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首乐曲“人生如花”,让我们在优美的乐曲声中体味如花般的人生(配乐)。如此美妙的音乐能不能引起你幸福的感觉?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毕淑敏的幸福中去,看她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幅幸福的画面。
(板书课题)
师:我们学习这一课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出示一屏,生读:
1.学会概括要点
2.品味并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的幸福观,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1.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如果有不认识的字随时可以问老师。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试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完课文的感受。
(生答,师板书:幸福)
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提炼概括出作者围绕幸福谈了几方面内容。
(生答,师板书:提醒 含义 享受)
师:毕淑敏对幸福有怎样独特的体验呢?下面请几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35段,其他同学思考并画出你被提醒了的幸福瞬间的语句。
(三生分别朗读13—20、21—25、26—35段)
师:毕淑敏提醒的哪些幸福打动了你,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看看你的朗读能不能打动大家,谁先来?
(几生朗读,师引导学生读出幸福的味道)
师: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概括幸福的含义?
生:“幸福是你心灵的感觉。”
(板书:画心)
师:看来我们与作者形成了共识,幸福是用心灵来感觉的,下面请大家带着你现在对文章的理解来读老师这里的一组画面。
(师出示画面,只做客观介绍)
师:这是贫困山区的儿童在昏黄的烛光下睁大双眼,渴望知识、渴望读书;这是我们的中学生正坐在语音室里享受着知识的阳光雨露。(第一屏)
这是阿富汗的女高中生正蜷缩在教室的一角,大睁着恐怖的双眼;这是我们的女高中生正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全新的知识和信息。(第二屏)
这是两种生活、两种情景,同学们,你从中读到了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语言表达你此时的感受。
生:看了贫困和战争中的青少年,我感到不经意的平凡生活其实就是一种幸福。
生:我感到此时在多媒体教室享受现代化的教育就是幸福。
师:那是不是这些生活在战乱、贫穷、艰苦条件下的孩子就没有幸福了呢?他们又会拥有怎样的幸福呢?(生自由讨论一分钟)
生:他们有患难中的友情、亲情,比如“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
生:他们有精神上的幸福。
师:我们就没有精神上的幸福了吗?
生:他们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幸福,我们是物质、精神双重幸福。
生:他们有健康的身体,有一颗健康的心。
生:他们曾经生活过。
师:是的,他们仍然是幸福的。(师出示三幅画面)
这是战争废墟上的儿童,战争夺走了他们的家园和亲人,却不能泯灭他们儿童的天性,他们是幸福的。
这是贫困山区的梯田,中间的小茅屋寓示着条件的艰苦,农民却用勤劳的双手播种下希望,收获的将是幸福。
这是西藏的一个小喇嘛,他们生活是贫穷的,但他们却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着绚丽的人生,他们同样是幸福的。
师:我们已经体会到了生活处处都有幸福,那作者为什么又要提醒幸福呢?请大家速读课文第一部分,从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