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感情领略情节魅力。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假如你到山中访友,你会访问什么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可作者是怎样说呢?(学生回答)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共同聆听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出的童话般的世界。
   学法导航
     速读课文 ——  通读课文  —— 精读课文
      ││       ││       ││
    扫清文字障碍  感知文章大体内容  重点内容重点分析
   2、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 逝川 憔悴 玄奥 禅心 唱和 德高望重 返老还童 津津乐道
   3、通读课文
     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感情?
       原来作者要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赏析
    精读课文,分析以下问题。
    a、自主探究:
      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具体是怎么写的?分别从众朋友身上学习到了什么品质?
      简析: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唱和小诗(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德育渗透: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齐读七段。
    b、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进山看景为何说成“山中访友”?同时体味想象丰富,充满童趣,浪漫色彩的构思?(重点研读四、五段)
     回归大自然同时被大自然同化,举例:作者走进山林的一段,“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枝,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上远水”。辛弃疾词中也曾说过“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
     人称转换:文章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用第二人称,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充分。
     简析: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所以视大自然看为朋友,为我们等外营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这样倍感亲切、动人,使作者的孤独之旅成为欢欣之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