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2022-12-02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篇1

  一、吸入气、呼出气和肺泡气  人体吸入的空气中,气体的种类很多,但主要的是氧(o2)、二氧化碳(co2)、氮(n2)三种,具有生理作用的只有o2 和co2。n2所占的容积百分比虽然很大,但是由于它对人体既无用也无害,在讨论气体交换时可以暂不考虑。现将吸入气、呼出气和肺泡气中各种气体的容积百分比列表如下:气体成分吸入气呼出气肺泡气o220.9616.414.3co20.044.15.6n279.0079.580.1合计100.00100.00100.00  从表中可以看出,由肺内呼出的气体,其种类与吸入的气体相同,但各种其他的容积百分比已经改变,主要是o2减少而co2增加。存在与肺泡内的气体,其各种其他的容积百分比与呼出的气体不同,o2的百分比更少,而co2更多。在吸入气体中,o2约占21%,而肺泡中的氧仅占14.3%,两者比较,表明已有6.7%的 o2扩散入血液中,被组织细胞所利用。而在吸入的新鲜空气中,co2的容积仅占气体总容积的万分之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肺泡气中却占5.6%,这表明这些co2完全是由组织细胞所产生的。n2在呼吸过程中原无增减,但表中三种情况下的n2百分比不同,这是由于受其他两种气体的百分比的影响,只是相对地起了变化,其绝对值并无变动。至于呼出气与肺泡气的不同,是由于每次呼出气中,开始的一部分是上次吸入的新鲜空气存留在呼吸道中的,因此这种不同,实际上是呼吸道内存留的气体和肺泡气混合的结果。   二、气体交换  气体在肺泡处的交换是通过肺泡和毛细血管壁进行的。气体在组织内的交换也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气体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气体分子不论在气体状态或溶解在体液中,都在不断地运动,具有扩散性。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气体的浓度与压力有关,浓度高压力越大,浓度低压力越小。因此也可以说,气体是由压力高的地方向压力低的地方扩散的。气体在肺泡和在组织内的交换,都是通过这种扩散作用实现的。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是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运输的。在正常氧分压条件下,以物理溶解形式运输的氧量是很少的。绝大部分的氧,先溶解于血浆,再扩散到红细胞内,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后才进行运输的。氧的化学结合,就是指氧和血红蛋白结合。以物理溶解形式运输的二氧化碳也是很少的,大部分二氧化碳是靠化学结合进行运输的。二氧化碳化学结合的形式包括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由二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而成)两种,其中以碳酸氢盐的形式为主。以碳酸氢盐的形式运输比较复杂,它包括许多化学反应,先简述如下。  当二氧化碳进入血液,扩散到红细胞里后,在红细胞中的碳酸酐酶的作用下,和水生成碳酸。碳酸解离成碳酸氢根离子和氢离子,当红细胞内的碳酸氢根离子浓度超过血浆中的碳酸氢根离子浓度时,碳酸氢根离子通过红细胞的膜进入血浆,与血浆中的钠离子结合成碳酸氢钠(属于碳酸氢盐)。二氧化碳在血液中主要是以这样的化学结合形成,即碳酸氢盐的形式进行运输的。   四、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比较多的二氧化碳(co2)。人们向澄清的石灰水[ca(oh)2]内吹气的时候,就会发生化学反应,使石灰水变浑浊,这是由于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碳酸钙不溶于水,所以沉淀下来。   五、肺的通气量  肺内气体的容量随着呼吸深度而不同。正常人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约为500 ml,称潮气量。如在平静吸气之后再继续用力吸气,直至不能再吸为止,这时所增添的吸入气量称为补吸气量,约为1500 ml。如在平静呼气之后再继续用力呼气直至不能再呼为止,这时所增添的呼出气量,称为补呼气量,约为1500 ml。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即尽力吸气之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约为3500 ml。肺活量并不是肺能容纳的气体最大量,因为即使是尽最大力气呼出气体,肺内仍然存留一些气体不能呼出,这部分气体称为余气量,约为1500 ml。肺活量和余气量之和称为肺的总容量,即在最大吸气完了时肺内气体的总容量。不只是连体的肺,其肺泡内总含有一定量的气体,即使是离体的完全坍陷的肺,肺泡中仍存留少量气体,永远不能排尽。这是因为,人出生经过第一次呼吸之后,肺中永远存留着气体,每次呼吸运动,只能把肺中气体更新一部分。   每分肺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称为肺的每分通气量。肺每分通气量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成年人平静时的潮气量为500 ml,每分呼吸16~18次,那么成年人在平静时的每分通气量为8~9 ml。在从事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的时候,潮气量和呼吸频率都会大大增加。每分最大通气量男子可达100~110 ml,女子可达80 ml。最大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肺与外界的最大通气功能。  每次呼吸时吸入的气体并不能全部进入肺泡,其中有一部分气体停留在鼻腔、咽、喉、器官、支气管等处,不能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这部分气体的容积一般约为150。因此,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到肺泡的气体量只有350 ml(500 ml -150 ml=350 ml )。这是肺泡的一次通气量。肺泡每分通气量直接受呼吸频率和潮气量的影响,其中以潮气量的影响更大。例如潮气量为500而呼吸频率为每分16次的人,与潮气量为250 ml而呼吸频率为每分32次的人比较,前者肺泡每分通气量等于(500 ml -150 ml )×16次,即5.6 l ;后者肺泡每分通气量等于(250 ml-150 ml)× 32次,即3.2 l。以上的例子表明,从气体交换的效率来看,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为有效。在运动中,呼吸频率过高,呼吸深度表浅,往往是氧气供应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你会呼吸吗  长期端坐在办公室的“白领阶层”,习惯于“短暂呼吸”。因为他们长期正襟危坐,胸腔受到压迫,吸入的新鲜空气尚未深入肺叶下端时,便匆匆地呼气了。  专家们强调,正确的呼吸方法应是心平气和,于是较充足的氧气便有可能深入到肺叶的所有角落。此外,在安静时,每次呼气的时间,应是吸气时间的两倍。同时,尽量少用嘴,而多用鼻来呼吸。实际上,一旦你改变了错误的呼吸方式,许多常见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高血压、心脏病、头痛病、忧郁症等症状,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减轻,甚至对一些无药可治的疾病,如慢性疲劳、月经紊乱及各种过敏反应,都会有一定疗效。  正确的呼吸还能调节情绪,当你与人争论而不高兴的时候,或正准备首次演讲和演出而感到很紧张的时候,或正设法解决一个难题而感到焦虑的时候,建议你停下来,做几次深呼吸,这样就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体内供氧,增加肺活量,排出二氧化碳气体。这时,你就会感到松弛,不那么紧张了, 你也不再皱眉头、发脾气了。   七、文明打喷嚏  “啊——嚏”,每个人都打过喷嚏,而且往往会感到痛快。打喷嚏是人体的一种天然防御机制,是呼吸道排斥异己的剧烈行为。当鼻腔黏膜受到辣味等的刺激时,这种刺激通过末梢神经传到大脑,于是自动作出反应,人们先深吸一口气,然后胸部猛烈收缩,肺里的气体急速有力地从气管经口鼻喷射出来,把刺鼻的气味赶跑。伤风感冒的时候,鼻腔里有大量病毒和病菌,这些病毒、病菌刺激鼻腔黏膜,于是接二连三地打喷嚏,这有助于清除鼻腔里的病菌。打喷嚏喷出空气速度可超过每小时100千米。一个喷嚏最远可喷至4米开外。感冒病人的一个喷嚏,通常一次能喷射出大量的病菌。所以千万不要冲着别人打喷嚏,应该用手帕轻轻捂住口鼻,防止把感冒传染给别人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篇2

