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传染病

2022-11-06

预防传染病 篇1

  教学目标:

  1、  描述传染病特点,认识传染病

  2、  介绍传染病流行环节及预防措施

  3、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积极预防传染病

  重点: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预防措施

  难点:

  病原体的认识

  授课进程:

  一、           引入:

  教师:我们人一生中可能得很多病,其中有很多便是传染病,有谁可以举几个传染病的例子吗?

  学生:纷纷举例(可能有人谈到癌症等)

  教师:好,那大家觉得到底什么才是传染病呢?

  二、           新课:

  1、  什么是传染病?

  学生:会传染,可流行;

  由病原体引起。

  教师:强调病原体是生物,多是微生物和寄生虫

  可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

  2、  传染病的危害:

  教师补充霍乱、艾滋病、非典等危害

  3、  传染病的流行及预防

  教师:以师说,生听,空气传为例来说明

  传染源:病人或动物,可“发”病原体

  易感人群:抵抗力弱,会“收”病原体

  传播途径:从“发”到“收”的方法、过程。

  学生:认真领会。

  教师:那么,我们可以怎样来预防传染病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隔离病人;

  杀灭蚊虫;

  打预防针;等

  教师:总结:

  控制传染源:杀害、圈养、隔离等

  切断传播途径:灭蚊、讲卫生、空气消毒等

  保护易感者:锻炼身体、打预防针等。

  4、  常见传染病:

  a、 感冒:

  教师介绍:多由病毒引发,经空气传染

  学生思考:怎么预防(锻炼身体、注意冷暖、空气流通等)

  b、 非典:

  教师介绍:非典型性肺炎(白细胞不增多),空气传播。

  学生总结:我们国家如何预防非典(隔离病人为主要措施)

  c、 蛔虫病:

  教师:人体最常见的传染病,人体寄生虫。

  学生:阅读书本相关插图,了解蛔虫生活史

  教师补充:蛔虫病主要症状(消化不良,磨牙等)

  学生:说出如何预防蛔虫病。

  d、肺结核:

  教师:由结核杆菌引起,经空气传播

  多锻炼身体、打卡介苗可预防。

  e、 病毒性肝炎:

  教师:由病毒引发,经食物传播

  学生:讨论:如何预防:讲究饮食卫生;与肝炎病人分开吃等

  教师:肝炎病人一般怕吃什么样的东西?

  (引发学生回顾食物的消化)

  f、 艾滋病:

  教师:简介病人自我抵抗力降低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三、           练习:

  书本:p111,t1,2

  四:   小结:

  板书重述

  五、           作业:

  1、  查找艾滋病的有关知识,注意其传播途径

  2、  为了预防传染病,你平时要怎么做?

  3、  练习册有关作业。

预防传染病 篇2

  第2节 预防传染病

  一、 教案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传染病及其特点、认识病原体。

  (2)以某种传染病为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收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的教育。

  (2)通过让学生认识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 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本节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与这本书的其它章节没有太密切的联系,但是通过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传染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知道该如何预防传染病的流行,使学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为第三节人体免疫打下一定的基础。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本节主要讲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的流行与预防、认识几种传染病。教参要求用两个课时讲完,但考虑到初中生物的课时不够,所以我选择一个课时完成。本节的重点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但这个目标的达成必须扫除几个概念障碍――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而三个概念又和病原体这个概念紧密相关。由于时间所限,我用一些病原体的图片代替观察蛔虫卵的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什么是病原体。本节的难点是病原体的认识。

  (三) 教学对象

  1、 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学生自身曾经经历过或知道身边的人曾经患过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腮腺炎、结膜炎等,了解这些疾病可传染,并对其传播途径有一些感性认识。另外,在经历了“非典”后,学生对传染病已经相当重视,也积累了一些相关知识,如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2、 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学生对直观的东西比较容易掌握,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比较感兴趣,通过感性认识来掌握理性方面的知识.

  3、 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九十年代的学生都比较有个性,喜欢表达自己,不盲目相信老师,而对社会上出现的现象很关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让他们参与进来,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带入课堂,在课堂中解决,从中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不能仅仅是照本宣科地讲书本的知识.

  (四) 教学策略

  1、 教学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观看并分析视频、小品表演,分组讨论,小组间质疑、交流等多种学生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只以点拨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本教学设计的另一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将课堂知识带入生活,将生活中问题交给学生去分析解决。如本课时引入“艾滋病”的相关内容,即是这个目的。

  2、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相结合,来达到教学目的.

  3 、多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我不想说我是鸡》引入传染病的概念,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了,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用《爱的奉献》这首歌结束这节课,使气氛温馨快乐.

  4、 教学流程

  [1]、引入

  师: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都得过流行性感冒,那么当我们患流行性感冒的时候,会有什么感受呢?

