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习课文过程中自主积累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会写6个字,并且做到端正、整洁,培养学生
2.体会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
四、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生了解:大禹是什么时代的人?他是谁?
2.生字卡片。
3.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大禹)同学们,你们知道大禹是谁吗?(学生介绍自己找到的资料,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并进行概括提炼。)
2.(板书:治水)“治水”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2课,看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书(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小伙伴读),有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助你。读完课文把生字画下来,再读一读。
2.小组同学在一起读生字卡片,互相帮助读准字音。
3.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可指读、开火车读、分组读)。
4.自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和同桌交流。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要治水?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为什么要治水?(第一自然段)
(1)播放录像资料:洪水泛滥的景象。
看完这段录像你的心情怎样?读一读“无家可归”这个词。
(2)如果你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最渴望的是什么?
(3)朗读第一自然段。
2.大家都渴望安定的生活。开山挖河,治理洪水,参加治理洪水的人多不多?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体会“成千上万”的意思,读一读这个词。
3.课件出示句子:“他们不辞辛劳,日夜苦干。”
你有什么感受?
4.大禹就是这成千上万人的首领,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词句做出标记。
5.集体交流,读中体会大禹的敬业精神:
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朗读。
(1)“……听见儿子在家里啼哭,他的心被牵动了。……”
他的心里在想什么?读一读“牵动”这个词。身边的人见到这种情景会对他说什么?他又会怎样回答?
(2)“他毅然转过身……”
请学生做一做“毅然转过身”的动作,说一说这个词的意思,读一读这个词语,再读句子。
(3)学生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进行表演。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重点词语:牵动、
望了望、毅然,帮助学生体会大禹的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自读,指名读。
(5)“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但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他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的模样。”
①第二次路过家门,大禹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不进去?
②第三次路过家门,身边的人又会说什么?大禹怎样做?
③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见过父亲,他会怎样问妈妈?
妈妈又会怎样回答他?(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
(从孩子的角度进一步体会大禹的敬业精神)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自读,指名读。
6.经过十三年的苦干,河道疏通了,河水被制伏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整体感知。
大禹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太久远了,但是他治水的故事为什么能流传下来?你们最想对大禹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大禹的精神是人们所敬佩的,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
(五)作业设计。
1.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你还知道上古时代哪些部落首领的事迹?可以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无家可归安定
不辞辛劳
日夜苦干
三过家门而不入敬业世代相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做猜字游戏。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做到有感情。
(二)词语积累。
学习课文后,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读或背给大家听。本课四个字的词语较多,要注意积累。
(三)自主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抢读生字。
2.独立识记。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忆。
(四)指导书写。
1.本课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可以重点指导。
2.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
左窄右宽:治洪淹但代
左宽右窄:引
3.教师范写。
4.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在“采蜜集”本上。
《大禹治水》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就叫大禹。
2.简介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姒姓,是鲧的儿子。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领导人们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据传,治水13年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后被选为舜的继承人,舜死后即位,其子启建立了夏。)
3.揭题:大禹冶水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小朋友,让我们一起听听录音范读,想想课文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遇到生字时,看着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读通顺课文,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自己喜欢的记号,可结合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也可和小伙伴讨论讨论。
2.自由初读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洪水 治理 害 老百姓 滔滔 淹没
冲倒 地形 挖通 仔细 劈开 引导
被 制服 伟大 英雄 感激
着重指出:
治(zhì)、制(zhì) 翘舌音,
仔(zǐ) 平舌音。
姓(xìng)、形(xíng)、通(tōng) 后鼻音,
引(yĭn) 前鼻音。
多音字:
没有 没,读méi; 淹没 没,读mò。
跌倒 倒,读dǎo; 倒立 倒,读dào。
被:衣字旁。
(2)这些词语,你们已经读懂了哪些?(学生交流)
洪水:河流因大雨或融雪而引起的暴涨的水流,常常造成灾害。
滔滔:形容大水滚滚。
地形:指地面起伏的形状。
(3)齐读生字词。开火车读、小小组读、同桌交换读。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准。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读了课文,你能将序号填在下面的括号里吗?出示幻灯:
( )洪水危害老百姓。
(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 )大禹13年治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
( )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
五、课堂作业
1.根据下面多音字的读音,给它们组个词。
倒{dǎo( )
dào( )
没{méi( )
mò( )
2.给下列字口头扩词。
形( )( )( )
辛( )( )( )
伟( )( )( )
害( )( )( )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一)复习检查
1.首先我想考考大家前面一课的学习,字词掌握得好如何了?
小朋友们请看(多媒体出示词语)
哪位小朋友想来表现给大家看看的?指名读、齐读
2.经过刚才的检查,小朋友词语是掌握得不错,但是,字词掌握就是为了运用的,下面老师还想考考你们到底是不是真的掌握了。
指名读课文。
(二)小品引入(故事引入)
下面想请小朋友们看一段小品(听一段故事),对我们的主人公有充分的了解后再来学这篇课文。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认读课文,提问:读了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2)你是从哪儿看出洪水很凶猛?
(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用课文中的词语说说)
滔滔 淹没 冲倒
(3)什么叫“无家可归”呢?
(无:没有,归:回来。由于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所以老百姓没有家可以回了。)
(4)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你再从文中找找看。
(很久很久以前-四千年前)
(5)朗读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要重读?为什么?
《大禹治水》教案 篇3
课题:15、大禹治水
本课初备
课时
共2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正确朗读课文课前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简介大禹 理解课题 2、初步了解大禹 二、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指导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读分段试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音。 治理、洪水 害 老百姓 地形 挖通 被 制服 伟大 滔滔 淹没 冲倒 房屋 仔细 劈开 感激 英雄 3.范读课文。 出示口头填空,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 ),三次经过家门都没 三.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组织讨论第一自然段: (1)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 (3)“无家 可归”是什么意思? (4)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指名朗读。 4、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并指名朗读。 (2)引导学生进行字形记忆方法。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滔滔洪水 引入大海 无家可归 安定日子练习设计: 1、把音节补充完整。 x___ x___ __i __ y___ __ 雄 形 久 理 引 治 2、多音字组词。 倒没 do( ) mi( ) do( ) m( ) 3、比一比,再组词。 治( ) 理( ) 形( ) 到( ) 制( ) 里( ) 行( ) 倒( ) 秀( ) 被( ) 洪( ) 代( ) 季( ) 袒( ) 红( ) 带( ) 4、扩词 治( )( )( ) 通( )( )( ) 制( )( )( ) 伟( )( )(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 二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15、大禹治水
本课初备
课时
共2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培养学生为别人造福的观念。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二段大禹治水的经过。课前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检查字的结构?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正音。 2.引导提问: (1)大禹是怎样想的? (2)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3)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辛苦? (4)“千山万水、千心万苦”中的千、万是指什么?说明了什么? 3.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找出表示数量的词。 (3)这些数量词都强调些什么?表现什么? 4.第四段 (1)指导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引导提问: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3)指导全班同学再次齐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 1、引导背诵。 2、自由练习。指名背诵。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九十九座大山 九十九条大河 一心为民练习设计: 1、 背诵课文。 读一读,抄一抄。 洪水 冲倒 治理 很久很久 地形 引导 父亲 伟大英雄 2、按要求填空: 洪:有( )画,第七画是( ) 父:有( )画,第三画是( ) 理:有( )画,第十画是( ) 3、阅读课文片断,回答问题。 禹下决心要( )。他走遍了( ),仔细地察看( )和( )。他吃尽了( ),带领( )挖通了( ),劈开了( ),( )流入了大海。 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②这小节主要写( )。 ③写出“千×万×”的词语( )( )( )( )。
《大禹治水》教案 篇4
作者:ygr 发表时间:2004-4-29 阅读次数:500
【教学分析】
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教学要求】
1、 德: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学会本科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
2、 简介大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 检查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 范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
4、 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 ),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
三、细读课文。
1、 指名读课文。
2、 讨论:
(1) 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 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
(3) “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4) 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 指导朗读。指名读。学生练习。
四、教学生字。
1、 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 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
五、作业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抽读生字卡片。
2、 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细读课文。
1、 第2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大禹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
(3) 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4)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辛苦?
(5)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不是指一千和一万,说明什么?
(6) “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表示什么?
(7) “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说明什么?
(8) 想一想大禹可能会吃什么苦?