  第二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好处。  ●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的)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  学生:(猜测并假设)  (1)当肺变大时外界空气就进去了;当肺变小时,肺内气体就排出。  (2)当气体到达肺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看法,设置悬念)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测和设想,这种精神很好,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教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觉)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  学生:(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教师: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学生:(动脑筋,提出实验办法及方案,对自己的感觉充满自信)用软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  教师:好,同学们想的办法很好。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测量胸围来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要领)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3.软尺不要有折转。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  学生:〔实验活动:根据实验要求每3~4人一组(男女分开)。测三次后将胸围差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各小组分别向老师汇报〕  教师:(组织学生对胸围差数值进行分析,提出如下问题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  1.我们的胸围差(不)明显。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  2.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很好。同学们刚才通过准确测量,认真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推测。  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学生:(1)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2)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教师: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  教师: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学生: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  教师: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  学生: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 胸腔容积缩小,呼气。  教师: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学生: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  [巩固知识]  教师: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学生:回答(略)  ●板书设计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吸入气体的过程及原理,那么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讲授新课]  气体扩散的原理:  教师: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炒菜的香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在外面能闻到炒菜的香味,是菜的香味从厨房里飘到外面的缘故,说明了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教师:很好。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在肺泡和血液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通过气体扩散的原理来进行交换的。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分析”的目的和要说明的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第50页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分析”,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分组思考、讨论、互相补充后作答)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比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为什么会在肺部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学生:可能是肺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适合气体的扩散作用吧。  教师: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肺的结构特点吧。(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肺部的气体变化是否是因为气体的扩散作用。  学生:(认真观看“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经过讨论补充,得出结论)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肺泡内的氧便透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里;同时静脉血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扩散到肺泡中,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  学生: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教师: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播放多媒体,演示血液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氧和各组织器官进行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相互扩散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后作答)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氧最后是在组织器官中的毛细血管被利用的。  [课堂小结]  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展示这两节课所学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所有内容。  学生:互评和检查这两节课的学习情况,是否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以评价和鼓励。  指导学生讨论课后练习,给予点拨、帮助、引导。    答案:b   ●板书设计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篇3

