出学习的内容《女娲造人》。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

  (二)、整体感悟,导读品学。

  1、自读课文。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自读课文。(此环节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为复述故事做准备。并且能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复述故事。

  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锻炼学生上课专注的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既是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创造力的培养。)

  3、写作目的。

  凭我们现有的知识就可以明白,神创造人是不可能的,难道作者如此孤陋寡闻?她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神话故事呢?(此环节一是为了让学生科学的认识人类的起源,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初步感受神话的魅力。)

  (三)、对比阅读,延伸运用。

  1、对比阅读。

  优美的风景,文人骚客会争相咏叹,丹青高手会争相描摹,而动人的故事也会被人们争相创作。课文后有《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讲述的同样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大家快速读一读,然后告诉我,课文和《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通过对比,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延伸运用。

  如果你就是女娲,你为什么造人?你又会用什么方法造人?(学习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并进行创作。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只要想象合理都可以。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巨大作用。)

  (四)、反馈练习。

  欣赏《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并充实故事。(说写结合,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推荐书目。

  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独特魅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能力目标

  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德育目标

  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教学重点

  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如引导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复述法。文章浅显易懂,通过复述故事把握文章的内容。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故事性强,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故事改写的,可通过比较,获得对于联想想像的方法、思路的启示。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可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研究拓展。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开阔视野,搜集整理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和科学资料。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报影仪和胶片、打印好的《无题》讲义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故事情节,研读最见作者想像力的个性化描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像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山川日月风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个专司其职的神灵;开天辟地后的盘古“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威武的太阳神每天乘坐羲和驾驶的车子绕天巡行……。

  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像创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文题)就是袁珂根据中国古代神话而改写的。

  二、文体解话

  投影:

  神话故事体裁简介: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话的主要特点是:

  1.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2.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

  3.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正因为这样,所以神话具有丰富多彩的想像、奇妙的情节和感人的艺术力量。正如马克思说,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等。

  三、阅读理解《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

  投影:

  1.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án,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剧务(工作剧烈繁重),力不暇供(用上所有的力量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纟恒(ɡēnɡ,粗绳索)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2.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录音,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粗字的读音。

  投影:

  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ɡ chè):清澈透明。

  幽光(yōu)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ɡ 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2.表情朗读全文,识记课文情节。

  3.研读课文,比较神话故事和课文内容,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

  (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2)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

  (3)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4)作者的评述,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4.恰当地复述课文。

  先分小组复述,再由各小组推荐1~2同学,举行小组赛,看谁讲得生动,如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来到世间的描写。

  五、研读课文

  1.《风俗通》里的有关文字非常简略,而通过改写、丰富补充之后的课文,则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解题思路:

  标画出文中的以下描写:人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如:女娲“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等;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如“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等。

  体会,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求统一。

  要点提示: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2.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尝试分析“妈妈”女娲的形象。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

  神话中的主人公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想像内容既显“神威”,又合人情事理。女娲所以要造人,是因为她感到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自然而真实;采用模仿自己的样子造出人形的方法,是出于水中自己像的偶然诱发,极富于人类经验;“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

  3.本文想像女娲造人的动机是“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请发挥你天才的想像,试作另一种推测。

  (此题目设计重在拓展想像力,能合情合理即予认可)

  4.在封建社会里,有人借用此神话把人剥削人现象说成是命中注定、天经地义的。他们说女娲用揉团黄泥做成的人便是社会上那些有钱有势的统治阶级的前辈,那些用柳条甩出的便是无权无势的下层百姓的'先人,对此,请学生讨论,谈谈理解。

  教师点拨:这种说法核心在于:持这种邪说的人根本上看是在为维护封建社会人剥削人的不平等的制度服务,是存愚昧、麻木人民群众思想的险恶用心的。

  5.神创造人,是对人类起源的错误解释,但是这类神话为什么能够世代流传?

