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梅岭三章》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十二  梅岭三章
清河二中   郭秀菊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4、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
 5、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   教学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字卡,指名学生朗读:伏  旋  旌  悬      2.熟读这三首诗(抽上、中、下游学生各一名朗读)    二、导入新课    ——展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介作者生平,介绍时代背景: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说明]  如有条件可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该环节的目的一在激趣,二在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情况下为学好本课做准备。    三、课文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这三首诗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齐读小序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交代了梅岭遇险的经过。“伤病伏丛莽间”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的危急,“得诗”显出态度的镇定自若。“小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有条件可配乐朗读,同时配以陈毅梅山被围的画面。)    3.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提示: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又有所侧重,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