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短文两篇
二、教学目的: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四、教学难点:
1. 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行道树》
(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
(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贪婪 堕落 点缀 自豪 冉冉 苦熬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多姿多彩 (三)朗读。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方法。 《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4)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5)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 (1)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3)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4)堕落是沦落、流落的意思。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在行道树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5)“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关键词是“神圣”“痛苦”“深沉”。
(五)合作研讨。 研讨方式:同桌二人切磋。
(六)总结: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学习《第一次真好》
(一)默读《第一次真好》
(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雏形 丰硕 稀疏 珍重 累累 低回 沉甸甸 眼巴巴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回味无穷 不可磨灭
(三)朗读练习。
(四)内容研讨
1.学习方法引导。 探究的收获,首先取决于探究什么问题,问题有价值,探究才有价值。 你认为阅读这篇短文,提出什么问题最有价值? 如果问题是“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这样的问题可以使我们对课文内容把握得具体一些,但是思考价值不太大,因为只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集中起来就有了答案。“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说的都是“好”,“好”就是指这些。“愿你珍重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珍重”的含义是什么,探究这个问题就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