  生:难受.

  师:如果动物得传染病,它又会有什么感受呢?下面我们来看个视频,看看动物得了流行性感冒会怎么样?(播放《我不想说我是鸡》的视频)

  生:(开怀大笑).恐惧、怕、无奈……

  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呢/

  生:因为它会传染.

  师:会传染的病,我们称它为传染病.它为什么会传染?

  生:有病原体.

  [2]、传染病的概念及特点

  师:好,下面我们给传染病下个准确的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现在让我们看看一些病原体在电镜下的样子。(多媒体展示细菌、hiv病毒、香港脚真菌、蛔虫卵)这些小小的肉眼难以辩认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就是让我们害怕的原因。

  师:这些传染病有什么特点?

  生:传染性和流行性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师:最近我们班看起来风平浪静,其实危机四伏,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我们的小品《病毒来了》.有请我们的演员上台表演.

  生:(鼓掌)

  师:看完这个小品,你知道流行性感冒病毒是怎么样从一个人身上跑到另一个人身上去吗?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具备哪几个环节?

  生: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师:什么是传染源?常见的传染源有哪些?

  生: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常见的传染源有传染病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师:很好.要注意传染源是人或动物,而蛔虫是不是传染源呢?

  生:不是.

  师:非常好.蛔虫的受精卵是病原体,而蛔虫病的传染源是粪便内含有蛔虫受精卵的人.常见的传染源除了传染病病人,还有病原体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病原体携带者说的是体内有病原体的存在,但是该携带者并没表现出相应的患病症状.而一般情况下动物是不会传染疾病给我们的,但是有些特别厉害的病原体会从动物身上传到人类身上,如甲型h5n1流感病毒.刚才哪个小品表演谁是传染源?

  生:刚开始就感冒咳嗽的同学是传染源.

  师:很好.那么什么叫传播途径呢?主要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生: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主要的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水和食物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

  师:刚才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是哪个?

  生:空气传播.

  师:非常好.那么什么是易感人群?哪类人最易成为易感人群?

  生: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老人和小孩最易成为易感人群.

  师:十分好.小品里谁是易感人群?

  生:后来患咳嗽的同学是易感人群.

  师:非常好.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流行性感冒的三个基本环节的示意图.想想这三个基本环节是不是缺一不可.

  生:是.

  师:很好.假如我们把患病的同学隔离起来,没有了传染源,那么就不会使易感人群患上疾病了;又假如我们把易感人群留在家里,不与传染病患者接触,那么易感人群也不会患传染病了;又假如我们在传染源与易感人群之间起一堵密不透风的玻璃墙,那么传染源也不能把病原体传给易感人群,易感人群也不会患病.所以说三个基本环节是缺一不可的.

  师:接下来让我们阅读书本110-111页的内容认识几种传染病,分组讨论几个问题:蛔虫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第一组的同学请讨论蛔虫病的三个基本环节,第二组同学讨论肺结核,第三组同学讨论病毒性肝炎,第四组同学给他们三组挑错.

  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

  师:好了吗?

  生;好了.

  师:好,现在有请第一组的同学代表发言.

  生: 蛔虫病传染源是粪便内含蛔虫受精卵的人,传播途径是食物传播,易感人群是卫生条件较差的人.

  师:好,请第四组的同学代表发言,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

  生:完全同意.

  师:好.现在让我们看第二组同学的成果,请学生代表发言.

  生: 肺结核的传染源是肺结核病人,传播途径是飞沫和尘埃传播,易感人群是抵抗力低下的人.

  师:好.第四组的同学代表请发言.

  生:我同意他的说法.

  师:第四组同学有没有其它的不同见解呢?

  生:我有.易感人群是青少年.

  师:好.现在有请第三组的同学发言.

  生: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是病毒性肝炎病人,传播途径是饮食传播和血液传播,易感人群是健康人.

  师:第四组的同学代表请发言.

  生:同意他的说法.

  师:好,这些同学回答得都很好.现在让我们看看正确答案.

  [4]、预防传染病流行的一般措施.

  师:既然我们知道了传染病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呢?

  生: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即可.

  师:好.具体做法请看屏幕.

  师:记得xx年中国出了件大事.

  生:非典流行.

  师:在非典流行期间,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预防非典.由于当时谁也不知道非典的成因.所以大家对它是束手无策.于是国家只好在源头上抓,先控制传染源.具体的做法就是对人群密集的地方进行体温检查.甚至去坐车回家都要接受体温检查.只要是体温偏高的人都送医院检查治疗,当疑似病例处理,当时隔离了不少人,很多在隔离区的医生和护士都患上了非典,死在了抗战非典的路上.而学校很多都停课.全体人民只要知道哪里出现疑似病例都很担心,不敢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出门一定带口罩,家里用醋消毒,买板蓝根冲剂喝.那时候醋和板蓝根冲剂涨价得特别厉害,而且还常常没货.幸好后来发展了非典的成因,对症下药治好了非典.当时,国家也投入资金研究非典的疫苗,可惜的是,到现在市面上也难见到非典疫苗的身影,因为疫苗从研制到使用,最起码要八到十年的时间.