  本节课是解决外界气体是如何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问题,是整章的重点和难点。容量较大,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以“气体是怎样进入肺”为题,组织学生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容积的变化,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的形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完成问题:呼吸运动是如何产生的?首先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继续探究:肺容积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通过一系列探究过程,学生总结出外界气体与肺泡的气体交换过程。

  第二课时以“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为题,以问题的形式:气体进入肺泡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导入新课。演示小实验:比较人体呼出气体和环境中气体的成分的变化。得出结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多。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引入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通过演示实验:模拟膈肌运动,得出结论:肺的容积变大导致吸气而不是因为吸气导致肺的容积变大。是一大难点,因为牵涉到物理学上的相关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让学生简单的记忆物理学的一个结论,感觉这点处理的不是很好,所以我觉得制作一个模拟膈肌运动的简易装置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会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学生对膈肌的位置没有感性的认识,所以我在后面几个班上课时,用简单的图示表示膈肌的在体腔中的位置,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另外我感觉在课件中穿插的一些小动画,让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一些问题变得形象化,效果不错。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该书费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一)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是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有好处。

  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软尺、模型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让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吸气,在呼气,感觉胸廓变化?肋骨是怎样运动的?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缩、舒张使胸腔上、下径发生变化。学生做深呼吸,说出自己的感觉,学生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1、  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原因是什么?2、  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吗?除胸廓前后径、座幽静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容积?让学生说出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引导学生: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呢?教师及时点评,并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气体扩散的原理。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资料:1、甲、乙两瓶石灰水的混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学生总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和鼓励。课堂练习:1.测定胸围差时,被测者要自然站立,双手自然下垂,均匀呼吸,还要做到(   )  a 不挺胸、不屏气  b 挺胸、不屏气  c 挺胸、屏气  d 不挺胸、屏气2.氧气进入人体最终要到达    a 肺 b 血液 c 细胞  d心脏 3.做人工呼吸进行口对口吹气时,每分钟吹气的次数应是(   ) a  12~14次   b  16~18次   c   60~70次   d   100次以上4.在学校体检中,强强同学的肺活量三次测试结果分别为3100毫升、3800毫升、3600毫升。请问肺活量应是(  )   a 3100毫升 b 3500毫升 c 3600毫升 d 3800毫升5. 人在剧烈运动后,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中含量增加最多的是(   )a氧气   b 二氧化碳   c氮气    d水蒸气6.人在溺水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  );煤气中毒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  )  a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7.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部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    ) a 肺泡内充满了痰液 b 肺会吸水呈海绵状 c 肺泡充满了血液  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8.适应于肺泡与外界空气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是 (   )    a鼻腔内有鼻毛                  b  气管、支气管都有软骨支架  c肺泡壁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d  肺泡外保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9.体育课进行100米赛跑后,同学们出现的现象是(   )  a  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不变    b  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增加  c  呼吸比较深,呼吸频率不变    d  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增加作业:书51页练习题1、2。板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肋间肌→  收缩→胸腔容积扩大→  肺扩大       →吸气                                肺内压缩小膈  肌→  舒张→胸腔容积缩小→  肺缩小                                肺内压扩大   →呼气气体交换的原理: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血液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血液————组织细胞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篇5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3.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由于学生未学到物理课中的扩散作用,且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

  教学重点

  1.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

  2.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方案一: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体验气体交换的意义。

  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

  方案二:联系自己的身体结构,对照模型或挂图,观察肺在人体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

  出示模型或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方案三:观看录像,小组交流讨论。

  播放录像,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了解肺的功能。

  方案四: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

  复习旧知识,提出问题: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肺有什么功能?