  请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这类神话的魅力何在,对于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热情鼓励。

  提示:(1)这类神话描写了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的情景,这是引人遐想的。(2)这类神话都有奇妙的想像,这是非常有趣的。(3)这类神话无非是现实的人类繁衍历史的改造,非常富有人性,这是令人感觉亲切的。如女娲的形象分明是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六、课堂小结

  正因有了作者大胆新奇想像的演绎与扩充,女娲造人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溢着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人类感念造人神女娲,感念她带到人世间的爱与温情,现实中人在澄澈的心湖底有谁没有珍存母亲勤劳、质朴的身影?愿这欢欣与愉悦如不断流淌的小溪,一路唱着欢歌前行。

  七、课堂练习

  阅读《淮南子·姮娥奔月》

  投影: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注:1.姮(hénɡ)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又称“嫦娥”。这则神话流传至汉代,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姮”为“嫦”。

  2.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后汉书·志·天文(上)》注中也有类似的说法。羿(yì),传说中夏代有穷民的君主,善于射箭。一说是尧时善于射箭的武士。西王母,传说中的仙人名。

  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像,进行人性化的改写。

  为学生荐读鲁迅《故事新编·奔月》。故事梗概:善射的羿射下过九个太阳,射死过封豕长蛇,一切大动物和小动物,最后“射得遍地精光”,只好在“无物之阵”中奔驰,天天和嫦娥一起吃乌鸦炸酱面。嫦娥熬不过这样的生活,终于吞下金丹,独自向天上飞升。而昔日的弟子逢蒙又在这个时候出现,欺世盗名,利用向师傅“偷去的拳头”施放冷箭,想置羿于死地。

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 篇6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体会想像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学会使用夸张和想像。

  3.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开天辟地女娲掺水塑造莽莽榛榛澄澈

  2、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2)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带有浓厚的色彩。

  二、理解探究:

  本文处处洋溢着因人类诞生而产生的喜悦感,请对下面的句子加以分析体会。

  (1)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2)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三、合作释疑: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写法的?

  四、课内精读:

  ①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②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a.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③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

  ④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⑤想着,b.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⑥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⑦“妈妈!”

  ⑧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⑨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⑩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1.解释文中画横线的词语。

  神通广大:

  兴高采烈:

  2.文中画曲线处运用的描写方法是:a.,b.______________。

  3.女娲为什么就想到了造人?

  4.她是如何造人的?

  5.女娲捏的人有什么特征?

  6.科技发展的今天,你是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与同学们讨论讨论。

  五、拓展延伸:大鱼和小鱼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的,因为它不付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你知道吗,它的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8分)

  1、这是一篇寓言,它构思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展开情节内容的。

  2、结合生活实际,文中的“钓钩”可理解为。

  3、大鱼说话很注意限制性词语的运用,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找出两个这样的词。

  4、如果你是“小鱼”,你觉得“妈妈”讲的使你教益的一句话是。

  答案

  理解探究:(1)从女娲的心理、神态两方面写其喜悦。(2)通过景物描写衬托母亲的辛苦。

  合作释疑:女娲造人的情节是想象的,由于当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只好借助想象来解决问题。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课内精读1.神通广大:形容本领极大。兴高采烈:形容人的兴致高,情绪饱满。2.a.心理b.动作3.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些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4.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5.能说会走。6.略

  拓展延伸:1、对话描写或语言描写2、致命的陷阱或骗局3、最安全的绝对

  4、“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或者“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

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2、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4)

  清晨,我们踏着满地的金黄,在瑟瑟的晨风中来到这里,开始我们又一个崭新的一天;傍晚,我们迎着醉人的晚霞,奔波在回家的路上,在这无数个来来往往的的路途中,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那么能不能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呢,让我们来相互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资料)好,今天就让我们到《女娲造人》这篇神话故事中去看看女娲是怎样把人造出来的。(书写标题)

  二、文本对话

  1、个别朗读:(5)

  同学们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下面就请同学来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我们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好,有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请同学朗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1)

  通过以上几位同学精彩的朗读,让我们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那么今天,我们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将采取智力竞赛的形式,来一场超级小组的选拔,具体的比赛规则是这样的:

  ⑴ 首先将全体同学分为两大组,在答题之前由每组为对方选择答题的符号,然后各组选一名同学来揭开题目答题。

  ⑵ 当该名同学在答题过程中感到有困难时,他将有三种求助方式:从课堂上任意一个人那里获得少许提示;指定本组的一名同学替他回答问题;和组员讨论两分钟然后做答。每种求助方式只能用一次,用完为止。

  ⑶ 每组答对一题加100分;答错本足不扣分但给对方组加100分。

  规则大家已经很清楚了,那么在进行超级小组的选拔之前,再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仔细研读课文,为竞赛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可以针对你们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好,现在开始。(5)

