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言行、心理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对渲染环境、烘托形象、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3.感受作者对儿时岁月的诚挚情感,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理解课文热爱劳动人民、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
1.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小说《社戏》。《社戏》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上,后由作者收入小说集《呐喊》。“社”原指土地庙。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社戏》虽然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原作是一篇回忆性小说,先写在北京看了两回中国戏的经过及印象,写对“北京戏”没有好感,衬托出“我”对“社戏”的喜欢。接下来回忆“我”幼年时与农民孩子看“社戏”的情景。这是小说的主要部分,课文选的就是这一部分。
2.本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重点在叙事有详有略,主要叙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本篇侧重叙事,写的是农家少年的群体。写得曲折生动,展现出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开头和结尾是学习的难点,二者对表达中心又很有作用。
【正音正字】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xù 怠dài
撺掇cuānduo 凫fú 潺chán 蕴藻yùnzǎo 眷juàn
舀yǎo 踱duó 蹿cuān (旺)相xiàng 撮cuō 楫jí
【积累词语】
早出晚归 装模装样 不识好歹
【朗读课文】
【结构层次】
课文以《社戏》为题,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前后还写了一些活动: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
按故事情节发展、时空转移,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写小住平桥村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第二部分(“至于我在那里”到“各自回去了” ),写夜晚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依据情节的发展,第二部分又可以分为四层:
第1层(开头至“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写去看戏前的波折。
第2层(“我的很重的心”到“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写看戏途中的情景。
第3层(“最惹眼的”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写在赵庄看戏的情形。
第4层(“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 ),写看戏归来路途中吃罗汉豆的欢乐情景。
第三部分(“第二天”到篇末),写看戏次日的情形。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阅读鲁迅的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采用讨论法,逐段理解课文内容。)
平桥村是个怎样的地方? 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都是种田打鱼的、只有一个杂货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