  2.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2.1测量胸围差

  方案一:阅读有关的课文后,一组同学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进行科学的操作,其他同学观察操作过程。课后每位同学测量自己的胸围差。

  提供软尺,引导学生阅读和观察组织交流,并做出评价。

  方案二:上讲台演示的同学故意进行错误的操作,让其他同学找出错误并纠正。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强调要仔细观察,引导学生纠错。

  方案三:学生课前测量自己的胸围差,上课时小组成员将测量结果展示出来,并果进行交流讨论。(课前布置,上课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分组讨论分析提纲中的问题,得出正确结论。

  2.2在测量结束后,尝试提出问题,并进行交流讨论。

  测重出示讨论提纲,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讨论提纲如下:

  你和其他同学的胸围差有区别吗?你认为你们的胸围差的差别和什么有关?

  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积的变化吗? 胸围差的大小说明了什么?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呼吸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的变化活动:将手置于肋骨处,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交流讨论,归纳出由于肋间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的增大和缩小的结沦。

  2.3组织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究呼吸时胸廓的变化。

  2.4观察录像或模型演示,在教师的引导厂思考,并得出结论。

  2.5放映有关呼吸时胸廓变化的录像或演示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明确容积变化引起气压变化,气压变化引起换气。

  2.6质疑: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到底是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扩大呢?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观察,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打气筒给气球充气的演示说明。

  2.3模拟膈肌运动

  2.3.1观察教师的演示,分析讨论并归纳出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变化。

  2.3.2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2.3.3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概括小结: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容积变化,容积变化引起肺内气压变化,从而完成呼吸运动。

  2.3.4引导学生小结呼吸运动的过程。

  说出日常生活中—一些有关胸廓扩张缩小与呼吸关系的例子(如冬天盖厚被子感到胸闷等)。

  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说出胸廓扩张缩小与呼吸的关系,留下悬念: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第二课时)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复习提问:胸廓的变化与呼吸运动有何关系?由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节课内容: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气体进入肺内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

  a.按资料分析中的实验装置操作;

  b.取两个锥形瓶,分别装入等量的石灰水,向其中一瓶内的石灰水吹气,为什么在实验置中设置甲瓶?

  c.用口吹入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说明了什么?

  d.人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耳球向另一瓶内的石灰水吹气),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气体交换原理

  嗅到教师喷出的香水,理解气体总会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向教室内喷洒香水,引导学生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说明气体进入人体也遵循3.1扩散原理。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3.1.1观看挂图,认真听老师讲解。理清思路,综合概括。

  3.1.2回忆所学知识,合作交流,归纳问题的答案。

  3.1.3引导学生归纳外界气体进入人体组织内的过程,并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进行反馈。

  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自己解决疑惑。

  提问:进入血液的氧最终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引导学生联系前后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3.1.4小结和练习

  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蛄本节内容,并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

  课后实践

  课后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和其他同学的肺活量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参与课后活动,并给予评价。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篇6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知识目标:

  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概述肺与外界气体发生交换的过程。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生物学研究常用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创

  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内容的重组与加工:

  本节教材中有一个实验:测量胸围差。这个实验的难度不大,但动作幅度比较大,如果在课堂中全班同学都来做,势必要影响到教学的正常进行,所以我把这个实验放到预习时完成。课上只选几名同学演示,再由同学们对其操作过程进行评价。随后大家交流各自的胸围差,并分析得出胸围差与哪些因素有关。

  本节的演示实验(p、49)改成“建立呼吸模型,探究呼吸过程”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加深对呼吸过程的理解。

  本节课还涉及到肺内气体气压变化的知识,这是与物理有关的部分,而初一还未开设物理课,如何把这部分知识很自然的交待给学生?我选择了注射器。

  本节课的技能训练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请几位同学上来演示。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一、问题引入

  我们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这一声啼哭意味着呼吸的开始,而且从此每时每刻离不开呼吸,那么呼吸的主要器官是什么?(生:肺)有谁能告诉大家“肺”的位置?(学生描述)此时看p43插图,讲解略。你知道吗?在生活中,不管你们在忙什么,你的肺都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16次。那么,外界气体究竟是怎样进出肺的呢?我们共同来探究: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二、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1、体验:大家来体验一把,双手放在胸部两侧,深深的吸一口气,有什么感受?(学生体会并描述)

