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圈 》

2022-11-07

《 生物圈 》 篇1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了解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 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许多事,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试举例说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    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    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针对这种现状,人类的有些活动已经严重地危害了,危害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国家、本地区已经或即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你对此有何建议?

  我们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从小处入手,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三)、教师总结

  不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一旦人类活动破坏了,使得无法恢复,那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地球不光是我们人类的,也是美丽的植物和可爱的动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保护好。

  (四)课后作业 

  上完这节课后,你对环境问题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感想?

  [1]

  

《 生物圈 》 篇2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了解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 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许多事,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试举例说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    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    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针对这种现状,人类的有些活动已经严重地危害了,危害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国家、本地区已经或即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你对此有何建议?

  我们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从小处入手,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三)、教师总结

  不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一旦人类活动破坏了,使得无法恢复,那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地球不光是我们人类的,也是美丽的植物和可爱的动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保护好。

  (四)课后作业 

  上完这节课后,你对环境问题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感想?

  [1]

  

《 生物圈 》 篇3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了解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 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许多事,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试举例说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    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    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针对这种现状,人类的有些活动已经严重地危害了,危害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国家、本地区已经或即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你对此有何建议?

  我们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从小处入手,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三)、教师总结

  不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一旦人类活动破坏了,使得无法恢复,那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地球不光是我们人类的,也是美丽的植物和可爱的动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保护好。

  (四)课后作业 

  上完这节课后,你对环境问题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感想?

  [1]

  

《 生物圈 》 篇4

  学习目标: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 了解分析收集资料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难点:学生课下收集生物圈相关资料,课堂对相关资料的分析。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就同学们所知,地球上哪里能找到生物呢?生物要生存需要什么条件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1、学生自学教材,了解生物圈的概念、范围。

  2、小组内讨论、讲解:生物圈的范围。

  3、影片展示:生物圈的三个圈层及相应的生物。

  思考:这三个圈层内的生物有什么不同呢?比较说明。

  学习任务二: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

  1、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自己采用的收集方法。

  2、 小组内探讨所收集的资料,分析所提供的条件。

  3、 小组向班级展示讨论成果。

  4、 通过课件师生分析教材提供的图片资料,通过具体事例得出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

  分析思考:月球、火星等星球上为什么没有发现生命?

  讨论: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对待这个所有生物的家,我们应当怎么办?

  三:系统总结

  引导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四:尝试应用:

  1、 如果养花,应当提供怎样的条件?

  2、 宇宙旅行应当携带哪些维持生命的物质?

  五、诊断评价

  1、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繁衍的地方叫(     )

  a   大气圈   b 生物群落   c  生物类群   d 生物圈

  2、在岩石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有(     )

  a   森林和草原                  b  陆生动物和人

  c   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        d  森林、草原、陆生动物、真菌和人类

  3、果农在移栽植物幼苗的初期,幼苗往往会出现萎蔫现象,是下列哪种条件缺乏引起的?

  a  空气    b   水分   c  阳光    d  营养物质

  4、生物圈中最主要的生产者是(     )

  a   人   b  生活在岩石圈的生物   c  生活在大气圈的生物 d 绿色植物

  5、大气圈的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          、         、        等。在大气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        、        ,还有         等微小的生物。

  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提到了那些生物?你能说出这些生物生存需要哪些条件吗?

《 生物圈 》 篇5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了解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 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许多事,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试举例说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    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    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针对这种现状,人类的有些活动已经严重地危害了,危害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国家、本地区已经或即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你对此有何建议?

  我们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从小处入手,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三)、教师总结

  不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一旦人类活动破坏了,使得无法恢复,那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地球不光是我们人类的,也是美丽的植物和可爱的动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保护好。

  (四)课后作业 

  上完这节课后,你对环境问题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感想?