  三、问题探究

  1、第一组问题:

  好,时间到。在比赛之前,我希望听到同学们用充满自信的声音来回答我:你准备好了吗?好,超级小组选拔赛正式开始。首先请A组位B组选题。

  (1)人: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人类诞生之前的世界的?可以借助这幅图片结合文中的语句来描述。(天上有太阳、月亮和行星,地上有山川草木,还有鸟兽虫鱼。)

  (2)类: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语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是的,女娲造人的喜悦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无一不说明了,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了无限生机,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充满了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能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3)共:女娲造人共用了几种方法?(两种:用黄泥揉团成泥人;用枯藤挥洒泥点,甩出小人。)

  (4)创:女娲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创造人的?请结合课文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世间呢?)

  2、第二组问题:

  (1)风俗:将本文和课后所给的《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进行对比,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情节?首先请你给大家朗读一下这两则短文。(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作者的评述。)

  (2)丰富: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请侧重任意一方面来具体谈一谈、(言之有理即可,但要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谈。示例: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3)特殊:课文中多次提到人类诞生之后称女娲为妈妈,作者这样写什么特殊含义吗?(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所以作者要将女娲塑造成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的形象来歌颂。)

  (4)生存:女娲是如何解决使人类继续生存下去这个难题的? (把人分为男女,让人类自己去创造后代,使人类得已延续下去。)

  3、第三组问题:

  (1)有人说:想像是人类最美的花朵。作家袁珂就采撷了想象这朵花,运用于自己的文章,使神具备了非凡的创造力,也表现了人类许多美好的品质,如质朴、活泼、勤劳、充满活力和智慧。同时借助想象的翅膀让全文洋溢着一种喜悦感。从中,我们明白了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下面,通过这组必答题,来看一看哪一组能够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在此之前,先来总结一下分数。

  (2)小猪: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和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3)眼镜蛇:在两分钟之内,根据大屏幕上所给出的图案说出你由此联想到的事物,每说出一种事物加50分。

  四、总结(1)

  被誉为创造学之父的奥斯本曾说过: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神话中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无论人类是由女娲创造的或是从猿人进化而来,无论是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生命本身的就是个奇迹,让我们共同努力,将奇迹变为永恒。

  【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袁珂

  慈爱、辛劳

  女娲 母性 爱

  勤劳、智慧

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 篇8

  2

  语文组李庆宝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为此,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了神话《女祸造人》作为本节课材料,对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力的训练。

  成功之处:      

  有教育机智。当天,全年级学生都欢欢喜喜去财大看话剧,仅留下上课的这个班不能去,学生们老大不高兴,又加上突然下雨,天气很冷,学生冒雨跑到阶梯教室。我一下想到学生昨天刚兴高采烈地学习吟唱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即让语文科代表黄伊伊领唱。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1、点击了学生的兴奋点。

  首先,选的文章是神话传说,是六年级学生最为感兴趣的。

  其次,课前唱歌让学生情绪由阴转晴,进而让学生讲自己看过或听过的神话故事,课堂上晴朗起来,再由师以“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我的祖先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几个问题将学生阅读欲望撩拨到极致。

  2、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讲故事,创编神话故事等比赛形式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点带面,全体参与,让学生在竞争中各有所得。

  3、联想、想象能力的迁移。最后环节让学生创编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每个小组都热火朝天,七嘴八舌,更有几个小组提出创编课本剧,并当堂表演,将整个课堂气氛拉向高潮,学生潜能得到极大挖掘。

  不足之处:

  1、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几个教学环节皆在老师主观引导下进行。尤其当下课铃响起,而学生课本剧的表演正浓,学生们和听课老师们也正听得如痴如醉时,我却因为是公开课而打断学生的表演。后来虽然又让学生继续表演,但已影响了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贯彻“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课改观念。

  2、课堂评价不到位。如有学生提出“女娲到哪去了?”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对以神话形式解答的学生,我没能给予肯定,只对一位回答“女娲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学生极其赞赏。这个评价说明我本身的教育机智不够,对问题的认识较窄。学生刘莫的点评非常不错,可我没能充分赞赏。

