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同步练习 篇1
【本课重点】《化石吟》是科学诗,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化石保留了下来,是生命之躯曾经存在的明证。同时它又是抒情诗,通过赞美化石从而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基础练习】1.解释词语。(1)腐朽: (2)化为乌有: (3)潜行: (4)海枯石烂: (5)葱茏: (6)叹服: 2.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事在必行( ) 其貌不洋( ) 坐想其成( ) 以逸代劳( ) 故技重演( ) 针贬时弊( ) 言不由中( ) 出神入画( )3.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却悄然潜行在地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4.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1.阅读诗节,回答问题。人造卫星又回答:
对了,我正想告诉你,
我*神目——遥感技术,
发现了隐藏的古城废墟——
那是在南墨西哥的密林中,
有你古代的玛雅城两座;
两座古城里既有金字塔,
又有千姿百态的石头建筑。
这永不消逝的废墟呀,
它的考古价值堪称瑰宝骊珠:
显示出公元前六百至九百年间,
古代玛雅文化的繁荣画图!(1)这是人造卫星对地球说的一番话,诗歌采用 的手法写出了人造卫星的 技术在 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2)从古代的遗迹来了解当时的历史,考古的价值就在这里。请你查阅资料,举出实例来证明这一点。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去年六月,蒙大拿洛基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帕特·莱基在蒙大拿荒原的一个偏僻地方,发掘出一具约12米长、约为完整骨骼75%的霸王龙骨骼化石。 除了尾部短缺一小部分外,差不多是一具完整的霸王龙骨骼化石。 据此,科学家就能着手解开霸王龙的一些悬而未决之谜。
通常,体长12米,体重达3000千克,并长有17.7厘米长、剃刀般锋利牙齿的霸王龙,如果不归入食肉动物范围,令人难以理解的。可是,一部分古物学家认为,霸王龙短得可怜的前肢(在4.5米长的躯干上,前肢只有91厘米长),以及这蹒跚的步伐、缓慢的移动速度,使得它们不可能对小动物发起突然袭击。他们深信,霸王龙的食物是以死亡动物为主的。
为了研究霸王龙的奔跑能力,科学家对所发掘的霸王龙腿骨、骨盆、趾骨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他们测定了霸王龙化石上左前肢二头肌腱附着的痕迹,根据骨的大小和肌腱附着的度以及骨上大致的肌肉量,计算出霸王龙的每侧前肢可以抓得住约545千克的重量,这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了,而食腐动物绝对不会长有能发挥如此强大力量的前肢。此外,过分短小的前肢在捕捉猎物时,也许还可借助于胸脯的重量,不让猎物逃走。
(1)填入中横线上的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便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同时也是最完整的骨化石。
b.这是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至今仍有完整短小前肢的骨骼。
c.那就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也是至今最完整的骨骼。
d.这是至今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的骨化石。
(2)对霸王龙,科学研究者有两种不同看法。第一种认为是食腐动物,其根据是:① ,② ,第二种认为是食肉动物,其根据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捕捉猎物时可借助胸脯重量。你倾向于第 种看法。 3.泥盆纪晚期的某些肉鳍鱼类很可能曾经受到过极度干旱的威胁,迫使它们设法寻找新的水塘或溪流以便在其中继续生存下去,这就使它们不得不先爬上干旱的陆地,结果,有些肉鳍鱼类找到了新的水源,因此得以继续过它们的鱼类生活;大多数探险者很可能悲惨地死去;但是,最成功的恐怕要数那些在陆地上学会了新的生活方式的个体及其后代们,它们从此开创了全新的陆地生存空间,摆脱了水域对脊椎动物的限制,为向更高级的进化方向前进奠定了基础。假设你是第一条从水中爬上岸的鱼,请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试以第一人称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火眼金睛】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1)“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 )(2)“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化石中隐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3)“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 )精析:这几个判断题考察的是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1)句中的两个问句不是设问,因为设问是自问自答,而这两个问句只问而没有答,所以是×。(2)句中,把生命历程的痕迹比作条条皱纹,把化石比拟为人的脸。所以是√。(3)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是对的,但是并没有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而是说明人们刚刚挖掘出化石,开始了解他,所以是×。 【学习预报】1.自主探究。(1)设计表格,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要求简洁明了。(2)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3)搜集积累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 第四单元16.化石吟【基础练习】1.(1)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2)变得虚幻,不存在。(3)在水面以下行动或秘密行走。(4)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5)青翠茂盛。(6)称赞而且佩服。2.势 扬 享 待 伎 砭 衷 化3.肉体 / 虽 / 早已腐朽 / 化为乌有,生之灵火 / 却 / 悄然潜行 / 在地下。黑色的躯壳 / 裹藏着 / 生命的 / 信息,为历史 / 留下 / 一本 / 珍贵的 / 密码。4.略。【拓展阅读】1.(1)拟人化 遥感 考古 (2)略。2.(1)d (2)①前肢短得可怜。②步伐蹒跚,移动速度缓慢。①前肢力量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②言之成理即可。3.略。
《化石吟》同步练习 篇2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骸骨( ) 裹藏( ) 葱茏( ) 潜行( ) 猛犸( )2.《化石吟》是一首 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 的意思。3.简要地分析一下这首诗前后照应的特点。 4.诗的一二两节采用问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 5.根据课文内容以及生物课、课外获得的知识回答: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6.划分诗句最后一节的朗读节奏。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7.与下面诗句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c)朋友,不要说地上是阴影,那是因为你总低着头。 。a.抬起你的头,大步往前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b.挺起你的胸,抬起你的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c.抬起你的头,迎着太阳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d.迎着太阳走,誓死不回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8.将下面的句子改为一个反问句。要求:不能改变原义;词语可以适当增删;词序可以调整。原句:我们心疼,因为六十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生命有危险。改句: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9.所选这几节紧承诗的第二节中 一句展开。10.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 11.所选部分第二节是什么意思? 12.皱纹和化石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 13.从选文看,诗句发展到第 节时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是诗人由衷的赞叹。14.诗中称化石为“你”有什么好处? (二)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不要认国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 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用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切石头。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15.选文说明的内容是 ,写作的顺序是 。16.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⑴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⑵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17.作者分别从 、 、 、 四个方面说明了岩石被外力的破坏。18.“就像砂轮在用力地转动”“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这两处比喻能否互换,为什么? (三)所有的星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来说,全是一样的东西。 认识的人却认得每颗星的名字, 可以说出它跟别的星有什么分别。就像书里的话是用字母组成的一样,天上的星也组成星座。