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2017-04-09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有一位大教育家,有人称他为“圣人”,同学们一定知道他是谁。每年的9月28日,都会有很多人去到山东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经是孔子诞辰2556年了。虽然我们不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孔子,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56年,并从中感知孔子的思想。继续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才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强调识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三、反复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前先齐读课文前方框内的提示,标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词。
2、自由朗读,完成两项工作:
⑴ 读准字词读音;
⑵ 思考这十则《论语》中有哪些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方面?
3、总结三个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板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聪明,智慧。
4、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5、提问朗读。一个小组,每人读一则 。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概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不必花太多时间在有注释的词语上,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