  3、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

  在学生质疑这个环节,学生问题较多,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思想。

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想象丰富的神话,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扩写,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全文浅显易懂,能够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并透过与《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比较理解神话中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然后让学生品味文中想像语段,从中感悟出人类诞生的一种喜悦感,最终体会到神话的潜力。为了开拓学生视野,能够让其在课后收集一些人类诞生说的不同说法,让学生明白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潜力目标: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并能加以想像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感悟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2、你明白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人类诞生说法)

  教学方法:

  课堂上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采用讨论法。

  教学课时:

  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从古到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搞笑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想像与严密推测,猜想着人类诞生。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先谈谈你们了解了几种人类诞生说法?(同学们能够用简短的语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阐述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海猿说、外星人说……)

  这天,我们来看看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2、让学生仔细品味课后练习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然后请一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资料。

  3、请学生评定复述者优缺点,补充遗漏处。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整理归纳。

  1、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提示]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②人造出来之后欢喜场面;

  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④作者的评述

  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个性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提示]此题目的让学生明白这些情节是想像而得的。让学生透过讨论了解到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因无法对人类诞生做出解释时,但又想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想像来解决,这也正是神话故事的亮点。

  3、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像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如: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述最见作者的想像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然后针对“喜”字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感受人类诞生好处: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机;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孤独;有了人类,世间才有温情……。从而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要珍爱生命等。

  四、比较阅读,拓展练习。

  在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神话。这两神话,你更喜欢哪一,并说说理由?(结合综合性练习中的参考资料:《伊甸园里》)

  [提示]要求学生能够从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分析,都能够。

  五、课堂总结。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神话,其实,这些神话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这也是我们人类文化的宝藏。而如今,当我们应对广大世界,依旧还存在许多未知领域,这就需要同学们去探求,也许你们将来会从中体会到喜悦。

  六、布置作业。

  1、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完善好有关人类诞生说法的资料;

  2、出示简短《精卫填海》故事,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扩写这则故事。

  七、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娲、藤”两个字。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

  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了精彩与生机。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2.教师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3.认识人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经历,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4.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

  ⑴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⑵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

  ⑶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6.教师小结导读:让我们带上问题去阅读,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解疑,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独立阅读及合作交流。

  ⑴.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多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解疑。

  3.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

  (2)理解词语意思: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灵机一动:指心思灵巧,稍动脑筋。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绵延不绝:延续不断,文中指世代相传。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堪,表示程度极深。

  ⑶针对质疑,逐题解疑,感知故事内容。

  ①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不够生气蓬勃。a.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可是单单没有人类.b.有一天,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棒榛的原野上,看着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C.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②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两,放到地面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女蜗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延续下来了。)

  ③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4)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天地开辟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间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于是出现了女娲。女娲同样感到孤独寂寞,她用捏成了像自己一样的生物,这个生物一触地便活了起来,而且还能叫“妈妈”。女娲非常欣喜,她把自己创造的这人个生物取名叫人。接着又造出了许多这样的人,又想出办法把小人分成男女,让他们自己去繁衍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了。)三、畅谈感受,体会写法

  集体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引导品析文中重要细节

  ①女娲的智慧。

  ②女娲的仁爱。

  四、课堂小结:

  女娲心怀仁爱,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创造了人类,并使人类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有了人类这种聪明而美丽的生物,大地变得生气蓬勃起来。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真是人类的好母亲啊!

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 篇11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则神话《女娲造人》,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二、说教法

  1. 教法分析

  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 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过程

  1、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2、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

  3、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①比较阅读

  (目的是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②找一找,谈一谈

  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目的:体会这则神话丰富、生动的情节和语言,进一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③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目的:使学生体会“人来到世间”的欢欣)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女娲造人的辛劳与执着,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④女娲形象分析

  (目的: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⑤ 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过程作另一种推测。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目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分四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⑥思考: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目的:通过比较了解各民族对自身起源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师小结:对于自身起源问题,世界各地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可是,在远古完全隔绝状态,东西方的想像竟然这样相似,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

  ⑦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

  (目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展示:(多媒体)

  人类起源学说: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最新的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

  4、作业:

  ①参考有关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论文;

  ②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感悟小结:

  (目的: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拼搏,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①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①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③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①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②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③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词语解释

  揉(róu):