从古以来,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那星星写成的书。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但是水手们并不需要这样的指路牌。他们有带磁针的罗盘,磁针永远指着北边。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他们也照样迷不了路。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星座当中找到了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找到了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云, 是天空天书上的字母。它 讲现在的事情, 讲将来的事情。在天气最好的日子, 云可以预测出雷雨或霪雨。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天空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种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夹头。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了。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一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在那儿的风就是刮那么有力。18.在空格上填入恰当的词。20.这几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 21.“水手们迷不了路”的原因是什么?飞行员远离砧状云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说明了什么? 22.什么是“砧状云”? 23.给选文划分层次。24.你能读懂哪些大自然现象? 《化石吟》答案1.略 2.赞颂化石;赞颂 3.“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 4.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 5.略 6.略 7.c 8.六十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生命有危险,我们不心疼吗? 9.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10.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意思接近即可 11.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 12.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写真。 13.四;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14.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15.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16.⑴用拟人的手法说明岩石受到外力的破坏作用,形象生动。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岩石被许多外力的共同作用而遭到破坏。 17.风吹日晒雨淋、空气和水、地面和地下的生物、人 18.不能换,前者比喻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后者比喻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符合事物的特点。 19.而 并且 也 不但 而且 根据 20.介绍天上的星和云,并说明如何来破译它们。 21.因为水手们认识天上的星座,知道北极星的方位;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砧状云里面的风刮得很有力,能把飞机毁掉。说明认识大自然的一些现象能给人带来帮助。 22.指夏季时天空中耸立着的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一样的云山,是雷雨的预兆。 23.⑴⑵⑶⑷/⑸⑹⑺ 24.略
《化石吟》同步练习 篇3
16、化石吟
张锋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三、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是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绐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通过研究化石,科学家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
我们台江文昌宫就有五亿年前生活在我们地方的海洋古生物化石,除三叶虫、疑源类、双壳类和遗迹化石外,尚有棘皮动物、触手动物、多孔动物、刺胞动物、原体腔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非三叶虫节肢动物、蠕虫类、菌藻类等十余门类的化石。国际第四纪联全会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资深院士刘东生说:“台江动物群是国内很可能也是全球发现的早期生物遗迹的最丰富的地点和动物群。这对于研究生物起源和演化至关重要。”美国东华盛顿大学教授、国际寒武系委员会委员林德教授赞誉:“台江是古生物化石的摇篮”。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科学抒情诗——《化石吟》,也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化石的重要价值,从而更好的热爱我们的家乡。
二、整体感知:
(《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1、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2、分析本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宣传科普知识的抒情诗,诗人以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意境,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化石,为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观,让我们了解了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了它的迷人的风采,诗歌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意境奇丽,很有特色。“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诗歌开篇(第一节),诗人用一组设问句组成的排比句,从个体到整体,由鱼儿,鸟儿、树儿推及到整个世界,发出一连串有趣的诘向,增强语势, 富有强烈的节奏感,激发读者的情思,激活读者的思维,引导我们去思索探究亿万年前的神奇世界。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在此基础上,诗歌第二节作者十分机智地再用一设问拟人句:“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激情满怀,巧妙扣题,总领全诗.一个“沉睡”,一个“长眠”,一个“苏醒”,使诗歌上下呼应,环环相扣,一个“请”字,极富人情味,使诗歌情趣盎然。
第一二节,作者通过设问句形式,激发我们去想象亿万年前的神奇世界。
第三至六节:作者为我们抒写了遐想的内容,是全诗主体部分。
第三节地一句:“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到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作用。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化石的存在,否定了上帝造人、上帝造万物的荒谬认识,告诉了我们生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第四节:“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生命科学的大门。
第五节:“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用比喻写化石,人脸的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的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 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第六节:化石使我们得以复原恐龙,猛犸,重现远古的林木,于是直抒胸臆,议论抒情,盛赞大自然这位“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在本诗的主体部分里,诗人用了四节诗,大肆铺陈,吟咏化石,盛赞化石的功劳,为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为我们解迷指津,是化石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远古”,为我们描绘“生物进化的图画”,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生物进化的“平凡的真理”,“裹藏着生命的信息”,在“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的过程中,是化石,“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保存了“生命的档案“,是化石,使我们得以复原恐龙,猛犸,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它们的”引颈长吼“,是化石,使我们得以重现远古的林木,一睹它们”葱茏、幽雅“的风姿.然后,诗人以一”啊“字领起,用第二人称亲昵地直抒胸臆,议论抒情,由化石推及大自然,盛赞大自然这位”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诗歌写得美丽而深情,由于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精美而灵动“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是诗眼,诗人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又弘扬了唯物主义的进化论的真理,诗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最后,第七节诗人专门用了一节诗照应第二节,巧妙作答,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结尾句“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不只是对第二节诗诗意的重申与反复,而是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总结全诗,有力收束,强化了主旨。
