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案10

学习目标1.学习景物描写。2 .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1.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2.小说的主要情节●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3. 文章结构:一(1-4)简单介绍了平桥村、伙伴、趣事和心愿。作用:为下文交待了故事背景。二 (5-30) 详细写了看社戏的整个过程。三(31-39)六一公公夸奖“我”,并且送“我”母亲罗汉豆四(40)“我”称赞那天晚上的好豆和好戏。4. 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春末夏初“消夏”   “扫墓完毕之后”  “罗汉豆成熟”  “两岸的豆麦”5.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乐土?l          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l          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l          钓虾,放牛;                                                           l          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6. 精读:   第二部分(5—30白天想戏①“我”的心理:非常着急,心里总惦记着社戏。②写作方法及作用:欲扬先抑,先写看不成戏而心里着急,从而更加突出后来能看戏时的喜悦。朋友帮助双喜的特点:聪明,热心,心细7. 月下行船(10-13①大声朗读:注意体会“我”此时的感受。②我上船时的心情:轻松、愉快(与前文的着急心理形成对比)。③出发时的划船动作及作用:拔、点开、磕、退后、出、架起,这样突出了他们划船技术熟练④多角度描写“我”的见闻感受:嗅觉  清香触觉  扑面吹来视觉  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  歌吹想象  戏台、渔火l          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l          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l          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l          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8. 船上看戏(1421①看戏内容:铁头老生→  小旦 → 小生→  小丑→  老旦②看戏心理:孩子们不喜欢听唱的戏,喜欢看动作的、好玩的戏。所以,心里有些失望。③思考:(此题,可以先看完中心再回答)既然社戏不是那么好看,那么作者在结尾为什么还说是好戏,并且还要以社戏为题呢?小说中心是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作者表现这个中心,正是通过社戏一步步展开的。单纯的戏虽然不好看,但是伙伴们的美好心灵,农村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关系,令人难以忘记。而且,这在“我”看来却是最为重要的。因此,结尾说那是好戏,并且以此为题。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