  1、用手来回擦或搓:~擦。~搓。~眼睛。

  2、团弄:~面。~泥球。

  3、使木弯曲:~轮(使木弯曲制作车轮)。“~木为耒”。

  4、古同“柔”,使降顺。

  荒凉(huāng liáng):荒芜冷落。形容旷野无人的景况。

  寂寞(jì mò):冷清孤单;清静

  莽莽(mǎng mǎng):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莽莽群山

  蓬勃(péng bó):繁荣,旺盛。

  澄澈(chéng chè):清澈,水清见底。

  掺和(chān huo):掺和,混杂。犹言参与、插手。

  非凡(fēi fán):、出色的或突出的

  气概(qì gài):名词,意思是正直豪迈的态度,或者在某种活动中或生存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

  灵敏(líng mǐn):1、具有容易受影响或受感动的能力;能够显示微小差别2、头脑机敏

  泥潭(ní tán):通常为暴风雨所留下的小污水坑。

  绵延(mián yán):有连续不绝和弥漫延续等义。一直延续到完结,中间未曾间断(多用于形容山,如:绵延的山径/群山绵延千里)。

  神通广大(shén tōng guǎng dà):神通:原是佛家语,指神奇的法术。法术广大无边。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褒义)

  灵机一动(líng jī yī dòng);灵机:灵活的心思。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褒义

  眉开眼笑(méi kāi yǎn xiào):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课后反思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为此,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了神话《女祸造人》作为本节课材料,对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力的训练。

  成功之处:

  有教育机智。当天,全年级学生都欢欢喜喜去财大看话剧,仅留下上课的这个班不能去,学生们老大不高兴,又加上突然下雨,天气很冷,学生冒雨跑到阶梯教室。我一下想到学生昨天刚兴高采烈地学习吟唱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即让语文科代表黄伊伊领唱。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1、点击了学生的兴奋点。

  首先,选的文章是神话传说,是六年级学生最为感兴趣的。

  其次,课前唱歌让学生情绪由阴转晴,进而让学生讲自己看过或听过的神话故事,课堂上晴朗起来,再由师以“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我的祖先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几个问题将学生阅读欲望撩拨到极致。

  2、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讲故事,创编神话故事等比赛形式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点带面,全体参与,让学生在竞争中各有所得。

  3、联想、想象能力的迁移。最后环节让学生创编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每个小组都热火朝天,七嘴八舌,更有几个小组提出创编课本剧,并当堂表演,将整个课堂气氛拉向高潮,学生潜能得到极大挖掘。

  不足之处:

  1、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几个教学环节皆在老师主观引导下进行。尤其当下课铃响起,而学生课本剧的表演正浓,学生们和听课老师们也正听得如痴如醉时,我却因为是公开课而打断学生的表演。后来虽然又让学生继续表演,但已影响了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贯彻“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课改观念。

  2、课堂评价不到位。如有学生提出“女娲到哪去了?”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对以神话形式解答的学生,我没能给予肯定,只对一位回答“女娲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学生极其赞赏。这个评价说明我本身的教育机智不够,对问题的认识较窄。学生刘莫的点评非常不错,可我没能充分赞赏。

  3、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

  在学生质疑这个环节,学生问题较多,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思想。

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 篇13

  领略神话魅力 培养想像能力

  ——《女娲造人》探究性教学案例实录

  襄阳区黄龙中学 李华枝

  参与学生:黄龙中学七(4)班

  教材内容简析

  本课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问题导入   各谈看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我们都是人,但你们知道人是从哪里来的吗?

  生1:是从猿猴变的。

  生2:是女娲造的。

  生3:是上帝造的。

  生4:是神创造的。

  生5:是天使造的。

  ……

  师:对于这个问题,古往今来,有神话的回答,也有科学的解释。从神话方面来说吧,中国神话说是女娲创造了人,西方神话说是上帝创造了人。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我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吧。

  阅读深入 各提问题

  师:我这儿有一幅女娲的画像(展示图画),美不美?

  生齐答:美。

  师:你们也可以将她画的更美,女娲是一个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和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让我们一起步入神话的殿堂,走进“女娲造人”的故事。

  (同学们随着音乐轻声朗读课文,读完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生6: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生7:女娲为什么造出来的是“人”?

  生8:女娲为什么给她心爱的孩子取名叫“人”?

  生9:女娲为什么要让男人和女人配合创造后代?

  师:同学们的问题很多,就刚才提出的问题谁能主动回答一下?