三、课堂小结
这首科学诗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化石保存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神话世界,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盛赞了化石,赞美了科学的奇妙和人类的伟大,既宣传了生物进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学知识,又颇具唯物主义精神,,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诗人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化石文章开篇就以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进而将读者引入对远古生物世界的探密中,具体抒写了遐思的内容。最后回答问题,呼应开头,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四、作业
做资料上的题。
《化石吟》同步练习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更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诗歌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理解诗中所写内容,激发探究生物进化的兴趣。
3.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圆合的结构美。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诵读感知诗歌大意。设疑研讨,调动想像力,理解诗歌内容要点和结构美。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多媒体显示古生物化石图片)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三、畅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投影: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字注音。
奇huàn( ) guǒ( )藏 cōng lóng( ) zhuó yuè( )
骸( )骨 潜( )行 躯壳( ) 档( )案 猛犸( )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
③称赞而且佩服。( )
④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
⑤(草木)青翠茂盛。( )
⑥奇异而虚幻。( )
(3)在下列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修饰词语。
_____________的神话 _____________的真理 _____________的骸骨
_____________的密码 _____________的魔法师 _____________的雕刻家
明确:(1)幻 裹 葱茏 卓越 hái qián ké dàng mǎ
(2)幽雅 悄然 叹服 海枯石烂 葱茏 奇幻
(3)奇幻 平凡 冰冷 珍贵 高明 卓越
2.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提示: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4)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诗歌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3)化石:“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你”指代苏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
(5)学生积极想像,可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补充。3、4、5、6节是化石的“话”。
(6)诗歌共七节,可分三层。其中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引发读者想像。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问有答。
4.学生集体诵读全诗,读出对自然高妙的赞叹。
四、探究研讨
1.指名学生诵读第1节,思考:诗歌以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请结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学知识,谈谈有关生物进化的话题。
明确:依次指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助读:
投影:
鱼类的进化
鱼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它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它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
最早的鱼类化石距今已有大约四亿年的历史。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们没有颌,所以被称为无颌类。
泥盆纪是鱼类初生时代。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是鱼类中兴时代。新生代时,各种古今鱼类共同生活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鱼类家族达到全盛。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特点。
提示:“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
3.“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诗句会引发你作何感想,请就你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讲讲有关恐龙和猛犸的情况。
助读资料:
1.恐龙
恐龙是指古代爬行动物中的两大类,一类叫蜥龙类,另一类叫鸟龙类。“恐龙”一词的原来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为初期发现和记述的这些爬行动物个体都比较巨大,看上去有点“恐怖”。其实,现在知道,恐龙有大有小,大的体长数十米,小的体长不到1米。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陆地上或沼泽附近。
两亿多年前,恐龙——这一奇特的生命曾经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们生存了上亿年之久,在中生代繁盛称霸一时,足迹遍及世界的角角落落,又突然间全部消亡,只留下无数令人伤感的化石和供人们猜测探索的谜团。这段历史时期出现的许多有特色的事情,人们在化石研究中去探索、去找寻、去思索,其中如最为凶猛的巨龙,身形秀丽、行动敏捷的食肉恐龙美颌龙,脖子最长的马门溪龙,是现今大象体重10倍的最重的恐龙震龙,奔跑速度较快的似鸡龙,聪明的伤齿龙,以及愚笨的剑龙和食量最大的腕龙等。
恐龙家族之最:
最聪明的恐龙有:伤齿龙 美颌龙 空尾龙
跑得最快的恐龙有:鸸鹋龙 似鸡龙 棱齿龙
体重最重的恐龙有:震龙 腕龙 虚幻龙
脖子最长的恐龙有:马门溪龙 长颈巨龙 梁龙
最凶猛的恐龙有:巨龙 霸王龙 跃龙
食量最大的恐龙有:腕龙 虚幻龙 达玛拉龙
尾巴最为强劲的恐龙有:甲龙 蜀龙 梁龙
吼声最大的恐龙有:拟栉龙 巨龙 美颌龙
2.猛犸
猛犸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哺乳动物,生活在距今久远的冰河时代。猛犸(又被称为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的体形比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的象牙要长得多。因而,从外形上看,猛犸给人一种青面獠牙的凶猛感觉,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样温驯谦和。
猛犸的尸骨残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猛犸的身世来历在当时就众说纷纭。但依考古发现可以推断的是当时西伯利亚的猛犸数量十分可观。
4.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石,合理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教师提供艾青《鱼化石》片断和猛犸的故事,以开阔学生思路。
投影:
1. 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2.猛犸的故事
1901年,一位猎鹿人发现一具完整的猛犸尸体。在发掘现场,人们发现猛犸是保持一种“坐姿”死在一个坚硬的大土块上,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现象,胃中尚有没消化的食物——树枝和青草,甚至嘴里还有一束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学家根据尸体的上述情况及现场环境,对这头猛犸的死因和自然入葬的情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测:在远古时代的某一秋日里,一头猛犸漫步在别寥佐夫卡河的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和树枝卷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因河水的长期浸润,承受不了猛犸这庞然大物的体重而发生坍塌,这头猛犸束手无策地陷了下去,当它奋力挣扎总算支撑着站立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坚硬的岩块砸在它的背上,就这样遭遇灭顶之灾,陷入深渊中,以肌肉充血的情况可以判断它最终是窒息身亡的。
5.放录音,学生跟读全诗。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阅读文段,完成1~2题。
人常说,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无人分担的痛苦则是真正的痛苦。虽然我们是小小少年,生活的天空晴多阴少,但我们依然在每一天为达成我们的每一个小小心愿劳碌拼搏。那一个个来去匆匆的身影,凝聚了几多苦乐悲欢。用笔用心记录下达成愿望的心路上的一段心绪,一缕情怀,让心怀通过倾诉变得更加健康而亮丽。
春天的小语是枝头的青绿,
夏天的欢声是翻腾的热浪。
秋天的吟唱是大地奉献给人类的渴望,
冬天的倾诉是白雪带给我们的肃穆与冥想。
拥有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湛蓝而高远的天空,是我们
少年人的向往!
珍惜宁静,放飞童心。
写出来,多好!