(9) 知道朗读。
2、 细读第3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找出表示数量的词。
(3) 这些数量词强调什么?表现了什么?
(4) 知道朗读。
3、 细读第4段。
(1) 齐读课文。
(2) 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
(3) 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4) 齐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
1、 引导背诵。
2、 自由练习。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多音字组词。(出示小黑板)
2、口头扩词。
治( ) ( ) ( ) 久( ) ( ) ( )
理( ) ( ) ( ) 伟( ) ( ) ( )
二、教学生字。
1、 教学字形。
理、形: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指导“伟、雄”的笔顺。
2、 指导书写。
3、 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读一读,抄一抄。
洪水 冲倒 治理 很久很久
地形 引导 父亲 伟大英雄
按要求填空:
洪:有( )画,第七画是( )
父:有( )画,第三画是( )
理:有( )画,第十画是( )
姓:有( )画,第三画是( )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背诵课文。
《大禹治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能运用扩词、联系课文、生活实际等方法辨析同音字“治、制”,理解“英雄、伟大英雄、代代相传”等词语。继续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的读书习惯。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第二、三自然段。
设计理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数量词的运用,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教学过程:
一由词入手,引入文本的学习
揭示课题: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四课——
1看大屏幕,(屏显:治 制)一起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2平时遇到同音字,你是怎么区分的?
3小结:遇到同音字,我们常常可以运用比一比、组几个词的办法来进行区分。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治:治理、治水、治病、医治、治疗
制:制服、制造、制作、制度、制止
4 (红色显示治理、制服)这是课文中的两个词语,看看它们分别出现在哪两句句子中?
出示: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洪水被制服了,……
6 指导感情朗读。(简单点,指名两生读就行)指导:上一句:当你下决心要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表现得非常坚定,来,请你坚定地读一读!下一句:当我们看到凶猛的洪水被人类所制服时,我们一定会高兴得喊起来……
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你知道禹为什么下定决心要治理洪水吗?指名学生回答。你看见过洪水吗?那就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洪水的危害!(播放洪灾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课文哪一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找到后大声读出来。
2 (点红色治理)出示第一自然段: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3指导读好词:(描述渲染:)刚才同学们都感受到了,这洪水来势多么凶猛啊!波涛滚滚,一路咆哮,真是洪水——滔滔,它所到之处,农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害得老百姓只能四处流浪——无家可归(边说边显现红色:滔滔、淹没、冲倒、害、无家可归)
4 指导学生先读好“滔滔”“无家可归”等词
4 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评读激励: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我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拖儿带女地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
三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过渡: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了洪水就像一头猛兽,摧毁了老百姓幸福的家园。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大禹挺身而出,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在经过13年的艰辛治理后,洪水终于被——,(回到红色制服处的省略号,点出第四自然段的文字)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安定的日子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啊,老百姓该有多么感激大禹啊!
2 朗读训练:你能读好这段文字吗?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读出高兴、感激之情)
3红色显示英雄,你见过英雄吗?见过哪些英雄?
小结:英雄就是不怕困难、勇敢顽强,为人民谋幸福的那些人,(点伟大),我想应该是付出的努力更多,为人民作出的贡献更大的那些人。让我们读好这个词:伟大英雄
四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过渡:大禹就是这样的一位伟大英雄,你知道人们为什么称大禹是伟大英雄吗?你能从课文哪些自然段中找到答案,谁先找到就大声读出来,老师叫停你再停,好吗?
2 自由读第二三段后(出示文字)齐读
3 想象朗读第二自然段:
(1) 引读: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他吃尽了——,走遍了——,为的是——;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劈开了——,终于将——
(2) 理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红色显现)这里的“千”和“万”是确指一千、一万吗?那是指?指导读好词:千辛万苦、千山万水
(3) 小组交流:同学们想象一下,大禹会遇到哪些困难,哪些危险呀?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提供想象情境:当他所带的干粮吃完了,只能……;
当他来到悬崖边,一条河挡住了去路,他就……;
当他在森林里查看地形的时候,一只又高又大的黑熊向他扑来……
……(交流时给予奖励:想象之星、说话之星,朗读时奖励朗读之星)
分句指导:为了寻找治理洪水的最好办法,大禹付出了多少艰苦的劳动啊!引导学生突出“吃尽、走遍、千辛万苦、千山万水”
治水工程是多么的浩大!引导学生突出“挖通、劈开、九”(相机介绍禹的治水方法)
(4) 指导朗读本段:大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英雄啊,为了制服洪水,他克服了许多常人受不了的艰难困苦,做了许多常人做不到的事儿。让我们边想象边把这段话读好,好吗?
4朗读感悟第三自然段
(1)在大禹治水的这么多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课文中就给我们讲了一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同学们快读读看!(出示文字)
(2)完成填空:
禹在外治水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3)体会数字表达的精妙:十三年有多长啊?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
重点指导第二句: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伤心、责怪、觉得父亲了不起……)读出他的感受,行吗?
(4)指导朗读: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是,他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再来好好读读这段话。
五 再读最后一段,升华情感
1 出示最后一段,引读,在大禹的不懈努力下,洪水终于被——,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大家——。
2 说话训练: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
3 小结:同学们,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故事,已一直流传到公元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永远记住大禹勇敢顽强、一心为公的精神!
4 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无比崇敬之情,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六:积累与拓展:
1 写出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这样的词,越多越好:
千万 千万千万 千万 千万……
2 有兴趣的话,想办法找一找、问一问:
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为治理洪水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
板书设计: 吃尽千辛万苦……
大禹治水
(代代相传)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两个多音字的字音,认识一个新偏旁。
3、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目标达成方式:
学习字词,质疑解疑,了解课文大意,引导学生分析治水方法的科学性与辛苦,初步体会大禹“伟大英雄” 形象。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大禹是人们对禹的尊称。板书“治水”,齐读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了解的吗?
——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怎么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读准,读好
(注意多音字“没、倒”;后鼻音“姓、形”、翘舌音“治、制”)
(1)滔滔 淹没 冲倒 房屋 仔细 劈开 感激 英雄
(2)害 老百姓 地形 挖通 治理 洪水 被 制服 伟大
三、细读课文:
1、带着刚才的问题去用心读读课文,找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问题的答案。
2、组织交流:把你们读书的发现跟大家交流一下
大禹为什么治水?
个别读第一段,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简单交流后总结并板书:水害
大禹治水的结果?
个别读第四段——大禹制服了洪水 板书:制服 指导理解“制服”
师指板书:现在你们迫切想知道什么?——大禹如何治理洪水的? 板书:治理
大禹如何治理洪水的?
个别朗读后出示第二段
1、 大禹是怎么做的?(学生说后显示填空,指导用“先…然后…接着…最后…”句式练说)
2、大禹的父亲鲧用什么办法治理洪水?——“堵”的方法
大禹用的是什么办法治理洪水?——“引导”的方法 板书:引导
从哪儿看出是“引导”的方法?
▲察看水流和地形——观察水流和地形,分析洪水泛滥的原因,思考如何约束住水,让水听从人的指挥,服从人的管理……
▲挖通大河,劈开大山——让水走它能走和该走的地方,而不随便、任意跑到它不该去的地方……
3、大禹为什么用“引导”的方法治理洪水?
▲与第一段和图片联系起来理解——
学生再读第一段(评价: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
图1:洪水就像一头猛兽,波涛滚滚,一路咆哮——堵不住
图2:即使“堵”住一处,还会在另一方泛滥成灾
(老百姓拖儿带女地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洪水害得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
过渡: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大禹挺身而出,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 (指板书)用“引导”这个科学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欣赏洪水被制服后的情景。
(师描述:大禹经过观察、分析、思考,最终挖通大河,劈开大山,引导百川乖乖地东归大海,同时还发挥了水“灌溉农田、滋养民生”的作用,春来播种,秋有收获,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接读第二段
2、再读第二段:你还能读出什么? 理解“千辛万苦”
(1)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吃了辛苦,走了山水……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
(2)交流感受:同学们想象一下,大禹吃了哪些苦吗?(困难、危险以及怎么克服的)
提供想象情境:
▲察看水流和地形的过程中——
饿了……渴了……困了……脚上磨出了血泡……攀爬悬崖峭壁……
(理解、读好走遍 、吃尽)
▲在挖大河、劈大山的过程中,与老百姓同吃共住,起早贪黑,黑了瘦了生病了累倒了……
(3)他为什么要吃千辛万苦——再引读第一段(洪水泛滥、制服洪水)
(4)指导读好词:千辛万苦、千山万水
3、指导朗读本段:
大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英雄啊,他克服了许多常人受不了的艰难困苦,做了许多常人做不到的事儿,(吃尽千辛万苦、排除千难万险)用科学的方法制服洪水,束缚住凶猛的洪水,让滔滔的洪水乖乖地听从人的指挥,服从人的管理。让我们边想象边把这段话读好,好吗?