  [1]

  

《 生物圈 》 篇6

  作者:扬光涛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生物圈教学的第一节,在设计方面,我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同时,在知识方面:突出了“人和生物圈”这一条主线;而在教学目标方面则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种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收集分析资料、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激活教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

  《生物圈》位于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在教材中处于重要的位置:生物圈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共同的家园,当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认识生物圈、关注生物圈才能更好地理解生物圈、保护生物圈。本课从介绍生物圈的范围入手,使学生首先理解“生物圈”的概念,知道所要学习的生物圈由哪些部分组成,这样也就为今后“生物圈”这个主题知识体系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感性认识,但对地球上,生物与环境所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从学生已知的地球入手,去把握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好奇心和表现欲,因此,在设计上,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关于其它星球的资料,通过表达与交流,角色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认识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生物圈是生物生存和唯一家园,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能力目标: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  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  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课前准备

  教 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从而和地球作出对比。

  学 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的资料。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合作学习、角色扮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物圈的范围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生物圈的范围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归纳与总结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①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②学生展示收集的其它星球不适于生物生存的条件

  ③学生分别扮演动物和植物在各个星球上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它们对食物、水、氧气的依赖。

  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圈

  一、 生物圈的范围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1、大气圈的底部                 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

  2、水圈的大部          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岩石圈的表面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对生物圈概念的认识及对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完全通过学生课下收集资料,课上通过活动交流来独立完成的,这时教师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而在探究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分析讨论来共同完成。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可以尽情的展示自己,尽情的与同学交流,教师给予指点,赞许和鼓励

  本次课程改革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权威者,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整节课老师都非常和蔼,融入学生中间,课堂气氛轻松、和谐、融洽,师生间犹如朋友,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

  知学生答题明会耽误时间不能有效调控

  多种原因导致时间没有把握好,课只充分完成前半节任务,后半节匆忙点到,没有完成设计。

《 生物圈 》 篇7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了解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 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许多事,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试举例说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    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    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针对这种现状,人类的有些活动已经严重地危害了,危害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国家、本地区已经或即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你对此有何建议?

  我们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从小处入手,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三)、教师总结

  不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一旦人类活动破坏了,使得无法恢复,那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地球不光是我们人类的,也是美丽的植物和可爱的动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保护好。

  (四)课后作业 

  上完这节课后,你对环境问题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感想?

  [1]

  

《 生物圈 》 篇8

  第1节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的微生物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二、课前准备

  1、提前一周准备学生活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的实验材料,如用琼脂制作无菌培养基

  2、提前准备用于课堂教学的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重点:

  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

  五、教学难点:

  探究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引入:食用的蘑菇是植物吗?食物的腐败与哪种生物有关?引起非典型肺炎(sars)的病原体是生物吗?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指出教材中p53图18-2中的第三个图是电镜下看到的冠状病毒。xx年春季在我国广东、北京及世界许多地区流行的非典型肺炎(sars),其病原体就是冠状病毒的变种(世界卫生组织xx年4月确定)。此处可结合预防“非典”,稍做展开。

  问题串:

  问题1:什么是微生物?

  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问题2:微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微生物种类繁多,在生物圈中分布广泛。上至10000m的高空,深至11000m的海底,都有微生物存在。土壤里有微生物生活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动植物体表和体内的各种条件适宜微生物生活,也是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科学家们在营养贫乏的岩石、矿山、荒漠都发现了微生物的踪迹。

  问题3:微生物有哪些种类?

  大多数微生物是单细胞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以及酵母菌、单细胞藻类等;少数微生物是多细胞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问题4:我们的身边是否有微生物?

  〖学生活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微生物个体微小,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如果制作一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生活提供需要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在培养基上会迅速繁殖和生长,并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落。根据这个原理,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着微生物。

  【问题】

  组内围绕“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的主题,进行充分讨论后提出一个进行探究的问题:                     。

  【作出假设】

  我们组对这个问题所作的假设是:                。

  【材料器具】

  根据我们组的实验假设,需要的实验材料是:           ;

  需要的实验器具是:                       。

  【方法步骤】

  我们组实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是:

  【实验预期与结果】

  我们组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

  我们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实验结论】

  我们组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的结论是:            。

  【思考】

  1.本组的实验结果与假设的预期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全班交流了各组得出的实验结论后,你对身边微生物的分布状况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师评定】

  问题5:微生物如何获得营养?

