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都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篇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但这次再学习,就需要换一个角度,它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时“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具有的童真、童趣,挖掘他对生活情趣的感受。同时我个人认为编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观察对于描写景物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点:
二、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主题;
2、初步学会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悟“我”成长中的童真、童趣。
三、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体会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设计流程:快速朗读,整体感知。
小组交流信息及感受。
细读课文,巧设疑问
重点品读,以读促写,欣赏提高
布置预习
(1)查字典:给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上网查阅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
五、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读写结合法——以读促写、突出\"语文的应用性\"。
谈话法、演示法——激发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六、课堂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回忆童年趣事,是温馨而甜蜜的。中年时的鲁迅为了追寻这种甜蜜,特意写了一组回忆性散文,结集为《朝花夕拾》。单看书名,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和情趣,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主要采用小组形式检查)
预习(1)、(2)的任务:小组长抽查生字(8个) 词语(3个)
预习(3)的任务,先小组交流,再班级汇总,教师帮助明确后,主要是,让学生走近鲁迅,了解他的成长经历,把他还原为一个真实的人。
预习(4)的任务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可让小组齐读加以巩固。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从题目入手:讨论:从文章的题目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
[两部分] 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