  生10:我回答第一个问题: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是因为女娲在这个世界上感到很孤独,她想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让世间显得生机勃勃。

  生11:我回答第二个问题:女娲为什么造出来的是人?因为这是一篇神话故事,允许虚构或想像,神话是一种美丽的向往,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生12:我回答第三个问题:女娲为什么给她心爱的孩子取名叫“人”?我觉得“人”这个字是象形文字,像人的模样,上半部是人的上半身,下半部是人的两条腿,“人”由此而来。

  生13:我回答第四个问题:女娲为什么让男女配合创造后代?这个想法已经接近于现代科学了,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嘛,我们每个人不就是父母的结合体吗?

  师小结:同学们的问题提的好,回答的也很精彩,我为你们奇异的想法而叹服。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分几步展开想像的呢?

  生14:我觉得分三步:女娲为什么造人?造人的方法是什么?怎样让人一直生存下去呢?

  生15:我觉得分四步: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2、女娲是怎样造出第一个人的?3、怎样才能造更多的人呢?4、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

  师:我觉的两位同学分析的都对:一位是概括分,一位是具体分,我们暂且按第二种分法吧。谁能回答这四个问题呢?

  (同学们跳读课文,很快找到了答案)

  点评: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化被动为主动,很好。

  课文分析 共同探究

  师:我有两个问题,我们共同探究一下(可分组讨论)

  第一个:女娲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作者又赋予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她又是一位母亲的化身,女娲创造了人,使她得到了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我们姑且把她视为一个“人”吧,说说看,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6: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人。

  生17:是一个工作勤奋的人。

  生18: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生19: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生20: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生21:是一个有智慧、极其聪明的人。

  生22:是一个手非常巧的人。

  生23:是一个考虑周全的人。

  ……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全面,看来对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透彻。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学过或看过许多神话,如《西游记》《封神榜》《嫦娥奔月》《春光灿烂猪八戒》等,明知道都是虚构的,但为什么还喜欢看,还那么吸引人呢?

  生24:因为她有趣。

  生25:因为神话给我们以教育意义。

  生26:她文学性强,故事很美,人物很形象。

  师:我归纳一下:神话之所以有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她文学性、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强,对我们有教育意义。

  点评:对课文进一步研讨,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理解更深刻,好。

  跳出课文 展开想像

  师:神话既然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对它的故事情节进行大胆的改造,请对课文的某一部分进行合理的想像,或许你的想法更高明,更有吸引力。

  生27:我对造人的方法提一些自己的看法。她既然造出了第一个小人,为什么不让这个小人帮她再造人呢?

  生28:她既然神通广大,为什么不叫天上的天兵天将帮她造人呢?

  生29:我想她应该让天下大雨,雨点溅落到地上,就是一个一个的小娃娃。

  生30:她本领既然那么大,我想她用手一指,地上的万物就变成人了。

  生31:她吹一口仙气,就变成一个一个的人。

  ……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神奇,这些方法的确比文中的方法高明多了,说明你们更聪明。那么我们再想一下:人类在不断进化,50万年前的人,形似猴子,与现代人外形和生活迥异,未来50万年以后的人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充分发挥想像力,请你对未来的人类外形和生活作一个合理的推测。

  生32:我想50万年后的人应该是没有头发吧,头发是烦恼丝,没有头发就不会有烦恼了吧。他们应该生活在没有战争,没有环境污染的世界上。

  生33:他们应该有三头六臂,聪明、有力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生34:他们穿着超薄的衣服,这些衣服既散热又保暖,随季节而变化。

  生35:他们不知道饥饿,生活在海底。

  生36:他们长着翅膀,想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自由自在。

  生37:他们的皮肤会变色,感情起了变化,肤色就会变。

  生38:他们住的房子吊在半空,想飘就飘,可以住在家里游览各地的美景。

  生39:他们的头应该很大,手很小,腿很短,因为多脑力劳动、少体力劳动的缘故。

  生40:他们像机器人一样有特异功能,是超能力的人。

  师:大家的想像很奇特,也千奇百怪,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把你的想像整理成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就叫“50万年后的人类”。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大家的合作,下课。

  点评:跳出课文的框框,给学生以想像的空间,开阔思路,培养能力,好。

  课后反思:

  上完此课,我不禁为学生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像而惊叹。我们不能拿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待当今的学生,他们怪奇的想法连我们老师也自愧不如,教学相长,此话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