  微生物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微生物个体小,其体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大,能够迅速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一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腐生。枯草杆菌、乳酸菌、霉菌、蘑菇等都是腐生性微生物。腐生性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生活在其他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体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寄生。炭疽杆菌、肺炎双球菌就是寄生性细菌。人的头癣、灰指甲、脚癣等都是由真菌

  寄生引起的。所有病毒都不能独立生活,分别寄生在植物、动物或细菌体内。在生态系统中,寄生性微生物和动物一样,属于消费者。

  有些微生物像植物一样,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能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如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等,这些微生物属于生产者。

  此外,有些微生物还具有固氮作用,如根瘤菌、黏球菌等。

  问题6:微生物怎样进行繁殖?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极快。例如: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的大肠杆菌,每20~30min就繁殖一次,大约24h就可繁殖72代,约产生4.7×1018个后代。微生物的这种特点可以充分加以利用,有人统计,体重500kg的肉牛每天增重蛋白质约400g,而500kg的酵母菌每天能合成蛋白质约5000kg。

  小结: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特点以及极快的繁殖速度,使得它们成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成分,尤其微生物作为生物圈中的分解者,是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

  七、思考与练习:

  1、答: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

  2、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固氮作用

  3、绿色植物→动物

  ↓ ↓

  微生物

  八、板书设计

  一、微生物的种类

  1、单细胞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藻等

  2、多细胞微生物:霉菌、食用菌、药用菌等

  3、无细胸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生活

  1、代谢方式

  ①腐生生活——生物圈中的分解者

  ②寄生生活——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③自养生活——生物圈中的生产者

  2、繁殖特点:速度极快

《 生物圈 》 篇9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课前准备

  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多媒体,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从而和地球作出对比;没有条件的学校可收集各大星球的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另外,还准备一个地球仪。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的资料。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物圈的概念

  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

  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

  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

  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①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②学生分别扮演动物和植物在各个星球上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它们对食物、水、氧气的依赖。

  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 生物圈 》 篇10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一、微生物

  1、概念: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2、种类:

  (1)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等。

  (2)多细胞微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

  (3)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生活

  1、代谢类型

  (1)腐生:有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寄生: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生活在其他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体获得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寄生性微生物发球消费者。

  (3)自养型微生物:有此致微生物像植物一样,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成储能的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作用:发球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2、生长特点:生长繁殖速度极快。

  3、作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特点以及极快的繁殖速度,使它们成为生物圈的重要成分,尤其腐生性微生物工程作为生物圈中的分解者,是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

  第2节微物生与人类关系

  一、微生物与食品

  1、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用于食品和发酵工业。如烤制面包或蒸镘头、酿酒等。

  2、醋酸菌:用于酿醋。

  3、乳酸菌:用于制酸奶和泡菜。制泡菜时,乳酸菌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分解糖类产生乳酸。

  4、大型真菌:如蘑菇、木耳、灵芝等可以直接食用或制药。

  二、微生物与疾病

  1、寄生在人体表面或体内,使人患病。如艾滋病就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寄生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中,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2、菌痢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患病主要是由于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

  3、本身致病物质或毒素使人患病:如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素具有致癌作用,毒蘑菇、毒蝇蕈、毒粉褶菌等,被误食后会使人、畜中毒。

  三、微生物与医药

  1、提供维生素:多数酵母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提供医药用。

  2、抗生素:青霉素和头孢素是相应的真菌产生的抗生素;链霉素、金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是某些放线菌产生的。

  四、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1、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菌肥和农药生产方面得到应用。

  2、生产沼气;利用秸杆、粪便和产甲烷细菌等产生沼气。

  3、用于基因工程:涌过基因工程用微生物产胰岛素、乙肝疫苗、干扰素等。

  4、生产动植物产品;今后可由微生物大量生产动植物产品。

  5、在采油、冶金、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生物圈 》 篇1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的最后一节,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以,对本单元作宏观性的总括,描述了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从多个角度分析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家园。情感态度价值的内容多于知识性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②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生物圈ⅱ号”这个典型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重难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cai法相结合

  五、课时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过渡: 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对教学内容起承上启下作用。

  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提问学生:根椐自己的了解你们知道有多少种生态系统吗?