4、朗读感悟第三自然段
(1)在大禹治水的这么多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课文中就给我们讲了一个“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故事,同学们快读读看!(出示文字)
(2)完成填空:
禹在外治水( )年,曾经( )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 )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 )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3)体会数字表达的精妙:十三年有多长啊?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
指导朗读: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是,他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品质! 板书:伟大英雄
让我们再来好好读读这段话。
再读最后一段,升华情感
1、引读,在大禹的不懈努力下,洪水终于被——,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大家——。
2、说话训练: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
3、小结: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永远记住大禹勇敢顽强、一心为公的精神!
四、指导写字:
1、词语:害 老百姓 地形 挖通 治理 洪水 被 制服 伟大
2、生字:害 通 姓 形 治 理 洪 被 制 伟
(1)整合生字发现规律:8个是左右结构,部首写得窄,偏旁写得宽。
(2)根据学生需要指导书写描红“制、通、被”
《大禹治水》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南京力学小学 赵 萍 2008年10月17日
一、我读《大禹治水》
禹治水与父亲有关。禹的父亲鲧治水9年,采取堵的办法,却没制服洪水,落得个被舜处罚的下场。禹正是从父亲失败中吸取了教训。
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与临危受命,与当时的环境“老百姓无家可归”有关。
大禹的名字世代相传,因为他让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本课在写作上很有特点。除了首尾段对比,突出重点之外,数量词的运用对突出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明显,对这种语言形式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后第4题的安排可能也有此用意。
除此而外, “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条大山”。正是大禹“千辛万苦”的治理,才使无家可归的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才使百姓非常感激、才代代相传他的名字。
二年级孩子对此没有体验。(老师也没有)他们如果与自己百般呵护的父母对比,简直无法理解大禹的所作所为。那么就只好让他们找找百姓们为什么感激大禹的原因了?
本课的生字有10个,只识不写的也有12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二、我对《大禹治水》的预案的阐释
《大禹治水》这个神话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公、为民造福的顶天立地的古代伟大英雄的形象。大禹的这种奉献精神在当今社会很有必要发扬光大。此外,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条理非常清晰。
在钻研教材时,我发现课文中可圈可点的词句很多,如“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治理、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九条大河、九座大山、引导、制服、安定、感激、伟大英雄、代代相传”以及“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中的数字的理解与体会。
如何抓住一个关键词语、找好准确的切入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想想我校张老师《梅兰芳学艺》抓住“勤学苦练”一词,在文中找到表现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句子来朗读体会,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发言、朗读,教师适当的点评,无疑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堂。《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从构段方式上与《梅兰芳学艺》完全一样,但是反映人物的形象的表达方式上,《大禹治水》比《梅兰芳学艺》要复杂得多,如果在《梅兰芳学艺》课文学习后再来学《大禹治水》,从学习方法上是一种承接,从潜词造句等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引领学生体会数字的作用,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会更加丰满。
阅读任务的完成是同构还是异构?我在揣摩校长让我选择《大禹治水》这课来上节学校教研课的意图后,决定还是抓住“伟大英雄”这个词语,从“引导洪水流入大海——治水方法的科学性”、“治水不辞辛苦——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为公”三个层面来理解大禹的“伟大英雄”形象,采用与张老师不一样的 “以面击点”的方式(我将张老师的方法归纳为:以点找面),因此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重点放在 “大禹如何治理洪水制服洪水”这一主要问题牵引下的“引导洪水流入大海——治水方法的科学性” 、“治水不辞辛苦——为民造福” 两点上。因为我以为:大禹治水不辞辛苦从文字中很容易找到并且比较好体会,所以我将教学难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学性”上。
识字写字教学,我分三步走:
1、初读后教学生字新词的音,关注前后鼻音与平翘舌音;
2、学完“课文” 后引导学生将生字进行结构上的分类后,启发、鼓励学生发现、总结——8个左右结构的生字“部首写得窄,偏旁写得宽” 的特点;
3、教师指导由学生需要教的三个字:笔顺易错的“制” 、笔画易错的“通” 、有新部首且笔画笔顺都易错的“被” 。
三、教师听课后相关数字统计分析
南京市力学小学“研究性课堂”课堂观察表i:关于教师提问观测
问题种类
一
二
三
预设性
问题
生成性
问题
主干问题
枝节问题
单一性
问题
整合性
问题
个数(%)
15
65.2 %
8
34、8 %
21
91.3 %
2
8.7 %
16
69.6 %
7
30.4 %
简要分析:
课堂的绝大部分问题是预设好的问题,课堂的基本状况都在教师的掌控中,有生成性的问题出现时,教师善于抓住并引导学生向主问题靠,单一性问题与整合性问题比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教师注意在课堂上能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思考与发现。
课堂上的问题是从学生中来,教师抓住“大禹是如何治理、制服洪水”这一主要问题,先带领学生从大禹治理洪水的方法与步骤体会治水方法的科学性,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大禹治水的不怕辛苦的精神。对于治水方法的分析,由于比较难,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这个问题上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面、参与度不高,显得老师“引” 的痕迹重,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放在“体会大禹治水的辛苦”上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的特点。
四、我的反思
上完第一课时,我觉得:识字写字教学目标我分三步落实,过程清晰利落有重点,抓住难点,给学生既有方法的指导又有规律的总结,还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阅读理解上,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比较清晰,重点突出,例如: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后,按三个主要的问题:为什么要治水?怎么治水?结果怎样?我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再按这一思路讲解课文。但是,我没有平均使用力气,我把大禹治水的过程作为重点部分,让学生找出治水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学性。其间,在理解大禹“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一句时,引导学生找到大禹“引”的方法最终制服洪水,接着与父亲鲧“堵”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学性体现在“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后“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 ,最终不让“滔滔的洪水淹没农田、冲倒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其后,我再让学生对比读课文开头与结尾两段,还运用图片将“洪水来时的灾难”以及“洪水被制服后”让学生验证自己的想象、感官上强烈的震撼、对比,感受大禹运用“引导”这个方法治理治水的科学性;接着找到描写大禹治水不辞辛苦的句子,进行句式对比、朗读、体会。应该说:我的课堂操作努力实现课堂预设目标。
名师薛法根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中说:明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应该建立在对“课程目标、教材价值、学生实际”的研究与把握上。
是啊,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很多,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项目也很多,对教材教学价值的发掘与提炼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逐步明确与定位的过程。
学生实际对定位教学目标具有现实意义,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其间的 “距离”便是学生发展的空间,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过高,则造成教学中的“越位”,强人所难;教学目标过低,则造成教学中的“滞后”,低水平重复。“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能教”。一切教学目标的定位,最终都要归结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发展需要上来。由此,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必不可缺的工作。“了解学生”意味着我们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察言观色,敏锐地捕捉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逐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正是“研究性课堂”关注学生“学”的研究的真正目的所在。
《大禹治水》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自学、交流,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体会他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生字词。
2、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了解大禹治水的两方面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过渡:大禹治的是什么水?那是怎样的洪水呢?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人们心情如何?(指导朗读)
3、我们一起看看这可怕的洪水(看视频)。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其它原因。
1、大禹治水,除了来自自然灾害方面的原因,还来自哪方面?
2、指名说。
三、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体会大禹的精神。
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大禹怎样治理洪水的?
(1)指名回答禹带领人们做了哪些事?
(2)鲧采用了什么方法?是鲧办法好,还是禹办法好呢?
(3)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充分感受禹办法好。
2、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1)你觉得禹当时治理洪水容易吗?
(引导学生找句子,抓重点词语理解。)
(2)指导朗读 。
3、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1)比较句子。
(2)指导朗读。
(3)师讲述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4)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了解治水的结果。
1、治水结果如何?
2、屏幕出现洪水退后的美丽景色。
3、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出示禹画像,师:面对他,你想说什么?