(1)给加粗的字注音
一缕( ) 冥( )想 吟( )唱 湛( )蓝 肃穆( ) 倾( )诉
(2)这是一段文学栏目的少年主持人的话,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请简答。
(3)文中“春、夏、秋、冬”四句写出了( )
A.努力向上的精神 B.少年的情怀
C.四季的美好 D.喜怒哀乐
(4)思考“春、夏、秋、冬”四句的深意,用直线将左右两边恰当的连接起来。
春 ①热情的帮助
夏 ②无私的奉献
秋 ③冷静的思索
冬 ④心灵的沟通
(5)“拥有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湛蓝而高远的天空”,作为主持人的话,实际上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放飞童心”,可与第一段中的“___________”二字照应。
2.在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字。
某学校用五个读音相同的字作为校训,激励师生创设良好校风:
环境整洁突出一个“净”字;秩序安定突出一个“___________”字;文明礼貌突出一个“___________”字;强身健体突出一个“___________”字;力争上游突出一个“___________”字。
参考答案:
1.(1)lǚ míng yín zhàn mù qīng
(2)他希望大家敞开心扉,尽情倾诉心中的快乐与痛苦。
(3)B (4)春—④ 夏—① 秋—② 冬—③
(5)有一处可以倾诉心曲的场所 (6)倾诉
2.静 敬 劲 竞
六、课堂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七、布置作业
1.阅读文段,思考题目
纯金难留
[美]弗罗斯特
自然的新绿是纯金,
她这种色彩最难保存。
她的新叶像一朵花;
但只能持续一刹那。
然后就还原成为叶片,
乐园就这样沉入哀怨,
曝光就这样堕入白昼,
凡是纯金都难留。
1.这是一首赞颂青春的诗,诗人将青春喻为 ,表现了青春的珍贵与美丽。
2.“凡是纯金都难留”,美好的青春难以长留,诗人暗示我们 。
3.请写出你所掌握的劝人惜时奋发的古诗句。(至少两句)
参考答案:
1.花、纯金
2.时光易逝,应珍惜青春年华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课外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其他古生物的短文。
2.阅读一些科学诗,如高士其的《时间伯伯》,进一步感受科学诗这种表述形式的文体特点。如《我们的土壤妈妈》:
我们的土壤妈妈(节选)
高士其
我们的土壤妈妈,
是地球工厂的女工。
在大自然的建设计划中,
她担负着
几部门最重要的工作。
她保管着矿物、植物和动物,
还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她改造物质,发展生命,
经营着无机和有机,
两大世界的巨大工程。
她住在地球表面的第一层,
由几寸到几千米的深度,
都是她的工作区。
她的下面有水道,
水道的下面是牢不可破的地壳。
她是植物的助产士。
在她温暖的怀抱里,
开放着所有的嫩芽和绿叶,
摇摆着各色的花朵和果实,
根和她紧密地拥抱。
她是动物的保姆。
在她平坦的摇床上,
蹦跳着青蛙和老鼠,
游行着蚂蚁和蚯蚓,
蜷伏着蛹和寄生虫。
在农村,有数不尽的田亩,
滴上农民的血汗,
播下谷子、小麦和高粱。
我们的土壤妈妈,
从不辜负农民的希望。
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
把沙漠变成了绿洲,
从荒芜走向繁荣,
我们的土壤妈妈,
更进一步展开她的工作。
(选自高士其科学诗集《时间伯伯》)
阅读提示: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能吟,能唱,琅琅上口,又便于记忆等优点。作为说明文的一种表述形式的科学诗是借助诗歌向人们传播知识和信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又焕发了艺术性。高士其的科学诗《我们的土壤妈妈》以诗歌的形式说明土壤在自然大家庭中的角色和功用的科学内容。科学诗,诗的艺术性,是建筑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这是不同于一般诗的地方。在诵读中去感受和品味。
●备课资料
一、时文超市
琥珀
布封
这个故事开始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奔腾怒吼,绿叶在树顶上飒飒地响。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因为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忽然有个蜘蛛划着长长的腿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着长腿(要划动那八条腿,真不是容易的事情),沿着树干下来,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哎呀!”它想,“这个小东西身子并不大,除去一双绿翅膀,一对触须,剩下的就很少了。不过少虽少,总还是一顿美餐。要是我不小心,被她那大眼睛看见了,她马上飞开,我的美餐就要落空,说不定会饿上一天呢!”
小苍蝇不住地掸绿翅膀,刷圆脑袋,一点也不知道蜘蛛越来越近了。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上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一对小虫重重包裹在里头。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几千万绿翅膀的苍蝇跟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树上。
后来又有变故发生了。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海沙下面。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有个渔民和他的儿子经过海滩。那孩子赤着脚,踏着沙土里一块硬硬的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这是琥珀,孩子。”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这是很少见的!”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和蜘蛛的长腿,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选自《千字文名篇导读》)
阅读提示:
这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科学小品。文章以文艺的笔调,叙述中兼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讲故事的方式说明琥珀成因的复杂过程。语言简约生动,叙述有趣。
二、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快速阅读法
快速阅读法并不只是速度上的快速浏览,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理解、记忆过程,是读者从字里行间高效率地吸收有用信息的思维方法。培养快速阅读习惯的核心是培养高效率的灵活思维,培养推测判断事物的能力和记忆力。
快速阅读十大原则是:1.不要重复阅读。2.阅读时,在思想上要把所接收的信息按照整体阅读法的要求分成类,并要记住各类的基本内容。3.阅读时不要出声。4.阅读时,视线要垂直移动。要扩大末梢视觉。5.阅读时要思想集中。6.边阅读,边理解。阅读文字时,要分析出关键词和主要概念,抓住这个理解的重点。7.阅读时要采用记忆的主要方法。阅读的目的决定了需要记忆什么。要记住作者的见解,而不是只记个别词句。8.要变换阅读速度。每次要选用最合适的一种阅读法。9.经常练习,以便巩固已有的习惯。10.每天应该读完两份报纸、一份专业性杂志和50页至100页书,这是练习量。
《化石吟》同步练习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律美;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品味诗句中的含义;
3、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方面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象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知内容
(一)
师:《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二)学生听后可以再自由诵读,在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三)学生讨论明确后,教师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2、自主探究: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5)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可提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3、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
(1)化石重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2)作者把化石当作会说话的人,用的是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诗中说化石“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你是怎么理解的?
