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从题材选取、表达方式、写作意图等方面,体会人物的感情,理解本文的中心意思。
3.结合课文反映的现实,理解中国式的父爱,树立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
【课文提示】 1.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在清华任教时,曾参加学生游行,写文章控诉反动派暴行。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做官。李公朴、闻一多被反动派暗杀后,他冒险参加追悼会。他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临终嘱咐家属:“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称赞朱自清:“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2.《背影》是一篇语言朴素、情味深厚的散文,写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对父亲感激之情。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差(使)chāi 藉jí (奔)丧sāng 簌sù 踌躇chóuchú 迂yū 栅zhà 蹒跚pánshān 颓tuí 琐屑suǒxiè 箸zhù 【积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 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天无绝人之路 来来往往 东奔西走 一日不如一日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发之于外 不同往日 大去之期【朗读课文】 1. 文章中的“背影”是谁的?是什么时候的“背影”?它有什么特点?父亲翻越铁道为“我”买橘子时,“我”见到他的背影。这个“背影”的特点是“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 2. 本文的“背影”有什么作用?父亲的“背影”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对象。为了写好“背影”,作者对背影作笔墨酣畅的细节描写,还以“背影”为中心,前后安排了许多巧妙的衬托与铺垫。这一点,从文章的结构上,也可以看出来。【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的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父之情。【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作品。第二、三课时【朗读课文】细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课文】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1段,写对父亲的思念,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背影”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2-6段,回忆往事,写出背影。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写了徐州见父、回家奔丧、南京分手、车站送别、父亲买橘等几件事。 第2段,写徐州见父。在简洁的叙事中,表现了父子悲、愁、急、苦的心情: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真是“祸不单行”,百感交集,写出境遇悲惨;“满院狼藉”,“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触景生情。家境如此凄苦,父亲却用“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来宽慰儿子。这里可见父亲的爱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