2、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英雄们!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改堵为疏
历尽千辛万苦 舍小家、顾大家
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教案 篇8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1
《大禹治水》教学偶得
(许娜)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对课文的背诵,显然对此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以往的教学中,如果要求学生背诵,尤其是离学生很“遥远”的文字,孩子们就会表现出明显的畏难情绪,背诵的效率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前一段在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我使用“激将法”来激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学完了课文,老师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把它背会,装在自己的脑子里,细细品味。可是文章比较长,我担心背不会,毕竟我不比你们,你们这“八九点钟的太阳”正是记忆力最强的时候。谁来帮帮我,怎样才能快速地把它背会。
生:可以一段一段地背。
生:要边背边想。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m.diyifanwen.com
生:如果背到哪个地方忘了,可以打开书多读几遍,加深印象。
……(他们竟然把平时我教给他们的方法一一反馈给我了!)
师:同学们给我提了很多好主意,在这儿谢谢大家了。不过,我听别人说,如果背书的时候和别人进行比赛,可以加快背诵的速度。你们愿和我比着背吗?我想这么长的文章,一定有同学被吓怕了,要打退堂鼓的吧。(今天我故意耍了一招,瞧他们中计了吧?——)
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没有一个愿意服输的!
在这堂平常的课上,我有两点与大家分享:①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比教给他们具体的学习方法可能更有效,何况很多时候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可能他们早已知晓。比如背诵的方法,我不知道还能教他们什么“高招”,真要让我教,可能也只能是一些“陈词滥调”,如果我在课堂上把这些“方法”再重复一遍,那可真是“无效教学”,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呀,更何况,我们教的那些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高招”呀。②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无穷的,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决于我们老师的方法。只要我们老师动脑筋,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还愁“四十分钟”不够用吗?
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m.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自
《大禹治水》教案 篇9
尊敬的老师、朋友们:
大家好!
在介绍我的课例以前呢,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我对阅读教学的一度困惑:
很长一段时间,当我拿到一篇新课文的时候,我就犯傻了,就好像一个人被关在漆黑的屋子里找门,这里摸一把,那里摸一把,不知那里是边,那里是岸,这种感觉,唉!就叫酸。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杂志时,一只虫子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了,忽然跌落下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虫子,感慨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第二个人注视着虫子,禁不住叹气道:“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唉,可怜的虫子。”你们看,观察同一只虫子,得到的启示迥然不同。太阳在白天放射光芒,月亮在夜晚投射青辉----可见世界并不是简单的组合体,同样观察虫子,两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他们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但他们所获得的启示都是对的。那对待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否也是如此呢,我想不管面对怎样的课型,只要我们抓准了课文,让我们的课堂立足一个“趣”字;倾注一个“情”字;把准一个“创”字;落实一个“读”字。我们的教学就会条条大道通罗马!
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来看课例《大禹治水》。
【设计依据】
给孩子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宽松的舞台,让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让我按我的需要来学,让我用我的方式成功,让我爱我所爱,孩子必将还你一片蓝天。这样的课堂才能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的来学习。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上与其让人累着,不如让人乐着;与其让人闲着,不如让人塌实着。
根据以上的设计依据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具体的【教学过程 与教学策略】如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比较一下如果我这样问: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上一节课你都学了些什么?这样你不又瑞居在圣坛之上,而孩子又匍匐在讲台之下了吗?在不知不觉中已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用简短的过度语导入 第二部分的教学: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本课过度语的最大特点是将整个过程汇成了一条无声无息的涓涓溪流。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习课文的第一第二小节。
第一小节的教学以学生情感的梯度发展为主旋律。安排了这样三个环节:
读着读着,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课文第一小节。并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
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读着读着,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这一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个环节。请看----播放动画,范读课文。小朋友们,读着读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音乐是灵空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孩子们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好心的人给点吃的吧!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好心的人快来救救我吧!”我还看到了一个怀抱小孩的妇女,在洪水中艰难地行走着,哄的一阵大浪冲来,卷走了她怀里的孩子,她呆呆地站在哪儿,泪如雨下,不一会儿,她疯狂地冲向那肆虐的洪水,就这样也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这滔滔的洪水中。
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紧接着进入第二小节的学习。
第二小节的教学,尽可能的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空间还给学生;自由让给学生。也安排了三个环节:
尽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小节,看谁读得最认真,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问域宽,思维强度大,灵活性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交流汇报。
最令我回味的还是第三个环节,我把它介绍给大家:小朋友,请你们猜猜看,老师最喜欢第几句话?老师你最喜欢第一句话,NO,第二句话,NO TO,那肯定是第三句话了!YES!YES与NO的加入这不就是多学科的整合吗,使学生为之一震,从而精神倍增。一般按常理我会抓住—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等这几个重点词来进行教学。而在这里呢,我是这样来设计的:给老师一次机会,让我来读读这一句话,播放动画,范读他吃劲了千辛万苦……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呢,我们已经知道—大禹带领老百姓挖通了许多许多条河,劈开了许多许多座山,那在劈山挖河的过程中禹会吃那些苦呢?你看,老师带着微笑走向孩子,用智慧去开启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用生命去点燃生命,在师生完全平等的平台上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孩子情不自禁地说:“禹在挖山劈河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能会被毒蛇给咬了,给大老虎弄伤了;双脚常年浸泡在洪水中,会得一种病--关节炎;炎热的夏天,又没有空调、又没有电扇,会热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冻得浑身发抖……”
用情感填白式、故事连载式学习第三部分。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禹为了治理洪水,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13年,在这13年里(填读第一句话)1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孩子问: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不回去看一看,难道他不想自己的妻儿吗?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2这些问题不光是你不明白,连禹的儿子也不明白啊!(填读第二句话)
3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又会怎样回答他呢?你们看-提问的权利学生拥有,解疑的义务学生承担,这不就是主体性最好的落实吗!
以上只是情感的铺垫,精彩的是以下循循善诱地三次表演。指名试着表演---互相点评后同桌互演----配乐加动作表演。将表演活动设计成有梯度、有层次的螺旋式,符合学生的能力特点,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教学推向高潮----(配上音乐渲染气氛,设计一些动作再现生活—儿子在门前读书,妈妈在屋里缝衣服)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有一天,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娘,别人都有爹,我的爹在那里,他为什么不回来看看我们?娘强忍着泪水,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啊!爹不回来看我们,自有他的道理,等洪水被制服了,他一定会回来看我们的。这感人的一幕幕,渲染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趁着被燃烧的激情,我顺势推了一把:禹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孩子们一个个读得热泪盈眶。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样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于是用情感对比式学习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我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就这样,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
读着读着,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孩子兴奋地说:“现在我可高兴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再也不用四处去流浪了。”这样安排,与第一小节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轻而易举的又一次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激发了学生强烈得求知欲望。
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都在干些什么呢?(播放流动图)快来看呀!认为此处不必作太多的讲解,动静结合,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幸福美满的日子都是谁带来的,孩子们兴奋地高喊:大禹!所以(填读23句)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
不是说“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的祥和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学到这,难道你不想对大禹说点什么吗?大禹啊大禹-----由于激起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孩子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有的说,大禹啊大禹,你真了不起,滔滔的洪水都让你给制服了,人们永远感谢你;是你又带给了人们安逸的生活,你的美名流芳百世,长大后我要像你一样做个真正的男子汉;如果我也生在那个年代,我就会帮你出出注意,造很多水库,让你不用那么辛苦……
最后构建完美板块,升华情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制水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地呼唤他—大禹。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大禹治水》教案 篇10
【说教材】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5课,文章主要写了大禹治水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品质。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洪水的危害。第二段写:大禹怎样治水的。第三段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第四段写:大禹制服了洪水,成了代代相传的英雄。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针对二年级学生特点,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如下: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力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会读、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
3、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第一课时特点,我确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初步感受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说学情】
古代传说是学生感兴趣的,但其中的英雄形象很难在学生心中树立,这是时代的局限。为此,我力求在第一课时就让“大禹”的伟大形象在学生心中确立,怎么办呢?利用多媒体,要学生从一开始就牢记“大禹”的名字,并用书上的插图作为幻灯片的背景,让大禹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
【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本课时,试图使用如下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竞赛法等等。总之,想让学生在轻松、竞争的氛围中学习新知,陶冶情操。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禹的图片)这是谁?告诉你们,他是我国古代一位英雄的名字,(板书“大禹”)通过预习,你知道他做过什么?(板书“治水”)
2、齐读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可以同桌交流。(相机板书:为什么?怎样?结果?)