  2、评议:对学生描述作出评价,并简单讲解胸廓和肺。

  3、感觉器官感受的现象一定准确吗?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证实呼吸时,胸廓确实发生了变化?(通过学生课前准备,三位男生演示测量胸围差,其他同学均要作出评价)

  4、教师小结:胸围差大小 因人而异,而且不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变化,请学生陈述理由。

  5、进一步探究:①我们的体验,我们的数据都说明了呼吸伴随着胸廓扩大、缩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②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6、请学生按课前布置,分小组建立呼吸模型,探究呼吸过程。

  (材料:小气球、大气球、剪刀、线绳、塑料瓶)

  7、学生观察模型,指出模型中代表胸腔、膈、肺的结构,并描述现象。

  三、小结呼吸过程(写在黑板上)

  肋间肌   膈肌   胸廓   肺   肺内压    气体变化

  吸气: 收缩    收缩   扩大   扩张  下降   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 舒张    舒张   缩小   回缩  升高   肺内气体向外排出

  接下来,大家想一想哪些生活现象可以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解释?

  (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你们想知道一次深呼吸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吗?(即肺活量)

  (有请三位女生演示,其他同学给以评价)

  除此之外,你还有其他方法吗?(积极思考,以培养创新意识)

  总结:外界气体进入肺以后,又怎样运到全身各细胞呢?下节课继续探究。

  作业:随堂设计练习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篇7

  第三章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暨南大学附中   林佳

  1.      教材分析

  1.1 对教材认识  学生已了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但对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并不清楚。通过本节的观察、探研和思考,使学生弄清气体在肺内的交换过程及意义,最终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各种呼吸运动。

  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认识呼吸运动的过程及原理。

  2. 掌握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及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探研能力及运用知识解释生活实际问题能力。

  2.提高合作、沟通等能力。

  情感目标:1.关注呼吸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关注环境中空气质量的自觉性。

  1.3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呼吸运动的过程、原理及意义。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难点:呼吸运动的原理。

  1.4 课前准备: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模拟膈肌模型、石灰水、等。

  学生用具:软尺等。

  1.5   教学方法:观察、探研、讨论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                               

  高学生生物素养,并将情感态度与能力培养渗透于过程中。

  2.  教学过程:

  2.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让学生回顾呼吸道如何对空气进行处理。2)为什么

  呼吸道要对空气进行处理?对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能不一致,教师借此导

  入本节主题。

  2.2  创设情景、主动探研

  2.2.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达到理解人为什么要呼吸?

  为什么会呼吸?呼吸的结果是什么 ?

  首先让学生自主体会深吸气和呼气二过程中,胸部的变化。当学生感觉到这

  种变化时,再让学生二人一组测量胸围,算胸围差,验证胸部在呼吸气中容积的变化。

  表1     让学生根据下表进行探究,并注意记录思考。

  测量胸围差方法

  记录

  思考

  拓展

  1.       受测者身体自然站立。

  2.       软尺围绕受测者胸廓,软尺下于胸前与乳头上平齐,背侧于两肩胛骨理角处。

  吸气:      

  呼气:      

  胸围差:      

  1.呼气、呼气时胸围各有什么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又有什么意义?

  3.不同人胸围差一样吗?为什么?

  4.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为什么?

  1.胸围差大、小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2.同一个人深呼吸和浅呼吸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3.有没有什么方法可提高胸围差?

  通过上述探究,思考和讨论、汇报,让学生在明确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得出

  胸廓的变化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造成的。教师进一步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在此基础上,教师演示“模拟膈肌的运动”,让学生思考胸廓扩张和收缩的结果会引起什么现象?从而解决“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

  2.2.2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请二位同学演示“呼、吸的气体对石灰水的影响”

  的实验,其它同学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填写下表:

  表2    根据观察现象记录并思考

  操  作

  现  象

  思  考

  拓  展

  甲:石灰水+ 空气

  甲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这种差异是如何造成的?为什么?

  乙:石灰水+呼出气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然后组织同学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课本资料分析中所提供的“气体成分”进

  行比较,得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较多的结论。并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肺

  泡和血液的气体交换的过程及适应这种功能的结构特点”。

  2.4 总结: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呼吸运动的形成及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肺泡内气体交换的原理、过程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