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案例:作文活动课《黄河,母亲河》

多种手段并举,创新课堂设计
——教改案例:作文活动课《黄河,母亲河》
 黄河,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孕育着中华民族令人自豪的华夏文明,又流淌着人类贪婪索取的泪水,有多少黄河岸边的中华儿女,早已习惯了享用黄河、漠视黄河。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正是作文活动课《黄河,母亲河》的设计意图。
黄河文明,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早已深深积淀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又怎能忽视它?如何创设浓郁的黄河氛围,激发学生热爱黄河、热爱祖国之情,在美的境界中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成为我构思这次作文活动课的重要目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久居校园深墙之中的中学生,如笼中之鸟般盼望着一次出门踏青的机会,作文课的筹划活动,就在春游的强大诱惑中展开。
春游小组的例行安排中,多了一项特殊任务:古今诗歌吟唱会。为了不在母亲河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学生们开始了上山(书城)下乡(书摊)的搜寻工作。
活动地点:黄河岸边。
活动方式:黄河歌曲联唱、诗词吟诵、赏析。(以下为活动片段)
1 朗诵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吟诵伴剑舞,全诗略)
朗诵者甲:这句描写黄河的诗,并不觉得有什么奇妙之处,但在许多书中都引用这一句,为什么?
学生乙:这句诗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写河水从天而降,把黄河滚滚东流的气势写得非常形象。
学生丙:“君不见”一词可以引发人们的丰富想象,使人身临其境般体会到黄河的雄壮。
学生丁:“奔流到海不复回”突出了黄河一往无前的勇气,有不凡的气势。
2 朗诵者: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配乐朗诵,全诗略) 
甲:“触”字用得不好,它一般指很轻微的抚摸。
乙:因为黄河到龙门流得缓慢了,所以用“触”字很恰当。
丙:上句“黄河西来决昆仑”写出了黄河力劈高山的气魄,奔腾汹涌;下句“咆哮万里”也写得非常豪迈,所以不该用表示河水缓慢的“触”。
丁:“龙门”在古代是个神奇的地方,鲤鱼跃过龙门就化为龙了。因此“触”龙门可以形象的表现黄河象一条巨龙般咆哮而至,在龙门徘徊不前,轻叩龙门,好让自己继续前进。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借助黄河设置审美氛围,以诗歌朗诵、品评引导学生把文字符号转变成形象,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拓展想象的空间。)
这次活动,把学生的主观感受与诗词描述相结合,亲身领略到黄河的气势磅礴、泽被两岸万物生灵,真切体会到黄河对华夏民族、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并对黄河现状有了直观认识,为本次活动奠定了扎实的感情基础。他们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们来到黄河边。人们都说,长城是中国的脊梁。那么,我说,眼前这绵延的河水则是中国的血脉。”“当我登上邙山头,远望那条望不到头、盼不到尾的大河时,‘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回荡在耳边。”“没有想到,身到黄河边,却看不到黄河壮。直到辛辛苦苦的爬上黄河大堤,那条浊流滚滚的大河才出现在眼前。说它是黄河,不如称之为‘流沙河’更恰当。”
   网络天地宽,心与心相连
 诗词歌赋作为诱发创作欲望的手段,激发了学习兴趣,可以在写作中锦上添花。但“织”就一篇佳作,尚需广集素材,酝酿创作激情。关于黄河的知识浩如烟海,网络化教学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