  [5]、回顾与思考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传染病的概念及特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师:非常好.下面让我们做点练习巩固相关的内容.

  [6]、巩固练习

  (1)、下列疾病属于传染病的是(b)

  a 近视   b 肝炎   c 贫血   d 龋齿

  (2)、水灾过后要防止瘟疫爆发,注意饮食卫生显得格外重要,这是为了(b)                                     a 控制传染源     b 切断传播途径     c 保护易感人群     d 获得免疫

  (3)、传染病的特征是(  )

  a 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死亡率较高          b 有传染性,但无关紧要

  c 有的由病原体引起,有的是体虚引起的    d 都是由病原体引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4)、要及时终止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切断传染病流行的(  )

  a 全部三个环节     b 任何两个环节    c 至少两个环节  d 任何一个环节

  (5)、进行预防接种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c)                                    

  a 控制传染源     b 控制传播媒介       c 保护易感人群 d 切断传播途径

  [7]、拓展延伸

  艾滋病,又称爱滋病,是英文全称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字头aids缩写的译音,中文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本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体液传播.这是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上以淋巴肿大、厌食、慢性腹泻、体重减轻、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起病,逐渐发展至各种机会性感染、继发性肿瘤、精神神经障碍而死亡。

  师:相信大家都很想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现在请看资料,思考问题: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各是什么?

  生:艾滋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是性接触和体液传播,易感人群是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

  师:很好.请看相关的题目.

  (1)、下列途径不会会造成艾滋病传播的是( d )

  a 不正当的性行为  b 注射毒品 c 母婴传播  d 握手

  (2)、假设你的同学或朋友不幸感染了hiv(艾滋病),你应如何与他相处呢?

  答:⑴.不歧视和不孤立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携带者,与他们和谐相处。

  ⑵.给他们以精神和心理的支持以及力所能及的帮助。

  师: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美好.下面我们一起唱《爱的奉献》.

  5、 板书设计

  (1) 传染病的概念与特点

  (2)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 预防传染病流行的一般措施

  6、 教学评价

  这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先用视频《我不想说我是鸡》导入,吸收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小品《病毒来了》直观地展现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让学生很容易的记住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接着用“非典”作例子,讲解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然后用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再用一些相关的练习来检测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用《爱的奉献》收尾, 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的教育,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得到提高.

  做得不足的地方有下面几个方面.一、就是小品的表演不够逼真.二、结尾叫学生跟唱《爱的奉献》时,没提供歌词,学生普遍跟这不上.三、教师的语言艺术有待提高.

  二、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传染病流行及预防的相关知识,对常见的传染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从中接受了爱的教育.做得不太好的地方就是考虑欠周密,没考虑到学生可能不会唱《爱的奉献》这首歌,使这节课不能完美收宫.另外自己感觉自己的语言艺术有待提高.

预防传染病 篇3

  一、活动目标1、了解有关幼儿容易传染上的传染病的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预防疾病的方法。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增强幼儿预防疾病的意识。

  二、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有关幼儿容易传染上的传染病的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预防疾病的方法。

  难点: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增强幼儿预防疾病的意识。

  三、活动准备1、有关传染病的资料与图片。

  2、幼儿用书。

  四、活动过程1、师幼谈话,由幼儿比较熟悉的手足口病谈到传染病。

  (1)、讨论春秋季为什么是流行性传染病的多发季节?(春天和秋天气候乍暖还寒阴雨绵绵,潮湿多雾,气候多变。)(2)、教师告诉幼儿春秋季会有哪些流行性传染病会出现?(如:感冒、麻疹、咳嗽、腮腺炎、水痘、手足口病等)(3)、重点介绍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4)请幼儿讲述自己生病时的经历和感受。(如请医生诊治,要定时服药,多休息,多喝水,痊愈后才回幼儿园上课等。)2、教师讲述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1)、幼儿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讨论讨论。

  (2)、请语言能力强的幼儿到前面来讲一讲小朋友们的经验。

  (3)、老师小结:咳嗽,打喷嚏,吐口水,,毛巾及手摸过的用具上都会留下细菌,都有可能会传染手足口病的。

  (4)、很多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手足口病是一样的。

  3、幼儿讨论: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提问:我们应该怎样预防传染病?