意图:用图像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自然结题。学会质疑是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力争做到:学生想了解的正是老师要教授的。
二、初读课文
(一)自读课文
要求:认真拼读生字,把课文多读几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意图:学生有疑问后会迫不及待地想找到答案,这时,让他们自己读书,满足了这种需要,同时,自渎课文也是在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消灭“拦路虎”
1、看书上的字,一齐拼读。
2、出示生字卡片,小老师领读。
3、一口喊出这个字。(齐读、开火车读)
意图:学习生字可以灵活机动,有学生齐读,有指名读,有开火车读还有小老师领读,形式丰富,学生感兴趣,学起来不枯燥,自然效果佳。
三、读书比拼
1、师生大擂台(分别读一句。)
2、下面,老师来做裁判,我们来一场男生女生大比拼,看看我们班的女生读书棒,还是男生读的强。
意图: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试较量中做到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四、解决问题
现在,黑板上的问题你弄明白了吗?课文中就有答案,找一找,并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意图:学生的质疑不是形式,此环节要学生在文中找答案,既读了书,又学会了整理答案的能力。
六、做操写字
看着这些字你想提醒别人注意什么?(相机写出这几个字)
意图:学生并不喜欢写字,在动笔前让学生动起来,做做写字操,活动了手指也调动了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在描红写字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展示学生的作业,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写好字。
《大禹治水》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8个二会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16 大禹治水
2、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把生字圈出来。
(2)把难读的句子画出来。
2、检查自读情况。
3、范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很凶猛?
看图说说洪水的疯狂。理解:滔滔、淹没。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3)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学生说说字形记忆方法。
3、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
哪一句写是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大禹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
(2)学习二、三两句。
①指名读第二,三雨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②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
(板书:走遍吃尽)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
③“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它表示什么?
“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了什么?
(板书:挖通劈开)
④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能苦呢?
⑤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齐读。
2、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表示数量的词。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板书: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
(4)指导朗读。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联系二、三自然段讨论。)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板书:制服洪水代代相传
(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扩词。
治久
理伟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1)引导自学部分生字。
(2)注意“久”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按要求填空。
洪:有画,第七画是。
父:有画,第三画是。
理:有画,第十画是。
姓:有画,第三画是。
四、作业 。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板书:
16 大禹治水
走遍 吃尽 挖通 劈开 制服洪水
13年 三次过家门 一次也没进 代代相传
《大禹治水》教案 篇12
一、看拼音,写词语。
chōnɡ dǎo jué xīn dài lǐnɡ zhì lǐ
ān dìnɡ wěi dà dì xínɡ bǎi xìnɡ
二、多音字组词。
mò( ) dǎo( ) xínɡ( )
没 倒 行
méi( ) dào( ) hánɡ( )
三、连线。
淹没 庄稼 察看 大河
冲倒 农田 挖通 地形
毁坏 房屋 劈开 洪水
治理 洪水 引导 大山
四、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
例:洪水把房屋冲倒了。 房屋被洪水冲倒了。
1、大禹把洪水制服了。 ________________
2、老百姓被洪水害苦了。 ________________五、照样子,写词语。
千(山)万(水)
千( )万( ) 千( )万( ) 千( )万( )
无(家)可(归)
无( )可( ) 无( )可( ) 无( )可( )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完成练习。
(一)
禹在外治水( )年,曾经( )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 )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 )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1、这段话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________很大。
2、假如你是和大禹一起治水的人,当大禹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你会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禹下决心要________。他吃尽了________,走遍了_________,仔细地察看___________。他带领_______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__________,引导_________流入了大海。
1、这段话有____句。
2、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3、这段话中有两个成语,你能找出来吗?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大禹治水》教案 篇13
课题 大禹治水 时间 2011年5月 课型 预习展示 授课人 吴凤芹 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才”、“仅仅”、“就”、“却”表达的语气。 3、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公而忘乐的奉献精神。 导学过程 相关知识及要求 第一课时 一、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读课文时,把不认识的字、词圈起来。 2、互相交流识字,查字典识字。 3、小组内互相解决不理解的地方。 二、借助有关书籍学习词语 1、自学(结合字、词典解释) 2、利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3、老师总结交流结果。 三、反馈(展示) <1>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倒塌、堵塞、临死、叮嘱、开凿、垒、长年、 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 <2>根据课文理解句子 为了治水,大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三次经过家门口,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3>通过朗读。积累知识 背诵你感兴趣的句子 本文介绍: 1、 神话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它是人类早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词。 2、大禹治水的事迹 大禹治水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携带自己发明的原始的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 朗读要求: 1、 读音、朗读正确 2、 吐字清晰 3、 有感情的朗读 背诵要求 1、 吐字清楚、无错别字 2、 有感情地背诵 3、 大方、自然
《大禹治水》教案 篇14
设计理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数量词的运用,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治、洪”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揭示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五课《大禹治水》。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录象、图片]:(述第一段课文)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有的躲到山上,住在山洞里,像野兽一样生活着,有的住在树上,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没有食物,只能吃树皮,吃草根!
二、细细品味,感悟大禹的英雄品质。
◎过渡:这洪水的危害真是太大了,该不该治?
▲学习第二自然段
所以--出示齐读: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1、(在治理洪水下加点)治理洪水,小朋友们,根据你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你认为治理洪水该怎么治呢?(指名2—3人回答)
2、说得不错,看来,小朋友对治理洪水都有自己的想法!是呀!治理洪水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那么禹是怎么做的呢!轻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师板书:---、○)
3、交流
(1)生回答相机出示第二句: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a、看图理解“水流和地形”。如果禹要仔细地查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那就要爬上高山,还得要趟过大河,你从哪个词看出禹爬的山多,过的河多呢?[板书:千山万水]
(出示图片)这么多座山,这么多条河,谁再来读读这个词!
评价:①太少了,还不够多。
②很多了
b、每座大山禹都要爬,每条大河禹都要趟,真是: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
c、小朋友看,老师这有两组句子:(出示)
①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
②他吃了千辛万苦,走了千山万水。
⑴仔细地读一读,第一句和第二句有什么不一样?(指名说。根据回答在“尽”和“遍”加点)
⑵你观察地真仔细,那少了这个字和加了这个字,有什么不一样呢?(指名说:加了这两个字,我们能知道禹他把所有的苦都吃够了,把所有的山都爬了,所有的河都过了)
⑶小朋友说得真好,读书真会想!确实象书上这样用了这两个词(指“吃尽了”、“走遍了”就写出了禹没有哪座山没有爬,没有哪座河没有过,什么样的苦都吃够了!)
⑷来,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特别注意要把划线上和加点的词读好了,读出我们对禹的敬佩、赞叹之情!谁来试一试!(2—3人)(指名,你读得真好,老师听出来了,你确实被禹感动了!还有谁想读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d、(投影:黄河流域水图)小朋友们看,这是黄河流域水图,黄河的上游在这儿,下游在这儿,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就是当时禹治理洪水时走过的地方。
①小朋友想想,禹生活在距离今天4000多年前的古代,当时的交通工具和劳动工具都是非常落后的,那么你能从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还要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这些词想一想,禹在治理洪水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又吃了哪些苦呢?指名说。
②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们互相说说。
(生小组交流)(生踊跃举手)
(①禹有可能被洪水冲走。师:(补充)有危险。②他的拐杖也有可能被洪水冲走。③有的时候没饭吃。④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有可能被蛇咬。⑤有可能吃不好,睡不好。⑥有可能陷进河里。⑦有可能走路不小心摔倒了。⑧有可能陷进淤泥里。⑨他的脚跟烂了,泡在水里,有可能溃疡。)
③老师一直在用心地听!我发现,有些小朋友是联系课文内容来讲的,有些小朋友是联系自己查到的资料来说。这都是很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说得真不错!
④为了让小朋友说的更好,老师还为小朋友设计了四种情境,你能选择其中的一种来练习说一说吗?(出示)
冬天,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禹。
夏天,烈日炎炎,禹。
清晨,人们还在熟睡中,禹。
深夜,人们已进入梦乡,禹。
⑤自己先在底下轻声地来练练!(指名说,师随机评价如“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听了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真的被禹感动了)
⑥是啊,为了治理洪水,他不顾惜自己的身体。由于长年泡在泥水中,他的脚跟都烂了,脚指甲也脱落了,大腿的皮在劳动时都磨破了。艰苦的劳动,使他的手起了水泡,长满了老茧。为了治水,大禹就是这样的不辞劳苦!小朋友想想,他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呀?生:为了大家!