  根据自己的了解列举种种生态系统。 在课堂的开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 1、cai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图片和特点。

  2、播放视频“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1、分析老师展示的幻灯片猜出该图片和特点是属于那一种生态系统。

  2、观看视频加深对各种生态系统的认识。 1、让学生猜猜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2、视频可以加深和补充一些知识。

  四、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展示一幅企鹅哭诉自己被ddt害惨的漫画,让学生当一回侦探找出凶手。

  2、创设问题情境:我国的母亲河黄河,起源于那里?最后又到达那里?来讲述河流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3、cai展示各生态各种生态系统的关系图。

  4、播放视频“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提出问题:人类可以摸拟另外一个生物圈吗? 1、学生看书本的材料找出害惨企鹅的是人类。从企鹅故事中悟出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个整体。

  2、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书本30页资料分析,说出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3、系统的认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

  4、学生从视频认识到人类不可以摸拟另外一个生物圈。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

  1、做一回侦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客观认识人类破坏生物圈的行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要从我们身边的事情做起。

  2、由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层层引导学生理解各种生态系统的联系。

  3、进一步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

  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小结 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七、巩固练习

  1.把与对应生态系统相关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①草原生态系统     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重要作用

  ②森林生态系统     人的作用突出,且以农作物为主

  ③农田生态系统     年降雨量少,以草木植物为主

  ④湿地生态系统     以浮游植物为主,主要受光照、温度影响

  ⑤海洋生态系统     消费者主要是人类,植物种类、数量少

  ⑥城市生态系统     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种类多,蓄洪抗旱能力强

  答案:略。

  附各种生态系统的关系图:

《 生物圈 》 篇12

  一、分析教材

  这是一节七年级的生物课。

  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认识到“家”中有很多成员,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人类的迫切愿望,加强环境教育,使初中生提高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观念,并使学生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分析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过生物学知识,但他们从小学的《自然》及生活中的电视节目中已了解了许多生物学的知识。他们能说出各种各样生物的名称、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没有构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的整体体系──生物圈的概念,不知生物和生存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七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要求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自己动手做实验等能表现他们的活力。

  七年级的学生不喜欢、不满足简单的教材里的图画、文字,他们喜欢讲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布置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力求在整个教学中体现出“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生物圈,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应该积极、主动认识并保护这个家;

  2.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发表的见解。

  (二)能力

  1. 使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 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 尝试搜集和分析资料;

  4.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1. 播放歌曲《大中国》,教师和学生齐唱。

  [让学生体会到家的温馨和重要性。]

  2. 歌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同时我们全世界人民还生活在一个比中国还大的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家的名字。

  [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3. 比喻:地球──足球

  生物圈(地球的表层)──一张薄纸

  既然如此,你想了解这个家吗?

  4. 引入课题:生物圈。

  [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而又好奇的氛围中愉快地进入角色,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学生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学习新知。

  1. 生物圈的范围。

  (1)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

  证一证:阅读教材第11、12页“生物圈的范围”,看看科学家的观点是否与自己的相同。

  [给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出问题:通过验证,哪些同学的观点和科学家的一样,一起交流一下,可以吗?

  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提出问题: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

  (2)角色扮演: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进行讨论,并做汇报表演。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活动(一般前后四个学生,方便易行),利用角色扮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扮演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会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帮助。如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表演结束,学生概括出:

  (3)由此介绍: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

  [让学生自己先猜想,再举例说明,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想象的科学精神。]

  结论:不是。

  (4)设疑: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没有呢?

  2.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1)讨论:学生分成6大组(确定1人为组长,及时、准确记录该小组成员活动情况,以作学期成绩参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比较教材第12、13页的6幅图片。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能力。]

  讨论题:

  ①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

  ②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异同?

  ③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严重减产?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2)汇报结果:以组间竞赛形式,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出该组讨论的结果,其他组成员和教师作评委,对各组的作答给予适时的、恰当的评价。

  [通过竞争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方式和应用。]

  (3)小结:

  讨论1:向日葵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和肥料;

  长颈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气、阳光和温度。

  讨论2:向日葵生活在土壤中,土壤中有水分;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土壤中缺水;

  牛生活在陆地上,而海豚生活在海洋中。

  讨论3: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没有水,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所以干旱会使粮食减产。

  (4)质疑:①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这些条件吗?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这些条件。

  (实物投影)投影学生搜集的多种资料,有文字的、有图片的……

  ②如何获得和分析这些资料?