4、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5、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化石吟》同步练习 篇6
16 、化石吟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赞颂之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③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向科学老师请教,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法、学法分析
本诗教学方法适合采用诵读与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本诗是一首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科学抒情诗,在教学本文时,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同时,通过诵读,让学生搜寻自己脑中的疑惑点,经过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从而深入理解本诗的内涵,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文学、爱科学的热情。
一、精心导入
1、用音乐导入 。播放音乐《木鱼石的传说》,教师解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并析题:解释“什么是化石”。并播放化石图片,教师进行解说。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大多数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贝壳、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知内容
1、本诗题目中的“吟”字有何含义,那么赞颂什么呢?请听课文录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科学的神奇。)
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
(诗歌在结构上是“总一分一总”;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并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三、自主探究
1、学生齐读3—6节,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也可说说在读诗过程中碰到的困惑之处。
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2、教师提问:说说诗中第1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四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3、学生再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1.“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了(播放古生物重现图片),思考: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2. 根据你所知道的或能设计出的科学技术,谈谈让灭绝的物种重生的方法。
3、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板书: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五、布置作业
1、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2、熟读课文。
附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化石吟》同步练习 篇7
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的人类的伟大。教学这篇课文时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的节奏韵律之美。科学诗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这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教学过程(m.diyifanwen.com)中要以此激发学生爱科学文学的热情。
本节课我要完成如下几个目标 :
(1)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m.diyifanwen.com)中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教学重点,本文教学重点是: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我的教学过程(m.diyifanwen.com)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重点研讨、质疑释疑、拓展延伸、 小结、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1、导入新课。
导语如下:大家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词吗?这个词什么意思呀?晋代葛洪《神仙传 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2、整体感知。
在进行整体感知的时候我先出示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投影显示),然后范读课文(或用录音带)。学生听读时要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2)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课文内容,特别讲解诗歌的几个层次,理清诗歌结构。
因为这首诗歌比较长,学生在整体把握的时候,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建议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要进行分层。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暇思的内容;第七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响应。
最后让学生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3、重点研讨。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在进行重点研讨的时候,我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
(1)“你能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然后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为单位起来发言。(其他的小组成员可以做补充发言),可能学生的回答不会很完善,这时教师就要适当提醒,帮其完善。
4、质疑释疑。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讨论的方式。四人一组进行探讨,将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可以采用记者招待会的方式)。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5、拓展延伸。
以“交流会”方式,让学生将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化石的图片、光盘、书籍等内容展示给大家,互相交流。通过这个环节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化石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
6、小结、布置作业。
《化石吟》同步练习 篇8
[教学目标]:理解、积累“奇幻、葱茏、优雅、日转星移、海枯石烂”等词语。 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重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象思维,深入理解是个内容。(难点)[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联想想象法[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奇huan( ) guo( )藏 cong long ( ) zhuo yue ( )骸( )骨 潜( )行 躯壳( ) 档( )案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化石吟》的主要内容。 3.《化石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理解1.《化石吟》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 的意思。全文采用 修辞,显得亲切自然。2.第一、二节是全诗第一层,通过 的形式,作用是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对下文有什么作用?领起下文几段的内容?分别讲述了那些神话? 3.第三至六小节中,表现思路的句子是哪一句?其中“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诗中“你”指代什么?为什么不用“它”?而“皱纹”又指什么? 4.“冰冷的骸骨”回答了什么平凡的真理? 5.第四小节中,“生之灵火”指什么?“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6.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7.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结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三.拓展延伸1.与下面诗句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朋友,不要说地上是阴影,那是因为你总低着头。 a. 抬起你的头,大步往前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b. 挺起你的胸,抬起你的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c. 抬起你的头,迎着太阳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d.迎着太阳走,誓死不回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2.仿照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画线句子构成排比句。没有书,就像天空失去了阳光,鸟儿失去了翅膀。书给予我们的是无形的财富——知识和阅历。在奥斯特罗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我们学会了坚强:在罗观众的《三国演义》里,我们增长了智慧。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师生共用讲学稿类型:新授 课题:《看云识天气》 主备人:李爱华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教学目标]:理解几类词语,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体味语言的准确生动。(重点) 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增加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常识。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重、难点)[教学方法]:朗读法、观察与联想、图表概括法。[教学过程]:一、积累运用1. 给加点的字注音峰峦( ) 一霎间 丝缕 棉絮 月晕 冰雹 预兆 弥漫 lin 波2. 给多音字注音 晕 称 卷 圈 薄 二、整体感知:1.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云和天气是什么样的关系?用段中的一句话回答: 2. 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3. 作者从哪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三、重点理解:1.第一节第一句中 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形态, 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特征。用波浪线分别划出这两个词照应的内容。2.第一段的语言很有特点,如“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这样打比方的好处是什么?仿写一句: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3.第一段最后一句在这段中有什么作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招牌”是什么意思?4.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分别和下文哪些内容相照应?“往往”“常常”两个词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5.第三小节中,作者把薄云分为 这几种,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卷云丝丝缕缕的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此句表达方式是 ,修辞是 ,说明方法是 。6.四、五两段写到了几种云?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两段文字具体诠释了上文中哪句话? 。“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有冰雹或者龙卷风”,这段话中的动词有 ,其作用是 ,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生动或平实)。7.第六段的中心句是 ?哪一个字起过渡作用? 本段在介绍云上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时,说明方法和上文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根据运上的光彩现象,可分作 这四种光,这种说明方法叫 。8.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是什么? 9.填写下列表格: 云的形态与天气云名位置形态特点天气征兆卷云最高丝丝缕缕的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晴朗 云的光彩与天气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四、拓展延伸1. 仿写生活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生活是一本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生活是 。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轻轻的飘在空中; 。2.写出四句含云的诗句: 。3。下列说明方法各举一例:a) 打比方 b) 引用 c) 摹状貌 d) 分类别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化石吟》同步练习 篇9
重庆市奉节中学校八年级语文组
课题:化石吟
课型:诗歌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
①有感情地颂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
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自然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化石,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原因使这石头一样的东西令作者李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乃至要为之写下一篇诗歌呢?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诗歌的朗诵)
(注意字词教学)屏幕展示读音易错易混的词语,做适当点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问: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由学生作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必然导致自主阅读的结果存在差异,此环节教师只须把握学生对诗歌了解的程度,不要求学生讲得很细、很全。
2、同学们从诗歌中了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识。那么,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集体诵读1、2节诗歌
问:这两节有什么突出的修辞方法?
(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这两小节标点符号的特点)
设问
问:通过设问得到了怎样的答案?
苏醒 神话 奇幻
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3至6小节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研读(合作探究):
1、研读对象:3至6节
2、合作探究的目标:
A、找出核心句;
B、概括要点,举例。
3、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
4、研讨要点:
①第3节:
要点:否定造物主 愚昧→科学
eg:西方,上帝造人;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②第4节:
要点:裹藏生命信息
eg:通过对化石里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当年古生物的情况,将其外形复原。
生命信息
③第5节
要点: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eg: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④第6节:
要点:雕刻家、魔法师
eg: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龙的灭绝→气候、彗星撞地球
5、小结:
综合3至6节的内容可知,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正如诗歌所言:“逝去的世界说了话”。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这个苏醒与第2节的“苏醒”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三、情感体悟:
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要点:吟、请、神往、惊讶……→对化石的尊重、珍惜、热爱、研究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四、作业 :
1、请大家在课后去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自然和人文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和研究它们?