⑦(动情地)对!为了大家,为了老百姓,为了老百姓的幸福,大禹吃的苦太多太多了,数也数不清,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⑧让我们完整地有感情读读这句话,老师相信你一定读得比刚才还要好!(1、2人)
◎过渡: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还只是治理洪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
(2)、[出示第三句]:
★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河流入了大海
a、这里的两个“九”是不是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呢?(这儿的九并不是九,而是指很多。)
b、那通过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在“挖通”和“劈开”下加点!)这些词你都想了什么,眼前又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说)
c、为什么要把这些河挖通,把这些山劈开呢?
[简笔画理解:挖通、劈开](小朋友看老师画图)
师板画两条大河,我们在两条河流之间挖一条大河。
当河水涨起来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挖的河流到这条大河,这条大河满了,还要挖通别的大河,这样一直挖下去,直到引导洪水全部流入大海。
③只是挖河还不算难,如果河与河之间还有山,那还要劈开大山。你见过大山吗?劈开大山容易吗?那可不像我们看电视里沉香拿的神斧,一劈就好了,看图,完全是用这一类的简单工具把山挖开,再用车子把石头、泥土运走。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山终于被挖开了,远远看去,大山就像是被劈开的一样。)
d、挖通一条大河,劈开一座大山已经够辛苦的了,挖通很多条大河,劈开很多座大山,那该是多么的辛苦啊!真是吃尽了——
[闪烁:千辛万苦]谁再来读读这个词语。要读得比前面还要辛苦。
这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来说的,第二句是写治水前的准备工作,第三句话是写治理洪水具体是怎么做的,这样写,多有顺序!多清楚呀!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读读这段话,读出禹的辛苦和他那顽强的毅力。
◎过渡: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还有个感人的小故事,[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
▲学习第三自然段
现在想不想听老师讲个故事呢?想!
1、好!故事的名字就叫《三过家门而不入》(板书)。听完后,老师还有问题问问大家呢!看看谁最善于倾听,善于思考了。
(师讲述故事,课件演示故事相关图片,配乐渲染气氛。)
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入看一看。禹第一次路过家门的时候,他的妻子正生了他们的儿子,禹在门口听见婴儿哇哇的哭声,他多么想进去看看自己的小宝贝啊!可是,治水的工程非常紧张。禹想了想,还是狠狠心,走了……过了几年,当禹第二次路过家门时候,他的孩子已经会叫爸爸了。
这一天,他的妻子抱着他们的孩子,站在家门口。孩子挥着小手叫:“爸爸,爸爸。”禹的眼眶红了,他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对她的妻子说:“好好照顾好孩子,告诉他,等洪水治理好后,我一定回来!”说完,又走了……这一走又是几年过去了。禹第三次路过家门的时候,他的儿子已经长大了。儿子想爸爸啊,看到禹回来了,高兴极了!他扑过去,紧紧抓住爸爸的手……
2、小朋友,你想一想,这时,禹的儿子会对禹说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禹的心里又会是怎么想,他会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哪位小朋友能把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呢?先和同学讲一讲。
(生互相续讲故事)
3、好,现在看哪位小朋友最会讲故事了。好,你来!
(①他的儿子会对他的爸爸说:“爸爸,您辛苦了!等我长大了,我就帮您一起治!”②禹的儿子会说:“爸爸,您辛苦了!您先进来喝杯茶再去工作吧!”师:多懂得体贴爸爸啊!③禹的儿子扑过去,紧紧贴在爸爸身上,说:“爸爸,您辛苦了!”爸爸听了心里高兴极了,感动极了!)
4、(诱导)这时,大禹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①大禹说:“治水的时间不能耽误,为了让平民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我治完水再回来。”②大禹还是狠狠心走了。)
5、小朋友们真会讲故事!真感人啊!你们说,难道大禹不想念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孩子吗?
6、是啊,他也是有感情的人啊,他也想念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孩子!但是为了治水,为了百姓的幸福,他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他治水十年,三次路过家门,却一次都没进过家门,他把自己的心都扑在了百姓的身上。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特别要读好这些数字。(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总结拓展,让英雄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1、师引述:[课件,书上洪水风平浪静图],经过大禹十三年的千辛万苦,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河水静静地流着,再也不能危害老百姓了,我们就说:[出示]洪水被……,老百姓有田种了,有房住了,再也不用在树上生活,再也不用在山洞躲藏,我们就说:[出示]老百姓过上……。”这幸福美满的生活是谁带来的呢?大家非常感激(加点)这位治水的[板书:伟大英雄]。
2、小朋友,此时此刻,你想对禹说些什么吗?
生:大禹叔叔,我要向你学习。
生:大禹叔叔,你真是个英雄!
生:大禹叔叔,你真伟大!
生:我要对大禹说,您千万不能累坏了身子,累坏了身子后谁帮我们治水呢?
生:大禹叔叔,我要学习您奉献的精神。
3、总结:
是呀,所以,后人尊称禹为“大禹”,完整出示第四段最后一句,齐读“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让我们连起来把第四段读一读,记住大禹的名字!
四、学习生字:治洪、
1、◎通过课文的学习,大家都牢牢记住了大禹的名字!接下来,我们学习两个生字:
2、出示:生字“治、洪”
3、仔细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指名说)评价:你真会学习,观察的真仔细!
4、你准备怎么记住他呢。(指名说)
5、怎么在田字格中写好它呢?
描红——临写,师巡视指导
先看(看清每一部分、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再描(一边描一边记每一部分、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临写--临第二个时与前面的比较比较,哪儿写的好,哪儿写的不好,再写第二个时改过来)
6、视频反馈:拿学生的作业本进行指导
7、好,象老师这样同桌的小朋友把习字册互相交换,也来评评,写得好的给他画个圈,写得不好帮他改一改!
板书设计: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
大禹治水伟大英雄
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教案 篇1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4
我教《大禹治水》
作者:华美的袍
《大禹治水》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五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学伊始,一切都很顺利。揭示课题,简介大禹,然后学生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
然后导入:“课文具体描写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谁来说说第一次的经过?”
一生说:“第一次是这样的:有一天,大禹经过家门口,他的妻子刚生下孩子。大禹听到孩子哇哇的啼哭声,可是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
意外出现了。一男生坐座位上就叫起来:“老师,大禹不是个好丈夫!”
“对!,还是个坏爸爸,连儿子都不看!”居然还有附和之声。
我咳了一下,说:“……怎么说呢,看你从哪个角度看问题了。”
“大禹难道不爱妻子儿子吗?”我引导学生继续学下去,“文中描写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口时,有个词语能告诉我们答案。”
一女生说:“深情!是深情一词!他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
我说:“对啊,大禹忙于治水,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他只能把对家庭的爱深藏在心了。大男儿顾大家而弃小家,这种精神就叫公而忘私。”
学生看着我的脸,听得很认真。
……
课后,我思绪万千。现在的学生的确与以前不同了,对于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看法颇为尖锐。我这样教,这样说到底好不好?我是否在不经意间拒绝、否定了属于学生自己的一些东西,一些思想。
《大禹治水》是一篇传统题材的故事。课堂上我下这样的结论,意在维护大禹的英雄形象,也是照本宣科。备课时我没预料到学生对大禹会有这种评价。而教过后想想,当我做出“大男儿顾大家而弃小家”这样的结论,其实是代表着一个终结、一种权威。学生会望而却步。学生会形成定式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是说,课堂里要有学生思想的声音。《教参》不能代替教师的想法,教师的想法不能代替学生的想法。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许我该给学生留下一些“空白”;也许他们这样看待大禹并无损于他的英雄形象;也许对于“英雄”的概念也是各有不同。教育的神圣之处在于引领学生到达一个个“驿站”,教育的艺术在于等待学生,留下空间,留下时间,让学生真正表达好自己的体验,留住“童言无忌”。如此,对人性的关怀,对个性的尊重,对创造力的启迪将不仅仅是一种形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老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嗨,理论说起来是一套一套,课堂中具体如何调控实施还真拿不准。只怕误人子弟啊。
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m.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自
《大禹治水》教案 篇16
【设计说明】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中--治水后"这一线索,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由于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指导法和情境教学法,在读中设境,在境中激qing,在情中悟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加深对作品内涵和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才智,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创新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交流,指导朗读,引发思考,合理想象,充分理解,体会提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没有了它,我们将无法生存,地球将一片荒芜.(板书:水)
然而,水也有发怒的时候,当波涛滚滚而来的时候,水就变成了一头咆哮的野兽,所到之处一片汪洋,这就是洪水.洪水带给人民无限的恐惧和不幸.