  引导学生回忆、并结合教材第12页红框中内容,掌握有关搜集和分析资料的知识后小结:

  资料形式:文字、图片、数据、音像资料等。

  对资料处理:整理并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探索的线索。

  [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小结:所有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这些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6)知识迁移:任举一种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也必须具备这些条件吗。

  [遵循巩固性原则。]

  3. 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让学生设计一道题,尽量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去(提示:可以用表格的形式)。

  有人设计了类似的题目:下列条件是该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填“+”,否则填“-”,问其他哪一个学生愿意表现一下?(学生争着回答。)

  [让学生大胆创新,改变以往教师考学生的方式,自己设计题目考自己,在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我想知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这些条件一旦改变或不足时,对生物有没有影响?生活在这个生物圈中的生物会不会对生物圈造成影响?

  [培养学生虚心提问,学无止境的意识,并为下节课或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4. 巩固练习。

  (1)你会填吗?

  (2)我来试一试。

  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松土、施肥、浇水、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还要把花搬到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种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

  ①阳光②水③空气④营养物质

  ⑤适宜的温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体现“sts”的教学模式,将所学的内容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物学习在生活中的应用。]

  (3)课后想一想。

  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或不能满足时,生物是否还能很好地生存?如果不能,请搜集资料说明你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六、教学反思

  本设计中导入部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只是一首简单、普通的歌曲却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使他们愉快轻松地进入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知识点的学习,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也是本设计的较成功之处。

  让学生学完知识,自己编一道题考一考其他的同学,并将编好的题目写在预先准备的纸上,以便实物投影展示,“考”时由编题者当“主考官”,学生自愿参与,“被考者”的回答正确与否,主要由编题者确认,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采取集体讨论方式来解决。这样,让学生编题互问互检,注重学生间相互评价方式的应用,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新教材、新教法和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落到实处。

  需要反思的是:1.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生物是一门新学科,所用的教材又是新教材,学生尚未进入正轨,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风气、合作精神,出现了课堂气氛松散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从这一方面狠抓学生,分组时采取责任制,责任到人,做到“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2. 以后的教学过程要认真解读、努力钻研新大纲、新课程标准,尽量达到高的要求。

《 生物圈 》 篇13

  第1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概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通过“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认识动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3、通过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2、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3、动物对植物生活产生的积极作用。

  教学难点

  1、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2、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活动、讨论、讲授

  板书设计

  第1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二、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三、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1、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

  2、动物对植物生活的不良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能简单地写和数食物链。

  联系学生已知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生产者,促使他们思考动物是生物圈中的作用如何,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然后,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对主题进行研究。

  首先设问:动物怎样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从动物获得营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进一步设问:动物都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吗?从动物的食性上,引导学生区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

  在学生进行“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逐渐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认识到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设计的问题有:最长的食物链是哪一条?如果没有某一种动物,食物网回如何?人类的食物结构回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标题

  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     41

  目的要求

  材料器具

  方法步骤

  讨论

  1、分析说明不同食物链之间的关系。

  不同食物链之间通过特殊生物联结在一起,形成食物网。

  2、找出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这条食物链有几个环节?

  3、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动物,人类的食物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如果没有动物,人类的食物结构只剩下植物,使得人类的食物结构变得简单营养获得不全面。

  第二课时学习动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内容,同样地,“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实验前,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除捕食和被食关系外,动物与植物之间还有什么关系?”本实验受条件限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在课堂上交流实验结果和结论。

  标题

  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   42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

  实施实验并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1、在探究动物对绿色开花植物的积极作用的过程中,你组是怎样追踪观察对象的?

  2、动物与绿色开花植物的互惠互利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蜂与蝶的取食与有花植物的传粉,动物活动与种子果实的传播等。

  3、绿色开花植物离开动物能否传宗接代?

  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引来动物传粉,它们离开动物不能传宗接代,还有一部分绿色开花植物不依赖动物,它们离开动物依然能传宗接代。

  课堂作业   p44思考与练习题

  布置作业    《伴你学生物》

  预习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研讨,在研讨的引入、持续过程中,辅以探究、讲授等方法,特别是展示学生的探究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 生物圈 》 篇14

  一、教材分析 

  ⑴教材内容、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1、微生物的特点;2、微生物的种类;3、微生物的生活。 

  在初中生物学阶段,本节内容是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课,在课程标准中虽没有独立的体现,却与今后授课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特别对于十大主题中的《生物技术》,有一种奠基的作用。 

