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散文。说它典型,就是它突出地体现了一个“散”字:材料散,语言散。在选材上,几乎选取了家庭生活中所有生活琐事,五花八门,面面俱到,但来却没有零乱之感。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它的每一个琐碎的材料都被一根线贯串着,这根线就是“情趣”二字。“情趣”是这篇文章的灵魂,它像串珍珠样,把一个个具体、生动、风趣的材料贯串起来,使全文浑然一体。
除了一条灵魂线索之外,本文还有一条线索,那就是“我的所闻所见”。文中几乎每一件事都是我亲耳所闻(有的是长大后听父母讲述的)或亲眼所见,读来亲切自然,可信感强。
把握了这两点之后,本文就容易理解了。在授课过程中,要首先让学生体会这两条线索,要准确把握,整体把握。为了直观起见,可以通过下面一个图表把两条线索和文中主要材料体现出来,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我儿子一家》的行文线索
所
闻
所
见
我出生时的家庭琐事
情
趣
所
闻
所
见
妈妈做恶梦
情
趣
我两岁时的一件小事
妈学习与休息
与作家们交往
教学“学玩”
午休
长大也和妈妈住一起
与客人共坐
2.本文语言口语化。因为本文是出自一个五岁孩子之口,所以朴实、生动、有趣,是它的一大特点。如:“每适我淘气,父亲老是摇摇头;‘若是女孩就好了。’”别人问我是谁家的孩子时,我立即应声:“诗人舒婷的儿子。”妈妈唏嘘好几天,常常警醒地摸我的脑袋,似乎试探它能不能硬过板车的把手。”“我下了决心,干脆不讨老婆算了。”等许多类似的句子,都生动地体现出童心、童趣,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感动。
关于语言的这个特点,要通过多读来体会。多读应是讲授本节课的主线。多读也应是讲授自读课文的原则。
3.本文作者是舒婷,但文章却是让“儿子”作第一人称,这种写法比较特别。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在授课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认真思索,如果把“儿子”换成第二人称。“妈妈”(作者)换成第一人称,其效果会如何?可先让学生针对某些段落尝试转换,体味效果与原来的不同之处,再理解让“儿子”作第一人称的好处。
4.作者“剪辑”了十来个家庭生活“镜头”,组合在一起,每个镜头都相对独立而又有机结合,丝毫没有割裂之感,原因是什么?在阅读过程中认真体会。
指点迷津
一、重点:
1.体味理解“散”的材料通过“线”(散文的“神”,即散文的主题)有机组合的方法。
2.认真把握本文的线索。
3.学习本文生动、风趣、口语化的语言。
二、难点:
本文“人称错位”的写法和作用。
三、重点词语:
颓然 面面相觑 衣冠楚楚 衣冠禽兽
警醒 守株待兔 唉声叹气 垂头丧气
唏嘘 可怜巴巴 居高临下 高屋建瓴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大声朗读课文(5分钟),概括回答:
本文共写了几件事?(用几个字或一句话概括)
提示:
(1)妈妈坐月子:①妈妈好胃口 ②“胎”教
③爸爸“嫌”我是男孩儿 ④起名字。
(2)妈妈是灯泡厂的 (3)背作家姓名能得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