于是,勤劳智慧的人民与洪水展开了较量,开始了治理洪水的过程.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治水的古代传说:(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这洪水来势多么凶猛呀!)
2,指名读第一节.
3,引读,抓关键词:这洪水,一路咆哮,真是洪水 ,它来到田野,农田被 ,它来到村庄,房屋被 ,大地成了一片汪洋,这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园,人们只好拖儿带女,四处流浪,再也没有了幸福的生活,老百姓们 .
4,再指名朗读.
5,小结:这凶猛的洪水,造成无数百姓无家可归,多么悲惨呀!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插叙:讲述大禹的父亲鲧用筑坝的方法治水的故事.
2,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3,禹是怎样治水的呢 自由读第二,三句话.
4,禹治水多不容易呀!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治水的艰难
5,学生交流.指名朗读.
6,引导启发想象:他吃了多少苦呀!
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请你想想,当他渴了----------,当他饿了 --------,当他累了--------,为了治理洪水,禹真是吃尽了----------.(理解"千辛万苦")所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禹坚强的身影,印下了他坚定的脚步.他走遍了----------当他遇到高山,不管多高,他--------,他遇到大河,不管多深,他----------, 他的身上划出了一道道血痕,他的脚底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可他----------(理解"千山万水").禹就是这样坚定!(一起来读第二句话.)
7,禹察看了水流和地形之后,发现有些河流被泥沙,石块堵住了,有些河流被大山挡住了去路.(指读第三句话)
8,禹带领老百姓,用铁锹一锹一锹地挖,多么苦,多么累啊!把许多条大河挖通,许多座大山劈开,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是多不容易啊!
9,面对强悍的洪水,禹没有退缩,面对大河大山,禹也没有退缩,在千辛万苦之后,他终于成功了!(朗读第二自然段)
10,比较鲧和禹不同的治水方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使学生体会到成功治水除了有吃苦精神,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从而感受到禹的智慧.
四,学习第三段
1,禹治理洪水整整花了13年的时间,在治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呢.(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 )
2,学生自由读第三节.
3,完成填空,填写文中数字,理解.
4,结合实际引导感悟:你几天不见爸爸会怎样 几个月不见呢 几年不见呢 (体会禹的儿子13年没有看见过爸爸)
5,难道他不思念自己的家人和儿子吗
6,朗读这一段.
7, 小结:十三年有多长啊 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让学生体会到大禹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品质!
五,学习第四段
1,(出示图片)过渡:在禹坚持不懈治理洪水13年后,结果怎么样了 理解"制服","安定".
2,指名朗读.
3,小结:洪水使百姓无家可归,而现在,他们重新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抓住"非常感激,伟大英雄,代代相传"等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大禹顽强治水的英雄形象.)
六,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这个著名的古代传说故事《大禹治水》,课题中的"大禹",他的名字本是一个字"禹",为何人们称他为"大禹"呢 说说你怎么理解这个"大"的 (因为禹意志坚强,富于智慧,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个伟大的人物,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大禹".)
七,拓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治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愚公移山》,下节语文课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治水前--淹没 冲倒 无家可归
15,大禹治水 治水中--千辛万苦 千山万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造福人类
治水后--百姓安定 代代相传
【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 禹在外治水( )年,曾经( )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 )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 )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练习背诵课文.
《大禹治水》教案 篇17
一、看拼音写词语。
chōnɡ dǎo jué xīn dài lǐnɡ wú jiā kě ɡuī
zhì lǐ ān dìnɡ wěi dà qiān xīn wàn kǔ
二、填上合适的词。
察看( ) 治理( ) 制服( )
挖通( ) 淹没( ) 感激( )
冲倒( ) 劈开( ) 流入( )
三、按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填空。
汉字
音序
音节
部首
结构
组词
害
被
制
治
通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禹在外治水( )年,曾经( )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 )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 )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五、填成语。
千
万
千
万
千
万
千
万
五
四
五
六
五
八
五
十
六、把下面的词语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写下来。
伟大 感激 大家 英雄 非常 这位 的 治水
大雨 代代相传 治水 故事 的 被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积雪很厚,终年不化。这里的动物主要有企鹅和海豹,它们都胖乎乎的,十分耐寒。企鹅一点儿也不怕人,非常讨人喜欢。
1.这段共 句话。
2.用“﹏”画出描写南极寒冷的句子。
3.“这里的动物主要有企鹅和海豹”中的“这里”指的是 。
4.世界上最冷的地方是 。
1. 选择正确的答案,对的打“∨”。
① 南极的动物只有企鹅和海豹。 ( )
② 南极的动物都十分耐寒。 ( )
③ 企鹅一点儿也不怕冷,非常讨人喜欢。( )
《大禹治水》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理解伟大英雄的由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明确目标。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交流)
引读:结果——(出示句子)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
3、过渡:这洪水究竟有多大?大禹是怎样制服大水的呢?为什么称大禹是治水的伟大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这些问题。(板书:伟大)
[过渡的这三个问题,提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渡:是啊,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
2、让我们来看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放录像)
3、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刚才,大家从画面上看到的洪水怎么样?洪水来势是多么凶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音乐是灵空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创设情境,能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
4、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5、看到这滔滔的洪水冲跨了房屋,淹没了庄稼,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的心情怎样?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
(1)指名读。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有感情!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又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
(2)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师生的互评,充满激励,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能入境读书,体会老百姓的不幸生活。]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
不行!这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真是太大了,该不该治?这时谁挺身而出?大禹也像你们一样,下决心治理洪水,他会怎么想呢?这个决心下得好!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2、治理洪水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图1:禹先做了什么?(察看水流和地形)他是怎样察看的?指名读文。
出示句子: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指名读。水流我们都知道,地形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要察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那就爬山,还得过河,辛苦吧?大禹可比我们辛苦多了,你从哪里看出来?千山万水就是指他爬的山很……,过的河……数多数不清。谁来读好这个词。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这么多困难,都被禹克服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谁来读好这句话。
4、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出示图2:禹又做了什么?指名读。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这句话里有两个词,它们都带有九字,你从这个九字明白了什么?如果只是挖河还不算难,如果河与河之间还有山,那还要劈开大山。你见过大山吗?让你去开山你敢么?大禹干了4千7百多天,要13年,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又都被禹战胜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学到这里,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雄?板书:无畏
[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大禹的辛苦及面对困难无畏的精神。]
5、禹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请小朋友听一个故事。师介绍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
教师小结:禹为了治理好洪水,他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察看地形,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采用了“引”的方法。他的治水方法和父亲的方法是补养的。你听了,觉得大禹又是一个的英雄。板书:智慧
[通过讲述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通过介绍父亲治水的教训,进一步引导小朋友“知其所以然”,大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两次概括:大禹是一个的英雄,为后文“伟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笔,理解文末称他为伟大的英雄,也就水到到渠成。]
6、学到这里,觉得大禹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小节。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禹在外治水整整13年。其间,还传颂着一件更加感人的故事,你想听吗?
1、教师讲述,谁能把他填一填吗?
出示填空: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谁愿意读一读。
3、大家说说一周有多少天?一个月多少天?一年多少天?十三年知道多少天?十三年四千七百多天哪!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而仅有的三次路过家门的机会,但是还是没有回家?如果是你,当你一年、二年见不到你的父母,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三年见不到他的父亲,他幼小的心灵又会怎么想?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会怎么回答他呢?指名学生角色表演。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接着又让学生分别表演母亲和儿子,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就能在境中悟情,体会大禹的伟大精神。]
4、小结:是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也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大禹为了千万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舍小家而顾大家。后人用一个成语概括了这个故事,叫做“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阅读课文后,进行概括,适时拓展介绍成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5、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
[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6、读到这里,你想对他说什么?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难?板书:无私。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1、过渡:就这样,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治服了,想象一下那又是怎么样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自由读最后一小节)
2、出示图片: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在做些什么啊?
