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
(1)解释细胞保持较小体积的原因;
(2)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描述染色体数在分裂前后保持不变;
(3)概述细胞分裂的意义。
2.能力:
(1)学习通过模型实验法进行生物学的研究,体验研究生物学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2)学习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和根据证据得出结论的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设计、小组讨论、资料搜集、描述、比赛等活动,初步形成观察、设计实验、交流合作、搜集资料、表达、思维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设计,认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关注细胞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教学重点〗
1.通过模型实验法研究生物学问题即“细胞为什么这么小”;
2.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
1.活动“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中预测的提出、数据的处理和结论的获得;
2.染色质、染色体等概念及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以英语为特色的重点中学,在硬件设施上比较完善。比如:有电子阅览室方便学生查找资料;有多媒体教室方便学生上多媒体课;另外,生物实验的条件也较完备,这为本节课的成功完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就生源来讲,我教的这几个班的学生均来自城市,家庭条件较好,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学习基础较一般。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从学生的需要和基础出发,旨在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以及能力的培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从学生的需要和基础出发,旨在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以及能力的培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肉眼观察树叶,小组比赛计算自身细胞的大小等小型活动,使学生对细胞的大小形成共识:细胞太小了。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细胞为什么这么小?细胞又是怎样保持较小体积的?引入本课。
2.探究“细胞为什么这么小”。首先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型实验法;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各小组按照实验法的七个步骤来逐步研究。其中对“预测的提出”即“作出假设”这一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引导:第一步,各小组根据经验讨论提出初次看法;第二步,根据兴趣小组提供的信息,各小组再次提出看法;第三步,老师进一步引导分析,并利用类比等方法,使学生第三次提出看法。这样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学习“细胞是怎样保持较小体积的”。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53页第一段,明确:细胞保持较小体积的原因在于“细胞分裂”。为学习细胞分裂过程,考虑到分裂过程涉及细胞各结构的变化,先让学生利用图片复习细胞的结构(重点是细胞核);再利用课件全程演示“细胞分裂过程”,学生观察后尝试着描述细胞分裂过程,老师补充;紧接着鼓励学生对此质疑,自然引出:“细胞能无限制地分裂吗?”“分裂后染色体数量减半了吗?”等问题。对第一个问题,利用兴趣小组在课前查阅的资料“细胞分裂与癌变”来解决;对第二个问题,利用课件逐步展示“细胞分裂过程”各期图示,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解决。最后讨论归纳细胞分裂的意义。