  ⑵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微生物的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课堂发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这是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学会辩证地分析事情、看待问题的 

  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微生物及其种类 

  2.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繁殖特点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而本节知识涉及的几乎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平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的实践,虽然有探究的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提前准备分发实验材料;提前布置探究性活动 

  四、教法学法 

  【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多媒体直观教学(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法】 

  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自主学习:课后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活 

  动,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1.临境入兴,激发动机(预计耗时5分钟) 

  以情境图片、文章开篇,联系生活实际,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较常见、常接触的微生物现象。简要介绍、讨论这些微生物现象,让学生对微生物有一整体的了解。以问题串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入教学主题。 

  2.归纳小结,直击主题(预计耗时10分钟)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出“什么是微生物”,即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提示学生三个关于微生物的要点,突出重点。同时进行知识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再举例,教师稍作评价。 

  通过比较不同的图片,提出微生物的分类。按细胞结构特点,分别展示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⑴单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注意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特点,最后展示细菌时,分别展示细菌的不同形态。 

  ⑵多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这类微生物细胞组成特点,解释大型真菌和微生物的关系。 

  ⑶无细胞结构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此类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为简介其营寄生生活埋下伏笔。 

  问题再引入,提出微生物的生活场所,学生回答,教师简要评价小结。 

  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和体内;其他恶劣环境。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微生物分布极其广泛。 

  3.动情晓理,深入钻研(活动预计耗时17分钟) 

  问题引入,处理本节第一个教学难点,即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提前布置活动的结果,比较不同环境中实验材料的变化,小组提交活动结论。小组提出活动中存在的疑问,师生讨论解决。通过学生的交流,教师小结,验证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地方存在微生物。 

  通过本活动探究主题,可以提供学生亲身体验探究活动的机会,安排在课外开展探究可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安排其它教学内容,安排课堂交流,可让学生感受获得成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交流归纳能力。同时还可复习实验法七步骤,复习变量和实验对照组的设置,科学探究的过程和要求。完成难点的突破。 

  再提出问题,引入微生物的多种生活方式,在生物圈中的多种作用,处理第二、第三个教学重点及相应的教学难点。(预计耗时10分钟) 

  考虑到教学时间、学生一堂课的知识承载力,我对本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详略处理。 

  分别展示相关图片,但重点介绍过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圈充当分解者的作用。对比大多数动物,简介充当消费者的微生物,特别提示病毒这类微生物,过着寄生生活,充当消费者。对比绿色植物,简介充

  可以自行合成有机物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充当生产者。实现横向联系和旧知识的复习。 

  在展示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图片后,教师进行小结: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 

  最后由学生自行对比人和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白质的速度,得出结论:生物繁殖速度极快。 

  4.巩固知识,实际应用(预计耗时3分钟) 

  总结本堂课教学重点,布置课外活动和课后习题,给学生任务,培养收集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生物圈 》 篇15

  课题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师活动

  教材

  教育目标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学生活动

  教材

  重点、难点

  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全过程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  含义

  2、  如何维持平衡的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光合作用公式

  2、光合作用过程

  与呼吸作用的区别:

  原料;产物;条件;部位;能量转变;物质转变

  3、光合作用的应用

  合理密植

  课堂小结

  课堂巩固

  课外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吗?

  启发引导:生物圈中哪些生物消耗氧气(二氧化碳),哪些生物不断向大气重视放养期(二氧化碳)

  提问:为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永远清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含义;

  出示插图,提出问题:

  1、  光合作用原料;产物;

  2、  二氧化碳、水、氧气、有机物的来龙去脉

  指导学生列表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提问:如何合理利用阳光?

  你学到了什么?

  答疑;纠错

  技能训练

  成功的关键:

  (光照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枝叶繁茂等)

  学会自己独立设计探究实验;

  氧气平衡:

  (生物呼吸消耗氧气,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二氧化碳平衡:

  (生物呼吸产生并释放二氧化碳,植物吸收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具有环保意识

  理解公式含义

  观察示意图,

  结合已有知识,回答问题

  1、  二氧化碳,水;氧气,有机物;

  2、  二氧化碳从气孔进入;氧气从气孔排出;水分通过导管运来;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走。

  掌握列表比较的方法

  知道合理密植的道理

  自己总结归纳

  课后练习P131.3

  学会分析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