2、小作文:A、假如我是化石……
B、假如我是恐龙
作业 说明:
题目1可以结合奉节本地的情况来谈,这儿有著名的白帝城(人文遗产)和天坑地缝(自然遗产),也有很多其他的重要而知名的遗产:三峡中的摩崖石刻(人文遗产)、古巴国遗址黄金洞(人文遗产和自然遗产兼而有之)、风箱峡悬棺(人文遗产)等。这个题目有一定难度,要做适当的指导。
题目2比较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在这个题目上面应该能够有话可说。
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 吟:赞颂
(1-2节)问句引发想象
(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化石吟》同步练习 篇10
广州市赤岗中学娄红玉
一教材简析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2、《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感情丰富。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 理清结构,揣摩语言,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3、 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 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音律之美。
2、 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四教学策略
1、吟诵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诗歌的韵律,诗歌的感情;在诵读中揣摩词语的形象精炼,句子的含义隽永,在诵读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学习方式
1、自觉参与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品词、读中悟情,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探究
依据化石推测上古的生物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联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在发言中主动思考,在表达中善于探究,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小组合作
整个教学过程(m.diyifanwen.com)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明确分工,分别指定读题员、记录员、报告员、协调员等;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合理比较,使学生群体间产生合作、共享的局面,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
六课前准备
1、 教师与学生一起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 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七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茫茫宇宙,地老天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但无论多久多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不息的生命的航船从远古驶向现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那亿万年前神奇的故事吧!”
2、 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教师指导阅读:
例:诗歌的节奏,
诗歌的韵律,
诗歌的感情。
(4)问题讨论:
例: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那些地方体现了这种感情?
(5)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体会。
3、 揣摩研读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
例:重点字词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重点语句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
(3)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仔细研读赏析。
4 、拓展运用
(1)联想想象
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资料,推测猛犸的死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动描述。
(2)表达感受
面对这幅猛犸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两句诗来表达。
5、 教师小结
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探索未知的世界,搜寻生命的足迹。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6、 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办一份手抄报。
(2)你喜欢科学诗吗?请模仿着写一首。
八教学效果及反思
1、这节课把握住了课文的两个重点来教,一是科学性,一是文学性,并且能巧妙地借助吟颂法和联想想象法来落实,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自觉参与,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善于表达,激发了爱科学和爱文学的热情,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在品味诗歌语言这一环节上,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比较少,说明对诗歌语言的揣摩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引导、研读和训练。
3、推测猛犸死因的时候,有些学生的想象过于离奇,与上古时期的气候、地理条件等都相差太远。说明学生的课前准备不足,对有关古代生物的知识了解太少,知识不够广阔。以后应指道他们开阔视野,广泛吸收各类知识的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化石吟》同步练习 篇11
(建议安排1课时)
[学法导引]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全诗共7节,可分三层。1—2是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对亿年前神秘世界的想像。3—6节是诗的主体,具体抒写遐想的内容。第7节照应1、2节的设问。全诗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学习本诗时,要联系生物课上所学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在查阅、积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的想像力,去体会诗中“沉睡亿年的石头”所说的话及内涵。科学诗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因此,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诗的节奏美、韵律美,以此激发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典型例析]
例题:说说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解析:本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美的特点。
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应。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课时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奇幻( ) 裹藏( ) 猛犸( ) 躯壳( )
hái ( )骨 qián( ) 行 cōng ( )茏 tàn( )服
二、选词填空:
1、请向我一一讲述那 的神话。
a、奇异 b、奇幻 c、奇丽 d、奇妙
2、你把我的 引向远古。
a、思路 b、 思潮 c、思绪 d、思想
3、时光在你脸上 道道皱纹。
a、留下 b、 写下 c、埋下 d、刻下
4、黑色的躯壳 着生命的信息。
a、包藏 b、隐藏 c、裹藏 d、掩藏
三、阅读课文3~6节,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化石里“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什么说化石留下的是“密码”?
3、“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分析诗中采用第二人称及修辞手法的作用。
四、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 和 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跋山涉水去 和 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山麓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里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 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大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大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资料。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晰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晰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他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
因此请记住: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草率: 喜出望外:
2、第一节的空格中应填入哪些词语 ( )
a.收集 研究 寻找 采集 b.研究 收集 寻找 采集
c.收集 研究 采集 寻找 d.研究 收集 采集 寻找
3、第二段画线句子表明这块化石之所以能被发现的两个原因,请把你的
理由解写在下面:
a. ,
b. 。
4、为什么“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请你在文章中找出怀疑的理由。
5、我们可以从曼特尔夫妇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十六.《化石吟》
一、huàn cáng mǎ ké 骸 潜 葱 叹 二、1.b 2.c 3.d 4.c 三、1.这句话表明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否定了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这些深埋在地下的化石,足以证明了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 2.因为化石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有机物的残渣就是生命的信息。而这些信息还要靠科学家进行研究,不是直接表现生物进化的历史,所以说是“密码”。 3.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明无论时间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拦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 4.运用第二人称“你”,显得亲切自然。流露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1.(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2.a 3.a. 因为修路而使岩石裸露,岩石中的化石也才有可能被发现。 b. 曼特尔夫人已经养成了观察岩石、寻找化石的习惯。 4.这些牙齿和骨骼化石是在一个发现的,应该是属于同一种动物,犀牛和河马不可能群居在一起;曼特尔“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所以居维叶认为这是犀牛的牙齿是不可能说服曼特尔的。 5.首先要学习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强烈的好奇心,其次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还有他们为了寻找答案持之以恒的努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化石吟》同步练习 篇12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3、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感知
1、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
⑵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⑴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⑵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⑶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2、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2、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
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⑴“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⑵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⑶“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⑷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⑸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3、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⑴质疑交流: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⑵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四、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点评】
此教案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科学抒情诗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韵律的教学,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特别在赏析研读和拓展延伸中,鲜明地体现了想像的层次性。如“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这些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板书设计方面也有较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
《化石吟》同步练习 篇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还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机物的残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理:
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断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板书:发问想象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回答呼应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四、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板书设计:
自然奇妙——科学神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2.学习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1)一、二组读第一层,三、四组读第三层。
(2)学习分析。
①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
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
A?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请问同学们,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B?(学习方法同前)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又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C?对比着读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层问、第三层答)
D?小结:第一层问第三层答,第三层就是对第一层的呼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科学的伟大。这就是写作手法中的前后呼应。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这种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紧凑。
E?再读一遍。(一、二组读第二节,三、四组读第七节)
(3)深入学习结合理解第5节。
①这两节中的“逝去万载、沉睡亿年、长眠地下”这些词语说明什么?(说明化石所讲述的故事是非常非常遥远的。)
②诗歌中哪一节很能说明这一点?(第五节)
③齐读第五节。
④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一:年代久远。
提问:
A?“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指谁?怎样理解这句话?(“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外表的样子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B?“海枯石烂,斗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说明什么?(说明不管时间过多久,成千上万年以后,生命仍然在不断地延续、发展)
⑤过渡:多么遥远的故事啊,可正因为遥远,它所讲述的神话才会怎么样?(奇幻、令人神往、惊讶)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奇幻的神话。
3.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三节。
①指名读第三节。
②这一节说明了什么?找出本节中的关键词。(生物进化)
③“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说明了什么?“冰冷的骸骨”指的是什么?“平凡的真理”指的又是什么?