  (2)、幼儿自由回答。

  (3)、老师小结:多喝开水,多吃蔬菜水果、不挑食,勤洗手,勤剪指甲,不喝生水,打预防针,不接触生传染病的人群。

  4、带幼儿到洗手池吸收结束活动。

预防传染病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流行性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2、能说出并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3、增强自身预防疾病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教学ppt。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观看教学挂图。

  教师出示挂图,并提问: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我们一起进去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怎么了?(幼儿观察并描述)

  2、活动展开:讨论什么是传染病,常见传染病有哪些。

  (1)教师出示挂图,请幼儿按顺序观察图片,教师提问。

  教师:天气渐渐暖和了,病菌们也开始出来活动了。医院里那么多小朋友一起打点滴,因为他们得了传染病。你们知道什么是传染病吗?那你们说得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医生阿姨是怎么说的?

  教师小结:传染病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能通过呼吸、身体接触等方式传播病菌。如果有小朋友或者小动物得病,就有可能会传染给其他人,所以叫做传染病。

  (2)师:传染病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传播的?

  (3)师:你知道哪些病是传染病吗?昨天老师给你们发了一张调查表,让你们去调查有哪些传染病?它们是怎样传播的?都有哪些症状?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调查表,谁愿意上前来说说你的调查。(3—4名幼儿讲述)

  (4)除了你们做了调查,戎老师也做了调查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调查到的第一个传染病:手足口病  第二个:水痘

  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两个传染病都是在我们小朋友之间很容易传染的。

  还有哪些传染病在春季会传染上的呢?(红眼睛、皮疹、腮腺炎)

  3、活动展开:讨论预防传染疾病的方法。

  (1)教师:传染病会传播病菌,那你们怕不怕被传染?虽然传染病很容易传播,但是,如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能很好的预防传染病。现在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觉得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预防传染病?

  幼儿讨论、讲述。

  (2)教师:看看老师这有一些小朋友,他们是怎样预防传染病的呢?(洗手、多吃水果、充足睡眠、打预防针、戴口罩、不去人多的地方、不朝别人打喷嚏)

  (3)教师小结: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教师:多吃蔬菜水果,可以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勤洗手可以消除病菌;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增强免疫力;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预防流感;打喷嚏时要用手或手帕遮起来,避免对着他人打喷嚏;在传染病的多发季节避免去人多的地方;情况严重时需要戴口罩。

预防传染病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病原体、传染病的的概念。

  2、传染病的特性及其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3、认识一些常见的传染病。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课前完成常见传染病的调查表,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2、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传染病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病例探究获知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卫生习惯。

  (三)情感目标:

  1、在了解艾滋病传播的途径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正确对待艾滋病人的态度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2、认识了解当今常见的传染病(禽流感、非典、艾滋病等),明白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丝毫不得懈怠。

  教学重、难点:

  1、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课前准备:

  教师:本地区常见传染病调查表,有关传染病的新闻,四大类传染病的比较表,人体主要的传染病及病原体图表,多媒体课件,关心艾滋病人视频资料。

  学生:完成本地区常见传染病调查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形式:

  讨论、探究式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期望教学效果

  引入新课 出示有关禽流感的新闻,提问:禽流感与普通疾病有何区别?并从禽流感受的新闻导出新授课——传染病及其预防。 阅读新闻,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阅读新闻,让学生对传染病有较直观的认识,导出新授课。

  (一)病原体的的概念 出示常见病原体的图片和人体常见传染病及病原体图表 认真听课,观察图片和图表。理解病原体的概念。 从感性上认识病原体和常见的传染病,

  传染病的概念 出示本地区常见传染病调查表,检查学生课前完成的调查表,提问:什么是传染病?从调查表的病例中引出传染病的概念:由病原体引起,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的疾病。 讨论完成调查表,思考回答问题。 让学生在理论上理解传染病的概念。加深对传染病的理性认识。

  (三)传染病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新闻和调查表中分析归纳出传染病的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 讨论、分析,归纳出传染病的特点 让学生在病例中分析、归纳出传染病的特点。

  (四)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出示流行性感冒流行示意图,并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引导学生探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并强调传染病要流行,三个基本环节缺一不可。

  播放艾滋病的视频资料,

  认真听课,从实例中讨论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观看视频资料,分析艾滋病流行的原因。 

  让学生在实际病例中理解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明白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空气、饮食、生物媒介等)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

  (五)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事例(肝炎)讨论探究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播放关爱艾滋病人的视频资料,认真听课,从病例讨论探究中获得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认真观看,获得正确对待艾滋病人的态度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和常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艾滋病人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六)小结新课 复述新授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提问: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2、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回顾新授课内容,积极回答问题 巩固新授课的教学内容。

  (七)堂上练习 出示堂上练习题 完成练习 

  巩固、复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