[展示老百姓安定生活的情景,此时无声胜有声。既扩充了课文的内容,也有利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这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
4、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
5、学到这,你又想对大禹说什么?
[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三个连续的问题,体现了一定的梯度,通过角色的变换,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
6、是的,他不愧后人称他为大英雄,不仅我们这里说他,所有的人都记住了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的故事,一直流传到公元后21世纪的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板书)!
7、学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课题中称他为大禹,为什么结尾还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吗?(因为禹不但吃尽了千辛万苦,而且聪慧、富有智慧,还无私私奉献,所以人们尊敬的称他为“大禹”,称他为伟大的英雄。)
[引导学生讨论,既照应了题目,又完成了开头的学习目标:为什么称大禹为伟大的英雄,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禹的形象,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8、今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勇敢无畏、智慧、一心为公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呼唤他-----大禹!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无比崇敬之情齐读最后这一小节。
[升华情感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四、扩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下课找一找有关的资料读一读。
板书设计: 无畏
大禹治水 智慧
(代代相传) 无私
《大禹治水》教案 篇19
一、课文分析:
本课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教学时要求学生抓住“经常、凶猛”两个词来理解当时洪水的危害。教师可通过录像让学生理解。
第二段写大禹带领老百姓治水,教学时以“一心治水”这段的重点词进行教学。从“凿山开渠”中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从“日夜不停、常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每天”认识到大禹的“一心治水”。
第三段是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治水。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教学方法:找出时间、家里发生什么事,大禹怎么做为什么大禹要这样做
第四段写洪水被制服,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重点词“辛勤、终于、制服、安定”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并以此来理解句子意思。
2、能找出课文中按时间顺序写的,并能把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找出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教学重点:能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并以此来理解句子意思。
教学难点 :复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教具:录像机一台、《大禹治水》录像片、幻灯片、幻灯机一台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禹治水》第一自然段,请大家看录像,这就课文第一段所描写的情景,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感受,那就请大家用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指名领读,齐读)
说说看读完了这个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我知道了大禹在怎样一种情况下决定去治理洪水,那么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
二、新授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大声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随机板书:“一心治水:日夜不停、常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每天”
3、比较句子:大禹带领老百姓凿山开渠,忙的顾不上吃饭和睡觉。
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
总结学法:学习句子时要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学习。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禹在一心治水,我们还能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禹是一心治水的?接下来请看第三自然段。
1、自由大声读第三段,边读边用笔划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2、填表
时间 家里什么事 大禹是怎样做的
有一天 妻子刚生下孩子 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
几年后 儿子挥着小手要爸爸 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赶紧赶路
又过了几年 儿子已十多岁了 让儿子告诉妈妈,等治好洪水一定回家。脚不停步地向前奔去
3、说说大禹为什么会三过家门而不入?
4、根据表格复述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经过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我们通过课文的三段学习,你来说说看你知道了大禹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们来看看大禹治水的结果。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比较:经过辛勤劳动,洪水被制服了。
经过13年的辛勤劳动,洪水终于被制服了。
三、拓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去学习“愚公移山”。下节语文课进行交流。
《大禹治水》教案 篇20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讲述大禹吃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洪水的故事,赞扬他造福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认识,预设以下学习目标:
1、用自主识字、游戏巩固等形式正确认读10个生字;用不同字音表不同字义的方法区分多音字“倒”和“没”;用扩词的方法区分同音字“治”和“制”;认识衣字旁及表示的意思;正确书写10个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纲背诵课文。
3、用结合上下文、数量词、生活实际等方式了解“千辛万苦”、“安定”的意思,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书写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上下文、数量词、生活实际等了解“千辛万苦”、 “安定”的意思,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初步具备了主动识字的能力。他们喜欢阅读,初步具备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重要词句意思的能力。同时,《大禹治水》这个故事虽年代久远,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通过动画片、课外书籍等,已经对故事有所了解。
【教学策略】在识字教学中采取自主识字、同伴合作、随文识字、游戏巩固等策略。阅读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朗读指导法、句式比较法、再造想象法等,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出示有关古代传说的图片,让学生看图猜故事,再大声说出故事的名字。 最后一张定格在《大禹治水》,学生说出名字后板书课题,“治”是生字,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书空“治” 。 齐读课题后,接着问学生,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学生可能想到用换偏旁或偏旁加旧字的方法来识记。再让学生说说“治水” 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导课环节运用情境创设法,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积累,丰富课程资源。其中“治”字随课题识字,用分散识字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共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难度的句子也要多读几遍。读完后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自主识字。
第二步,同位合作读生字卡片,不会的互相教一教,然后和同位分享好的识字方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体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有效融合。
第三步,请2-3组同位上台交流,交流内容包括:易读错的字音、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及扩词等。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以下生字:
预设一:学习多音字
mò 没有
1.没
méi 漫过、高过、隐在水中
2.给红色字注音:
没有 淹没 没过腰身
dǎo 竖立的东西躺下来
1.倒
dào 位置上下前后翻转
2.给红色字注音:
倒立 打倒 摔倒
先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读音表示不同意思,再引导学生通过注音练习巩固运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仅帮助学生读准字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根据字义判断字音的方法。
预设二:区分同音字
治 治理 ( ) ( )
制 制服 ( ) ( )
引导学生学习两个同音字,做扩词练习。教师点拨学生:同音字放在一起积累是识字的好办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扩词练习的方式正确区分运用“治”和“制”,积累识字方法。
预设三:写字
学生找出本课中难写的字,重点指导“被”和“制”的书写。先对口令,写字时要做到——一看二描三写,然后通过观察字形、课件演示笔顺、学生书空、先描后写、互评等环节逐步引导学生书写正确、工整、美观。
衣字旁是本课新认识的偏旁,学习衣字旁时,师相机追问:你还知道哪些带衣字旁的字,引导学生总结衣字旁的字和衣服有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写字姿势、习惯、方法等方面综合指导,引导学生写好汉字,体会偏旁表字义的特点,进一步积累识字方法。
第四步:游戏巩固识字,我设计了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识字闯关小游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增加了识字的趣味性,又帮助学生巩固识字,同时巧妙地以词串形式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可谓一举三得。
第三部分:学习课文,随文识字
第一步:指名分段读课文,继续在语境中识字。
第二步: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词语“滔滔的洪水”,指名读,让学生猜猜“滔滔”是什么意思?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可以根据偏旁猜字义。
【设计意图】“滔”是要求认读的字,此处引导学生随文识字。
指名读全段,读完后让学生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相机引导:没有了田地,没有了房屋,到处流浪就叫“无家可归”。
【设计意图】此环节运用诵读感悟和再造想象的策略,引导学生感受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危害,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无家可归”。
第三步:学习第二自然段
先指名读,思考:大禹治理洪水时做了哪些事?画出有关的句子。
在小组内交流画的句子和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交流,学生谈到“劈开大山”时,师追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劈”?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师相机引导: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挖通大河、劈开大山,引导洪水,这就是吃尽“千辛万苦”,从而理解“千辛万苦”的意思。
然后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大家的表情怎样?人们为了吃尽千辛万苦,为什么还这样高兴?
进行说话练习——人们挖大河、劈大山,吃尽千辛万苦,大家心里想:( )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有效运用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最后推荐小能手读、表演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背诵本段。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在读中感受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培养学生的语感。当堂背诵,更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第四步:学习第三自然段
以比赛读、挑战读的形式展开。读后互评,说说他哪句读得特别好?学生可能会针对“13年、一次也没有”进行评价。教师顺势出示句式练习,引导学生关注数量词,在比较中体会运用具体数字的好处。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通过朗读感受和句式比较策略,引导学生感受数量词在表现大禹无私奉献精神中的作用。
第五步:学习第四自然段
先齐读,再引导学生想象: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现在的生活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学生可能会谈到:老百姓又有新房子了,孩子们又可以上学、玩耍了等等,如果谈不到,就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和现在的生活。师相机引导:这样平静稳定的生活就叫“安定的日子”。
然后出示写话练习,“如果你是古代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夸奖这位伟大的英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运用联系上下文比较、联系实际生活、展开想象等策略理解词语,感受大禹治水给人们带来的安定日子。同时,为学生创造口语表达的语境。
第四部分:作业设计
★ 把大禹治水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搜集其他伟大英雄的故事,参加班级故事会。
【设计意图】以上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扩大阅读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