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

21、风筝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1、整体感知 
   
   ①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