④小结:说明生物是不断地进化来的,不是造物主造出来的,在沉睡亿年的化石身上找到了这个真理。
(2)过渡:为什么说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这个平凡的真理?哪一节给了我们答案?
(3)学习第四节。
①齐读第四节。
②“生之灵火、生命的信息、珍贵的密码”分别指什么?
(化石中的有效物质)
③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之所以是“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④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二:生命的信息。
7000万年前的骨头还“活”着
美国古生物助理教授玛丽•施魏策尔宣称,已经成功从距今7000万年前的霸王龙腿骨化石中分离出软组织。被分离出的软组织不仅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仍旧透明和具有柔韧性,而且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血管和细胞的内部结构仍旧存在。科学家宣称,恐龙化石分离出活性组织,有望复活恐龙。
⑤小结:真是不可思议!可它就有这么神奇。
(4)学习第六节。
①齐读第六节。
②组图欣赏:(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网上搜索)
③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象时,你有何感想?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5)指名分节读第二层。
三、质疑交流,剖析课文。
1.诗歌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拟人、比喻、第二人称)
2.对诗歌的学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四、课后作业,拓展想象。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逝去万载的世界重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结合自己的感想写一篇想象作文,题目自拟。
《化石吟》同步练习 篇14
【导语】
师:有一首动听的歌《木鱼石的传说》,是这样唱的: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
歌里会说话的石头就是化石,同学们一定也不陌生《侏罗纪公园》吧!它也是通过保存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让我们窥见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引领我们遨游那远古的神秘世界,沧海桑田的变迁引起人们无限遐思,让我们跟随张锋的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再次接触这些“会说话的石头。”
【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
生: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等。
师:《化石吟》从体裁上是什么样的一篇文章?
生:《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师:从结构与内容上看文章是如何展开的呢?
生:本诗共七节,可分三层来理解:1、2节是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3、4、5、6节是第二层,为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具体内容。最后一节为第三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
【技法归纳】
师:本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生: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师:同学们认为通过哪些途径学习这篇课文比较合适?
生:①首先要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②可以联系生物课上所学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在查阅、积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的想像力,去体会诗中“沉睡亿年的石头”所说的话及内涵,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题例分析】一
例题一: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
解析:本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美的特点。
生(讨论后回答):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应。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典例分析】二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
②“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化石中隐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③“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
师生互动:这几个判断题考察的是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1)句中的两个问句不是设问,因为设问是自问自答,而这两个问句只问而没有答,所以是×。(2)句中,把生命历程的痕迹比作条条皱纹,把化石比拟为人的脸。所以是√。(3)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是对的,但是并没有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而是说明人们刚刚挖掘出化石,开始了解他,所以是×。
【互动探究】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师:诗歌的开头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开头有什么样的作用?
生:运用了排比手法,通过连续的问句,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师: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二节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能否互相调换?
生:最后一节照应了第二节,第二节用问句的形式,引人深思。在结尾时,用陈述的语气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化石吟》单课过关题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骸骨腐朽躯壳裹藏潜行
2.解释词语
①腐朽:
②化为乌有:
③潜行:
④海枯石烂:
⑤葱茏:
⑥叹服:
3.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课内片段】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
1.所选这几节紧承诗的第二节中一句展开。(3分)
2.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3分)
3.所选部分第二节是什么意思?(3分)
4.皱纹和化石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3分)
5.从选文看,诗句发展到第节时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是诗人由衷的赞叹。(3分)
6.诗中称化石为“你”有什么好处?(3分)
【拓展阅读】一:
《煤的对话》
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请给我以火!
1.诗歌的二、四节表明了什么?最后一节有什么深刻含义?
2.这首诗与《化石吟》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点?两首诗都赋予了无生命的东西以生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方法?使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3.这首诗写于1937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存亡的关头,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作者对煤的赞美主要目的是什么?
【拓展阅读】二:
人造卫星又回答:
对了,我正想告诉你,
我靠神目──遥感技术,
发现了隐藏的古城废墟──
那是在南墨西哥的密林中,
有你古代的玛雅城两座;
两座古城里既有金字塔,
又有千姿百态的石头建筑。
这永不消逝的废墟呀,
它的考古价值堪称瑰宝骊珠:
显示出公元前六百至九百年间,
古代玛雅文化的繁荣画图!
1.这是人造卫星对地球说的一番话,诗歌采用的手法写出了人造卫星的技术在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2)从古代的遗迹来了解当时的历史,考古的价值就在这里。请你查阅资料,举出实例来证明这一点。
【拓展阅读】三:
去年六月,蒙大拿洛基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帕特·莱基在蒙大拿荒原的一个偏僻地方,发掘出一具约12米长、约为完整骨骼75%的霸王龙骨骼化石。除了尾部短缺一小部分外,差不多是一具完整的霸王龙骨骼化石,,据此,科学家就能着手解开霸王龙的一些悬而未决之谜。
通常,体长12米,体重达3000千克,并长有17.7厘米长、剃刀般锋利牙齿的霸王龙,如果不归入食肉动物范围,令人难以理解的。可是,一部分古物学家认为,霸王龙短得可怜的前肢(在4.5米长的躯干上,前肢只有91厘米长),以及这蹒跚的步伐、缓慢的移动速度,使得它们不可能对小动物发起突然袭击。他们深信,霸王龙的食物是以死亡动物为主的。
为了研究霸王龙的奔跑能力,科学家对所发掘的霸王龙腿骨、骨盆、趾骨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他们测定了霸王龙化石上左前肢二头肌腱附着的痕迹,根据骨的大小和肌腱附着的度以及骨上大致的肌肉量,计算出霸王龙的每侧前肢可以抓得住约545千克的重量,这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了,而食腐动物绝对不会长有能发挥如此强大力量的前肢。此外,过分短小的前肢在捕捉猎物时,也许还可借助于胸脯的重量,不让猎物逃走。
1.填入中横线上的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便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同时也是最完整的骨化石。
b.这是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至今仍有完整短小前肢的骨骼。
c.那就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也是至今最完整的骨骼。
d.这是至今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的骨化石。
2.对霸王龙,科学研究者有两种不同看法。第一种认为是食腐动物,其根据是:①,②,第二种认为是食肉动物,其根据是:①___________②捕捉猎物时可借助胸脯重量。你倾向于第种看法。
【课外阅读】四: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和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跋山涉水去和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山麓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里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大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大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资料。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晰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晰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他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
因此请记住: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草率:喜出望外:
2.第一节的空格中应填入哪些词语
a.收集研究寻找采集b.研究收集寻找采集
c.收集研究采集寻找d.研究收集采集寻找
3.第二段画线句子表明这块化石之所以能被发现的两个原因,请把你的理由解写在下面:
a.,
b.。
4.为什么“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请你在文章中找出怀疑的理由。
5.我们可以从曼特尔夫妇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第三部分【综合提升】
1.假如是你是某历史博物馆中某化石展厅的一名讲解员,负责接待游客及讲解工作,你将怎样向他们介绍呢?选择你所熟悉的一种,用200-500字写出解说词。
2.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化石有关知识,你有何感想?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自我检测】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1.háifǔqūguǒcángqián2.①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②变得虚幻,不存在。③在水面以下行动或秘密行走。④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⑤青翠茂盛。⑥称赞而且佩服。3.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课内片段】1.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2.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意思接近即可3.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4.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写真。5.四;令人叹服的大自然6.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拓展阅读】一:1.表明煤形成的历史悠久最后一节写煤对死的认识和希望。煤认为只要有火,它就能燃烧,燃烧就是它的生命,这表现了煤不甘埋没、自强不息的精神。2.都使用了第二人称拟人化能使文章自然亲切,生动感人,易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3.借赞美煤来歌颂中华民族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精神。
【拓展阅读】二:1.拟人化遥感考古2.略。
【拓展阅读】三:1.d2.①前肢短得可怜②步伐蹒跚,移动速度缓慢;①前肢力量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②言之成理即可。
【拓展阅读】四:1.(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2.a3.a.因为修路而使岩石裸露,岩石中的化石也才有可能被发现。b.曼特尔夫人已经养成了观察岩石、寻找化石的习惯。4.这些牙齿和骨骼化石是在一个发现的,应该是属于同一种动物,犀牛和河马不可能群居在一起;曼特尔“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所以居维叶认为这是犀牛的牙齿是不可能说服曼特尔的。5.首先要学习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强烈的好奇心,其次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还有他们为了寻找答案持之以恒的努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第三部分:综合提升(略)
《化石吟》同步练习 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本课生字词语;学会抓住课文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赏析诗歌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于未知世界无限丰富的科学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关键性语句整体感知课文,赏析文句,体会、理解课文所蕴涵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加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加深理解,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有条件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如果不用多媒体,可出示恐龙的图片,然后设疑:“你们现在看到的是-----”“恐龙”
“我们在小学自然中学过恐龙在7000千万已经灭绝,那我们今天又怎么知道你看到的就是恐龙,而恐龙确实是长得这样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化石’。
“那么什么是化石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那化石有什么用呢?”学生纷纷讨论。总结: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学生练习朗读课文
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字词积累
奇huanguo藏conglongzhuoyue
骸骨潜行躯壳档案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
2、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学生在小组内朗读。
(3)每小组找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在朗读中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读的出色的一定要多加表扬,给予掌声。
(4)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学生只要敢说,就要多鼓励。让学生大胆发言。
三、在反复朗读基础上,让学生找出理解课文思路的关键性语句,体会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1、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关键性语句。
2、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稍有见解要及时表扬。
3、总结: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总领下文
前后照应: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总一分一总”;
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并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四、集体诵读1、2节诗歌
1、诗的第一节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
可以让学生想像四个问句是怎么引起的,可能是参观博物馆时生发的疑问。
2、理解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①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②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石头到底说了些什么话?下一节课我们将把谜底揭晓
五、作业:
阅读3-7节,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奇幻的神话”变成自己的文字。写写苏醒的石头到底说了什么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理解文章的前后照应和总分总的结构以及对化石的赞美之情
二、分享作业
上节课作业在于训练学生的想像力,鼓励学生到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作品。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肯定。
三、自主合作探究:
1、学生分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找出不理解的句子。
对不懂的问题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对于问题的答案理解就行,不去细究/
研讨要点: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点: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西方,上帝造人;
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e、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2、小结:
综合3至6节的内容可知,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这个苏醒与第2节的“苏醒”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四、情感体悟:
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学生可找到以下词语:吟、请、神往、惊讶、令人叹服、高明、卓越……→对化石的尊重、珍惜、热爱、赞美。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五、布置作业
学生四人小组,搜集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根据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六、板书
(1-2)发问引发联想总
化石吟(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分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总
神奇景色----人类的伟大----赞美科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习,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习册》、《全效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化石吟》同步练习 篇16
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的人类的伟大。教学这篇课文时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的节奏韵律之美。科学诗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这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此激发学生爱科学文学的热情。
本节课我要完成如下几个目标 :
(1)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教学重点,本文教学重点是: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重点研讨、质疑释疑、拓展延伸、 小结、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1、导入新课。
导语如下:大家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词吗?这个词什么意思呀?晋代葛洪《神仙传 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2、整体感知。
在进行整体感知的时候我先出示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投影显示),然后范读课文(或用录音带)。学生听读时要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2)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课文内容,特别讲解诗歌的几个层次,理清诗歌结构。
因为这首诗歌比较长,学生在整体把握的时候,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建议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要进行分层。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暇思的内容;第七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响应。
最后让学生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3、重点研讨。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在进行重点研讨的时候,我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
(1)“你能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然后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为单位起来发言。(其他的小组成员可以做补充发言),可能学生的回答不会很完善,这时教师就要适当提醒,帮其完善。
4、质疑释疑。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讨论的方式。四人一组进行探讨,将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可以采用记者招待会的方式)。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5、拓展延伸。
以“交流会”方式,让学生将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化石的图片、光盘、书籍等内容展示给大家,互相交流。通过这个环节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化石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
6、小结、布置作业。
《化石吟》同步练习 篇17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歌节奏鲜明,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悉心体会。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 ,投影显示)。
②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③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a.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b.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c.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重点研讨
①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②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③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①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②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